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歌谣》周刊创刊80周年学术座谈会
今年是《歌谣》周刊创刊80周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俗文学学会初拟在12月21日(正日应该是12月17日,为了便于参会,特选一个星期六)在北京大学召开纪念座谈会,会议话题是“歌谣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参会者可以带论文,也可以只带发言提纲。请有兴趣的同志尽早与我们联系(网上联系也可以)。联系人:陈连山、陈泳超。RE:纪念《歌谣》周刊创刊80周年学术座谈会
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创刊,“发刊词”回顾过去四、五年的成绩时说: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发起于民国七年二月,由刘复沈尹默周作人三位教授担任编辑,钱玄同沈兼士二位教授担任考订方言。从五月末起,在日刊上揭载刘先生所编订的《歌谣选》,共出148则。五四运动以后,进行暂时停顿,随后刘沈二先生都出国留学去了,缺人主持,事务更不能发展。九年的冬天,组织‘歌谣研究会’,管理其事,由沈兼士周作人二先生主任。但是十年春天因为经费问题,闭校数次,周先生又久病,这两年里几乎一点都没有举动,所以虽有五年的岁月,成绩却很寥寥。”所谓的“成绩寥寥”只是针对北大校内的征集成果而言,从全国范围内来说,《北大日刊》的歌谣征集简章发表以后,《新青年》以及上海的许多报纸都进行了转载,各地方报纸也纷纷开设歌谣专栏,发表的歌谣多到难以统计, 而且因为歌谣的受欢迎,书商们也纷纷介入,周作人就曾说过:“中国出版界的习惯,专会趁时风,每遇一种新题目发现,大家还在着手研究的时候,上海滩上却产生出了许多书本,……在歌谣收集这一件事上,当然也逃不出这个公例。”
社会上的歌谣出版事业,许多年中一直没有中断,但说到研究,却还必须回到北大。
1922年,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成立,“沈兼士先生主任其事,‘歌谣研究会’即归并于研究所国学门,于是重新进行,仍由周作人先生主持其事,登报征集,并刊印简章,分寄各省教育厅,请其转请各县的学校,并委托私人朋友及各同乡团体,代为收集。” 本来歌谣研究会打算出《歌谣汇编》,但苦于材料太少,不便整理,就改为以周刊的形式零零碎碎的刊出,并作为《北大日刊》的附张,每星期一随日刊附送。周刊议定由周作人和常惠担任编辑。
《歌谣》周刊是北大歌谣研究会对中国民俗学的伟大贡献。这是我国第一份专门性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刊物。从1922年底创刊到1924年5月,共收到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共11191首; 从1924年7月到1925年6月《歌谣》停刊止,又收到歌谣2103首; 加上《歌谣》创刊前的搜集,1918至1925年共收到歌谣13908首。
RE:纪念《歌谣》周刊创刊80周年学术座谈会
几本专号值得注意。其中 各地方的民歌可以做比较研究。
可惜也有缺失的。我的发现就是本家乡一个旧县官居然搜集了若干首在上面发表。
RE:纪念《歌谣》周刊创刊80周年学术座谈会
遥想八十年前,《歌谣》周刊创刊时不知是不是也下着鹅毛大雪。如果是的话,真叫有诗意啊。《歌谣》与下雪
《歌谣》周刊创刊时是否下雪,要请教施大侠了。但是歌谣运动的最初动议,确实与下雪有关——这已是九年以前的事了。那天,正是大雪之后,我与尹默在北河沿闲走着,我忽然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尹默说:“你这个意思很好。你去拟个办法,我们请蔡先生用北大的名义征集就是了。”第二天我就将章程拟好,蔡先生看了一看,随即批交文牍处印刷五千份,分寄各省官厅学校。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就从此开场了。
——刘半农《国外民歌译》自序
jenny君既然深喜好雪,何不在醉心同光诗坛之余,对歌谣也惊鸿一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