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0|回复: 3

繁华背后——对镇湖刺绣发展现状考察的一些思考(章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4 17: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具有现代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工业文明的崛起,手工生产方式主导地位不断丧失和民众生活改变,传统性质的民间手工业在当代遭遇到共同的困境。  
    曾经,中国“四大名绣”风光一时,誉满全球。如今,除苏绣发展不错外,其他几个绣种都黯然失色,光彩不再,诚如费孝通所形容的那样“镇湖刺绣,一枝独秀”。在传统民间工艺普遍式微的状况下,苏绣的异军突起似乎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较量的“意外”。那么,苏绣究竟是怎样顺利地从传统走到现在,续写昨日的辉煌?  
    带着这一疑问,2002年4月至2003年8月间,笔者利用寒暑假时间,多次随南开大学叶继红博士到吴县镇湖进行有关苏绣发展现状的田野调查。作为叶博士的田野助手兼翻译,我主要负责访谈记录、补充提问、资料整理等工作。由于诸多原因,我无法全程参与此次调查,中间更是时断时续。遗憾之余,怀着对苏绣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家乡民间手工艺的热爱和关心,我记录下自己参与几次镇湖之行中所看所闻所想,当作对这段田野经历的一个小结。由于原文较长,在此只摘取其中一章,提出在对调查中看到苏绣繁华背后一些问题的思考。作为结论性的思考,有些想法难免武断,不揣陋见,恳请诸位老师、大侠批评指正。  
  
  (原章节)  
   调查发现,除了高级绣庄蓬勃发展之外,镇湖绣庄的总体经营状况其实并不如前几年外界所宣传的那样繁华,大多数普通绣庄只可以说是勉强经营,真正经营好的只占少数。其中有已经暴露出的问题,也有将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下作一番分析。  
  
1.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就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语气沉重地说道:“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带走的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然而,几乎就在同时,“各地历史民居在大批拆除,传统名称的街巷被开发商改成了‘意大利花园’、‘罗马广场’和‘威尼斯小世界’……富裕起来的中国农村由南到北盖起的都是小洋楼,哪里还有中国的影子?”正如冯老所言,在苏州高新区“二次创业”——“北扩西进”的进程中,镇湖、东渚、通安等乡镇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动迁和建设肯定会给这里的传统刺绣产业带来影响。城市化造成的直接破坏,是这里的绣娘队伍也会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削弱,并且原来一针一线的穿梭劳作在现代化生产形式下相形见绌。笔者认为现在政府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做到把整个城市化进程与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  
  
2.传承危机  
    在过去,刺绣这种传统的“女红”便是绣娘的生活,她们并不指望获得什么超出生存之外的成就感,要的只是手艺换来的稳定生活。及至今日,这也仍然是镇湖的大多数但求能帮补生计的普通绣娘的生活方式。  
    传统绣娘绣技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因而绣娘们的个人生存条件,是刺绣技艺存在的前提。而作为传承主要方式的家传属于民间的方式,需要长时期的耳濡目染,最符合风俗习染的文化特性了。但现在仅靠家庭传承的绣技,由于图案和针法的局限无法适应未来市场的要求,亟待提高技艺。更何况,即使是这样的家庭传成也难以得到保障,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及镇湖人价值观念的更新,普遍的观念是让孩子读大学,去城里工作。特别是年轻绣女在目睹传统刺绣艰难的“活”下来的现实后望而却步,加之就业取向的变化,目前年轻农民已经越来越不愿继续从事刺绣,这使得“谁来传承?”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  
    我们常去镇口的小店买东西,每次都可以看到一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正在店里刺绣,一问原来是老板的女儿。在与她的闲聊中,她的想法比较具有代表性。她告诉我们:“现在只有读书不好的女孩才会专心刺绣,很多人只是没事绣着玩而已。我现在在外面读书,放假回来闲着没事,就随便绣绣。出去读过书的人都不回来,反正有这门手艺在手,在外面闯几年实在不行,再回来刺绣也是可以的。”我们还了解到,在高级绣庄上班的和她同龄的小绣娘,一般都是读书读的不好,到初中就不再读了,把刺绣作为工作也是无奈的选择。  
    在现存的大多数绣娘不能因此而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一些如姚建萍、卢福英等工艺美术师也只能收少数徒弟,传授技艺,然而仅这些绣女是远远不够的,而目前镇湖也没有专门传授刺绣技艺的学校。目前的情况是,家庭传承方式面临危机,而学校培育机制和社会传承方式又没及时建立,出现“传承真空”。  
    绣娘队伍的“接力棒”能否顺利转移到下一代?笔者表示担心。   
  
