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皮影
如果有人请你去吃饭,你是不是觉得有想回绝的念头,可如果有人说要请你到剧院看皮影,恐怕你会经不住诱惑了吧。要说看皮影,我们并不比我们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有福气,毕竟我们中的很多人除了在电视上或者电影里扫过一眼皮影之外,恐怕好多人没有真正看到过皮影的现场表演吧。
现在还有皮影吗?我们还能看到皮影吗?是不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可能我们今生都不会在有机会欣赏皮影表演了呢。
当我们的上一辈人用自豪的语气给我们讲述他们看皮影的经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一种淡淡的悲哀。
皮影,据说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除了在北京、上海、沈阳和陕西的华县等少数几个地方目前还能看到皮影表演外,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能看到它的影子了。
庆幸的是在一些地方,皮影大有“复兴”的趋势,如果有幸能到皮影的故乡陕西华县去看一看,你一定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
皮影故乡
艺术是最丰富的语言,艺术的语言就是它本身,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民间综合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要了解它首先就要到它的老家去看一看:陕西华县。
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里,有一组葛优演皮影的镜头,其实葛优根本不会演什么皮影,真正的幕后英雄就是华县有农民组织起来的一个皮影剧团。
早在2000多年前,皮影就诞生在了陕西的华县。陕西华县皮影造型精巧、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堪称中国皮影上乘之作。
皮影发源于中国,中国皮影发源地在陕西,陕西皮影的故乡在华县。华县地处中国陕西省关中东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历史上自周迄唐向为京畿重地,为人文鼎盛之区。皮影戏原为宫延戏,唐以后流传于民间。陕西皮影在全国颇负盛名,华县皮影独占鳌头。
皮影戏的唱腔很多,在我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唱法。皮影的发祥地陕西华县多唱“碗碗腔”,这是得名于一种铜制碗状的打击乐器。与陕西传统秦腔艺术豪迈、高亢的唱腔相比,碗碗腔更细腻、优美,曲调委婉动听。
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村,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皮影戏仍是具有最广大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光华社”是陕西省华县东阳乡江村的一个著名皮影班社,这个班社可以完整地表演300多本传统戏。
光华社的演员们自豪地说:“以前村里有婚丧嫁娶都会叫我们耍皮影,只要戏台子搭起来,长号一吹,全村不论老小,马上就涌到场子里来了。多的时候有几百人看戏,树上都爬着娃娃们。50年前我们演出一场戏可以挣一斗麦子……”
近几年来,来自海外的游客纷纷来到华县观看皮影戏,华县皮影被当作我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吸引着众多民俗爱好者。“光华社”的成员们也曾多次受邀出国演出,老艺人在海外受到的礼遇都出乎他们的意料。
华县皮影的演出内容以传统的皮影剧本如:李十三的"十大本"《十王庙》、《金碗钗》、《劈山救母》、《火焰驹》、《张连卖布》、《折桂斧》、《紫霞宫》、《万福莲》、《香莲侧》、《白玉钿》......等为主,并演出一些当地文人自编的剧目。一个皮影班社,一般都是由签手(操纵表演),前声(主唱)二弦,板胡、下铛、后台、字幕等6-8人组成。出外演出,每人一部单车可携带全部道具,在巷道庭院,室内室外都可搭台演戏,从搭台到正式开演,不要两个小时,演完拆台三、四十分钟即可。简单灵活方便,深受民众之偏爱。
华县有名的皮影雕刻艺人有十多人。汪天稳等刻制的影人,近年已进入国际市场,销售德、日、法等七个国家,并受到国外友人的高度赞扬。
华县地理条件优越,手艺行业发达,有民谣"教学看病,编笼打席扎搂瓮"。其繁荣的经济、悠久的文化、滋养了民间的皮影艺术,皮影艺术反过来又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而在民间世代相传,形成自身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风格。它的艺术形象集中概括了北方民族纯朴勤劳的气质和关中人民敦厚秀美的形象。
皮影艺术在华县沿袭不衰,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戏不易演出的山区和塬区,唯皮影演出方便,它正好适应了华县特殊的地理条件。一班戏由五人组成,车推筐背即可携带全部戏具。在巷道庭院都可搭台演戏,既简单又方便。村社庙会庆贺或结婚,过寿、婴儿满月一般都习惯演出若干场皮影戏,曾有人遇喜一次演出七台"对台戏"。戏班随叫随到,且备有数十本传统剧目的"戏褶子",供群众随意挑选,俗称"点戏"。
