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3|回复: 0

文/学术/思想类著作《民俗文化的诗与真》寻求出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9 17: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学术/思想类著作《民俗文化的诗与真》寻求出版

基础信息:
书名《民俗文化的诗与真》
作者:齐如林   字数:25万字
书稿类型:社科文艺   
联系方式:0635-8258922(小灵通)邮箱:qirulin@lcu.edu.cn

内容摘要:
在人类的文化观念里,真和假是对立的,很少人把诗和真并列。歌德是个例外,他以《诗与真》作为自己的自传题目,用诗的感触和笔调,运用想像力去写他的人生“真”途。作为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民俗文化,从来没有强加意志于人,却以潜移默化的力量润化着代代炎黄子孙。“假做真是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是民俗文化的追求,“诗”是民俗文化的表达方式。心怀“诗与真”审视民俗文化,可谓贴切传神。
全书除绪章“诗与真:民俗文化的审视原则”外,分“自在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民俗文化观”,“有为之途:民俗文化的本质与人的精神交往”,“ 永恒之境:民俗文化的审美诉求”,“力量之源:民俗文化的生态对话与发展”、“自由之路:从民俗文化到世界文化”五章展开论述,主要对民俗文化观念、民俗文化本质、民俗文化审美、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出版价值:
1.普遍关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包括政府和民众在内普遍关注的文化热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构物象,伴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一起到来。当全球化所向披靡地同化着人类的文化时,民俗文化却坚定地扼守与象征着历史文明的多元和灿烂。所以说,关注的民俗文化另一面,是对全球化负面认识上的自觉。
2.赋民俗文化以思想理论色彩:在全球化的今天,维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多样性,必须在不断创造中赋予民俗文化以生命。而做到这一点,不能仅仅传承民俗文化样式的技法,而不去探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否则,就无法使其在深刻的蜕变中实现优势升格,在它所具有的高度自主性和开放性艺术品质基础上走向现代再生之境。
综观国内市场关于民俗文化的图书,大都侧重于对民俗事象的搜集、整理与再现,而很少从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出发,充分发挥理论的想象力、挖掘力和发现力,运用文艺理论工具对民俗文化对其进行升华。由此,本书可以说在本质上是开创性和开拓性的,整本书字里行间闪耀着理论创造的灵感与光彩。
3.图文并茂,事例翔实:作者长从事民俗文化田野考察与理论研究一线的工作,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整部著作图文并茂、事例翔实。其中很多图片和事例都是首次发表,展现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俗事象,为著作中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原料。

著作提纲:     
绪章  诗与真:民俗文化的审视原则
灰色的晨雾弥漫
星群辽远地隐匿
史前和名字流淌出现在
世界,仅仅是温柔的朦胧
河还是原来的河
人,也是原来的人
                                    ——博尔赫斯
在人类的文化观念里,真和假是对立的,很少人把诗和真并列。歌德是个例外,他以《诗与真》作为自己的自传题目,用诗的感触和笔调,运用想像力去写他的人生“真”途。作为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民俗文化,从来没有强加意志于人,却以潜移默化的力量润化着代代炎黄子孙。“假做真是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是民俗文化的追求,“诗”是民俗文化的表达方式。心怀“诗与真”审视民俗文化,可谓贴切传神。
   第一章 自在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民俗文化观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民俗文化韵味之旅是对理性的一次磨砺与加强。对于民俗文化,即使我们可能一时没读懂,也许还永远读不懂,但是每个读它的人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它对我们的作用——它更多的是在人的思维,理性的思考感到疲劳的时候,对思想的一次放松,就像疲惫的工作之余来一次文化旅行。
   第二章  有为之途:民俗文化的本质与人的精神交往
谁想认识和描述生命肌体
只要试着把精神从中分离
于是你得到了各个部件
却惟独少了一根精神之链
——歌德
现代社会用技术和知识为人们装备上最具生产力的功能,教给人们获取各种利益的手段,但这些手段是无法燃起生命和精神之火的,只能像石头一样,砌成为身体之间的墙,这墙无法为生命和精神展开一条可能性之路,仅仅是禁锢生命,阻隔文化。透过民俗文化的观念传达,审视人的精神本质和交往欲求,意义在于为生命和精神插上自由飞升的翅膀,为生活指引可能性的超越之路。
   第三章  永恒之境:民俗文化的审美诉求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东坡
目前,大量报刊书籍对于民俗文化的关注,使受众广泛了解到了解民俗文化的“外围”——如其历史、原则、地位、分类等之后,如何进入民俗文化的“核心部位”,即“什么样的民俗文化形式最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与“民俗文化的内容反映了民众怎样的审美诉求?”是容不得语焉不详或蜻蜓点水的。因此,从美学角度即民俗文化审美诉求的角度评析民俗文化的文化创造、符号表现、欲求传达等特色,以促进的民俗文化研究的斑斓并改变理论的窘迫,既是实践催迫的现实急需,又是民俗研究“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
   第四章 力量之源:民俗文化的生态对话与发展
我是吞灭一切的死,又是将诞生者的生,
我是无休无尽的宙,我是形貌遍宇的神,
我大可充满宇宙,我小可隐于芥子。
我是光芒是太阳,我是黑夜是月亮。
——薄伽梵歌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必须在对话和交流的土壤中才能获得真正成长的民俗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从此,民俗文化遗产有可能获得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而这仅仅是个前提,不能忽略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民众能否以久违的激情,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对话优势,传承而非走马观花似的遗弃代表着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身份认同的民俗文化遗产。由理论上的可能变为现实中的实践,还需要我们立足培育民俗文化遗产在网络时代传播的土壤,并深入探索网络时代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
   第五章  自由之路:从民俗文化到世界文化
我们的血管里——
是血,不是水。
透过左轮手枪的吠声
我们朝前走。
为了死的时候,成为轮船勇往直前,成为诗篇流芳百世,
和成为其他永垂不朽的事业。
——马雅可夫斯基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均衡发展的多元文化的世界,我们就应该有更深刻的文化自觉, 在不断创造中赋予民俗文化以生命,使其在深刻的蜕变中实现优势升格,在它所具有的高度自主性和开放性艺术品质基础上走向现代再生之境。   
同时,今天的民俗文化自觉还要求特别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并在此语境下反观自己,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在这一新的语境中, 中国民俗文化存在的意义,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处于何种地位,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07: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