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38|回复: 4

鲧禹研究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3 18: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鲧禹研究综述
作者:雷伟平
《史记?夏禹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鲧禹都因治水而得名,不同的是,鲧是一个失败者,而禹则作为一个成功者。由于“不语怪力乱神”,鲧禹并没有成为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对象,直到20世纪初,西方神话理论进入中国,鲧禹作为神话人物才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从此以后,学者对鲧禹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尤其是顾颉刚的《古史辨》更是开具鲧禹研究的先河。从二十世纪至今,研究鲧禹的学者很多,关于鲧禹的学术论文也很多,在改革开放后对这一研究的关注更甚。
本文旨在梳理从20世纪初至今的研究情况,按照时间顺序做以综述。
一、1920年到1949年
(一)、1923年8月至12月,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书》
文章分为六个部分,前四个部分主要论及鲧禹,包括:
1、禹是否有天神性?
2、禹与夏有无关系?
3、禹的来源在何处?
4、尧舜禹的关系是如何来的?
5、后稷的实在怎样?
6、文王是纣臣吗?
主要内容:1、禹是否有天神性?
认为禹是有天神性的,“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而来。用了九条材料来证明,诗经六条,洪范、立政、吕刑各一条。由此得出四个命题,一是禹平水土是受上帝的命令,二是禹迹很广,三是禹的功绩为“敷土、甸山、治水。”四是禹是一个耕稼的国王(此条来自《论语》,后稷“缵禹之绪”)。第四个命题是后起之说,将禹作为一个耕稼的国王。
从这四个方面逐一分析,得出禹的天神性。
“在茫茫洪水中,禹铺放土地于下方,陈山正与铺土相连,土为禹所铺,山亦为禹所陈。从他的事业来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铺土陈山,敷土是分画九州,甸山是随山刊木,加上疏沦江河,”这些只有神灵才能在短时间完成。顾颉刚认为这些在理性上只能说它是一个神。
那么禹的神职是什么呢?主名山川之神,发展为社神,与稷合称为社稷。“社祀之社不知起于何时。自有社祀,其后乃以“社稷”连称。社为土地,稷为民食,两者为国家根本,故春秋时,以‘社稷’一名为国家的代名词”。
“禹的性质:西周中期,禹为山川之神,后来有了社稷,又为社神(后土)。其神职全在土地上,故其神迹从全体上说,为铺地,陈列山川,治洪水;从农事上说,为治沟洫,事耕稼。耕稼与后稷的事业混淆,而在事实上必先有了土地然后可兴农事,易引起禹的耕稼先于稷的概念。又同当时神人的界限不甚分清,禹又与周族的祖先并称,故禹的传说渐渐倾向于“人王”方面,而与神话脱离。”
2、禹与夏有无关系?
顾颉刚认为禹与夏是没有关系的,《诗》《书》中有九篇讲到禹,六篇说夏,难道他们一致的省文不说出他们的关系?“在《诗经》中有一个例,凡是各词只有一个字的每好凑成两字,而两字以名词则不删,如‘维禹甸之’。”用这种语法关系和人们行文的习惯来解释。
禹与夏既然没有关系,那么他们为什么又发生关系呢?顾颉刚的推断原因有三:一为三代圣王夏离禹最近,故有合一的趋势。二为春秋时期种族观念日微,诸夏的境界日事扩张,与理想的禹迹相当,遂使“夏与禹”合而为一。三位称禹为夏禹,正和称尧为唐尧,舜和虞舜一样的无稽。
3、禹的来源在何处?
用了七条材料,证禹为动物,出于九鼎,材料的来源有左传、鲁语、彝器、吕氏春秋、吕刑、天问。但是随着材料的积累,顾颉刚认为以前的结论是不正确的,认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有九个理由证之。
A《楚辞天问》对于鲧禹有很丰富的神话
B越国自认为是欲后,奉守禹祀。
C禹娶涂山氏,涂山在安徽怀远县东南八里,周代时在淮夷与群舒之间。
D禹致群神于会稽,禹封禅于会稽
E会稽山西北有大禹陵。
F管仲讲到十二个封禅之君,封的地方只有泰山一处,禅的地方却有四处,三处为泰山附近的小山,只有禹的在会稽,认为“禹在会稽的立足点太坚强了,有非依从习惯不可之势,所以如此。”
G中原人藐视别的未开化民族,中原人对于南方,随处可引起虫族的联想。禹名从虫。
H从地名的角度来分析,认为楚地“林木繁茂,土地卑湿,人类与龙蛇同居,饱受了损害,又可知当时的吴越人之所以断发文身,乃是起于保护生命的需要,其效用与动物的保护色相等。……平定水土是何等的需要。”“禹益的神话是以增大他们的价值,发展他们的传播,禹之出于南方民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
对于北方为什么没有禹治水也进行了说明:“河南省东部是一大平原,没有平水土的需要”“楚国经过几百年的经营,水土平了,到战国时,这可怖的景象只留在了楚南。”
I、商代的中原与西方民族发生关系。“楚治江立国,同伸其势力于群舒,而与吴越早就交通”。“从此,可知南方民族的神话从楚国传到中原是很可能的。
结论“商周间,南方的新民族有平水土的需要,酝酿为禹的神话。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稽),越人奉禹为祖先。自越传至群舒(涂山),自群舒传至楚,自楚传至中原。流播的地域即广,遂看得禹的平水土是极普遍的;进而至于说土地是禹铺填的,山川是禹陈列的,对于禹 有了一个地王的观念。中原民族自周昭王以后,因封建交战而渐渐与南方民族交通,故穆王以来始有禹名见于诗书,又特设后土之祀,得与周人的祖先后稷立于对等的地位。”
4、尧舜禹的关系是如何来的?
顾颉刚认为:由禅让说而来。“禹是西周中期起来的,尧舜禹是春秋起来的,他们本来没有关系。他们的关系起于禅让之说上,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激,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
(二)、1925年4月杨荫麟《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古史辨》第二册)
1、根本方法之谬误
杨荫麟认为顾颉刚使用默证法过多,不足信。“默证法是指因某书或今存某时代之书无某史事之称述,遂断定某时代无此观念。”默证法是法国史学家色诺波的观点。
2、夏禹史迹辨正
主要是针对顾颉刚的“禹与夏有没有关系”和“禹的来源在何处”两节进行批驳。首先对顾的十五条证据逐条反驳,其中,顾颉刚提到“诗经中有一个例,凡是名词只有一个字的每好凑成两字,凡两字以上的名词不删。……人名为单字的则加维字于人名,……务使一句凑成四字。”而杨氏认为夏乃禹之国号而非禹之名,夏禹二字并无必相属之需要。
杨氏认为夏禹之关系,“诗书论语均不能使用默证。换言之,即吾不能因《诗》《书》《论语》未说及禹与夏之关系,遂谓其时之历史观念中禹与夏无关。而顾氏所谓‘禹与夏的关系,……直至战国中期方始大盛,《左传》《墨子》等数即因此而有夏禹的记载;……禹与夏没有关系,是我敢判定的。’云云,绝对不能成立。”
认为顾氏还用一种方法即类推法,顾氏假定禹为动物,夔饕餮為兽,遂推之与禹亦当非人,此种推类法,史上绝不能用为证据。另古代有鲧是水中动物的神话,由此因为鲧和禹相类,就认为禹也是水中动物,此种推类法不能据为典要。
顾颉刚在论禹的来源时得出结论:“商周间,南方的新民族有平水土的需要,酝酿为禹的神话。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稽),越人奉禹为祖先。自越传至群舒(涂山),自群舒传至楚,自楚传至中原。流播的地域即广,遂看得禹的平水土是极普遍的;进而至于说土地是禹铺填的,山川是禹陈列的,对于禹 有了一个地王的观念。中原民族自周昭王以后,因封建交战而渐渐与南方民族交通,故穆王以来始有禹名见于诗书,又特设后土之祀,得与周人的祖先后稷立于对等的地位。”
杨氏用五个层次(再详细)对其反驳,认为顾氏的假定绝对不能成立。
3、尧舜史迹辨正
主要反驳“尧舜禹的关系是如何来的”,从尧舜的关系起于战国说起,认为顾氏大量的使用默证法,最后得出结论:“顾氏所谓‘禹是西周中期起来的,尧舜是春秋后期起来的,他们本来没有关系。’其说不能成立其所以致误之原因,半由于误用默证,半由于凿空赴会”。
(三)、1936年4月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中的第七个问题谈到“禹受命说及舜禹禅让故事的发生”。(《古史辨》第七册下,亦见于国立北平研究院 史学集刊第一期)
1、在墨子的书里,禹只是一个百里诸侯,禹由诸侯升为天子。在鲁问篇:“禹汤文武百里之诸侯也,说忠行义取天下”。非攻下篇:“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说明禹和汤武王一样,是由于征诛而不是由于禅让。
2.舜是嗣尧的,禹是代舜而兴的,两者措辞不同,禹迁姚姓于陈,舜却不闻迁尧后于什么地方,可见舜的嗣尧与禹的代舜不同,舜并未禅让禹,二者是君臣关系。
3、舜禹禅让说起于儒家,始见于《孟子万章篇》记。
结论:舜禹并非禅让,禹在征有苗后才称王,他们只是君臣而已。
(四)、1937年4月顾颉刚《九州之戎与戎禹》(《古史辨》第七册下,亦见于《禹贡》半月刊第六卷第六七合期)
