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97|回复: 0

瑶乡山寨领路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9 03: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瑶乡山寨领路人
“头顶警徽、肩扛神圣、身着迷彩、走村串寨,他是瑶乡人民的保护神、他是瑶乡人民的领路人……”这是一首由金平县勐桥乡勐坪村群众自编、歌颂边防民警的歌谣。走进这个面貌一新的瑶乡山寨,你会不经意地发现,不管是家庭主妇,还是咿呀学童,大家都会哼唱这首歌。然而,这位被当地群众称为“安全保护神”、“致富领路人”的就是这里的边防警官张德全。 
在人生选择面前他义无反顾地迈向绿色警营
1984年2月,张德全出生于昭通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或许正是家庭的贫困铸就了他好学上进的性格。村子里的人都说,自打记事起,张德全就表现出了同龄人不具备的吃苦精神和正义感。
2002年8月,云南警官学院的录取通知单寄到了张德全家,偏僻小山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经过3年苦读,2005年,张德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省城好几家单位都以优越的条件向他发出邀请,但他看到部队招干部的消息后,便立即报了名,而且在给组织的申请中写道:我是农民的儿子,和农村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去农村工作,如果组织给我选择的话,我就去艰苦的派出所,到边疆人民群众中去。凭着这种理想信念,张德全选择了任务繁重、条件艰苦的勐桥公安边防派出所。
在全国公安机关实施警务下沉和农村警务战略后,张德全主动要求到村委会担任警务区民警。从此,勐坪的田间地头,多了一个匆忙的身影。几年来,勐坪村84.44平方公里土地上的5876名常住人口,1800多名外来人员,以及26名刑满释放人员都与张德全成了朋友。
在勐坪村,张德全不仅是警务区的民警,还兼任党支部副书记,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事关一方兴衰成败的诸侯。
  2007年4月的一天,勐坪村党总支学习室里,张德全正给全村党员干部讲述如何发展好农村经济,“首先,是修路;其次,是发展经济作物。”张德全的一番话让大家茅塞顿开,村民们一下子忙碌了起来,纷纷投入到公路建设中。张德全也带领派出所的同志积极参与其中。水泥、沙子、石头送来了,山里人从没见过的挖掘机也开来了……经过100多天的艰苦奋战,一条象征着警民友谊的公路建成通车。
  通了公路后,张德全又请来农业技术人员,专门为村民传授科学种植、养殖知识,引导村民栽培香蕉、菠萝、木薯等经济作物。如今,站在勐坪警务室的操场上向外眺望,一望无际的香蕉林尽收眼底。村小组长邓庭明自豪地说:“3年前,我们小组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张副书记上任后,积极为大家想办法、出点子,带着大家种植香蕉。现在,村民们人均年收入已超过3000元。”
张德全现任云南红河勐桥边防派出所民警,汉族,1984年2月出生,2005年6月入伍,2008年被云南省委政法委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表彰为“优秀民警村官”。
以警务区为家、深入走访解民意
    他的责任区是勐桥边防派出所人口最多、面积最大、人员居住分散、社会治安最复杂的勐坪警务区,为打好工作,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张德全把自己“钉”在了管区,一年多来,平均每月进村入寨走访20天(次),风雨无阻。他挨家挨户走访群众,与辖区群众逐个进行见面谈话,详细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在调查了解的半年多时间里头,张德全穿破了6双胶鞋,最终,张德全对责任区人口熟悉率达到了95%,成为派出所里人口熟悉最快的警务区警官。由于山高坡陡路途远,每次下乡张德全坚持在老百姓家住几天,深入到田间地头和老百姓面对面相处,了解掌握基本情况,摸清底数。张德全准备了一本日记,详尽地记载着群众的点滴要求,大到办理户口、招工入学,小到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等张德全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并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想尽办法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难,就重点标注,时时琢磨如何解决渠道和方法,群众亲切地称他的日记本为《联心日记》。同时张德全将印有自己名字和联系电话的警民联系卡发放到每户村民的手中,让辖区群众随时与自己保持联系。2007年8月底,张德全在到警务区工作只一年的时间就将辖区内所有住户走访完毕,并结合辖区实际,详细地绘制了辖区住户分布图,标明了每一住户的准确人数和家庭的具体位置以及每一条羊肠小道,同时熟记于心,由此,张得全被誉为辖区“活地图”。
献爱心、关爱无助动真情
    2007年3月份,张德全在勐坪下寨走访时发现一农宅有两个十多岁的孩子没有上学,正帮着一个中年男子干家务活。那位中年男子叫陆绍祥,是孩子的叔叔,这两个孩子是姐弟俩,姐姐陆桂兰13岁,弟弟陆万清11岁。因为家境贫寒,姐弟俩只能放弃学业,留在家里帮叔叔干家务活。1996年,陆桂兰、陆万清的父亲因患重病去世后,母亲不堪承受生活的重担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无助的姐弟俩只能投靠叔叔陆绍祥。陆绍祥的家庭也非常贫困,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几亩薄田一年辛辛苦苦下来只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2000年,陆桂兰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拿不出钱为她交学费,最后陆绍祥只好向邻居东拼西凑借来一些钱把陆桂兰送进学校。一年后,陆绍祥也到了入学的年龄,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读书费用的增加,陆绍祥已是债台高筑。由于贫困,2004年姐弟俩被迫辍学成了无助贫困儿童。为了帮助他们,张德全当即为姐弟俩每人捐了200元钱,将姐弟俩送到勐桥中心小学读书。在回到派出所后,张德全将此情况向所长顾骞作了汇报。很快,张德全提议资助无助儿童的计划得到所长顾骞的支持,将姐弟俩收留在派出所并提供他们在学校的一切费用,同时由张德全负责和姐弟俩沟通,对其进行帮助。2007年以来,在张德全的提议下,勐桥边防派出所对辖区部分失去双亲、单亲的无助儿童进行了登记建档,及时将情况向乡党委政府汇报,引起了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乡党委政府把辖区了解建档的14名无助儿童纳入乡政府救助,每月给他们60元的政府补助。2007年4月份,乡党委政府又面向社会募集资金,开展“控辍保学”行动,经过政府、派出所、学校的多方努力,募集资金9万余元,又让辖区辍学的26名贫困儿童重返了校园。而张德全个人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一直承担着辖区小马店上寨朱国芬、李美珍两名无助儿童学习生活费用,正圆着他们求学成才的梦想。
24个孩子和他们的警察爸爸

