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8|回复: 10

试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4 21: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由 小竹子 于 2008-9-24 22:00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21: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晕
[ 本帖由 小竹子 于 2008-9-24 22:00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21: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文发不出,依然有问题
[ 本帖由 小竹子 于 2008-9-24 22:01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21: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晕晕晕晕晕

[ 本帖由 小竹子 于 2008-9-24 22:01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8-9-24 23: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试个贴


红色故事的传播圈与故事权
施爱东

2007年夏天,我们在“四渡赤水”的始发站贵州土城镇进行了一次红色调查。 土城老街并不长,上街下街加起来不足两千米。但是,老街的红色故事却可以分出若干个传播圈,每一个传播圈都会有一二个具有代表性的权威讲述者。
起初,调查是随机的,不论男女老少,我们逮着就问,关键是看谁闲着。可是我们很快发现,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回答我们的问题。正在兴建的“新四渡赤水纪念馆”边上,有个桌球室坐着许多民工,我凑上前去,问些关于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几个民工你指我我指你,推来推去,最后把故事权交给了一个工头模样的中年人。那人挠挠头,正准备讲点什么,边上一个本地老太太很不客气地说:“他们不知道的,他们是外地人,我们本地人才知道。”她这么一说,那些民工就更不好开口了,个个都尴尬地推说不知道。我只好转头请老太太讲,结果她说:“我也说不清楚。”她向下街方向指指:“那边有几个老人知道很多。”
我们只好往前走。在一个干净的檐阶上坐着一排老太太,看样子个个都有七八十岁。我开口一问,几个老太太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指着边上一户人家说:“找那个曾志禄,他知道很多。”
曾志禄74岁(2007年计,下同)。史书记载第一批红军队伍于1935年1月24日开进土城,距离我们的调查时间是72年。按理,曾志禄当时应该是2岁,可老人坚称他刚满月时,红军就到了土城。老人用很肯定的语气讲了许多红军的琐事,当然,他承认这些都是红军走后,听父亲讲述的。
我们的访谈刚刚开始,边上就围上了许多旁听者,个个屏声息气坐在边上。边上一位叫罗应乾(55岁)的老人有时会趁着曾志禄讲话的间歇插进话来,但每次插话时,都以“听我爷爷讲”起头。在曾志禄面前,罗应乾的讲述显得很不自信。曾志禄会随时打断罗应乾,对他的讲述做些补充或纠正,而每当曾志禄一开口,罗应乾就会主动沉默,迅速交出故事权。曾志禄无疑是下街传播圈的权威讲述者。
但是,曾志禄的权威仅仅局限于下街,上街有上街的权威,上街的老人们对曾志禄的故事颇不以为然。
我们在上街一家门前见到一位叫陈仕荣的老人(87岁),老人很乐意向我们讲述红军的故事。慢慢地边上聚了一些看热闹的人,其中另一个穿戴整洁的老头不断地插话打断陈仕荣的叙述。陈仕荣本来有问必答,自从被这个老头打断几次之后,就变得吞吞吐吐。我只好转头请那个插话的老头聊一聊。插话的老头叫罗明先(82),他很得意从陈仕荣那里夺过了故事权,为了强调自己的故事权威,特别告诉我们“红军来的时候,他(陈仕荣)不在土城”。
罗明先把我们带到了土城老年协会的楼下,他女儿开的一间茶馆中。老人对青杠坡战斗的叙述非常生动清晰,如同亲临其境,而这些纯粹的军事行动,恰恰是土城百姓未能亲历的事件。罗明先甚至还承认,战斗结束后,曾有许多大胆的年轻人到青杠坡挖子弹壳,他那时还小,不敢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罗明先一边说话,一边不断地扭头朝边上看,到后来干脆主动把故事权交给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这个老人叫郑少成(88),是个老船工,曾给红军搭过浮桥,当年16岁。
