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东 发表于 2007-7-22 00:14:06

【会议论文】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

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定稿)
[ 本帖由 施爱东 于 2007-9-7 19:20 最后编辑 ]

施爱东 发表于 2007-7-22 00:24:38

RE:【会议论文】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

这一稿比起前面一稿改动很大。
比较可知,我还是花了许多时间改文章的,如果再比较一年前拿到武汉开会的那篇文章,那就更加面目全非了。实在是不敢拿一篇旧文章,天天吃会议。
这篇文章最早写于2004年,至今已经3年了,如果不是还有文件存档,早已经记不得初稿是什么样子了。

宣炳善 发表于 2007-7-22 09:10:02

RE:【会议论文】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


武汉会议时,我觉得爱东兄当时的文章是典型的结构主义的方法,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讲述人的主体心理也有关系,后一个讲述人往往对前一个讲述人存在一种类似否定性的叙事现象。后一人往往不同意前一个人的讲述内容,或者讲述的结局,或者其中的细节。讲述人之间也存在一个竞争的关系,也是民间故事讲述人话语的竞争。口头文学的异文现象也是一种民众心理、时代心理或者地方心理的现象差异。
也就是说,推动故事深层次发生变化的正是民众的感情与想象,民众的感情与想象是顾颉刚先生谈孟姜女故事时反复强调的一个词语,顾颉刚先生认为孟姜女故事的演变主要是由于民众的感情与想象在起作用。由于顾先生是从讲述者的主体心理出发,与爱东兄的结构主义的分析思路不同。这两种方法,各有各有的长处。爱东兄的最后定稿还没有细读,先谈这一点。
8月初小弟也来北京开会,先来见见爱东兄,到时再论短长。我的关于晚清知识分子演讲民俗适应的文章初稿还在成文中,到时请爱东兄多多批判。

shi 发表于 2007-7-27 20:37:26

RE:【会议论文】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


正是因为听从了宣兄的意见,我在论文中增加了一个部分:

四.顾颉刚故事学范式的科学贡献

其中第4点即为:指出了民众感情在故事演变中的作用:


  如果我们长期执着于一种研究范式,那么,学术的精进势必只能依赖于新材料的发现,但正如我们前面已经分析的,就算有了新材料的出土,我们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史上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事实上,我们错过了历史,也许就永远无法“复原”那些早已遗失的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可能“重构”一个孟姜女故事史,而判断重构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我们当下学术的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就是“合情推理”。

  科学推理主要区分为论证推理与合情推理。论证推理是必然推理,它为严格的逻辑规则所限制,它本身不允许任何不确定的东西;合情推理则是一种或然推理,“它的标准是不固定的,而且也不可能像论证推理那样确定,以至毫无例外地得到大家的承认。合情推理实际上是由一些猜想所构成的。” 我们前面谈到的顾颉刚故事学范式诸问题,本质上都是合情推理。或者可以说,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首先经过合情推理而获得的,人文科学尤其如此。

  顾颉刚认为秦始皇及其长城之所以会被组织到孟姜女故事中,是因为“六朝隋唐间,人民苦于长期的战争中的徭役,一时的乐曲很多向着这一方面的情感而流注,但歌辞里原只有抒写普泛的情感而没有指实的人物。‘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于是杞梁妻的崩城便成了崩长城,杞梁的战死便成了逃役而被打杀了。同时,乐府中又有捣衣,送衣之曲,于是她又作送寒衣的长征了……民众的感情与想像中有这类故事的需求,所以这类故事会得到了凭借的势力而日益发展。” 这一观点在1920年代的中国社会无疑是石破天惊的。

  这就是顾颉刚的天才论断:民众情感的态度会改变历史、神话与传说的叙述。但是,这一观点是无法逻辑论证的。即使我们能够找到支撑这一观点的直接材料,我们仍然无法从逻辑上证明这些材料不是代表了文献作者的个人见解而是代表了历史的必然趋势。长时段的故事流变是无法直接观测的,任何一个文献作者都不具备比顾颉刚更优越的身份,因而也就无法成为顾颉刚论述的依据。一万个合情推理也无法取代一个论证推理。

  学术研究的任务,就在于为各自研究领域中的“问题”找到一个“最合理的解释”。通过寻找线索和材料,充分运用我们理解和想像的智慧,生产各种知识,从而构建一种人类文化。人文科学要对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做出回答,往往只能借助于合情推理。合情推理是否可信不是取决于该推理是否绝对为真,而是取决于该推理是否合乎当今学术的游戏规则、是否具有说服多数同行的力量。到目前为止,顾颉刚对于孟姜女故事流变与民众情感关系的论述依然是最有说服力的,我们尚未找到足以动摇这一论断的反证论据。

敬请宣兄再指正。


vwxy577 发表于 2010-4-24 04:57:57

电动汽车是一场革命。

电动汽车是一场革命。

  当固定电话摆脱那根电话线的时候,谁能想到手机对人们以后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比较以前的大哥大和现在的iPhone,谁能想到移动电话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电动汽车的发展也将如此。如何迎接这场革命,是中国汽车行业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

  电动汽车的瓶颈

  电动汽车分为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两种,其中混合动力包括微混合、中混合和强混合。简单一点说,就是电池承担汽车驱动的任务越来越重。电池的角色小,就只是在需要加大油门的时候帮一下内燃机,此外回收一下刹车能量之类的;电池的角色大,就主要靠电池跑,等到电池电量不足了,就用内燃机帮帮忙;如果电池能储存很多能量,用不着内燃机,汽车就是纯电动了。

  可见,电池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目前国内很多汽车企业和舆论认为,由于现在锂电池价格太高,性能不够完善,所以电动汽车推广不开。然而现在电动汽车的瓶颈真的是电池吗?

