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古民居屡遭损坏,文物流失严重 谁来拯救这些文化遗产?
古民居屡遭损坏,文物流失严重谁来拯救这些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吴建新文/摄
几天前,几位收藏者向同行展示了自己近段时间来得到几件“宝贝”,记者却发现,这些“宝贝”大都是从黄石地区古民居的房屋上拆卸下来的或流传下来的木雕和石雕,其雕刻工艺水平之高确实让人收藏者叹为观止。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目前,黄石地区古民居损坏十分严重,有的传世文物甚至大量流失。故此,对黄石地区古民居和文物的保护十分迫切,一些文物收藏爱好者和专家呼吁,谁来拯救我们身边的这些文化遗产?
一、 一件传世之宝只买了3000多元
昨日,记者从大冶市文化部门获悉,被誉为“中国石雕民间艺术之乡”的大冶保安镇尹解元村一块传世之宝《关帝诗竹》被村民以3000多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古玩收藏者,对此,大冶市文化部门感到十分的惋惜。
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研究馆员柯小杰介绍,流失的不仅仅是尹解元村的《关帝诗竹》,还有大冶大箕铺镇水南湾的一对木雕凤凰。2006年12月25日,华中师大两位博士研究生与他一起前往水南湾古民居去考察调研,惊讶地发现,原来一古民居里的两只雕刻精美的凤凰晚上竟被人盗走,户主正在怒气骂街。
无独有偶,又传来了大箕铺镇八流村一位村民将自己老屋中四面可与宫廷相比美的大型木雕群为了盖新房竟自己动手锯掉了三面,其惋惜程度让人痛恨不己。还有阳新一座建于明代的大型古墓上的石雕也被人盗走,还有被誉为古民居之精髓的阳新泉山画屋也几乎毁坏殆尽。
谈及这些文物的流失和损坏,柯小杰无比痛心。他说,就《关帝诗竹》这件散落在民间的“宝贝”,20多年他都一直在关注,曾多次建议该村能建立保护室,或放到镇文化馆、或送至大冶市博物馆收藏,进行妥善保存。去年11月,他再一次来到尹解元村,提出《关帝诗竹》是尹解元村石雕技艺中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不可多得的代表作,愿意私人出资购买下它,然后送到大冶市博物馆收藏,并与村民签订协议,该牌所有权仍属尹解元村村民所有,遗憾的是,村里没有答应。他说,《关帝诗竹》的流失,对尹解元村而言,将失去了石雕研究实物和历史的证据,对尹解元村历史和石雕技艺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损失,其价值远远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一位村干部叹息地告诉记者:“这是把自己的祖宗给卖了啊!”
二、 古民居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黄石地外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城、九江城市带之间,历史上曾商贸相当繁荣,如当时阳新的兴国府、太子镇、富池镇、龙港镇,大冶城关、保安镇、金牛镇、黄石港等等,
于是,居民依镇而居、在镇或周边建起了许多古民居群,由于他们是聚族群居,同宗同姓,所以在建筑风格上是统一的格局,多为砖木结构。
黄石地区的古民居多为明清和民国时期所建,由于受徽式建筑的影响,其建筑特点,以祠堂中心,左右延伸,厅堂相联,巷道相通,同时,又各自为户,前门的雕刻精致的门楼,门楼两则,各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或石狮,以显示其祖先的气派和荣耀。门厅里,有天井通风透光,晴天晒不着太阳,雨天走村窜户又不湿鞋。据说,这些古民居建筑群是他们的祖先通过风水学择地而建的。古民居最具特色的则是木雕和石雕,木雕多为生活场景,花鸟图案,主要刻在木梁、门窗、栏杆、屏风、桌椅和一些生活用具上,或花鸟、或人物、或云朵、或异兽、或典故、或戏剧,多为“耕、樵、渔、读”和“梅、荷、竹、菊”等,特别是“八仙故事”、“富贵牡丹”、“狮子绣球”等受到居民的喜爱。很多木雕工艺十分精湛,花样繁多,有浮雕、镂雕等,无论是人物还是花鸟,都生动而真实,手法细腻而简洁,构图对称而有变化,安排合理而颇具匠心。石雕,则表现在石材上,与木雕表现方式相似。明代的雕刻多为线条较粗放豪迈,清代则表现细腻逼真,这在大冶水南湾、阳新的吴国伦故居等古民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屋檐画、石牌和牌坊等都成为古民居中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三、 黄石古民居之现状。
近几年来,记者通过采访,走访了黄石地区几十个村庄,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原来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逐渐在消失。
