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位对不起,今晚家乡来人,他们明天就急着走,我必须尽“地主”之谊,争取尽早赶回论坛。
先发此贴代本人【开栏】。今晚大家就看两位师兄的“表演”了。
——————————————————
《慕莫哈玛拉波》
(口头诗歌的来历)
我家的慕莫哈玛[1],是祖辈亲口传给子辈,是父辈亲口传给儿辈。白纸写成的书是祖辈的遗产,黑墨写成的书是父辈的遗产。没有什么书卷能比得上它,即使有某一卷与它相似,另一卷也不能和它相比。就像荞株长得一样,荞粒结得不一样。
我们的慕莫哈玛很神奇,坐着像猫大,站起像虎高,卷起像背桶粗,展开比路还要长。这或许有点夸口,这或许有点夸张,我们就是这么说,我们也是这么夸,请不要听到半边去了。
我想来说说慕莫哈玛的来历,又怕吓得青年人连滚带爬;如果不说它的来历,又难投合贤达者的心意。
你可知道我们这家人,祖祖辈辈都有名望!有的人世代都隐姓埋名,愈是隐埋愈湮没无闻,愈发不敢和亲家论辩。
慕莫哈玛是从哪里来的呢?在瓦曲来勿是从色达毕惹的口中出来的,在史觉拉达是从拉多勿哈的口中出来的,在勒着甲谷是从达祖史拉的口中出来的,在拉巴果俄是从尔哈迪曲的口中出来的,在勿合来勿是从史赫果吉的口中出来的,在三河依达是从合勿利合的口中出来的,在阿居博勿是从久博涅尼的口中出来的,在车之尔拖是从则体沙蒙的口中出来的,在尔吉来勿是从瓦尔达仁的口中出来的,在布布乃拖是从尔哈日和的口中出来的,在拉古依达是从朝波拉铁的口中出来的,在久都来勿是从木利依莫的口中出来的[2]。
我们这家人,在阿嘎迪拖首次将它传播;在兹兹普吾再次将它传播;在洛俄嘎比集会处三次将它传播[3]。
[1] 这是流传在义诺彝区的一首克智(口头论辩)词。“慕莫”泛指文学,“哈玛”直译为“舌头上的话语”,泛指口头语言。“慕莫哈玛”mupmop hxamat),可以理解为话如珠玑的美妙辞章,主要指口头传颂的诗歌和辞令,相对于书面文学“慕莫布尔”(mupmop bburlu)。
[2]这段“克智”(kenre)论辩词所引均为地名加人名,即某某地方的某某人,实际上是口头程式表达中的一种范式。除“拉巴果俄”(latbagoo)这一地名无考外,“瓦曲来勿”(vatwulivut)在越西县境内;“史觉拉达”(jjijolatda)在甘洛县境内;“勿合来勿”(vutholivut)在昭觉县境内;“三河依达”(sahoyyda)在美姑县境内,即今巴普镇三河村;“阿居博勿”(apjjubbovut)即美姑境内的狐狸山(汉语称为龙头山);其余的“勒着甲谷”(lerrojiepggu)、“车之尔拖”(cezhilurtot)、“尔吉来勿”(lurjjilivut)、“布布乃拖”(bubuplitot)、“拉古依达”(lagguyyda)、“久都来勿”(jutddurlivut)等地也都在美姑县境内。由此可以见出,美姑是口头传统得以保持与传播的主要地区,而论辩词中所列人名均为历史上著名的克智能手。
[3]“阿嘎迪拖”(apgandiptot)泛指云贵高原;“兹兹普俄”(zzyzzypuvut),云南昭通一带;“洛俄嘎比”(hnewoggabi)在雷波和美姑交界处,是过去头人集会断案的地方。其实从云贵高原到昭通再到美姑,正好是诺苏彝族先民由滇迁徙进入今天凉山的历史路线。
[ 本帖由 巴莫曲布嫫 于 2003-9-1 17:12 最后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