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8|回复: 1

年味儿,向内心深处寻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3 14: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连山

近年来,常常听到有人抱怨年味儿不足。大致是说新衣服穿不完,美食天天有,过年的感觉比过去淡了很多,年越来越不像年了。面对这些抱怨,有些学者解释说,春节是传统农业社会短缺经济的产物,难以甚至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富裕生活,要想恢复年味儿,就得改良春节。真的如此吗?   
    我生活在北京,住在北京大学的家属区,附近是所谓高科技的中关村电子商务街,似乎应该是年味儿最少的社区了。过去,每到春节,学生放假,商人休业,平时拥挤的人流一下子没有了,显得很有些冷清。春节没有人贴对联,政府不许放鞭炮,教师多喜欢安静,别说当面拜年,就是电话拜年都很少。这情形和我小时侯在老家洛阳过春节的热闹景象的确没法比,跟过去农村比更是差了很多。但是,这种比较是不合理的。北京和洛阳的春节习俗本来就不同;大学家属区和乡村也不是同一种类型的社会;玩耍的儿童和干活的成年人对节日的感受自然有差异。既然如此,我怎么能用自己少年时代的感觉来评判当今的年味儿越来越淡呢?我相信,有不少抱怨年味儿不足的人跟我犯了同样的错误。

    相对合理的,是应该比较同一个社区的春节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此,我回忆了北京大学家属区近几年过春节的情况。
    先说春联和年画。过去,北京城里很少见到卖春联的,近年逐渐增加。北京大学附近有个万泉河农贸市场,我去统计过。2008年春节前有33个春联年画摊位,另有地摊两个。今年,摊位增加到46个,没有地摊。由此可见,今年购买春联年画的城市人家又增加了。楼房能贴春联年画吗?当然能。我所在的大学家属区基本都是楼房,每家门口都是白灰墙,直接贴春联会粘坏墙面。所以,一直没有几家贴春联。后来有人在防盗门的栅栏后边放一个硬纸做的大福字,不需要贴,过完年取下来即可。现在,很多人都这么做了,很喜庆。屋里能贴吗?也能。现在的厨房都是瓷砖的,粘贴年画没有问题。另外,玻璃窗户是粘贴剪纸的好地方。我看到我们家属区一些人家的窗户上贴了红色的《喜鹊登枝》和《牛年好运》等剪纸,很漂亮。更勤快的人家干脆在防盗门上贴春联,把自己对未来的希望直接表达出来。各家门前都喜气洋洋,可是楼门口和大院门口怎么办?我们的街道办事处换了新主任,从去年开始,年三十之前,办事处为全院所有大门贴上了春联。这一来,我们的整个家属区都洋溢着新年气氛了。唯一的问题是年后需要动手清除一下,免得纸张破了之后有碍观瞻。为了节日气氛,这点活儿大概不是什么难题吧?

    再说鞭炮烟花。2005年9月,北京不光彩地成为全国最早设禁并最后一个取消燃放鞭炮禁令的大城市。我至今记得2006年大年三十晚上鞭炮齐鸣时的感觉,既十分兴奋又高度紧张。兴奋是因为大家终于获得了一种文化表达的自由;紧张是因为自己参与了呼吁鞭炮解禁的活动,担心人们因为解禁而过度燃放造成伤害。初一上午,政府公布的数字是无人死亡,无人失明。这样,我才终于放下心来,轻松享受鞭炮的震撼,烟花的美丽。随后几年,我每年给女儿买鞭炮烟花,带着她燃放,重新体验了当年春节的快乐。我有一个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事实:今年北京城燃放的鞭炮似乎减少了,而烟花的数量和花样在增加。小时候燃放的很便宜的“母鸡下蛋”、“喷火坦克”、“摩托车”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数十元乃至数百元一个的喷花,和高空炸响的礼花。黑暗之中,看不清燃放的人,但是,地面和楼顶绽放的各式烟花此起彼伏,耀眼迷人。考虑到大多数农村的消费能力和节约习惯,估计农民燃放礼花的人数不会很多。单从这方面来说,城市里的春节年味儿是否更加浓厚了呢?