我们在土城已经多次遇到这种情况,一旦有一位更权威的发言人站在边上,正在发言的人就会变得谨慎而且不自信。郑少成往边上一站,罗明先的故事就不再流畅而生动了,有时还会加上“我听说”作为前缀。我们只好请郑少成坐下聊,郑少成不愿当众讲述红军故事,坚持要另约时间单独谈。
土城老年协会设在罗明先女儿茶馆的楼上,这里固定地有三五个70多岁的退休老人,我三天前来这里时,他们几乎是争先恐后地抢着话头,不断地互相补充和插话,常常让我不知道该把倾听的目光转向哪位老人,他们互相抢着话头,恰恰说明他们之间的故事权力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这天郑少成来了,均衡被打破了,办公室几个老人全都插不上话,一个个退出了办公室。很显然,郑少成是土城老年协会这一传播圈的权威讲述者。
郑少成是个文盲,曾给一渡赤水的红军搭过浮桥。他带来一份盖着三个基层组织大红公章的《1935年父子援红军》复印材料,其中提到:“1935年1月28日,红军命令我们18只(我家两只)木船船工和红军一起搭土城街后第降滩浮桥(参加搭浮桥的有我三个兄弟在内)。从当日早上5点钟紧张开始,扛门板、扛原木、拿绳索,忙个不休,于当日晚12点钟完全搭好浮桥。”红军过桥以后,“又命我家父导路”。郑少成家庭生活困难,这份材料旨在求得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照顾。
后来我曾为郑少秋的补助问题联系过土城镇领导,他们都很惊讶,说从未看到过郑少成的这份材料,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活着的当事人,他们只知道一个叫钟华青的老船工曾经参与搭建浮桥,所以推荐我访问钟华青。
钟华青(93岁)比郑少成幸运多了。因为受到政府挖掘和重视,据说常常大会小会被请去当嘉宾,专门讲述红军过土城的故事。钟华青显然比郑少成更懂得争取官方认可,叙事中不断强调自己曾经见过毛主席。
几乎所有老人都说当时兵荒马乱,根本不知道谁是谁,直到解放后北京派人来回访时,才知道毛主席来过土城。只有钟华青声称自己和毛主席吃过饭,毛主席还握着他的手说:“叫我同志,不要叫毛主席。”我马上问道:“毛主席当时多大岁数的样子?”钟华青想了想,说:“毛主席是一个大汉,穿一件蓝大衣。”我料他一时算不出毛主席的年龄,于是再问,他又说:“毛主席扎一根腰带,这里(他摸摸自己胸口处)别着一支枪,手枪。”我第三次问:“你记得毛主席多大岁数的样子?”这次他干脆不理我,王顾左右而言他。
离开钟家,习水县红色旅游办公室的陈云坤很疑惑地说,他第一次见钟华青时,钟华青明确说自己没见过毛主席,近一两年又说自己见过一个大汉,可能是毛主席,今天怎么就和毛主席吃过饭了?
很显然,钟华青的故事一直在试图向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官方叙述靠拢,因而与其他老人的故事差距比较大。也许,不断地接受和习得新的官方话语,不自觉地增添或更改一些细节,主动地按照他所理解的主流话语来重新建构一些新的、更有“意义”的细节,是为了稳固自己在官方话语中的地位吧。
在土城,至少有三个明显的故事传播圈:以曾志禄为代表的下街传播圈,以郑少成为代表的老年协会传播圈,以陈云坤、钟华青为代表的四渡赤水纪念馆传播圈。每个传播圈内的故事都曾在传播过程中经历过多次的交流、协商与碰撞,这种交流和碰撞就像一个故事擂台,大家经过较量,大致地明确了一两个故事权威,取得了大致相同的认识。但在这一传播圈与那一传播圈之间,却没有充分的交流,因而可重合的知识也就相对少得多。
每一种权威叙述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当它越出这一范围的时候,其权威性也就不复存在。郑少成与钟华青都是老船工,但因为两者不从属于同一传播圈,因而其故事差异比较大,而在郑少成与罗明先之间,尽管两人身世殊异,但都是从属于老年协会传播圈,因而其故事差异比较小。陈云坤尽管只有37岁,可他是个读书人,知道的事都是“书上写的”,自然也就成了纪念馆传播圈的故事权威,不仅纪念馆的解说员们信他,连钟华青的故事也在试图向他靠拢。
发表于 2008-9-24 23: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能贴上,没有问题了,匪兵哥哥可以不晕了。
发表于 2008-9-25 11: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神话,是源自洪荒的古老故事,也是万古常新的话题。

