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媒体看《三字经》现象:狭隘的文化遗产争夺
近日,中国两个富庶之乡浙江宁波与广东,开展了一次关于《三字经》的作者故乡之争,两地的专家学者纷纷认为,《三字经》的作者都应该是自家乡老,随着专家们的吆喝声,两地政府也卷入这场文化抢夺战中,都表示要将《三字经》作者故里纳入为各自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文化界的这种争论,由来已久。远有韩国与中国的“端午习俗”之争,近有安徽涡阳和河南洛邑抢老子,浙江的萧山、诸暨和绍兴抢西施,河南的南阳和湖北的襄阳抢诸葛亮等。这种“文化遗产”的争夺,从炎帝到老子、孙子,从司马迁、董仲舒到王安石……如果把有归属争议的历史人物一一排列,可能会涉及中国史的多处,就地域而言,从省际、市际发展到县际甚至是乡际之争。
如果争夺是本着参与国家抢救、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宗旨,以真正的保护为目的,把几千年来优秀的文化“古为今用”,然后再创造出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大地方的知名度,这当然无可厚非,也应该说是件好事,起码能唤起同一领域其他地方的文化保护意识,不是等到国外来“争”时才恍然大悟。
但是,时下的争夺却大多建立在功利的立场,往往用“忘本”的态度进行无谓的“抢夺”。韩国提出“端午节申遗”在中国大惹非议后,苏州却提出了端午节“伍子胥起源说”,与传统的“屈原说”分庭抗礼,希望确立“苏州端午习俗”的地位。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天津社科院专家对近千名市民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五成青少年不知端午节来历和具体日期,更多的年轻人表示喜欢过“洋节”。
这种反差令人深思,如果青少年对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习俗都如此陌生和淡漠,并转而热衷于洋节异俗,那么只专注于“文化遗产”之争,而不倾心于维护和传承文化,这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
特别遴选全国媒体对于此事的评论,请大家发言!
全国各媒体对于"《三字经》故乡之争"的评论:
中广网:《三字经》之争,学术为钱而争?
星辰在线:文化申遗该有个回避制度
华商报:三字经故乡有多大意义
三秦都市报:抢注《三字经》:是申遗还是分家产?
浙江在线:《三字经》申遗之争的演绎
福客民俗网:狭隘的文化遗产“争夺” 百害无一利
燕赵都市报:三字经不该是功利通行证
海峡都市报:三字经申遗与孙悟空故乡
红网:抢《三字经》是超越文化遗产的经济行为
国际在线:谁会对三字经的故乡感兴趣
大河报:争夺“《三字经》的故乡”有些无聊
半岛晨报:抢三字经申遗or分家产
现代金报:“三字经”之争续:九成宁波市民不知何为申遗
明天继续关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