  谈起自己的24个孩子,这位来自云南昭通大山里的年轻人有着别样的情愫,一下子便打开了话匣子。
  “小时候,望着家乡贫瘠的土地,看着乡亲的艰苦生活,觉得自己真的就像一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那时,能进一趟县城看看山外的大世界,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奢望。靠着亲友的资助,我上了中学,由于成绩优异,被县一中免除了学杂费。儿时的生活令我记忆犹新,许多聪明好学的小伙伴,都因为贫困而辍学了,因为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有的为了生活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勐桥,一个地道的边境小镇。这里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小孩子上不起学,多数人靠着政府救济过日子。

    驻守在这里的勐桥边防派出所,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集体。2006年12月26日,张德全调到了这里,时值全国公安边防部队轰轰烈烈开展了“爱民固边”战略。这个工程,使许多无家可归的孩子住进了房屋,走进了明亮的教室,使许多贫困无助孩子感受到了党和人民子弟兵的温暖和关爱。

   在和战友们下乡的过程中,望着边疆人民的艰苦生活,看着一张张渴求知识的面庞,张德全的心酸了,他想起儿时的自己。他想,一定要资助几个孩子上学。勐桥乡小学的陆桂兰,陆万清两姐弟,永远都不会忘记第一次见到“张爸爸”的情景。

   一个周三的下午,太阳灸烤大地。张德全和战友们一道,在勐坪下寨走访。突然,远处田地间两个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那分明是两个十二、三岁左右的少年,在挥着锄头。今天是星期三,他们怎么没有去上学?难道是……带着疑问,张德全疾步来到他们面前。“小朋友,你们咋个不上学呢?”张德全和蔼的问道。“我们家里没钱,想读也读不了。”原来,姐弟俩母亲生病去世了,生活的重担落在父亲一个人的身上。本来生活就很拮据,还要承担两人的学杂费和生活费,让姐弟俩的父亲无能为力,现实的生活让姐弟俩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家帮助父亲种田。

    得知两姐弟的处境,张德全非常同情,随即跟两人来到了家中,低矮的茅草棚,家中除了一套炊具和两张破床外,再没有其它家当了。张德全一阵心酸,当即掏出了200元钱,递到两个孩子手中,第一次认下了这两个“孩子”。并要让他们重新回到学校去读书。一个星期后,姐弟俩接到了学校的通知,除免去一切学杂费外,“张爸爸”还每月给每人100元的生活费。战友们算了一笔帐,从他认“孩子”到现在,已经拿出了近万元来资助这些贫困学生了。