在文字产生之前,在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先民们就已经在用史诗、用歌谣等口耳相传的形式讲述着天地开辟的奥秘、诸神造物的奇迹、祖先迁徙的传奇以及英雄历险的故事,讲述着人类与生俱来的爱的欢愉、生的欲望、死的恐惧,讲述着宇宙万象、日月运行、季节轮回、大地草木、林间群兽以及尘世间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的来历,讲述着时间的开始和终止,讲述着大地的深度和广度,讲述着人类的诞生、灭亡和再生,讲述着那些游荡于荒远之域中的神仙或者妖怪的故事……,在狩猎时代的林间空地上,在农耕时代的丰收庆典上,在古代王公贵族的宫殿上,在乡间村社的树荫下、水泉畔、篝火旁,世世代代的歌手们一边抚琴弹奏一边高歌低吟的就是这样一些口耳相传的故事,这是每一个民族历史上最古老的故事,这些在口传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蕴含了人类最深沉的智慧和情感,寄托了一个民族最古老的记忆,它们不是别的,就是所谓神话。

在这些古老神话瑰奇恢诡、古彩斑斓的表象下面,所蕴含的是人类对那些宇宙、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和回答。这是我们人类、我们每一个男人和女人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解答的一些也许永远也不会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一些每一时代的人们都会不断重提、不断做出新的回答的问题。

比如说,宇宙是如何创生的?宇宙的创生在什么时候?终结又在什么时候?这个深不可测的星空究竟是亘古浑沌一团,还是自有其永恒的秩序和界限?又是谁为宇宙制定了这些秩序、划定了如此的界限?人类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是纯出偶然,还是造物的恩赐?世界上的第一人是谁?人为什么会生?又为什么会死?人在死后是否还有灵魂?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人既然会死,那么这个短促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会分成男人和女人两半?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天生就彼此渴慕又互相仇恨?为什么男女之爱会带给人如此巨大的狂喜却又让人陷入无尽的怨恨?……

这是一些充满了孩子气但又足以气死哲学家的莫测高深的问题。它们是神话,它们也是哲学:这些问题关乎宇宙最深的奥秘、致高的哲理,所以它们是哲学问题,而古往今来的人们又只能凭愿望、想象和激情回答这些问题,所以对它们的回答往往变成神话。“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此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洪泉极深,何以
发表于 2008-9-25 1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 1330
积分 1336
IP源 125.96.*
NO.48257  RE:试贴 ( 2008-9-24 23:52 )

