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li 发表于 2007-3-21 18:07:26

2007.03.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03.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王安江 坎坷守望 只为传唱民间古歌(图)
面对儿子的眼泪,老人无言以对,唯一做的只是用瘦弱的身体死死护住他的古歌抄本。是啊,他对不起的岂止是小儿子,更有很早就承担了家庭重担的大女儿;积劳成疾而早逝的妻子;还有,还...

2、西安鼓乐发展:集贤鼓乐社“柴山”在哪里(图)
日前,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社长田中华从老社长张贵手中接过镇社之宝———清朝时期的鼓乐古谱工尺谱同时,还接到该社一本有近百年历史的账簿...

3、地坑院:黄土塬上的古民居绝唱(多图)
地坑院,这一神秘的地下村落,在晋南、渭北、陇东地区较为常见,但在河南,似乎也只有三门峡陕县才会“出产”...

4、水族马尾绣:世界一绝 最古老的刺绣艺术(多图)
马尾绣用料考究且工艺繁杂,一般而言,刺绣一件成品需十来道工序,耗时一月之多。在形形色色的刺绣艺术品中,马尾绣的独特之处在于用马尾刺绣...

5、中国旧式婚礼六步曲(图)
近代中国的旧式结婚仪式, 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同时又有所改变。一般说来,旧式结婚讲求的是所谓“花红财礼”、“明媒正娶”

6、失传“谷龙”重现乡村庙会 2000多粒稻谷做成(图)
“谷龙”的主要制作者是两位耄耋老人。制作者之一、瑶北村83岁的老人朱岩北告诉记者,自己在13岁时曾见到过“谷龙”,之后近70年来,村里没有再办过“庙会”...

7、民间工艺品拍卖 苍凉悲壮 手工技艺濒临危机
以历史上“苏帮工”为代表的苏州制作巨匠,是中国精细工艺的代表。如今,相对于蔚然成风的书画品拍卖,这次民间工艺品拍卖会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8、戴敦邦演绎民俗风情人物画卷 独树一帜(多图)
宋代时期的梁山农民起义,戴敦邦绘制了梁山好汉个人画像和群像图,还绘制宋代社会的小官吏、商贾、小贩、平民、女子、媒婆等等的画像...

9、广州波罗鸡手艺濒临失传(图)
“一开始先用粘土捏成一个鸡模,晾干后用元宝纸糊上,接着再将拣好的各部位的毛分别插上……”五年级的岑钰贤一边流利地介绍制作波罗鸡的方法...

10、抢注《三字经》:是申遗还是分家产?
顺德方面已决定将《三字经》作为本地的文化项目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方面也表示要立刻进行申报,宁波大学教授王重光愤怒地称...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水族马尾绣

   贵州省三都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
   水族马尾绣的起源已不可考,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四川成都织绣和其他民族的刺绣技艺也用马尾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将之用于背带等绣品。
   水族马尾绣工艺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方法。第一步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第二步再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第三步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第四步再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
   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在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而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绣,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
   遗憾的是,由于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原因,马尾绣工艺传承出现严重断层,现代马尾绣的工艺制品质量下降,人们已很少愿意使用,对水族马尾绣这一特殊的工艺门类应当进行抢救、保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7.03.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