九州即今河南之西部及陕西之中部。禹与九州的关系。疑禹本为羌族传说中的人物,羌为西戎,是以古有戎禹之称。禹来自西羌,是羌族的神。
鲧禹之为戎族的宗神,著无疑问。
结论:“由戎居之九州演化而为天下之代称之九州,更演化而为尧之十二州。由戎之先人所居之四岳演化而为平分四方之四岳,更演化为汉武帝之五岳。由戎之宗神禹演化而为全土共戴之神禹,更演化而为三代之首君。州与岳随民族之疆域之扩大而扩大,禹迹又随州与岳之扩大而扩大。”华文化实际乃戎文化,戎与华已经融合。“姬姜者向所视为华族中心,禹稷伯夷者向所视为创造华族文化者……”华戎一家。
童书业做跋,同时再列出五条理由作为禹出于西方的佐证,分别出自《国语鲁语》和《山海经》。
(五)、1937年6月顾颉刚《鲧禹的传说》顾颉刚和童书业合著,在《夏史考》第四章。《古史辨》第七册
分为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1、鲧禹的天神性传说
鲧禹的神性:鲧偷盗上帝的东西,普通人不可能偷上帝的东西。鲧死三年而不腐,剖之以吴刀,生禹。禹布水土,鲧禹又是上帝的亲属。禹遍治四方名山之事,在禹的时代决计不是人力所能的,禹平水土是受的上帝的命,而非尧舜的命令。
2、禹的神职:主领名山川的社神,用4则材料证山川鬼神都是禹的佐谋,禹是山川鬼神之主,后发展为社神。
3、鲧禹治水传说的本相与演变
经过顾颉刚的挖掘,鲧禹治水的本相是二者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是填。
演变:禹疏水之说开始于墨子,鲧治水从填而改成了防,鲧防洪水而失败禹疏洪水而成功,成了不移的史实。
改变的原因:在战国的时候,交通四辟,水利大兴,人们为了防止水患,就盛行了筑堤的办法,为利便交通,振兴农业,又盛行了疏水灌溉的办法。但是筑堤的害处多而利益少,疏水灌溉则是有利而无弊的事,所以方洪水的典故便归了上帝所杀的万恶的鲧了,而疏洪水的典故就归了天所兴的万能的禹了。
演变后的治水传说:禹疏九河,神话人话的解释——洪水之来是由于龙门吕梁未曾开发所以河水大溢逆流成了洪水。春秋繁露的解释——董仲舒以为有如顺于的圣王在上,天本不该降水灾的只因尧死后,全天下的百姓都为他服丧三年,丧是阴事,丧事过盛,就弄得阴气大兴,压了阳气,阴气兴盛的表现,就造成了禹时的水灾。《禹贡》、《尧典》、《皋陶谟》记载了鲧禹治水的始末。禹时治水的年数和说法也不一样:七年、十年、九年、五年、八年、十三年。
4、鲧禹的来源在何处?
来自于西方戎族。
九州:西从今陕甘二省交界处起,北由陇山,南抵秦岭,出潼关,北暨崤涵,南及熊耳之东,东到今河南中部的嵩山为止。
“其实禹也是姜姓民族传说中的宗神,证据史记等九条材料。”
5、鲧禹与尧舜的关系是如何来的?
鲧禹与尧舜发生关系交涉是尚贤说和禅让说的发展,尚贤说和禅让说本是墨家因要适合时势而提出来的,并不是古代固有的思想和事实。但墨家虽主张尚贤和禅让,他们只知道有尧舜禅让说,并不知道另有舜禹禅让的故事,等到禅让说流传即久,人们觉得单是尧舜,禅让还不足资鼓吹,非使舜禹也发生传位的关系,不见古先圣王的心心相传,于是舜禹禅让说又应运而生了。
結論:1、鲧禹颇有从天神变为伟人的可能;
2、禹的神职是主领名山大川的社神;
3、鲧禹治水传说的本相是填塞洪水、布放土地,造成山川,后来因战国时事的激荡,变成了筑堤,疏导和随山刊木等;
4、鲧禹传说的来源地是西方九州之戎的区域;
5、鲧禹本都是独立的人物,因墨家的尚贤说和禅让说的媒介,才与尧舜發生关系。
其它材料与论证:1、禹娶涂山女生启的故事;
2、禹铸九鼎的故事;
(六)、1936年7月卫聚贤《古史研究》著作中《虞夏》篇中有“尧舜禅让与禹治洪水的探讨”
包括三个部分:中国的母系社会、中国的父系社会、尧舜禅让与禹治洪水的探讨。
主要关注尧舜禅让与禹治洪水。
观点:舜为殷民族,唐为夏民族,舜为殷民族,尧禹为夏民族,是尧舜禹的关系,不是唐虞夏三个朝代的关系,是夏殷两个民族的消长。古代治水的人很多,有共工、鲧、女娲、禹等,为什么唯有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原因在于:就时间而言,诗大小雅及尚书立政均为西周作品,是禹治水在西周时已有传说,至东周后,其传说更多;就空间言,陕西、河南、山东都有对于禹治水的地域观。更有夏民族在太原治水的经历。夏民族既有治水之举,夏民族中最有名的酋长为禹,洪水相传是人治的,故将治洪水者说成禹。这是靠近夏民族黄河流域周民族的说法(如陕西、河南、山东均认为禹所治),而离开夏民族远的地方则不信此说。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晋都山西南部,与夏民族接近,故其神话为禹治水,但在春秋中年,吴通于晋,传于越,入玄鱼治水的神话,因有两种神话,故作调和之说,‘舜之罪也,殛鲧,其举也,兴禹’,以为夏民族以鱼为图腾的,鲧字从鱼,因认为禹父。周都洛阳,居于楚晋之间,南受共工治水的传说,北受禹治水的传说,而又从晋转入越地鲧治洪水的传说,将这共工鲧禹三种作为调和之说。‘昔共工……欲雍防百川……皇天弗福……共工用灭……有崇伯鲧,播其淫心,遂称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疏川导滞’。”各地有各地的治水神话,昔古人为一一写出,致被禹一人独占其优势。
(七)、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1938年1月,两个版本一为《古史辨》第七册上,一为200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杨宽古史论文选集》
在第十二篇和第十四篇分别探讨鲧和禹。
1、第十二篇:在《鲧、共工与玄冥、冯夷》一文中,包括两个方面:
鲧禹共工;鲧共工与实沈台骀玄冥冯夷。
首先提出九条论证共工和鲧实即一神(1、二者都因洪水而治罪,2、殛鲧和共工的或谓尧或谓舜,3、二者都很贤,4、二者都为祝融所杀,5、二者化为熊,6、二者的族都被灭,7、两位生的儿子都为社,8、禹既有伐共工之说,又有惩父之说,9、都因进谏而被杀。)其次论证鲧、共工、玄冥、冯夷为一人。
2、第十四篇:《禹、勾龙与夏后、后土》文中,五个方面:
引言;禹与勾龙;禹生于石与娶涂山女之说;禹征有苗;余论。
禹、勾龙与夏后、后土皆为一位神,禹生于石,说明各地用不同的祀品祭社神,由于禹同涂山氏的婚姻关系,而有媒人的性质,为高媒神。禹征有苗而有天下。南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神社之地也有所区别,北方多山,神社多设于山林,南方多水神,神社多设于水泽,故宋之社为桑林,而楚之社在水泽云梦。
鲧是东夷的神,禹是西夷的神。
(八)、1939年3月吕思勉在《唐虞夏史考》中列专题讲“共工禹治水”
九州并非为九个州,古人认为九是言其多。州字本义:水中可居者。“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后土之所平,禹之所同,皆不过此。”
认为水患并未及于西方,人们为避水而西迁。
用土填的方法治理洪水。烈山泽而焚之。
(九)、1941年《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徐旭生 文物出版社1985年增订本
在第三章洪水解中有关于鲧禹的内容,分为八个论题
1、洪水传说的性质
2、我国洪水的命名 洪水与洚水
3、共地的重要 共工氏的興亡
4、洪水髮生的地域
5、大禹的治水
6、鑿井技術的髮明
7、對于鑿龍門傳說髮生的猜測
8、九河的堙塞和隄防的脩築
主要內容:
1、我國洪水傳說發生于我們初進農業階段的時候。
2、洪水的洪原本是一个专名,指发源于今河南辉县境内的小水,因为辉县舊名共,水也就叫做共水,洪字的水旁是后加的。因为它流入黄河后,黄河开始为患,当时人就用他的名字指示黄河下游的水患。至于洪解为大是后起附加的意义。
3、洪水的发生区域主要的在袞(錯別字,原字我找不到)州,次要的在豫州、徐州境內。餘州無洪水。禹平水土遍及九州的說法是后人把實在的歷史逐漸擴大而成的。
4、鯀所築的隄防不過圍繞村落,像現在護莊隄一類的東西,以后就進步為城,不是像后世沿河脩築的“千里金堤”。
5、在我国上古部族的三集团中,主持治洪水的人为华夏集团的禹及四岳。同他们密切合作的为东夷集团的皋陶及伯益。南方的苗蛮集团大约没有参加。
6、大禹治水的主要方法为疏导。包括两个方面:一把散漫的水中的主流加宽加深,使水有所归;二是沮洳的地方疏引使干;还不能使干的就辟为泽藪,整理她们以丰财用。
7、大禹在黄河下游,顺他自然的形式,疏导为十数道的支流,后世称为九河。以后由于人口密集,日日与水争地,遂渐渐堙塞,最后变成独流。
8、治洪水得到一件关系非常重大的副产品,就是凿井技术的发明。因为有了这件大发明,我国北方的广大平原,广大农场,才有可能为我们先民逐渐征服,真正利用。
9、禹凿龙门的传说可能是由夏后氏旧地的伊阙發生,逐渐挪到今日山陕间的龙门。
10、九河的堙塞,长堤的兴筑,约在春秋战国相衔接的时候。
二、1949年-1979年
1949年-1959年,空缺
具体时间不详:《鲧、禹治水及其它》杨钊
文章从祭祀时祭鲧说起,认为鲧禹同为治水的英雄,并不像后人讲的那样,鲧是罪人而禹是英雄。
1960年-1979年,
1979年龚维英的《鲧为女性说》没有查到
三、1979年至今
(一)、1980年-1989年
1、《关于大禹的功绩与夏代文学问题的我见》,牛庸懋,河南大学学报, 1980年01期。总结了大禹的三大功绩:疏通九河,根治洪水;平定三苗,堵绝外患;废禅让旧制,开王位世及之局。
2、《大禹——中国的脊梁——鲁迅后期小说《理水》的人物形象研究》,谢德铣,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1981年04期