我来试个贴


红色故事的传播圈与故事权
施爱东

2007年夏天,我们在“四渡赤水”的始发站贵州土城镇进行了一次红色调查。 土城老街并不长,上街下街加起来不足两千米。但是,老街的红色故事却可以分出若干个传播圈,每一个传播圈都会有一二个具有代表性的权威讲述者。
起初,调查是随机的,不论男女老少,我们逮着就问,关键是看谁闲着。可是我们很快发现,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回答我们的问题。正在兴建的“新四渡赤水纪念馆”边上,有个桌球室坐着许多民工,我凑上前去,问些关于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几个民工你指我我指你,推来推去,最后把故事权交给了一个工头模样的中年人。那人挠挠头,正准备讲点什么,边上一个本地老太太很不客气地说:“他们不知道的,他们是外地人,我们本地人才知道。”她这么一说,那些民工就更不好开口了,个个都尴尬地推说不知道。我只好转头请老太太讲,结果她说:“我也说不清楚。”她向下街方向指指:“那边有几个老人知道很多。”
我们只好往前走。在一个干净的檐阶上坐着一排老太太,看样子个个都有七八十岁。我开口一问,几个老太太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指着边上一户人家说:“找那个曾志禄,他知道很多。”
曾志禄74岁(2007年计,下同)。史书记载第一批红军队伍于1935年1月24日开进土城,距离我们的调查时间是72年。按理,曾志禄当时应该是2岁,可老人坚称他刚满月时,红军就到了土城。老人用很肯定的语气讲了许多红军的琐事,当然,他承认这些都是红军走后,听父亲讲述的。
我们的访谈刚刚开始,边上就围上了许多旁听者,个个屏声息气坐在边上。边上一位叫罗应乾(55岁)的老人有时会趁着曾志禄讲话的间歇插进话来,但每次插话时,都以“听我爷爷讲”起头。在曾志禄面前,罗应乾的讲述显得很不自信。曾志禄会随时打断罗应乾,对他的讲述做些补充或纠正,而每当曾志禄一开口,罗应乾就会主动沉默,迅速交出故事权。曾志禄无疑是下街传播圈的权威讲述者。
但是,曾志禄的权威仅仅局限于下街,上街有上街的权威,上街的老人们对曾志禄的故事颇不以为然。
我们在上街一家门前见到一位叫陈仕荣的老人(87岁),老人很乐意向我们讲述红军的故事。慢慢地边上聚了一些看热闹的人,其中另一个穿戴整洁的老头不断地插话打断陈仕荣的叙述。陈仕荣本来有问必答,自从被这个老头打断几次之后,就变得吞吞吐吐。我只好转头请那个插话的老头聊一聊。插话的老头叫罗明先(82),他很得意从陈仕荣那里夺过了故事权,为了强调自己的故事权威,特别告诉我们“红军来的时候,他(陈仕荣)不在土城”。
罗明先把我们带到了土城老年协会的楼下,他女儿开的一间茶馆中。老人对青杠坡战斗的叙述非常生动清晰,如同亲临其境,而这些纯粹的军事行动,恰恰是土城百姓未能亲历的事件。罗明先甚至还承认,战斗结束后,曾有许多大胆的年轻人到青杠坡挖子弹壳,他那时还小,不敢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罗明先一边说话,一边不断地扭头朝边上看,到后来干脆主动把故事权交给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这个老人叫郑少成(88),是个老船工,曾给红军搭过浮桥,当年16岁。
我们在土城已经多次遇到这种情况,一旦有一位更权威的发言人站在边上,正在发言的人就会变得谨慎而且不自信。郑少成往边上一站,罗明先的故事就不再流畅而生动了,有时还会加上“我听说”作为前缀。我们只好请郑少成坐下聊,郑少成不愿当众讲述红军故事,坚持要另约时间单独谈。
土城老年协会设在罗明先女儿茶馆的楼上,这里固定地有三五个70多岁的退休老人,我三天前来这里时,他们几乎是争先恐后地抢着话头,不断地互相补充和插话,常常让我不知道该把倾听的目光转向哪位老人,他们互相抢着话头,恰恰说明他们之间的故事权力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这天郑少成来了,均衡被打破了,办公室几个老人全都插不上话,一个个退出了办公室。很显然,郑少成是土城老年协会这一传播圈的权威讲述者。
郑少成是个文盲,曾给一渡赤水的红军搭过浮桥。他带来一份盖着三个基层组织大红公章的《1935年父子援红军》复印材料,其中提到:“1935年1月28日,红军命令我们18只(我家两只)木船船工和红军一起搭土城街后第降滩浮桥(参加搭浮桥的有我三个兄弟在内)。从当日早上5点钟紧张开始,扛门板、扛原木、拿绳索,忙个不休,于当日晚12点钟完全搭好浮桥。”红军过桥以后,“又命我家父导路”。郑少成家庭生活困难,这份材料旨在求得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照顾。
