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3-9-8 00: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也谈口头、非物质遗产保护问题
有多少濒危剧种亟需救援
作者:傅谨
一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国际荣誉,用以表彰那些最值得传承与保护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代表作,并且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遴选与认证。这一行动为世界范围内的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颇具后现代时代色彩的助力;对于普遍经受着西方强势文化冲击的诸多后发达国家,更拥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给予这些国家传承与保护它们正日益边缘化、日益离开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动力。但这样的认证与遴选并不能代替任何一个国家对文化遗产实际的保护与传承,只能说它足以有效地唤起各国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必须经口传心授的特殊方式继承的文化遗产的热情。中国的情况也恰恰如此。尽管联合国已经将中国的昆曲列入首次认定的17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在根本上改变了官方对昆曲的态度,昆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它也正在帮助各地方政府,转而开始重视对那些地方的地方剧种的发掘、保护与传承。
中国戏剧历经千年发展,陆续形成了300多个剧种,其中许多剧种在剧目、表演技法、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包含丰富文化内涵。但是,由于遭遇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困境,这些各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剧种,有2/3左右面临衰亡或已经衰亡,这些无价的民族文化资源,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流失。在大量的濒危剧种里,除了像昆曲这样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剧种以外,数量最多的是地方性的、往往只在一两个县的小范围内流行的小剧种,亟需抢救、保护。
地方戏剧种不仅是一种戏剧艺术活动,同时更是地方音乐、舞蹈以及民风民俗的载体,往往蕴含着异常丰富的地方文化与艺术内涵,是一个融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宝藏。它们如同漫长的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偶尔留下的活化石,令我们得以一窥久远的戏剧的真实面目,甚至在不经意间,就掀开了古代历史十分生活化的一角,这些无法替代的文化资源,更用民间话语构成了一部有别于官方叙事的厚重的历史文本。
具体而言,300多个剧种的情况很复杂,传播的范围有大有小,历史也有长有短--其中既有历史形成的,也不乏在20世纪50-60年代依据行政命令人为制造的。这么多剧种,当然既不能说全部濒危,也并不是所有剧种都有传承与保护的价值。但事实上即使是已经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的昆曲,目前的状况也不能令人满意,而更多像昆曲一样拥有悠久的与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地方剧种,已经衰亡或者正濒临衰亡,亟待救援。因此,在未来几年里,发掘、抢救与保护、传承濒危剧种的工作,已经成为戏剧界乃至整个文化艺术领域一件非常紧迫的任务。
(从略)
全文请见:
http://www.cc.org.cn/dongfang/gwqk/0307/030701.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