    实际上,张德全并不富有,他家中年迈的双亲也是体弱多病,需要治疗;而妹妹也刚刚上大学,需要他的帮助,他自己也是快奔三十的人了,连女朋友都还没有。有人劝他,你也不小了,多攒点钱,结婚时要的是钱呢!他说:“如果人家想图我的钱财的话,那我宁愿一辈子打光棍。”

    就这样,未婚警官张德全在下乡走访的过程中,两个、三个、五个……一下子就认下了24个“孩子”。战友们有时开玩笑说:“老张是英雄父亲,‘孩子’都快一个排了。”他说: 不管将来有多少个“孩子”,我都会一直认下去。
                 
    舍生忘死为群众

    2007年12月22日, 张德全的电话传来焦急的喊声:我是老邑博寨的盘进福,苦竹寨的三十多小伙子到我们这里打架来了,请你们速来处理。

    此时的他正躺在勐桥乡医院的病床上,连续多天的走访,劳累加上感冒,使得这位硬小伙连续打了三天的点滴。案情就是命令!病床上的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拔掉了手上的针头,冲出了医院……

    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瑶族村寨,文盲占了60%,人们法律意识非常淡薄。尽管我们是法制国家,但在他们看来,村长就是他们那里最大的官,遇到事情,村长说咋办就咋办!他更知道,职责与使命重大,作为一名边防警察,在人民群众需要的紧急关头,就是死,也要勇往直前!

    从勐桥乡到老邑寨村委会,30多公里的路程,只有20公里的公路,剩余的10多公里,全靠徒步而行。六月的勐桥,异常闷热,忍受着身体的疲惫,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在坎坷崎岖的山路间,和两个联防队员朝着老邑寨行进。临近了,吵闹声异常激烈,张德全心更急了。

   “乡亲们,我是勐桥边防派出所的民警,大家不要吵了,有事大家坐下来慢慢谈”。一听是派出所的民警,还是很熟悉的声音,大家控制住了激动的情绪,慢慢的放下了凶器。在他的劝说下,一场群体性事件被及时化解。

    村民怎会忘记,也是去年这个时候,也是这位民警,在村子里为五保户盘大妹劈柴、挑水,以后每次来的时候都会为老人带上鸡蛋、面条等,还在老人生日时,送上了他还没有吃过的生日蛋糕;也是这位民警,在村子认了一个孩子做亲戚,还帮这个又懂事、成绩又好,又上不起学的“孩子”重返了校园。               
    百姓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2007年7月16日,勐坪村委会党总支学习室里,张德全组织党员学习,手中拿着一本《如何发展好农村经济》讲着。一位党员举手站了起来,“请问张副书记,在我们上烂滩村民小组如何能致富呢。”只见他不紧不慢的解答:“首先,是修路;其次是发展经济作物和劳务输出”。学习室内传来一片赞叹声,表示对他解答的赞同。

    在这里,他不仅仅是派出所的民警,还是勐坪村委会党总支的副书记,是事关一方兴衰成败的诸侯。部分村民受传统思想影响的束缚,过惯了人背马驮的日子,不知道山外的大世界,政府想修公路,村民们不愿意。谁知,张副书记的这一番工作让百姓茅塞顿开,大家忙碌了起来,村民放下手头的农活,投入公路建设中。通过派出所的协调,水泥、沙子、石头也免费送来了,山里人从没见过的挖掘机也开了进来。如今,这条路象征着警民团结与友谊的公路已建成通车,取名为“警民致富路”。通了公路,村民们改变了祖祖辈辈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他们种上了香蕉、菠萝,不会像从前那样,有再值钱的东西,也运不出去。

    渐渐的,人们的腰包鼓了起来,生活富裕了,他们从心底感谢这位警官。现在,只要是穿着警服的人进出这个村子,老百姓都会很热情的叫你进去喝茶、吃饭,给你讲他们的恩人——张副书记的故事。

    动人的故事一个个,爱民的赞歌一曲曲,这位拥有24个孩子的“父亲”,承诺着入警时的誓言,以实际行动回报着社会和人民。他的事迹如同一面面爱民的旗帜,飘荡在边疆湛蓝的上空;如同一汩汩爱民的清泉,滋润着边疆人民群众的心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 23: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