    当然,春节不仅是贴春联、年画和燃放鞭炮,还有其他方面,比如穿新衣、吃饺子和逛庙会。

    新年穿新衣服,不仅在于美观,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新年新气象,表达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总有新衣服穿的愿望。现在物资丰富了,一年到头新衣服不断。大家对新衣服的感觉迟钝了,似乎买不买无所谓。其实,当你真正为自己的孩子精心挑选一件称心如意的新衣服,看着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当风而立,你没有感觉眼前一亮?在北方,饺子是最重要的春节食物。但是,由于速冻饺子流行,冲淡了春节饺子的特殊意味。不过,自己动手包饺子,那味道远非速冻饺子可比;再顺便教教孩子,也是其乐融融。春节前,饺子皮在超市和自由市场热销,大家排着长队购买,想必亲手包饺子的人不少。我相信他们的新年饺子一定好极了。

    春节也是神圣性的节日,其中包含宗教性的内容,比如祭祖、敬神。城市人过去追求所谓“科学”,抛弃了宗教信仰。离开了神圣性,大家难免觉得年味淡漠了。近年来北京的年货市场和庙会上出现了不少财神像、灶君像。看来,有一些人家开始恢复春节敬神的传统,他们的过年感受应该比过去更深厚了。人们不仅在家里敬神,还去寺庙拜神,那就是逛庙会。比如白云观庙会、东岳庙庙会。逛这些庙会的人很多,庙院之中几乎水泄不通。很多人都烧香拜神。东岳庙庙会还邀请民间香会组织表演各种技艺,非常热闹。

    现代北京人多数没有宗教信仰,他们所逛的庙会是另一类,通常在公园或其他空地,例如地坛庙会、玉渊潭庙会和厂甸庙会。逛这些庙会的人主要是娱乐购物。由于经济收入可观,北京的各种庙会是越来越多。今年连世纪坛这个最现代化的场地也开办“嘉年华会”性质的庙会了。
       通过上述比较,我认为北京的年味儿随着百姓的重视正在逐步浓厚起来。
    我不相信所谓“春节是传统农业社会短缺经济的产物”的说法。这话本身就很荒唐。中国过去的确是农业社会,可是,历史上的中国多次出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农业经济并非必然是短缺经济。在唐宋时代,春节风俗没有因为富裕而“不适应”,反而更加富丽堂皇。怎么能说春节不能适应富裕社会?至于春节是否能够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只要看看香港、台湾,也就够了。那里的春节比内地热闹多了。那里比我们更加现代化,可是人家的文化观念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保持了良好平衡,因而保存了更多的春节习俗。这样看来,我们年味儿的淡漠,实在不能怪罪春节本身。
    年味儿,应该向,也只能向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去寻找。
                                                  ——《中国文化报》2009年2月3日

 

[ 本帖最后由 陈连山 于 2009-2-3 15:01 编辑 ]
发表于 2009-2-5 18: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年味儿,要往心里寻。我今年是25年来第一次在中国过中国年。比起逛时在台湾,北京新年是大大不同。很多习俗在北京都没人知道。但还是有很多是我熟悉的。逛庙会,早在我25年前离台时,台湾就已经式微了。但在北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人潮。真是壮观。年画,我以为是古时的事,新鲜。烟花,比美国的国庆日还热闹,美呆了!但是儿时的祭祖和拜神,在北京似乎不被重视。问些朋友,都无法回答我北京人是否在家拜神或祭祖。在这欢乐的新年里,似乎就是少了这味道。我想,明年过年时,如在北京,我会在初一摆张桌子,招待一下列祖列宗。自已寻点小时後的年味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00: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