相关联接:
中国陕西华县皮影团
中国陕西华县皮影团成立于1985年,经数十年磨砺,能熟练演出170多本(出)戏,每年在城乡演出250余场,深受广大民众之喜爱。皮影团的演员大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出身于皮影世家,分别为从艺50余年的老艺人,艺术造诣颇高,其细腻如微的唱腔,精湛熟练的表演技艺赢得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
华县皮影大师汪天稳
陕西皮影源远流长,名声远扬,人才辈出。华县汪天稳是一位集皮影雕刻、鉴定、研究和表演于一身的皮影艺术家。汪天稳技艺超群,知其者无不称奇。
汪天稳,1949年出生华县,12岁被中国著名皮影雕刻艺术大师李占文先生(第一批国家授予十大艺术大师之一)收为关门弟子。从此,便步入了他的皮影艺术生涯。1978年至今在西安美术研究所皮影研究室主持皮影研究、创作工作。
汪天稳从事皮影艺术40余年,在皮影雕刻、皮影鉴定等方面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名家高手,他本也成果累累,炉火纯青,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的大型皮影屏风《文成公主进藏》就是他设计制作的。
2002年初汪天稳先生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汪天稳皮影工作室",致力于陕西皮影的创作发展。
汪天稳先生作品精致至极,已成为皮影爱好者、收藏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几十年来,汪天稳还注重皮影艺术的挖掘、整理、研究和收藏,已存有数千件明、清时代的皮影精品,其中不乏成套剧目稀世珍品。
[ 本帖由 民间文化 于 2003-7-2 11:07 最后编辑 ]
RE:华县皮影
图片:RE:华县皮影
请再来几张供同仁欣赏,谢谢!皮影还活着
皮影还活着--------------------------------------------------------------------------------
http://www.cb-h.com .本报记者 郑立华 ...中国商报网站
1.皮影戏是电影的祖师
看过电影《活着》的人,一定还记得葛优在其中扮演的皮影艺人的形象,精美的皮影配上铿锵的秦腔唱段,总给人一种荡气回肠又悲壮的感觉。记者采访了曾任北京皮影剧团副团长的路联达老先生之后,这种感觉更加清晰。
路联达在他的“工作室”——一个建筑工地的收发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无视环境的简陋,路联达讲起皮影进入忘我的状态:皮影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可以看到,唐朝的时候,宫廷里已经开始耍皮影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跟佛教有关系。当初唐玄奘取经归来,在把梵文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佛教,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讲故事的方法,但是故事讲完就没了,印象不深刻。后来就在纸上做画,把画上的人物剪下来,用表演的方式教育人:做好事会怎么样,做坏事会怎么样。
再后来,因为纸影不易保存,就出现了羊皮制的皮影。到了宋代,有了绘革社,专门往皮革上绘画,然后剪下来,但只是轮廓,人或物的细部还没有刻出来。但绘革不透明,细部又没有经过雕刻,观赏性比较差。后来慢慢演变成刻,这样就有立体感了。
皮影最繁荣的阶段是宋朝和清朝。清朝时候,宫廷或王府里养了一些唱皮影戏的班子,经常唱唱堂会,供自己欣赏以及家庭交际。就像《红楼梦》大观园中的戏班一样。但欣赏皮影的不光是达官贵族,平民百姓也能看皮影、玩皮影。宫廷皮影是阳春白雪,民间皮影则是下里巴人了。
皮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革命年代,长城脚下出现了“长城影社”,是八路军的影社,专门演那些打日本、斗地主、锄恶霸的戏。“我十一二岁的时候还看过皮影戏‘解放台湾’,炮打过去,城墙‘哄’地一下倒了。”清咸丰年间,白莲教利用皮影戏宣传反清思想,结果在朝廷镇压白莲教的时候,皮影也受到了牵连,大批皮影艺人被捕杀——历史上皮影的灾难有两次,这是第一次,第二次就是“文革”了。
路联达对历史上对皮影的破坏心痛不已,“外国人都承认皮影戏是电影的祖师爷,都当宝贝,毁坏了就没有了,太可惜了!”现在全国各地也还有一些皮影剧团,四川、西安等地还都有。“民间老艺人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山西华县的老哥俩,就是《活着》里面给葛优配戏的那两个,听说已经去世了一位,现在只剩下一位了。他没了就麻烦了,就没有唱角了。”
