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z168 发表于 2007-11-20 11:46:49

《文化遗产》创刊号已于2007年11月20日出版,现转发《发刊词》和《目录》,请大家多支持!


见附件

shi 发表于 2007-11-21 00:40:20

RE:《文化遗产》创刊号已于2007年11月20日出版,现转发《发刊词》和《目录》,请大家多支持!

发刊词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文化遗产》季刊正式与读者见面了,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中山大学历来有古代戏曲和民俗学的研究传统,并且早就编辑出版过各种形式的学术杂志。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著名戏剧史家王季思教授亲自主持编辑的《古代戏曲论丛》、《剧论》接连问世,曾在同行中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而在更早的1927年,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与何思敬、钟敬文等在中大创办《民间文艺》(后改名《民俗》周刊),成为中国民俗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本世纪以来,我们踵继前贤事业,编辑出版了8期《民俗学刊》。三年前,以戏曲和民俗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于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运而生。今天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上述学术杂志的继承与总结,她的创刊,凝结着几代学人的心血,标志着中山大学的文化遗产研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陈寅恪先生说过:“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我们不敢以“大师巨子”自命,但却可以自觉地以研究民族文化遗产为己任。在今天,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都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新的国际潮流和学术背景,要求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更科学的态度,更严谨的学风,对以往被忽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深知,办好这样一个学术刊物,仅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期待着海内外同仁的鼎力支持和帮助,热诚欢迎大家不吝赐稿,尤其欢迎有关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及古近代文学中的相关研究文章(详见本期《稿约》)。本刊视学术质量为生命,以来稿的学术水平为惟一的取舍标准,为此采取匿名评审制,杜绝关系稿。
让我们共同祈求《文化遗产》的健康成长和学术研究的持久繁荣!

本刊编辑部      
2007年11月   

wang_niao715 发表于 2007-11-21 13:35:12

RE:《文化遗产》创刊号已于2007年11月20日出版,现转发《发刊词》和《目录》,请大家多支持!

希望《文化遗产》越办越好!

潘莹 发表于 2007-11-23 12:29:03

RE:《文化遗产》创刊号已于2007年11月20日出版,现转发《发刊词》和《目录》,请大家多支持!

怎么看不到目录?

关溪莹 发表于 2007-11-24 18:06:14

RE:《文化遗产》创刊号已于2007年11月20日出版,现转发《发刊词》和《目录》,请大家多支持!

从《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古代戏曲论丛》、《剧论》——《民俗学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记录了中大人坚守学术阵地的一个个足迹。记得01年我们刚入学的时候,曾见过一种《民俗》小册子,记录了当时中大民俗研究中心的科研动态和成果,有论坛、民俗调查、传说、故事、歌谣、争鸣园地、神秘文化、书评、简讯等一些栏目。叶老师说是他自己出钱印制的,送给我们每人两期,希望我们认真学习,好好保存。如今这两期《民俗》安静地守在我的书架上,每次我的目光掠过它们会觉得很温暖,恩师做人做事的踏实和艰韧一直感召着我。祝愿中山大学戏曲研究和民俗研究的优秀传统薪火相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folkloreli 发表于 2007-12-19 18:48:57

其实,我个人觉得<文化遗产>对于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第一期中有些文章就是在说官话,对于民间文化或民俗学没有深入研究太多,相比较应该想<民间文化论坛>多学习了!也许是我的对这个刊物的办刊思路还是没有深刻体会!!

品三 发表于 2007-12-19 19:44:46

同意,第一篇文章,就只是一篇“观后感”。
个人最喜欢董上德的《“游龙戏凤”故事与文本的互文性》。

limin 发表于 2007-12-22 11:52:24

祝《文化遗产》越办越红火!

hhz 发表于 2007-12-22 23:36:56

本人比较喜欢叶春生老师的《探索民间信仰的深层意蕴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性根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遗产》创刊号已于2007年11月20日出版,现转发《发刊词》和《目录》,请大家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