3、《屈赋?帛画?伯鲧故事——《天问》“鸱龟”章试说》,周秦,苏州大学学报, 1982年01期。关于后土,其出处见于《国语?晋语》:“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礼记?祭法》所记略同,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写到:“土正曰后土……共工氏之子日句龙……后土为社。”前者说共工即鲧甚详辨⑧。其实,这儿所提到的共工、句龙,我以为都是“鲧”的缓读。共工就是鲧,句龙也还是鲧。袁坷先生在谈到另一些神话传说时指出:“随着时间的进展……上帝鬼神的数目加多了????一件事情可能分派到几个人身上,一个人也可能化身做几个人④。”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这样一分为为二(或数)的例子是并不少见的。在治洪这个故事中,句龙独占了功劳封赏,共工和鲧则担罪受罚,他们在早先却原是由同一传说人物所派生的。而帛画中拱卫在力士两旁的一对立于龟背的鸱鸮,更令人油然忆诵《天问》中“鸥龟曳衔,鲧何听焉”两句,井认出这个化妆为后土的角色原来就是伯鲧。
4、《略谈产翁习俗——兼释“伯禹愎鲧”》程德祺,固原师专学报 1982年03期
5、《论鲧禹治水的功过及其不同遭遇的原因》孙致中,齐鲁学刊, 1982年03期。
在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典籍中,鲧(鮌)禹父子同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治水专家。然而,父子两人的遭遇却截然不同。鲧治水九载,终以“绩用弗成”的罪名为尧舜所杀;禹继父业,不但治水有功,而且受禅于舜,贵为天子。千古之下,鲧成了治水的罪人,禹却是人们讴歌的英雄。
6、《鸱龟曳衔:三苗集团佐鲧治水》,马少侨,贵州民族研究 1982年04期
摘要:《楚辞?天问》:“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前人对“鸱龟”句的注释各持己见:如王逸《楚辞章句》人文,系指鲧治水不成,尧乃放杀之羽山,飞鸟水虫曳衔而食之。这显然是望文生义,并无根据。朱熹《楚辞集注》认为,“详其文势,当与下文应龙相似,谓鲧听鸱龟曳衔之计而败其事。”这看法是有创建的,但他却又不能正确对待鸱龟的含义,以为鸱龟而能献曳衔之计,不过是“无稽之谈”。林云铭《楚辞灯》则认为是象征“障堤绵亘,若鸱龟之曳尾相衔者。然此出于同事者之谋,但鲧误听耳,”这看法提出了鲧筑堤导水的方法系“出于同事者之谋”,可与朱熹的说法互相阐发:但他也不能正确对待鸱龟的含义。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却据《山海经》、《岭海异闻》、《南越志》诸书,释鸱龟为旋龟,海龟或鸳龟之类的“形如鸱鸟之龟”。考涉繁琐,亦不明鸱龟本义。王闿运《楚辞释》又认为是“水怪败鲧之功。”“听”就是“治”,“言不当遽治鲧罪。”这也只是臆测,并无根据。至于“顺欲”句,则有谓“顺众人之欲而成其功”者(王逸);有谓“顺水之欲归而功成”者(王夫之);有谓“禹修鲧之功,顺鲧欲而成其治”者(王闿运)。众说纷纷,莫衷一是。我认为鸱龟系指佐鲧治水的两个部落,它们同属于古代三苗集团中的部落成员,与现代苗瑶等西南少数民族先民有密切关系。朱熹所谓“鲧听鸱龟曳衔之计”即指鲧接受鸱龟部落筑堤导水之计。
推荐鲧治水的人,据《尧典》郑康成注,是有驩兜在内的四岳。驩兜就是驩头,《山海经?海外南经》:驩头国或曰驩朱国,“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大荒北经》:“驩头生苗民”。郭璞注:“谓三苗民也。”说明驩头是三苗集团的一个部落酋长,他的部落以鸟为图腾。
龟在古史记载上也明显地是一种图腾形象。据《述异记》说:蚩尤之神,“龟足蛇首”;
《拾遗记》说:“包羲龟齿龙(蛇的神化)唇”。蚩尤、包羲都是古史传说中的部落大酋长,他们都兼有龟蛇图腾的特征,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蚩尤为九黎之长,三苗为“九黎之君”或者九黎之后”(郑康成语),说明蚩尤与三苗集团有一定的历史继承关系。
7、《鲧?梼杌?楚史》,姚益心,江汉论坛 1982年10期
鲧又为什么和“梼杌”联系在一起呢?楚史为何又以“梼杌”命名呢?而作为鲧代名的“梼杌”和作为楚史的“梼杌”,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梼杌”者,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也。
商之兴也,梼杌次于王山。(《国语?周语》)
正象神话中周民族兴盛之初凤凰鸣于歧山那样,梼杌在殷商兴盛之初出现,可见它是吉祥的神兽。但是《国语》中只说梼杌是神兽,而没有把梼杌和鲧联系起来。第一个将鲧和梼杌联系在一起的是《左传》。
鲧与楚民族的联系。
8、程蔷《鲧腹生禹神话的产生和演变》 载《民间文学论文选》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 1982年12月版
文章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鲧腹生禹神话的本来面目和演变的过程。分为:鲧禹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初期;封建社会以前鲧禹神话的面貌;封建意识对鲧禹神话的渗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A、鲧禹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初期:“不少学者认为鲧禹治水神话比较晚出,他们的理由归纳起来不外以下两点:一是神话的主要人物是男性神;二是神话所反映的治水内容应当与较发达的农业社会相联系。文章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在现存鲧禹神话资料中,明明还保存着一些内容,使我们有可能推测这个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初期。”鲧最初当属于母系社会的女性神,当父权成为权力主导时,鲧才成为男性神。其中有神话的演变。
B、封建社会以前鲧禹神话的面貌:男性英雄形象的确立,鲧禹父子关系的确立,有效的治水方法——疏导,并结合着平整耕地情节的出现。《国语?周语下》:“其后伯禺念前之非度,……高高下下,硫川导滞。”《孟子?滕文公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范,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乌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乎土而居之。”这说明人类对洪水的斗争已经超越了“水来土掩”,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认为生产工具:犁,曲折的反映了“应龙”的形象;奴隶制国家阶级分化直接导致了神话王国的等级,禹成为夏的国君。禹手持“耒”是又一变化。
“鳃禹治水神话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到进入封建社会以前,它的面貌已经与诞生之初不一样了:洪水已被确认为是一个与上帝争夺统治权的凶神共工所掀起,第一个冶水者鲧,是上帝的臣子,他曾盗窃息壤以湮洪水,触怒上帝,因而被处死。鲧娶有莘氏女,生下儿子禹。鲧死后,禹受命继承父业,他采用疏导法治水,有应龙相助,终于成功。他娶涂山氏之女为妻,生子启。到此为止,它还不失神话的基本面貌。然后随着社会进入封建制阶段,它的历史化过程便大大加速了,鲸禹神话从此走上了与历史相混、从而逐步消亡的过程。”
C、封建意识对鲧禹神话的渗透:标志就是禹成为夏王朝的奠基者。由于封建意识的渗透,鲧禹神话历史化,鲧禹成为人化的历史人物,儒家的思想融入到神话中,使大禹成为仁君圣皇;追溯其家史,成为黄帝的后代;治水路线也随之明确。禹成为功臣,而鲧则作为逆臣而存在。
这篇文章更是古史辨的延续。

9、《从《楚辞?天问》看鲧的形象》祝恩发,甘肃社会科学 1984年04期
目的是从《楚辞》中恢复屈原对鲧的正确看法和正确评价,去恢复鲧在历史上的正确地位和英雄形象。
10、邵伯人的《鲧禹变形臆說》,选自《神话 仙话 佛话》,龚维英著,1986年9月第一版
文章的主要观点:鲧禹父子的姓氏,鲧禹都处于母系氏族时期,鲧属于蛇图腾的鳖氏族成员,禹也属于蛇图腾,姓姒;鲧的变形说,一为黄熊,二为黄龙或蛟龙类,三为三足鳖。作者认为一二是褒义,三是贬义的,是敌对氏族对鲧的攻击。禹的变形说,两种说法,一为熊,二为虬龙。两说都是褒义,变为熊虬龙是禹继承鲧的遗愿,继续完成鲧的事业,认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变为熊则认为鲧禹均为父系氏族,这样父子都为熊。熊和蛇两个图腾之间互相通婚,一起生活,共同抵抗灾难。鲧禹变形的言外之意,既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的权力之争,两种观念的对抗。
11、孙寒青《神禹故里》,北川县志办公室, 1988年01期。
北川之地,夏属梁州,商属羌氏。
四川石泉县。
12、金经天《大禹与绍兴会稽》,绍兴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浙江学刊 1988年05期。
此文就大禹与绍兴会稽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论述,以求教于方家。禹有无到绍兴会稽的客观可能,笔者认为论证该问题,需要弄清几个问题:一是“夏土”是个什么概念?是指夏族部落的活动中心还是指夏王朝的势力范围。二是绍兴会稽是不是夏王朝的势力范围?三是历史记载禹的一些活动在绍兴会稽是否可能?