2.耗子皮影路联达出生在河北迁西县三屯营镇,当地皮影戏一度兴盛,路联达受家乡皮影戏的熏陶,也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皮影。“我们那个镇上有集市,集市上有卖皮影的。我常常提前干完家里的活,请一天假,专门到集市上去瞧那个卖皮影的。一去就是一天,从早上那个人来,摆摊,往架子上插皮影,到晚上人家收摊,走了,我还一直瞧,直瞧到人家走了没影了。”为了看皮影,路联达挨的打就多了。“因为家乡闹狼,我妈怕狼把我叼了去,另外他们也不愿让我干这行,当时这行地位太低,不是正经生路。”路联达小时候的处女作是耗子皮影:“10岁的时候,快过年了,逮着一只大耗子,想,能不能自己也做一个真正皮的皮影。就把耗子皮给剥下来,做成了一个皮影。”至于做的是什么,路先生已经想不起来了,第一次做皮影的情景却永久地留在了他的记忆里。
后来在北京上小学的时候,遇到一个同样爱好皮影的大队辅导员,在辅导员的鼓励和帮助下,创作了一些具有儿童文学性质的皮影戏作品,还得到过老舍先生、高士其先生的表扬。小学没毕业,路联达就被皮影剧团拉走了。当时他是剧团里惟一的带艺学员,不管哪个戏,只要给他说一说,他就能上台。到1967年破“四旧”的时候,路联达转业当了工人。1979年宣武皮影木偶剧团恢复,他又回到了剧团(后来更名为北京皮影剧团),曾任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直到1998年退休。
尽管团里也邀请他回去工作,但路联达仍然选择了看大门的工作,因为这个工作带来的收入比在剧团多而稳定:每月一千多块钱,他可以随意地花在他喜爱的皮影事业上,对此,路联达很满足。
3.驴皮影还是牛皮影老百姓常常提到驴皮影,实际上皮影不光是驴皮做的,更多的是用牛皮。驴皮的好处是韧性好,不爱坏,怎么窝都不折,表皮细嫩,容易着色。但弱点是驴皮太薄,受潮就软了,容易变形。现在皮影都大,驴皮立不住,所以现在都使牛皮。牛皮的透明度也比驴皮要好,也不爱变形。路先生使用的牛皮是在唐山买来的。自己设计好的图纸铺在处理过的牛皮上,用针描下来,再用刻刀刻。刻完上色,然后加热,上清漆。涂漆一是增加透明度,一是把颜色固定在皮子上。最后在关节处钉好,装杆子,一般的人物装三个杆子,头、手、脚各一个,也有的更多,就要两个人来表演了。
皮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但印度尼西亚、泰国也有皮影。“究竟谁跟谁学的还不清楚。”泰国和印尼的皮影主要用于宣传佛教教义,现在演出也仍然是佛教内容:场内男女分座,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吃东西。像到了教堂一样,是很庄严,很严肃的一件事。
4.皮影是大众艺术皮影戏在国内流派众多,这是因为宋代连年征战,很多皮影艺人被征入军队,很多人是带着皮影的,在作战的间歇可以作为消遣,成为军旅中少见的艺术形式——《活着》中葛优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后来,皮影艺人随军队南征北战,慢慢地就把皮影留在各地。皮影与当地的文化和物产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首先是陕西,其次是河北、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福建、内蒙古、青海和东北。陕西的皮影,是中国皮影的龙头。路联达在桌子上一溜摆开了各种各样的椅子,每一把椅子形状都不一样,有雕龙的、有雕福禄字的——河北的皮影讲究七桌八椅,陕西皮影就更讲究了。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曲目,比如河北主要是《隋唐传》、《岳飞传》,陕西的皮影戏唱的是秦腔、婉婉腔、阿宫腔。地方不同,腔调也不同。东北的皮影,就把二人转糅里面去了。
而其他国家的皮影大部分都是从中国流失到国外的。“我在国外演出的时候,曾经参观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里边有很多皮影——其中就有明代的皮影——保存很好,如果保持那样的温度、湿度,保留上千年恐怕也没有问题。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各地的博物馆里都有中国的皮影。”皮影一方面是被掠取的,另外一方面过去中国像葛优在《活着》中演的皮影艺人很多,很多人由于生活所迫,都把皮影换了窝头吃了——尽管皮影不是从路联达手中流失的,可他仍然觉得非常遗憾。
采 访 手 记
路联达从皮影剧团团长的位置上退休后给一家建筑工地看大门,负责收发、烧水、搞卫生,冬天还要烧暖气。他说,人都应该能上能下,老头了,还能干什么?能有个地方看门就不错了。这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其实他现在也在皮影剧团里担任艺术总监,不过一分钱的工资都不拿。路联达的想法是:等将来皮影剧团大楼盖成了,他想借哪怕一条走廊,可以给他的作品一个展示的机会,把他收藏的几千件作品展示出来,“锁在箱子里有什么用?不如拿出来给别人看。”路先生的头发已经斑白,穿一件蓝布的工作服,当他送我出门的时候,我的心里有点酸:一个艺术家来看大门,这是暴殄天物啊!
RE:华县皮影
民间文化 于 2003-7-11 10:13 写道:皮影还活着
--------------------------------------------------------------------------------
http://www.cb-h.com .本报记者 郑立华 ...中国商报网站
1.皮影戏是电影的祖师
看过电影《活?......
无意发现这里,发现一个桃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