古民居由于是地上的文物,多为砖木结构,在历经数百年、或数十年的风雨沧桑后,自然会出现风化、腐蚀、虫蛀、坍塌等现象,加上分布广,环境复杂,其保护难度很大。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文革期间,由于受到“破四旧”的影响,有很多古民居的祠堂被拆毁,有的雕刻被铲除,遭到人为的破坏。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富裕起来的村民,将原来完好的古民居拆建了新的住宅,而对老的古民居又缺乏维修资金,要么弃之自生自灭,要么拆建,这在阳新大王镇的古村李青村表现得十分突出,这是人为的因素。
在人为因素里,一些村民眼光短浅,为了眼前一点蝇头小利,将古民居中许多工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品用很低的价格拆卖给了文物贩子,阳新泉山画屋就是将雕刻非常精湛的屏风和木梁用很低的价格卖给了文物贩子。有的村民干脆当柴火烧了,大冶朱家山头拆建祠堂时,将大批的木雕付之一炬。还有的村子虽然是出于保护目的,对古民居不是修旧补旧,而是大举拆建,结果将本来有着保存价值的古民居来了个改头换面,不但失去了保存的价值,还影响了整个古民居群的整体美感,吴国伦故居的门楼拆建后,拆除了原来的模样,换成了现代的水泥门楼,与古民居极不相称。有的对厅堂里损坏部分虽然也进行的修缮,但缺乏整体意识,往往由宗族的“长辈”说了算,修补的与原来大相径庭,失去往日风采。这在大冶、阳新许多古民居的村落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市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他在西安参加全国一个文物保护工作会议,在西安文物收藏市场上,他竟发现许多的木雕和石雕是来自黄石地区的大冶和阳新。
在一些重点保护古民居中也十分突出,龙港老街是全国不多见的革命红色教育基地,多少年来,缺乏整体保护意识,不仅老街被拆得七零八落,原来的石板街也被现代水泥路面代替了,这不得不说明是一种遗憾。大冶南山头的南峰有一条老街也是如此,让到过的人感到为之惋惜。不少的市民就问,这些管理部门去干什么了?
四、 如何对古民居和文物进行保护
据柯小杰副研究馆员讲,古民居是地上文物,其中不少的艺术品还是传世文物,但是,这些是没有经过专家鉴定的,属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古民居如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它又是有实物的,其中的雕刻艺术品又属于非物质的。所以,这些文物有的是纳入了管理,有的却没有。
古民居大都是私房,之所以流传到现在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属宗族共同拥有的,如宗族祠堂。还有相当数量的是私人住宅,他们在文革间,有的村民为了保护住古民居上的艺术品,当时在上面采用糊泥巴、或收藏等方式才得以幸存留下来,如大冶殷祖镇堤塍冯村梁上的木雕狮子和八流村一村民家中的大型木制浮雕,就是户主用泥糊住了才没有被铲掉,《关帝诗竹》是当时村民藏在池塘里得以保住。其中八流村的大型木制浮雕,是晚清时期的,采用的是镂空透雕技艺,可与宫廷艺术相比美,在全国也不多见。
1985年,省政协组织一次专家考察组对湖北民间艺术进行考察的时候,对当时黄石地区的古民居就有很高的评价。2004年,省古民居保护中心和省非物质保护中心的两位负责人再次专程来到大冶,并与当地政府协商,对水南湾和八流村的文物,提出整体搬迁到省城,当地政府却提出原地保护。但保护经费很难落到实处,其原因房产不属于国家和集体,出现管理困难。
对于流失到个人收藏者手中的文物,记者专门采访了市一些文物收藏爱好人士。他们认为,鉴于黄石地区民间文物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是起到了政府有关部门不可起到的作用,起码,这些民间文物不再会任凭风雨摧残,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一些珍贵的文物也不会流失到外地。
柯小杰副研究馆员则不同意这些收藏者的意见,他说,古民居的艺术品是与整个环境相得益彰,拆下来后,本身的价值就降低了,仅仅将成为一件装饰品,失去了内在价值。
保护好古民居和文物,必须引起政府部门、文化部门和公安部足够门的重视,并联合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一些重点古民居和文物进行登记造册,摸清“家底”,使之落实到村、户和人,谁损坏谁负责,不得擅自买卖,国家对他们给予相适应的补偿,对那些盗窃和损坏古文物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对一些有开发价值的古民居尝试以文物养文物,全国象这样的成功的事例还是很多的。就拿水南湾而言,去年6月8日,经新华社记者报道后,全国有18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使许多游客和市民趋之若鹜,前来观光。说明这些古民居是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变被动为主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