  夏本来是一个部落联盟的名字,以后成为王朝的称号。夏作为氏族部落,它的聚居区和活动范围是比较小的。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分析,目前比较公认的夏部落的活动中心大约在伊、洛河流域一带,西至今山西南部和陕西西南部,东至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入河北,与其他部落位地犬牙交错。从这一角度说,聚居江南了会稽的大越,显然不是夏土。但是,夏部落和夏王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夏族活动中心与夏王朝统辖区也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不能混为一谈。
13、孙重恩《鲧》,中原文物 1989年01期
论述了几个问题:鲧是人,还是神?鲧之死;鲧与禹的关系;鲧治水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鲧,在现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牢固地变成了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成了夏王朝的先祖。其实,鲧之成人,是历史化的结果。依早期的文献材料看,鲧倒是神话中的“神”,而不是历史化后的历史人物;是古代神话中的治水.‘英雄”,而不是历史上的治洪水的失败者。
鲧、禹在神话中有“转化”或称之曰“转身”的说法,但绝非父子相生关系《山海经?海内经》:“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这就使得屈原在观其先王宗宙壁画时发出了“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的不解问话。“鲧复生禹”、“伯禹腹鲧”,这在神话中是极易理解的,神话中的“神”,是“允许”有这个“转身”的变化的。如果作为历史事实,难免会出现象屈原那种“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的不解问话。这个疑问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作为神话,它代表着人与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毅力,代表着人的顽强性,甚至可以死而复生,可以“转化”、“转身”成另一个新人。由鲧一一禹,正是这种神话地转化。要说鲧与禹有关系,应该说鲧是禹的前身,禹是鲸的后继,鲸、禹一体也。
14、陈维谨《夏禹归葬于哪个涂山》,文史杂志, 1989年02期
关于涂山国实地,古代即有五种说法:一说在江州,即今四川重庆市,一说为濠州涂山,在今安徽凤阳,一说为当涂涂山,在今安徽怀远县;一说为九江涂山,在今江西九江,一说是会稽涂山,在今浙江绍兴。比较起来,我以为后一种说法大致要令人信服些。因为对于前四种说法,有关史籍多互相抵悟,而对于会稽涂山说,则比较倾向一致,且互有佐证。
15、覃雨甘《夏禹何能动九州》,贵州文史丛刊 1989年02期
九州为后世之设想
(二)、1990年-1999年
1、鲧禹治洪水神话的重新阐释 选自《生殖崇拜文化论》,赵国华著 1990年3月第1版
观点:A、鲧是鱼,禹是蜥蜴;
B、鲧是女性(半坡远古先民以鱼为女阴的象征,到半坡晚期发展为女性的象征),禹是男性(蜥蜴是原始先民的男根象征物,后来成为男性的象征),并非父子;如果鲧禹同处于一个时代,当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期。鲧是女性势力的代表,禹则是男性势力的代表。
C、鲧授禹河图,以填洪水。以鲧为代表的女性们曾用填塞的办法治洪水没有奏效,后来以禹为代表的男性们也用填塞的办法,却获得成功。在治水时发生两个问题,一鲧治水时,有鸱龟互相牵引,献计于鲧,鲧听从鸱龟的献计,顺了众人的心愿,治水即将成功。二是鲧也曾助禹治水,‘授禹河图’,禹因此成功。根据出土的资料显示,鲧禹鸱龟龙原来生活在同一种自然环境中,都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期。蜥蜴龟鸟在远古时代都是原始先民用来象征男性的动物,证明洪水发生在今渭河流域,而且说明在政府那场洪水的搏斗中男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个问题,鲧为代表的女性们曾与部落男性共同劳动,布土填水。但他们的体力不如男子所以败下阵来。这成为部落实现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直接原因。而女性并不为此服气,她们认为自己为洪水作出了一件特殊的贡献:向男性传授了神异的河图。以鲧为代表的女性先民和以禹为代表的男性先民的矛盾由此展开了。作者认为在禹治水时,以鲧为代表的女性先民确实曾向他们传授河图,以发挥某种神秘的作用,帮助他们平定水土。
2、鲧禹神话考,刘毓庆山西大学中文系,中州学刊,1990年第1期
观点:鲧乃大鱼,属黑暗神,处蒙昧期;禹乃穿山甲,属开辟神,处开化期;启则属光明神,处文明期。鲧是禹的父亲,启是禹的儿子。
3、鲧禹是夏民族父权制战胜母权制的标志 王宇信,中科院历史研究所(1990年),人文杂志1990年第3期
鲧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鲧希望将儿子禹留在自己的氏族,但是没有实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到禹则实现这一愿望,禹将儿子启留在了本族内。即父系氏族战胜母系氏族的标志。
4、鲧禹治水传说新解,顾自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内容提要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传说之一,传统解释认为鲧因治水方法不当而被杀,禹吸取其父失败教训,治水方告成功。本文在原始文化背景上提出新说,认为鲧乃古代人们治水时的“人祭“牺牲品,鲧是水神,以之作人祭意味着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

5、鲧禹治水成败的现代分析  赵逢乱 王向阳 邢台师专学报 1994年第2期
三个方面,鲧禹治水的范围和环境,人类如何利用这些农地,鲧禹是如何治理水患的。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是从自然科学角度来分析,但是内容依然是老内容。
6、鲧禹治水成败原因猜想 摩罗
黄河改道,鲧用的是堵的方法,致使洪灾泛滥,引起部落之间的纷争,舜为了安顿人心,遂杀鲧。而禹使用的方法是疏导,将当地的百姓迁居到其他地方,解决了水患的问题。
7、、四千年前黄河北流改道与鲧禹治水考  周述椿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4年第1期
黄河改道有一定的规律性,四千年前黄河北流改道正是鲧禹治水的时期。文章根据黄河三角洲的地理特点,结合古史传说,以自然科技规律着手,对洪水原因、治水方法、治水业绩进行探讨。
洪水原因:黄河南流改为北流所致
治水方法:鲧禹治水主要是埋塞黃河南流故道。疏導說与埋塞說,埋塞說更為適應當時的歷史現實。息土息石以治洪水。息壤是一种可膨胀的土壤。
治水業績:炎黄、中华文明。
8、陈瑞苗《大禹其人》,1995年时为绍兴社会科学院院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本文论述了大禹是越族人氏,生于公元前.2277年3月5日,先为舜臣,掌管工程,奉命治水13年,56岁时即天子位,会诸经于会稽.建立夏王朝,在位10年,于公元前2213年去世。
9、共工 鲧 禹——论中国洪水神话中的人物原型 仲红卫 1995年第4期
洪水神话是一个包括共工神话、鲧神话和禹神话在内的统一整体,共工是虹崇拜的人格化的结果,它演变而为以龙为原型的鲧。禹的原型来自初民对神龟的敬仰,它的直接前身是鲧的另一原型鳖。鲧是从共工到禹的桥梁。
10、《天问》鲧禹传说难点考释 龚维英  荆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6期
观点:A、鲧禹年代极其荒远,时为“母权制”,和夏启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差;
B、鲧的性别是由女而男,是历史发展使然。在她是禹母时,产下了禹。禹对鲧有类似阿狄浦斯情结的东西。
C、鲧和涂山氏(女娇、女娲)系由一而分为二。究其始初,她对于禹亦妻亦母,似妻似母。屈原是文明时代的诗人,对此类问题大惑不解,故屡屡于《天问》中提出质询。
D、鲧为禹母,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明快顺当。至于“产翁制”之类解释既无文献和地下文化遗存提供证据,就显得是某些学人在研究中想入非非,求深反失。
11、禹都阳城即濮阳说 沈长云,中国史研究 1997年第2期
文章:由古代洪水论及禹都阳城的所在(鲧禹部族居住的地域必当在易于遭受洪水浸袭的范围之内。古代洪水最易发生的地区只有一个,那就是古河济之间的兖州。濮阳所在,不仅当古河济之间的中心,而且恰是洪水冲击的要害部位。),阳城的得名及其与崇山的关系(这个阳城就是古河济之间的中心,并与崇山相去不远的古都濮阳。崇山所在的今山东省鄄城县东距古濮阳不过50公里左右。),由颛顼之虚到禹之所都(有虞氏、夏后氏),对于阳城建造的推测(鲧修建的这座濮阳古城)。
