由日本新年想到的
亲历日本新年,是我的幸运。日本是世界上最值得一到的国家之一。日本文化的独特性虽然有西方人类学家的归纳,但并不能完全包括。对我来说,日本文化的最大之谜是传统与现代熔结的巧妙与完整。他们一度倡导的“和魂洋才”在今天成为日常社会生活的风景。中国也曾经一度强调“中体西用”,但推行的结果是非中非洋,到如今我们还在享受这种结果。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连传统历法都改掉了,将阴历新年移到元旦,而且这一过就是一百多年。中国曾经也一度想废掉旧历新年,但人们并不买账。我在讲到这一问题时,日本同行就问我,是何种原因,日本改掉了,而中国就不能。他们当然不能理解我们的心情,我只好说日本民族是一个爱学习的民族,就像当初学习唐朝一样,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西方也是如此。中国是很大的国家,历史很长,变化是在继承中变化,这是很不一样的。这样的问题算是对付过去了,但何以日本变化,我们不变,我觉得还是难以确切问答。但我要说的是日本变化的是日期,日本新年民俗的基干没有变多少,而且有许多古老年俗,如注连绳、门松、屠苏酒(日本友人给我送一包屠苏泡酒,我舍不得用,准备带回国内),节日民俗照搬到了新的时间系统,有的作了一个月的后移,以适应季节。但跟月亮彻底无缘,中国民俗中却不能没有月亮。我们的大年三十,一定是在月晦之日,新年晚上也是天黑如墨,这正好是我们年三十晚上“放烟火”的好时光。我今年在关西过日本新年,在零点钟声之后,我踩着新月回家。感觉有点奇妙。
日本是不放鞭炮、焰火的,他们半夜上神社、寺庙“初诣”,也就是去给神灵报到请安,给自己祈福。12月31日晚上有几条线路的电车通宵运输,为凌晨前后出行的人提供方便。初诣活动持续到初三,大阪的阪急电车卖一种特殊的“2007年初诣”乘车卡,该卡一千日元一张(相当于人民币60多元),可作任一线路,上下自由,一日有效。各相关神社还有礼物赠送。其中宝塚歌剧院门票可享受600至500元的优惠,当然歌剧院的票价都在数千以上。我有幸欣赏了一把,不过是年前,是宝冢市府的活动。
在住宅区,我们感受不到过年的气氛,很静寂,也看不到串门拜年的人,当然从门上可以看到日本新年,多数人家门口是有门饰的,就是挂一个稻草绳,上面还有小橘子、青叶之类,讲究人家有门松,这些在商店有买,门松价格数千到上万不等。我拍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新年门饰,可惜照片大,不好压缩。传不上来。要体会日本新年的热闹,需要到神社寺庙,而且是著名的神社寺庙。我12月31日、元旦清早去了西宫附近的广田神社,见到来的人不多,觉得太冷清。结果我去附近的门户厄神,人如潮涌。到京都八坂神社已是下午两点,那里人流更盛,我夹在人缝中,随着人潮前移。此番情景让想起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北京的庙会我没有见到如此盛况。初二去中山寺,人数稍少。初三再去八坂神社,人数减少,但仍然很多。到伏见稻荷大社,已是下午四点,仍然是人潮汹涌。当然这是数一数二的大社。日本人新年的传统没有因为日期的迁移而改变。据说东京一到新年就成了空城,现在稍好,但我今晚听一位从东京回来的同事说,东京很冷清。只有在京都这样的地方传统风气才会浓厚,只有在神社寺庙这样的场所,人们才会变成俗人,也就是感性的人。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中国对传统的重视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在西方文化极为强势的时候,我们保住了原始意义的新年,让他和新春几乎同步。这是我们的优势。日本仍然将新年列为新春佳节,虽然离新春仍有一个多月,而且是最冷的时候,这与新春节气不大适宜。但日本人仍然过得有滋有味。日本同样重视四季,他们的“岁时记”成为时间记录的特定名词。可惜在发明岁时与岁时记的国度,很多人不知道“岁时”二字,遑论“岁时记”。中国人爱好传统,中国人又不断地大度地抛弃传统,这种矛盾日本人没有,日本新年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虽然我不能评价它,但是它跟当代日本社会生活谐调了,这可能与日本生活基础与生活节律改变有关。
因为元旦不是我们的新年,我们几位中国学人,只是参观欣赏,没有大年的时间感觉。我有幸在元旦当天到一位日本朋友家做客,目的就是品味日本年饭,主人对中国历史很有兴趣,还是日本著名民俗学家南方熊楠的崇拜者,跟他们聊天,我十分愉快。主人邀请我品尝了京都日本人家的年菜,精致漂亮之极,但除了杂煮热汤、抹茶温暖外,其他的菜肴都是凉凉的,在冬天吃凉菜,不大对中国人的胃口。我感谢主人在新年接待我这位外人来家里,我欣赏美味的生鱼片,但总是觉得不大熨贴。
中国人的优点是“闹”,缺点也是“闹”,但我喜欢这闹,特别是这一年才有一次的大闹,越闹越红火!
临时的随感直接写在此处,请读者见谅。
2007年元月4日深夜
[ 本帖由 萧放 于 2007-1-29 08:25 最后编辑 ]
RE:由日本新年想到的
1217兄新年快乐!RE:由日本新年想到的
除了杂煮热汤、抹茶温暖外,其他的菜肴都是凉凉的,在冬天吃凉菜,不大对中国人的胃口——看来停留时间太短,所以1217兄还没有真正习惯日本的味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