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银琴: 荀子与诗
马银琴:荀子与诗
文彦
4月10日,文学所古代室举办学术讲座,马银琴副研究员就“荀子与诗”做演讲。
马银琴提出,在汪中对荀子传《诗》的梳理中,《鲁诗》出自荀子可视为信史,《韩诗外传》受荀子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但是《毛诗》出于荀子一说值得怀疑。首先,荀子的学术师承有两种说法,一说出于子夏,一说出于子弓。《荀子》本身多次将子弓与孔子并提,并将子夏列入“贱儒”之列,不仅显示了他是子弓学说的传人,也证明了荀子不可能是子夏学派的传人。其次,在《汉书》记载中,《毛诗》与荀子没有任何关系,到郑玄《诗谱》中,才出现“大毛公”、“小毛公”的说法,到三国时期,开始出现把荀子纳入《毛诗》传承系统的说法,至唐朝,孔颖达作《毛诗正义》,正式提出“毛公亲事荀卿”一说,并且这个说法自此后并广为接受。按陆玑的说法,荀子是思孟学派的传人,而思孟学派又是荀子批判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徐整与陆玑同时又同地,但两人所列《毛诗》的承传世次已有不同,从学术传承来说,马银琴认为,徐整所说的《毛诗》传承系统更为可信。第三,《荀子》引《诗》与《毛诗》文本的差异。从《荀子》引《诗》与《毛诗》的异同来看,两者之间有假借字、异体字等文字的不同,同时《荀子》引《诗》有6首之多不见于《毛诗》,这也能够说明荀子所依的文本与《毛诗》文本是不同的,因此也证明了荀子不传《毛诗》。
马银琴认为,在荀子的眼中,《诗》不仅是一种论说的工具,它以“经”的面目出现,更是与《礼》、《乐》、《书》、《春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当制造经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之时,经典遂成为知识的源泉与价值的标准。儒家经典被传述的过程,也就是经典权威地位的建构过程。荀子就是此过程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但是,传经也不是荀子的唯一目的,他主张“不尚空谈,学用合一”,这与他主张“法后王,治当世”的政治观点是息息相关的。如我们所知,荀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为大一统的政治出谋划策,“礼”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礼”的推崇,也直接影响了荀子对《诗》、《书》的看法,《诗》《书》随着“礼”涂上了浓厚的政教色彩,成为“礼”的附庸。《诗》在它成为汉代王官之学的过程中,完成了一种历史的回归。从先秦儒家到汉代经学的发展过程中,荀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文彦)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7-5-18 8:59:4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