12、鲧禹治水与词语规范 曹德和 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 南京市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文章主要内容讲词语规范,以鲧禹治水所使用的方法:鲧为堵,禹为导,作为着眼点来分析用词儿的规范。
13、正确认识大禹的历史地位——95年大禹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14、“鲧腹生禹”女性独体生殖神话的置换变形 李祥林 民族艺术研究1997年第4期
文章以鲧是禹的父亲为前提,认为鲧腹生禹是男子争取权力的产物,先是母权制社会,当男子逐渐意识到生育中的重要作用时,权力的争夺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父生子女”成为权力之争的结果,反映在社会现实中则表现为“产翁制”。男子将生育权神话般的夺过来,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子宫来容纳胎儿,因此只能在神话中寻找这种权力。即用象征的方法将父亲同于母亲,以确立社会性的父道。
15、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结构  周延良 天津师大学报 1998年第6期
 内容摘要 关于鲧禹治水神话的研究, 论者多以治水方法的异同而评定其功过得失。这自然是历史传递的复杂原因所导出的不准确结论。那么, 作为在汉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复原当属必要。笔者认为, 鲧禹治水神话的基本是“九畴文化”,“九畴”文化的核心是“五行”文化。“五行”文化的“序”和“乱”是夏代建立之前华夏人类 (特别是部落酋长) 社会行为优劣评判的依据和法则——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 恰恰是这一远古历史文化心理的沉积。
鲧乱五行,禹序五行。
16、重新认识传说时代的古史系统,田兆元,史林,1998年第3期
认为鲧禹并非父子关系,而是婚姻联盟。
17、20世纪中国洪水神话研究综述,柳莉,贾征,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1999年
18、由鲧禹故事演变引出的启示 常金仓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1999年第6期 齐鲁学刊
   “1937年,顾颉刚、童书业两位先生合写的《鲧禹的传说》发表以后,鲧禹作为史前人王的真实性受到了彻底怀疑甚至否定。但就其对构成此说的主要论据——《山海经海内经》中的鲧腹生禹和《天问》中的伯禹腹鲧两条材料——的解释而言,不仅结论武断,而且方法有误。一些学者于此不惟不察,相率引以为典据,且拿教条化的线性进化论做履,削中国历史文化之足以适应之,硬造中国的史前史系统。由此,不仅被顾先生逐出历史界的鲧禹在所谓对历史的新认识中又回到历史中来,为不同的学科扮演起不同的历史角色,而且连其他一些神话人物如盘古、女娲、伏羲等,甚至寓言人物愚公、夸父等,也被纳入历史系统中定位为某一阶段的象征。这一结果,恐怕为顾先生所始料未及。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所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学术浅薄是显而易见的,在20世纪即将终结之际,对此加以全面深彻的反省并思改弦更张之法,已刻不容缓。”
作者对过去鲧禹的研究进行了批判:神话学家(夸大口传能力)、生殖论者(鲧,从鱼,是女性的象征,禹从虫,是男性的象征。)、图腾说(鲧禹成为图腾物)、婚姻史家(产翁制)和政治史家们(引用生殖论者的观点,以鲧禹定为母系到父系的分界线)关于鲧禹的观点逐一进行议论,认为存在一些问题,并由此认为现在学术界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西学传入尤其是进化论对中国古史的影响,第二,疑古思潮的风靡一时。认为这两点对学术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三)、2000年-2008年
1、2002年9月“鳖灵”传说真相考 李修松(安徽大学 , 安徽 合肥  230039) 安徽大学学报 第5期
摘  要 :通过广征文献考证:鳖灵传说中的“荆上亡尸”乃是附会鲧禹传说中的“阻穷西征”;杜宇禅让原为舜禹禅让的伪托 ;开明治水亦有附会大禹治水的成份。鳖灵之族乃是以雉为图腾的古族 ,发源于山东北部 ,原为东夷族分支 ,累迁至湖南南部 ,再徙至今贵州遵义西之水,然后入蜀 ,最终至成都平原定居。其首领开明发动政变推翻蜀王杜宇并取而代之 ,故附会夏后氏神话 ,伪托“禅让”,借以争取人民拥护。
2、鲧禹治水传说新探,王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论文认为,“鲧埋洪水”与“共工振水”实际上是同一史实分化出的不同传说。推测其历史背景是处于黄河中游(今山西苗城地区)的鲧部落堵塞了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共水,引发黄河下游的决口改道,受害最严重的祝融部落西攻鲧并流放了他。禹凭借他特殊的身份协调了上下游的关系。正是在治水的过程中,诞生了第一个能够控制黄河中下游的国家政权—夏王朝。上古时期中原国家政权与霸主的交替大多与黄河中下游各势力集团的争斗有关。
3、从“鲧、禹治水”看儒家思想中礼乐精神的形成 马小龙 2004年第6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摘  要 ] 儒家思想是在礼乐精神上建立起来的一套伦理学。许多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就是古代的集体生活。上古时期治理水患乃国家大事 ,鲧、禹父子治水所用之法更是启发了后来儒家礼乐并举 ,不可偏废的思想。
4、鲧禹神话与三星堆遗址 肖先进 邱文登 中华文化论坛 2005年第2期
〔摘要〕鲧和禹是生活在茂汶盆地的戎羌族人的首领,与鱼凫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治水范围不仅包括了古蜀的一些地方,而且对古蜀有着深远的影响。三星堆文物中的龙、蛇、鸟、鸡等,即是鱼凫族人对其祖先鲧、禹的神形表征,其寓意与洪水和太阳崇拜有关。三星堆遗址中的夏文化因素,是蜀夏同源在物质文化上的自然反映。
5、《尚书》所载的大禹
王定璋 天府新论2007年第3期
[摘要 ] 禹的出现 , 虽然以继承鲧平治水土旧业为职掌 , 却是舜继尧大业后首先任命的最重要的人选 , 足见其时洪水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程度。《尚书?禹贡》是禹治水取得成功之后 , 划九州 , 叙山川方位兼及物产贡赋及交通等情况的政治地理著作。
6、鲧禹父子?喇家玉刀?日月山禹王庙  程起骏 探索与发现 中国土家 2007年秋季号
鲧腹生禹:禹继承了鲧的事业;笔者认为 , 鲧禹治水与喇家遗址及日月山上的禹王庙 , 在时间跨度上虽是上下四千年之久 , 但的确是被一根剪不断的中华文明之线牢牢串在了一起。因此 , 将喇家遗址认作是大禹治水的故里,在史料上便有了较充分的依据。巨型玉刀被认为是剖之以吴刀。认为大禹治水的地方在青海。
7、鲧禹治水传说与先夏文化东渐新探 张得祖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三期
[摘要 ]本文认为 ,鲧禹治水的传说源于昆仑神话。大禹出于羌戎 ,又是夏族的宗神。夏族兴起于西部甘青河湟地区 ,羌戎文化即先夏文化。随着大禹率领的以羌戎为主体的治水大军由黄河上游向东推进 ,先夏文化也东渐至晋、冀、洛、伊地区 ,在那里形成了夏文化。
8、冬眠之熊与鲧、禹、启神话通解——从熊穴启闭获得的启发 叶舒宪 2007年第4期 长江大学学报
 摘  要 :自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 ,欧亚大陆的文化遗址中较普遍地出现了女神偶像 ,以及女神的各种动物象征。这些象征大多围绕着能够体现出周期性变化或者循环变形的意象而展开。熊罴也成为再生女神的一种化身 ,加入到死而复活的神话原型系列中来。这一神话原型 ,揭示了中国文化发生的伦理学意义。
9、鲧的原初性别:女神还是男神?——屈诗释读与夏人神话还原性重构之四  张开焱 东方从刊 2008年第一期
从两个方面来论证鲧的阴性,一是水神,一是月神。二者都具有女性的特征。鲧是女性神但是又兼具男性神的特征,两性神。鲧禹是母子。

10、鲧禹治水与息壤的原始文化基型 周延良  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内容提要:鲧禹治水神话每每为学者考论,因立论角度不同,故时有歧见。本文认为,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核心是“息壤”,“息壤”的形成又是活土观念后的原始巫术的产物。进入原始社会晚期,成为“河洛”文化的一个重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息壤”作为一个止雨的神性偶像被供奉在宗教的殿堂,恰恰是原始文化心理积淀后的氤氲化生。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21: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东师大神话学课程将从08学年起试验以专题研究及习作配合教学的新方法,第一期的主题是“鲧禹研究”。这是其中一篇学长的习作,擅自贴在这里,与各位大虾交流
