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59|回复: 0

评林亦修《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3 00: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神互动的地方社会整体考察

                                        万建中
    温州因为温州模式而闻名中外,成为近三十年来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温州模式发自民间,该区域的民间文化就值得特别关注。区域民间文化的考察要素众多,而人的因素、地的因素和观念的因素三者之间具有互动性和根本性。从族群的来源、活动和素质考察人的因素,从区域的区位、特点、环境考察地的因素,从地方俗神及其传说的形成、内容、意义考察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核,构成“人·地·神”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当地域成为论述的背景,那么人、神关系就成为揭示区域文化特质的关键。

   区域族群的历史演进是区域文化研究中人的因素的考察。任何区域的族群演进都是复杂而且相异的,从而构成区域文化的多样性。温州族群演进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历了瓯越先民、魏晋士族、唐末五代战乱移民、两宋自然灾害移民和偏安移民、明初卫所戌守移民、明末清初番薯种植移民等历史阶段,族群主体以福建移民为主,北方移民为次。温州族群的内部关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变迁都会通过他们的俗神信仰折射出来,人与神形成镜像关系。

   神是人的创造物,神性是人性的体现,人与神构成镜像关系。中国民间信仰中塑造的神灵,与制度性宗教的神灵相比较,更具有社会性、世俗性、地域性的特点,与一定区域中的人们共同体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因此,从人的视角观察神的塑造和演变,从神的视角观察人的活动和观念,可以成为区域文化研究的一种方式,林亦修的《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就是在这一方式下展开的。

     区域俗神至少有地域自生和移民带进两种,都是受人、地影响的。已然存在的本土神要接受新移民的检验,在新移民的形塑下成长;新来乍到的移民神要感受移植后的“地气”,发生一些性能上的变化;族群的融合和社会的演进也会导致神灵形象和功能的跟进。所以俗神与族群的关系不仅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甚至相互影响着,作者将其称作“人神互动”。温州最显著的本土神和移民神有杨府爷和陈靖姑,作者从杨府爷信仰的演进考察温州族群的演进,从陈靖姑信仰考察福建移民的文化影响。两位神灵的特点正好代表性地展演族群演进的文化建构轨迹。

    俗神影响于区域社会的主要途径是神灵传说和祭祀仪式。神灵的生命、性格、思想依赖于传说的塑造。传说的消失标志着神灵的死亡,传说的丰富验证神灵的灵验,传说的发展说明神灵的复兴。祭祀仪式是族群与俗神的对话。族群在仪式中重温区域的社会历史,告慰有功于后人的区域先灵,形成族群成员间的认同,建立区域社会的秩序,约束族群成员的行为。而神灵传说往往就成为祭祀仪式的宣教工具,人们将族群的生存智慧投注到神灵传说中,又借助神灵的故事对族裔进行榜样教育。温州关于陈靖姑传说的《灵经大传》,长期在村落祭祀活动中被史诗般地演唱,正是这样的典型案例。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记录了其演唱仪轨和情境,从温州人文化性格的塑造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加以解读,誉其为温州人的圣经。作为神灵传说和祭祀仪式的《灵经大传》,犹如打开温州区域文化神秘宝库的钥匙,它提示我们区域文化研究如何寻找关键词。

    建构人与神的镜像关系,在动态发展中考察人神关系的互动,在神灵传说和祭祀仪式中探寻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是林亦修《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框架。在民俗学领域,从民间信仰的神灵信仰考察社会文化的特质早已有之,而明确提出并运用“人神互动”研究区域文化的,还是从林亦修的这本著作开始。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人神互动研究范式,不仅深刻揭示了温州区域社会的文化特质,也为区域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方法。

    人神互动视角的区域文化整体研究是挖掘区域文化特质的重要路径。到目前为止,对温州地域文化作整体审视的著述极其罕见。因为整体研究需要研究者对一个地方民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有全面理解,而出生于温州市苍南县并长期在该市生活的作者充分发挥了本地人身份的天然优势。该专著拓宽了民俗学的学术视阈,其面世必将在温州学中占有抢眼的一席之地,也为民俗学的区域文化研究领域增添了一抹亮色,是民俗学范式进入地域文化研究的成功范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17日18区域版)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民俗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7: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