  事实上,这个观点是似是而非的。

  电池是否是瓶颈,要看针对的是什么车型(轿车、客车和货车)。每种车型按排量或载重又可以分为好几类。不同的车型对电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即便人们对电池再有信心,暂时不会有人考虑将山西拉煤的重型货车改成电动汽车。而混合动力的中高档轿车,如丰田的普锐斯和雷克萨斯,已经卖了很多了。

  国内汽车界认为电池有两个问题,一是行驶距离不够长;一是价格太贵。其实这都是市场定位出现的问题。首先,据统计,作为家用轿车,每天的行驶距离很少有超过100公里的。而现在的电池充电一次跑100公里是绰绰有余的。山东时风集团推出的低速电动汽车,用铅酸电池驱动,用作县乡范围的交通代步工具,很受市场欢迎。其次,镍氢电池和锂电池虽然贵,可是中国人买车是只图便宜吗?保时捷、法拉利生产成本不低,售价更高,在中国不是照样很抢手吗?丰田推出普锐斯至今一直是以中高价位销售的。丰田打造了环保节能的时尚概念,同时利用混合动力的优点做出了超过普通汽车的特色,很受好莱坞明星们的欢迎。雷克萨斯的混合动力车就更贵了,然而花近100万元买车的消费者会受到电池成本的影响吗?

  固然,铅酸电池的性能不够好,镍氢电池和锂电池的成本还不够低,但是只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它们都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电池已经不再阻碍汽车革命的到来。

  不要寄希望于政府补贴

  有了准确的市场定位,即便没有政府补贴,电动汽车也可以发展。否则,即便政府补贴的力度很大,电动汽车也很难有市场。

  奔驰曾经提供了三辆燃料电池客车,在北京示范运行,其每辆车的售价高达180万美元。虽然车钱全部由全球环境基金出,可是每辆车的维护费用竟然高达300万美元。所以即便是全额补贴,即便是示范运行,奔驰也受不了,只好匆匆结束了示范运行。

  现在政府对电动客车的补贴,最高达到了每辆60万元,不可谓力度不大。但不少客车界人士并不看好电动客车的前景。它的市场基础在哪里呢?公交公司不是好莱坞明星。买公交客车的人是希望用公交车挣钱的。公交客车的电池,动辄几十万元一组。如果更换一组电池,政府还要接着补贴吗?如果政府不补贴,公交公司靠卖车票,买得起一组电池吗?要过多久才能不用政府补贴,公交公司也愿意买电动客车呢?政府有那么多钱补贴那么长时间吗?

  政府补贴对于技术进步是必要的,但是企业寄希望于政府补贴却是非常危险的。企业最终要靠市场生存,而不是政府补贴。虽然说政府的钱不拿白不拿,但如果在远离市场需求的方向上投入太多的精力,最后吃亏的还是企业自己。如果汽车企业想在未来的汽车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寄希望于自己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而不是政府补贴。

  产业进步没有捷径

  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观点,认为中国在传统内燃机汽车方面落后西方国家太远,追上很难,而电动汽车是新兴产业,大家差不多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次赶超的机会。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成立的,把几十个孩子送到巴西学踢足球,他们学习几年回来中国男足就能变成世界强队吗?产业进步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扎扎实实的工作。

  首先,只要扎扎实实工作,传统的汽车企业赶超并非那么难。韩国的现代、国内的奇瑞、吉利、比亚迪都是从零做起,不都迅速向世界水平靠拢了吗?后发优势在传统的汽车行业还是很明显的。不管是理论、经验还是设备、人才都非常成熟而且丰富,后来者只要奉行“拿来主义”就可以了。以前国内企业是学外国人一点技术,买一条人家不用的生产线,挖几个技术人员,而现在直接就可以买一家企业了。

  其次,新兴产业的赶超没有那么容易。比如计算机和互联网带来了一场革命,中国和国外的起步时间差不多,但没有人否认中国和美国在计算机、互联网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又比如,在苹果公司做iPhone之前,除了摩托罗拉、诺基亚,我国很多企业都在做手机,但是国内哪个企业能说手机做得比后来者iPhone好呢?

  创新能力的比拼是比成本的比拼更难的事情。以电动汽车用锂电池为例,锂电池是新兴的技术。现在计算机软件可以精确地模拟汽车车体钢铁的各种变化,而锂电池涉及的电化学理论,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地方尚未研究清楚。谁能先搞清楚,谁能先把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品,其实是以一个国家的综合科研能力为基础的。世界上第一块锂电池由日本Sony公司推出,而磷酸铁锂电池则是由美国Goodenough教授发明的。事实上,锂电池材料的配方、锂电池的关键生产工艺都是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随便卖的。

  自从电动汽车被热炒之后,国内突然冒出了许多电动汽车厂家和动力电池厂家。这些厂家都是大投资,声称自己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有的汽车企业买来国外的动力总成等关键零部件,加上自己的车架子,宣称是重大创新。最近,国内某电动汽车企业,在电动汽车试运行充电的时候突然发生短路,瞬间将一名工程师烧成重伤,差点送命。试想,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消费者身上,企业能承担得起相关的责任吗?如果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电动汽车赶超的捷径能通往成功的巅峰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议论文】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