发表于 2009-3-18 14: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书目和论文目录可以向贺学军老师请教,看看遗落多少篇目。他们做过中国神话研究目录的很好的收集。
发表于 2009-3-18 16: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dingdang
谢谢您的指点
发表于 2009-3-18 16: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个整理版

鲧禹研究综述 整理版
《史记•夏禹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司马迁认为鲧禹是父子,且是黄帝的子孙。父子俩都因治水而得名,不同的是,鲧是一个失败者,而禹则作为一个成功者。由于“不语怪力乱神”,鲧禹并没有成为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对象,直到20世纪初,西方神话理论进入中国,鲧禹作为神话人物才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从此以后,学者对鲧禹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尤其是顾颉刚的《古史辨》更是开具鲧禹研究的先河。从二十世纪至今,关于鲧禹的学术论文也很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依赖这一研究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有新的发展。本文就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的研究做以综述。
鲧禹治水传说的真相与演变
  鲧禹治水的传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自出现鲧禹研究始,学者们一直在探讨这一传说的本来面目及其演变的过程。首先经过顾颉刚的挖掘,在其与童书业合著的《鲧禹的传说》中鲧禹治水的真相就是二者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是填。后来演变成鲧防洪水而失败禹疏洪水而成功,这成了不移的史实。之所以发生改变是因为,在战国的时候,交通四辟,水利大兴,人们为了防止水患,就盛行了筑堤的办法,为利便交通,振兴农业,又盛行了疏水灌溉的办法。但是筑堤的害处多而利益少,疏水灌溉则是有利而无弊的事,所以防洪水的典故便归了上帝所杀的万恶的鲧,而疏洪水的典故就归了天所兴的万能的禹。传说发生变化正如顾颉刚所言的离时代越远,离真相也就更远。治水传说历经演变成为:禹疏九河,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神话人话的解释——洪水之来是由于龙门吕梁未曾开发所以河水大溢逆流成了洪水;春秋繁露的解释——董仲舒以为有如舜禹的圣王在上,天本不该降水灾的只因尧死后,全天下的百姓都为他服丧三年,丧是阴事,丧事过盛,就弄得阴气大兴,压了阳气,阴气兴盛的表现,就造成了禹时的水灾。《禹贡》、《尧典》、《皋陶谟》记载了鲧禹治水的始末。禹时治水的年数的说法也不一样:七年、十年、九年、五年、八年、十三年。
1936年7月卫聚贤《古史研究》著作中《虞夏》篇中有“尧舜禅让与禹治洪水的探讨”,对禹治洪水的传说的演变有独特的说法。认为“晋都山西南部,与夏民族接近,故其神话为禹治水,但在春秋中年,吴通于晋,传于越,入玄鱼治水的神话,因有两种神话,故作调和之说,‘舜之罪也,殛鲧,其举也,兴禹’,以为夏民族以鱼为图腾的,鲧字从鱼,因认为禹父。周都洛阳,居于楚晋之间,南受共工治水的传说,北受禹治水的传说,而又从晋转入越地鲧治洪水的传说,将这共工鲧禹三种作为调和之说。‘昔共工……欲雍防百川……皇天弗福……共工用灭……有崇伯鲧,播其淫心,遂称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疏川导滞’。”各地有各地的治水神话,昔古人为一一写出,致被禹一人独占其优势。
在1982年程蔷的《鲧腹生禹神话的产生和演变》一文中,对鲧禹神话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是顾颉刚鲧禹治水神话本相和演变的延续,文章认为:1、鲧禹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初期,鲧最初当属于母系社会的女性神,当父权成为权力主导时,鲧才成为男性神。其中有神话的演变。2、封建社会以前鲧禹神话的面貌是男性英雄形象的确立,鲧禹父子关系的确立,有效的治水方法——疏导,并结合着平整耕地情节的出现。3、封建意识对鲧禹神话的渗透:标志就是禹成为夏王朝的奠基者。鲧禹神话历史化,鲧禹成为人化的历史人物,儒家的思想融入到神话中,使大禹成为仁君圣皇;追溯其家史,成为黄帝的后代;治水路线也随之明确。禹成为功臣,而鲧则作为逆臣而存在。
后来的学者大致都是认同顾颉刚的关于鲧禹神话的本相和演变的说法,尤其是在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疏导的方法。这一点尤为后来的学者所肯定。
鲧禹的神性、人性之争
鲧禹是神还是人,或者既有人性又有神性,从顾颉刚的古史辨开始,学者们就在为这些问题争论不休。
首先看学者们对鲧禹神性的研究。1923年顾颉刚在《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书》中提出禹是位神,用了九条材料来证明,诗经六条,洪范、立政、吕刑各一条。他的神职是主名山川,后来发展为社神。顾颉刚始终坚持这一观点。在其与童书业合著的《鲧禹的传说》一文中再次强调了这一说法。
在1938年杨宽著《中国上古史导论》,在第十二篇和第十四篇分别探讨鲧和禹。认为鲧是东夷的神,禹是西夷的神。
1、第十二篇:在《鲧、共工与玄冥、冯夷》一文中,包括两个方面:
鲧禹共工;鲧共工与实沈台骀玄冥冯夷。
首先提出九条论证共工和鲧实即一神(二者都因洪水而治罪,殛鲧和共工的或谓尧或谓舜,二者都很贤,二者都为祝融所杀,二者化为熊,二者的族都被灭,两位生的儿子都为社,禹既有伐共工之说,又有惩父之说,都因进谏而被杀。)其次论证鲧、共工、玄冥、冯夷为一人。
2、第十四篇:《禹、勾龙与夏后、后土》文中,五个方面:
引言;禹与勾龙;禹生于石与娶涂山女之说;禹征有苗;余论。
禹、勾龙与夏后、后土皆为一位神,禹生于石,说明各地用不同的祀品祭社神,由于禹同涂山氏的婚姻关系,而有媒人的性质,为高媒神。禹征有苗而有天下。南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神社之地也有所区别,北方多山,神社多设于山林,南方多水神,神社多设于水泽,故宋之社为桑林,而楚之社在水泽云梦。
在1990年刘毓庆的《鲧禹神话考》中认为鲧禹启具有神性,鲧乃大鱼,属黑暗神,处蒙昧期;禹乃穿山甲,属开辟神,处开化期;启则属光明神,处文明期。
在1991年顾自力的《鲧禹治水传说新解》中认为鲧是水神,鲧是古代人们治水时的“人祭“牺牲品,以之作人祭意味着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
其次看学者们对鲧禹人性的研究。
在1986年龚维英编著《神话 仙话 佛话》中有一篇文章,即邵伯人的《鲧禹变形臆說》其主要观点之一:鲧禹父子的姓氏,鲧禹都处于母系氏族时期,鲧属于蛇图腾的鳖氏族成员,禹也属于蛇图腾,姓姒;
1989年孙重恩的《鲧》,认为鲧是由神及人的,首先是作为神后来随着历史化后成为历史人物。
在1990年王宇信的《鲧禹是夏民族父权制战胜母权制的标志》一文中,作者认为鲧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鲧希望将儿子禹留在自己的氏族,但是没有实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到禹则实现这一愿望,禹将儿子启留在了本族内。即父系氏族战胜母系氏族的标志。
  在1995年时任浙江绍兴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陈瑞苗撰文《大禹其人》中认为大禹真有其人,他是越族人氏,生于公元前.2277年3月5日,先为舜臣,掌管工程,奉命治水13年,56岁时即天子位,会诸经于会稽.建立夏王朝,在位10年,于公元前2213年去世。
  1995年吕洪年在《正确认识大禹的历史地位——95年大禹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一文中引用骆宾基的《金文新考》的观点:民族之称,在古金文中都有音标谱系可查。发现“各个上古青铜彝器铭文之间的联系规律”,证明尧舜禹是“见之于四千年前古金文记载的历史人物”。这个观点,至今尚未有人提出异议。
最后,鲧禹是男性神和女性神的结合体。
1990年赵国华在《鲧禹治洪水神话的重新阐释》 一文中认为鲧是鱼,禹是蜥蜴;并认同鲧是女性的代表,禹是男性的代表,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治水集团,最终是男性集团在女性的帮助下治水成功。
鲧禹治水的方法:堵、导?