后来我曾为郑少秋的补助问题联系过土城镇领导,他们都很惊讶,说从未看到过郑少成的这份材料,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活着的当事人,他们只知道一个叫钟华青的老船工曾经参与搭建浮桥,所以推荐我访问钟华青。
钟华青(93岁)比郑少成幸运多了。因为受到政府挖掘和重视,据说常常大会小会被请去当嘉宾,专门讲述红军过土城的故事。钟华青显然比郑少成更懂得争取官方认可,叙事中不断强调自己曾经见过毛主席。
几乎所有老人都说当时兵荒马乱,根本不知道谁是谁,直到解放后北京派人来回访时,才知道毛主席来过土城。只有钟华青声称自己和毛主席吃过饭,毛主席还握着他的手说:“叫我同志,不要叫毛主席。”我马上问道:“毛主席当时多大岁数的样子?”钟华青想了想,说:“毛主席是一个大汉,穿一件蓝大衣。”我料他一时算不出毛主席的年龄,于是再问,他又说:“毛主席扎一根腰带,这里(他摸摸自己胸口处)别着一支枪,手枪。”我第三次问:“你记得毛主席多大岁数的样子?”这次他干脆不理我,王顾左右而言他。
离开钟家,习水县红色旅游办公室的陈云坤很疑惑地说,他第一次见钟华青时,钟华青明确说自己没见过毛主席,近一两年又说自己见过一个大汉,可能是毛主席,今天怎么就和毛主席吃过饭了?
很显然,钟华青的故事一直在试图向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官方叙述靠拢,因而与其他老人的故事差距比较大。也许,不断地接受和习得新的官方话语,不自觉地增添或更改一些细节,主动地按照他所理解的主流话语来重新建构一些新的、更有“意义”的细节,是为了稳固自己在官方话语中的地位吧。
在土城,至少有三个明显的故事传播圈:以曾志禄为代表的下街传播圈,以郑少成为代表的老年协会传播圈,以陈云坤、钟华青为代表的四渡赤水纪念馆传播圈。每个传播圈内的故事都曾在传播过程中经历过多次的交流、协商与碰撞,这种交流和碰撞就像一个故事擂台,大家经过较量,大致地明确了一两个故事权威,取得了大致相同的认识。但在这一传播圈与那一传播圈之间,却没有充分的交流,因而可重合的知识也就相对少得多。
每一种权威叙述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当它越出这一范围的时候,其权威性也就不复存在。郑少成与钟华青都是老船工,但因为两者不从属于同一传播圈,因而其故事差异比较大,而在郑少成与罗明先之间,尽管两人身世殊异,但都是从属于老年协会传播圈,因而其故事差异比较小。陈云坤尽管只有37岁,可他是个读书人,知道的事都是“书上写的”,自然也就成了纪念馆传播圈的故事权威,不仅纪念馆的解说员们信他,连钟华青的故事也在试图向他靠拢。
发表于 2008-9-25 11: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伏羲
分类:开辟神
【正文】
伏羲、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开辟之神。

所有民族的神话都是从宇宙创生、天地开辟说起的,但是,我们从中国上古典籍中却找不到创世神话的痕迹,幸赖长沙子弹库帛书的出土,让中国创世神话失而复得,重见天日,尽管帛书残缺,文字古奥,有些文字已难以卒读,但这篇短短的战国文字却足以让我们窥知中国神话的创世篇的梗概。

起初,宇宙间一团浑沌,有大神伏羲降世,与女娲结合,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叫秉、且、玄、
发表于 2008-9-25 11: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施爱东的长贴就能贴出,而我贴就不行? 另外,打开其他贴子发现原来的一些长贴也都只剩下了小半截子,岂能不晕。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21: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贴发不出,无法删帖,有待继续调整。
[ 本帖由 小竹子 于 2008-9-24 22:00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08: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