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神话 发表于 2008-3-21 21:01:52

论述全面

匪兵甲 发表于 2008-3-21 21:01:42

宋代田园诗的民俗描写及其文化蕴涵

宋代田园诗的民俗描写及其文化蕴涵



刘蔚



学术研究2007.4





[作者简介]刘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江苏 南京 210013)。

[内容提要]宋代田园诗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尤其重点表现了宋代农村种种生产劳动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从文化诗学的视角来看,宋代田园诗的民俗描写不仅是文学与民俗这两种文化形态交叉互动的结果,更蕴涵着诗人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取向。在田园诗的民俗描写中,宋代诗人流露出自觉的对民间文化的志录意识,隐含着对村野文化的肯定与欣赏。

[摘要题]唐宋文学

[关键词]宋代田园诗/民俗/文化志录意识/村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4-0144-06



两宋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民俗也异彩纷呈,对文学创作的浸润匪浅,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在词学研究领域,已有学者从民俗学的观点和角度,重新审视宋词的价值。但对善于表现日常生活的宋诗而言,其与民俗的密切联系则更有待深入发掘。



一、宋代田园诗对生产劳动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的描写



与其他题材的诗歌创作有所不同,宋代田园诗所涉及的民俗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村野民间文化的典型呈现。具体而言,宋代农村的生产劳动民俗以及岁时节日民俗是其重点描写的两个方面。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农民形成一系列有特定内涵和意味的行为方式,这就是生产劳动民俗。宋代田园诗对这些民俗作了充分展现。首先来看各地田间劳作民俗,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其十一:“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P375)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四记载:“布谷鸣时,农功兴作。……吴农于是择谷种……每亩以一斗,用蒲包之,绳缚之,陂塘浸之,或盖瓦盎盛之,昼浸夜收,凡数日,自五六日至七八日,名曰浸种。芽茁二三分,候天晴明,撒布田间,盖以稻秸灰。”

(P146)范诗反映的正是苏州农村浸种以及选择吉日开蒲包的劳动民俗。黄大受《荆州人种秧击缶于田间以乐农者呜呼其尤有先王之世之遗意欤》:“鼓声响答缶声喧,歌笑声多日易昏。尚有乐农遗意在,要知此地近中原。”

(P36090)则表现了宋代荆州农村种秧时击鼓、缶的民俗,《周礼·春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代田园诗的民俗描写及其文化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