   多少年来,人们都认为鲧治水是用堵的方法,而禹用的是导的方法。学者们也为此多有争辩。早在1937年6月顾颉刚和童书业合著的《鲧禹的传说》,在《夏史考》第四章。提出鲧禹治水的方法相同,都使用了“填”。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由于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有了疏导之法,筑堤的害处多而利益少,疏水灌溉有利而无弊,所以防洪水的典故便归了鲧了,而疏洪水的典故就归了禹了。
1939年3月吕思勉在《唐虞夏史考》中列专题讲“共工禹治水”,认为共工禹用土填的方法治理洪水。
1941年《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徐旭生 文物出版社1985年增订本在第三章洪水解中有关于鲧禹的内容,认为大禹治水的主要方法为疏导。包括两个方面:一把散漫的水中的主流加宽加深,使水有所归;二是沮洳的地方疏引使干;还不能使干的就辟为泽藪,整理她们以丰财用。
1994年周述椿《四千年前黄河北流改道与鲧禹治水考》文章认为鲧禹治水的方法:埋塞黃河南流故道。有疏導說与埋塞說,但是埋塞說更為適應當時的歷史現實。息土息石以治洪水。息壤是一种可膨胀的土壤。
还有一篇2007年摩罗的《鲧禹治水成败原因猜想》,認同鲧堵禹疏的方法,黄河改道,鲧用的是堵的方法,致使洪灾泛滥,引起部落之间的纷争,舜为了安顿人心,遂杀鲧。而禹使用的方法是疏导,将当地的百姓迁居到其他地方,解决了水患的问题。

鲧禹父子说、母子说、婚姻联盟说
对于鲧禹的关系,学者们众说纷纭,最早的观点是司马迁的《史记》中认为鲧禹是父子。从1923年到1949年,学者们如顾颉刚、童书业、吕思勉、杨宽等也普遍认为鲧禹是父子,在1949年之后也有学者继承了这一观点,但又有不同的声音,即母子说和婚姻联盟说,本文就这三种说法做以叙述。
首先父子说。
1982年程德祺,《略谈产翁习俗——兼释“伯禹愎鲧”》认为鲧禹是父子关系
1990年刘毓庆《鲧禹神话考》,认为鲧禹是父子关系。
1990年王宇信《鲧禹是夏民族父权制战胜母权制的标志》认同鲧禹父子说。
1997年李祥林的《“鲧腹生禹”女性独体生殖神话的置换变形》,文章以鲧是禹的父亲为前提,认为鲧腹生禹是男子争取权力的产物,先是母权制社会,当男子逐渐意识到生育中的重要作用时,权力的争夺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父生子女”成为权力之争的结果,反映在社会现实中则表现为“产翁制”。男子将生育权神话般的夺过来,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子宫来容纳胎儿,因此只能在神话中寻找这种权力。即用象征的方法将父亲同于母亲,以确立社会性的父道。
其次母子说
1979年龚维英的《鲧为女性说》
1996年龚维英《<天问>鲧禹传说难点考释》,文章认为鲧和涂山氏(女娇、女娲)系由一而分为二。究其始初,她对于禹亦妻亦母,似妻似母。屈原是文明时代的诗人,对此类问题大惑不解,故屡屡于《天问》中提出质询。鲧为禹母,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明快顺当。同时批判产翁制。
2008年张开焱《鲧的原初性别:女神还是男神?——屈诗释读与夏人神话还原性重构之四》认为鲧禹是母子。从两个方面来论证鲧的阴性,一是水神,一是月神。二者都具有女性的特征。鲧是女性神但是又兼具男性神的特征,两性神。
最后婚姻联盟说
1998年田兆元《重新认识传说时代的古史系统》(亦见于《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认为鲧禹并非父子关系,而是婚姻联盟。

鲧禹的来源
  学者们对鲧禹的来源持不同的观点,尤其是禹的来源,东西南北都有说法。首先是顾颉刚的观点,他的观点随着认识的变化而改变,最初在1923年8月至12月《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书》中提出禹来自南方的越人;在1937年4月的《九州之戎与戎禹》中认为禹来自西羌;1937年6月顾颉刚和童书业合著《鲧禹的传说》,在《夏史考》第四章,进一步论证禹出自西方的观点。1938年1月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认为鲧是东夷的神,禹是西夷的神。
到1949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鲧禹来自哪里更为重要,甚至出现大禹故里之争。在1988年孙寒青的《神禹故里》认为禹的故里在四川的北川之地,此地夏属梁州,商属羌氏。1995年陈瑞苗《大禹其人》论述了大禹是越族人氏,即大禹出于南方,同顾颉刚早期的观点。2007年张得祖《鲧禹治水传说与先夏文化东渐新探》认为 ,鲧禹治水的传说源于昆仑神话。大禹出于羌戎 ,又是夏族的宗神。夏族兴起于西部甘青河湟地区 ,羌戎文化即先夏文化。随着大禹率领的以羌戎为主体的治水大军由黄河上游向东推进 ,先夏文化也东渐至晋、冀、洛、伊地区 ,在那里形成了夏文化。
鲧禹治水的地点
中国之大,而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播和演变,传说跟原来的本相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中国地形复杂,发洪水的地区又很多,因此,鲧禹治水的地点多少年来又有不同的说法,现将其做以总结。
1923年8月至12月,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书》对于北方为什么没有禹治水也进行了说明:“河南省东部是一大平原,没有平水土的需要”“楚国经过几百年的经营,水土平了,到战国时,这可怖的景象只留在了楚南。”认为禹治水的地点在南方。
1936年7月卫聚贤《古史研究》著作中,《虞夏》篇中有“尧舜禅让与禹治洪水的探讨”,认为禹治水在西周时已有传说,至东周后,其传说更多;就空间言,陕西、河南、山东都有对于禹治水的地域观。更有夏民族在太原治水的经历。
1939年3月吕思勉在《唐虞夏史考》中列专题讲“共工禹治水”,认为水患并未及于西方,人们为避水而西迁。
1941年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第三章洪水解中有关于鲧禹的内容,洪水的发生区域主要的在袞(錯別字,原字我查字典找不到)州,次要的在豫州、徐州境內。餘州無洪水。禹平水土遍及九州的說法是后人把实在的历史逐渐渐扩大而成的。
1994年周述椿《四千年前黄河北流改道与鲧禹治水考》一文中认为鲧禹治水治的是黄河流域的洪水。
2007年程起骏《鲧禹父子&#8226;喇家玉刀&#8226;日月山禹王庙》,作者认为,鲧禹治水与喇家遗址及日月山上的禹王庙,在时间跨度上虽是上下四千年之久,但的确是被一根剪不断的中华文明之线牢牢串在了一起。因此,将喇家遗址认作是大禹治水的故里,在史料上便有了较充分的依据,巨型玉刀被认为是剖之以吴刀。认为大禹治水的地方在青海。

鲧禹之功过
无论是读古籍还是读近当代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只要谈到鲧禹的,大多数都将过错给了鲧,而禹成为人们称赞的对象。但是另有一些不平者会在纷杂的史书上找出些许证据证明鲧禹是一样的伟大。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对鲧失败的原因有所分析,但还没有到对鲧进行辩解的地步,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为鲧鸣不平者。
具体时间不详:杨钊《鲧、禹治水及其它》文章从祭祀时祭鲧说起,认为鲧禹同为治水的英雄,并不像后人讲的那样,鲧是罪人而禹是英雄。
1984年祝恩发从《楚辞&#8226;天问》看鲧的形象,目的是从《楚辞》中恢复屈原对鲧的正确看法和正确评价,去恢复鲧在历史上的正确地位和英雄形象。
1989年孙重恩的《鲧》论述鲧在现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牢固地变成了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成了夏王朝的先祖。依早期的文献材料看,鲧倒是神话中的“神”,而不是历史化后的历史人物;是古代神话中的治水.‘英雄”,而不是历史上的治洪水的失败者。
1998年周延良《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结构》作者认为, 鲧禹治水神话的基本是“九畴文化”,“九畴”文化的核心是“五行”文化。“五行”文化的“序”和“乱”是夏代建立之前华夏人类 (特别是部落酋长) 社会行为优劣评判的依据和法则——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 恰恰是这一远古历史文化心理的沉积。鲧乱五行,所以失败,禹序五行,所以成功。

