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3|回复: 0

专家断言羲和浴日之汤谷在日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5 08: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2009年10月《日照论坛》消息,尧王城遗址历史 考古研究或突破性成果,报道如下:
  “聚落与环境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日照尧王城文化论坛”在日照市落下帷幕。 研讨会上,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栾丰实,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方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震中, 尧王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承海,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教授文德安分别以《尧王城考古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及其意义》、《尧典•帝尧•尧王 城》、《从日照尧王城、两城镇等遗址看尧舜时期东方海隅之地的邦国及其文明》、《试谈尧王文化》等为主题做了交流研讨。 经过交流与讨论,四十余名历史与考古专家达成如下共识:
  第一,尧王城遗址出土了城址、图像文字和青铜冶炼的铜渣,在山东地区最先步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是都城。
  第二,尧王城遗址一带有都城、邑城(东海峪遗址)的大量分散的聚落,是一个强大的崇拜太阳神的 文明古国。
  第三,尧王城是山东龙山时期(4000多年前)最大的都城,属特大或超大型都城,其陶片分布面积 360多万平方米,大于两城遗址的260多万平方米。
  第四,尧王城遗址是山东最早的都城之一。尧王城古城建于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晚期,中间逐渐增大 ,最后在龙山中期建成最大的都城,到龙山后期(4000年前)衰落,前后历经1000多年。
  第五,日照市中国远古太阳文化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阳崇拜起源地之一。尧王城古国是一个崇拜太 阳的古国。《山海经》和《尚书。尧典》中记载的中国远古先民(羲和)祭祀太阳神的汤谷(旸谷)就在日照地区”。
  对于“汤谷(旸谷)”在日照的结论,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辉教授是这样说的:
  “《尚书.尧典》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孔安国注云:“东表之地称嵎夷”。
  “嵎夷或郁夷、旸谷在青州,是早期文献传统说法,而古代的青州是包括日照在内的东隅之地,古人 有论。清人胡渭《禹贡锥指》卷四:“青之东境,登、莱二府之地入大海中,东西长八九百里,形如吐舌。<史记&#8226;齐世家>云: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 膏壤二千里。盖并登、莱计之也。海水自日照县东与徐分界。”因此,“敬道日出”的嵎夷或郁夷、旸谷,应该在山东东部沿海地区”
  方辉教授还指出“可以说,如果在古青州范围内寻找嵎夷(郁夷)和旸谷,没有再比日照地区更为合 适的区域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震中也认为:
  “《尧典》提到的“嵎夷旸谷”,孔安国注云:“东表之地称嵎夷。”《禹贡》青州有“嵎夷”,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而《周礼》则说:“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望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据此则尧王城、 两城镇所在的日照县属于古青州之地,亦即《尧典》所说的“嵎夷旸谷”之地。作为这一说法佐证的是,这一带也曾是少皞氏活动区域。据《左转》《左传》昭 公十七年郯子所言,距离日照不远的郯城即古郯国乃少皞氏后裔。而《山海经&#8226;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 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这个甘水、甘渊就是《尧典》中日出之地的旸谷,因而《大荒南经》写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 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旸谷日出之地的“嵎夷”,不但属于东夷的范畴,很有可能还是少皞氏之一支”。
  王震中教授又说:““嵎夷旸谷”之地产生的著名的“十日”的神话传说,也颇耐人寻味。它产生于 东夷滨海之地,流行于中华大地。有关的记述散见于诸种文献,在此可列举数例:
  《山海经&#8226;海外东经》: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南经》: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
  《楚辞&#8226;天文》:
  (日)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淮南子&#8226;天文训》:
  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
  这里的“汤谷”即“旸谷”,在不同古籍中二者是可以相互置换的,而《大荒南经》又说明在这个汤 谷或旸谷之地,太阳沐浴的海水被称为“甘水”和“甘渊”。上引“十日”神话反映了两个方面问题,其一是与日出日入相关联的太阳循环运行的宇宙观;其二 是在六十甲子纪日法之前的一旬十日的纪日法。
  每日太阳从东方升出大海面时,被认为是沐浴于水中、在扶桑树上的十日中居于最上枝的一日,自旸 谷(汤谷)而出,此谓晨明;此后太阳自东向西运行,来到西方日落之处的虞渊与蒙谷(蒙汜),此谓黄昏和定昏;日落之后,转入地下,被说成是“其华照下 地”(《淮南子&#8226;地形训》);夜间太阳在地下黄泉由西往东运行,直至回到东方,又从旸谷而出,露出海面。太阳一昼夜一次循环运行,被认为是沐浴于海水 里的十个太阳中的一个太阳的运行,当十个太阳轮完一遍,即为一个周期,也即十日为一周期,称之为一旬。在甲骨文中,有大量的所谓“卜旬卜辞”,如“癸 酉卜,大贞:旬无祸?一月”(《甲骨文合集》26543);“癸巳卜,出贞:旬无祸?三月”(《甲骨文合集》26581),等等。这些卜旬卜辞的存在,说明在甲 骨文六十甲子纪日法出现之前,还应有一个单纯使用十日为一旬的纪日法,而这样的纪日法当起源于尧舜时期东方临海的嵎夷之地。这些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宇宙观和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和习俗,构成了当时东方邦国文明之一个侧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7: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