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每天关注!2007.01.0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传承 留住我们的根(图)
冯骥才又一次在河南滑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会议总结中有这样的表述:一个地方经济可消可长,文化是永远不变的王牌,富起来容易,有文化不容易...
2、著名木偶艺术大师黄奕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图)
泉州著名木偶大师黄奕缺五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七十九岁。他精湛的提线木偶表演技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尤其是一出《驯猴》,神乎其技,他的去世是中国木偶艺术界的巨大损失...
3、缙云土面:历经1300年岁月变迁挥之不去(图)
农家房前屋后,千万条白色的面线沐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从长长的特制的竹筷上飞泻而下,场面蔚为壮观,看上去像飞流直下的飞瀑。当看得入神的时候,耳边仿佛听到了“轰轰”的流水之声……
4、保护民间艺术家“传承”才会生生不息
我们的民间文化好比是长城,由于年代久远,其砖块有的已经松动,有的因年久失修而正在坍塌,有的虽被偷盗却没有及时追索回来。为了让我们的民间文化更加完整,在“修补”上不难看出,保护民间文化传承人也是重要的一环...
5、漳州木偶首次表现写实题材 演绎长征故事(图)
漳州木偶正在开拓一个全新的表演领域:由上海电影学院投资的52集电视木偶剧《小红军长征记》正在漳州摄制。这是漳州木偶第一次表现写实题材...
6、徒劳的努力--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议
近年来国内有一股“热”———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烧得很是炽烈,荧屏、报刊一拥而上,捶胸顿足,慷慨激昂,针砭国人不懂文化,抱怨政府轻视历史,叹惜民歌民俗、年画、皮影、古乐器、旧戏种乃至捏泥人糖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气息奄奄,后继无人...
7、老街南锣鼓巷:北京古都中的“碧玉”(组图)
明清以来,南锣鼓巷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
8、经济带动文化 汉字还影响着哪些国家?
在历史上,汉字曾经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当年的汉字文化圈也开始出现了新一轮的汉字热...
9、2006文化三大亮点:揭示文化新生面(图)
从2006年岁首的“非物质文化”热潮到同年岁末的聚焦文化创意,我们触碰到了文化持续性发展的脉搏。这种跳动,将永久贯穿于每一个时节,每一道年轮, 在这刚刚开启的2007年,它也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10、虎跳峡修公路:外国旅游者大哭 中国旅游者欢呼(图)
一些外国人看着修了公路的虎跳峡、听了建电站的事儿,竟放声大哭。“我们来这里干什么,住标准间,吃麦当劳?下次我再来,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现在的虎跳峡。” 但是,公路却让国内很多游客兴高采烈...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冬季节日民俗
冬季来临,仓廪丰足,猪羊满圈。人们舂米磨面、酿酒少肉、“送寒衣”、冬至“履尊长”、“数九”消寒、饮酒“扶阳”。直到喝完“腊八粥”,又开始准备“忙年”——新一轮的循环又重新开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