大禹的精神
有鲧禹研究之初,还没有学者提出大禹的精神,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古史辨派要重整古史,不可能将大禹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提出。这一观点是在新时期提出的,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禹平水土、定九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象征。
1981年谢德铣《大禹一一中国的脊梁一一鲁迅后期小说《理水》的人物形象研究》文章以强调大禹的精神为标,意在诠释中华民族的埋头苦干、不屈不挠的精神。
1994年周述椿《四千年前黄河北流改道与鲧禹治水考》认为治水业绩是对炎黄、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
1995年吕洪年《正确认识大禹的历史地位——95年大禹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一文中强调大禹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除了上述的观点以外,还有一些无法归类且较有新意的观点,简述如下。
1941年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主要观点:
1、洪水的洪原本是一个专名,指发源于今河南辉县境内的小水,因为辉县舊名共,水也就叫做共水,洪字的水旁是后加的。因为它流入黄河后,黄河开始为患,当时人就用他的名字指示黄河下游的水患。至于洪解为大是后起附加的意义。
2、鯀所築的隄防不過圍繞村落,像現在護莊隄一類的東西,以后就進步為城,不是像后世沿河脩築的“千里金堤”。
3、在我国上古部族的三集团中,主持治洪水的人为华夏集团的禹及四岳。同他们密切合作的为东夷集团的皋陶及伯益。南方的苗蛮集团大约没有参加。
4、治洪水得到一件关系非常重大的副产品,就是凿井技术的发明。因为有了这件大发明,我国北方的广大平原,广大农场,才有可能为我们先民逐渐征服,真正利用。
5、禹凿龙门的传说可能是由夏后氏旧地的伊阙發生,逐渐挪到今日山陕间的龙门。
6、九河的堙塞,长堤的兴筑,约在春秋战国相衔接的时候。
1986年邵伯人《鲧禹变形臆說》,选自《神话 仙话 佛话》,龚维英著,文章的主要观点:鲧禹父子的姓氏,鲧禹都处于母系氏族时期,鲧属于蛇图腾的鳖氏族成员,禹也属于蛇图腾,姓姒;鲧的变形说,一为黄熊,二为黄龙或蛟龙类,三为三足鳖。作者认为一二是褒义,三是贬义的,是敌对氏族对鲧的攻击。禹的变形说,两种说法,一为熊,二为虬龙。两说都是褒义,变为熊虬龙是禹继承鲧的遗愿,继续完成鲧的事业,认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变为熊则认为鲧禹均为父系氏族,这样父子都为熊。熊和蛇两个图腾之间互相通婚,一起生活,共同抵抗灾难。鲧禹变形的言外之意,既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的权力之争,两种观念的对抗。
1995年仲红卫《共工 鲧 禹——论中国洪水神话中的人物原型》,洪水神话是一个包括共工神话、鲧神话和禹神话在内的统一整体,共工是虹崇拜的人格化的结果,它演变而为以龙为原型的鲧。禹的原型来自初民对神龟的敬仰,它的直接前身是鲧的另一原型鳖。鲧是从共工到禹的桥梁。
   1996年龚维英《<天问>鲧禹传说难点考释》其主要观点:A、鲧禹年代极其荒远,时为“母权制”,和夏启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差;
B、鲧的性别是由女而男,是历史发展使然。在她是禹母时,产下了禹。禹对鲧有类似阿狄浦斯情结的东西。
2002年9月李修松《“鳖灵”传说真相考》,通过广征文献考证:鳖灵传说中的“荆上亡尸”乃是附会鲧禹传说中的“阻穷西征”;杜宇禅让原为舜禹禅让的伪托 ;开明治水亦有附会大禹治水的成份。鳖灵之族乃是以雉为图腾的古族 ,发源于山东北部 ,原为东夷族分支 ,累迁至湖南南部 ,再徙至今贵州遵义西之水,然后入蜀 ,最终至成都平原定居。其首领开明发动政变推翻蜀王杜宇并取而代之 ,故附会夏后氏神话 ,伪托“禅让”,借以争取人民拥护。
2004年马小龙《从“鲧、禹治水”看儒家思想中礼乐精神的形成》,儒家思想是在礼乐精神上建立起来的一套伦理学。许多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就是古代的集体生活。上古时期治理水患乃国家大事 ,鲧、禹父子治水所用之法更是启发了后来儒家礼乐并举 ,不可偏废的思想。
2005年肖先进,邱文登《鲧禹神话与三星堆遗址》,鲧和禹是生活在茂汶盆地的戎羌族人的首领,与鱼凫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治水范围不仅包括了古蜀的一些地方,而且对古蜀有着深远的影响。三星堆文物中的龙、蛇、鸟、鸡等,即是鱼凫族人对其祖先鲧、禹的神形表征,其寓意与洪水和太阳崇拜有关。三星堆遗址中的夏文化因素,是蜀夏同源在物质文化上的自然反映。
2007年王定璋《<尚书>所载的大禹》,禹的出现,虽然以继承鲧平治水土旧业为职掌,却是舜继尧大业后首先任命的最重要的人选, 足见其时洪水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程度。《尚书&#8226;禹贡》是禹治水取得成功之后 , 划九州 , 叙山川方位兼及物产贡赋及交通等情况的政治地理著作。
2007年叶舒宪《冬眠之熊与鲧、禹、启神话通解——从熊穴启闭获得的启发》,自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 ,欧亚大陆的文化遗址中较普遍地出现了女神偶像 ,以及女神的各种动物象征。这些象征大多围绕着能够体现出周期性变化或者循环变形的意象而展开。熊罴也成为再生女神的一种化身 ,加入到死而复活的神话原型系列中来。这一神话原型 ,揭示了中国文化发生的伦理学意义。
   周延良《鲧禹治水与息壤的原始文化基型》,鲧禹治水神话每每为学者考论,因立论角度不同,故时有歧见。本文认为,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核心是“息壤”,“息壤”的形成又是活土观念后的原始巫术的产物。进入原始社会晚期,成为“河洛”文化的一个重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息壤”作为一个止雨的神性偶像被供奉在宗教的殿堂,恰恰是原始文化心理积淀后的氤氲化生。
   以上是分为不同的小专题来综述鲧禹研究的情况,下面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分析。
   从1923年到1949年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学者们反古、疑古的情绪高涨,从顾颉刚开始高举这一大旗,在九篇文章或著作中,只有杨荫麟一篇批评顾颉刚。从1950年到1979年,仅有两篇 ,龚维英的一篇可确定时间,杨钊的时间没有确定。而到了80年代90年代之后,发生很大的改变,学者对鲧禹的研究成果增多,1980年到1989年,学术论文有十五篇 ,在这十五篇中1982年就有六篇,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之后,学者们能量的一次大的释放。从1990年到1999年,论文数量达到18篇 。每年出现的论文数量呈均匀分布。2000年到2008年,论文数量十篇 ,可能还有未统计到的论文。注意到在这十年里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另辟天地,不再紧紧抓住以前的研究成果不放,而是从新的视角应用新的方法来探讨新的相关问题。
   鲧禹研究到现在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在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学者们对鲧禹的研究励精图治,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上千年的中国文化来说,如此有争议的研究话题,以及由此引出的很多的相关问题,这些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以大禹之精神来做鲧禹之学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 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