3.激烈的市场竞争  
    苏绣正在和即将面临的另一威胁,是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观光客对苏绣的钟爱,是鉴于当代社会复杂状况下对于朴素和单纯的一种怀旧和肯定。苏绣当年的实用功能已经退回到历史中去了,如今只剩下一种审美,一种独特的将要逝去的文化情怀。她带给人们的是“传统文化的温馨和慰藉” (杭间:《手艺的思想》)。太多的人喜欢苏绣,只是把带一幅苏绣回家当成另一种在苏州写下“到此一游”的方式,所以,镇湖绝大多数普通绣庄在生产着旅游纪念品商店里出售的千篇一律的绣品。那些绣品上通常不会有绣娘的名字和绣庄的字号,甚至,在机绣如此发达的今天,外行人也很难分辨哪些是出自苏州绣娘之手,哪些是工厂化的生产线上迅速完成的小商品。原来作为工艺品的苏绣,如今和“工业品”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了。  
    访谈发现,镇湖人的观念里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个悖论:都认识到苏绣质量的下降会对未来发展的产生致命的危害,却仍然在大量生产这种廉价的工艺品。究其原因,是市场的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化。  
    观光客的需求造就了市场,而繁荣在市场上的所谓苏绣艺术品,大多数却是精明的销售商到镇湖一带有绣娘的人家委托加工的“活计”。有的绣庄经营者目光短浅,对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期利益认识不够,只看到眼前利益,不讲诚信、质量,粗制滥造,以质次、量大、价低的绣品参与市场竞争,损害了镇湖这一带刺绣的形象。另一种情况是,普通绣庄由于没有能力和高级绣庄竞争,只能抢夺有限的旅游品市场,当绣庄越开越多的时候,唯有靠价格优势来提高竞争力。尤其是新张的绣庄,由于资金周转等原因,降价几乎是唯一的选择,由此导致个体经营相互比价,一哄而起,形成恶性循环。诚然,很多绣工不得不为生存而努力,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这种“恶性循环”使很多真正的刺绣艺术家的优秀苏绣艺术品被淹没于这样一种大环境中。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在商品经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从注重情感的表达,向经济利益倾斜,传统的民间工艺逐渐失去纯朴自然的风格。  
    由此笔者感到,未来镇湖刺绣产品两极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高级绣庄定位于苏绣精品,主要作为国家外交的馈赠礼品、中外收藏家精心收藏的藏品等,精品苏绣越来越向礼品和重要场所装饰品方向发展,进入只供少数人消费的“权贵阶层”或“高雅阶层”;普通绣庄定位于普通旅游品和一般家庭礼品,满足游客和普通家庭的需要。然而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口味的转变,这条路毕竟走不长久,而且现在已初见端倪了。  
  
4.小农思想,缺乏创新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江南农民终年劳作于乡间,形成了安土重迁的乡土意识。在访谈普通绣庄老板时,我们提到由于本地市场已经饱和,有没有考虑到外地发展时,王经理这样回答我们:“出去开店有做的好的赚钱,也有开的不好跑回来的,风险比在本地开店大。我想求安稳,虽然是小本经营,现在开店总还是有赚的。还有就是没机会,如果有熟人、朋友介绍,也可考虑去外地开店。”王经理的话反映了绣品街上部分人的想法:小农意识,怕风险,图安稳。传统“坐地交易”的经营,不善于推销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绣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个问题是,苏绣在创新上可说是乏善可陈。一方面苏绣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在针法、表现形式、用材方面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且发展到非常成熟的地步;另一方面由于绣娘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现在镇湖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奇缺,且现在从事刺绣的绣女大部分年龄已在40-50岁左右,创作新品的能力较弱。即使是绣女精英,本身接受的是普及教育,没有进行过专门的业务知识学习,因此,在现代工艺的创新方面既受自身文化、艺术素养偏低的局限,又受缺乏必要的现代审美艺术辅导和培训的影响,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很难跨上新台阶。  
    社会需求是民间工艺的生命线,只有制作精良、符合市场需求的手工艺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苏绣也不能简单的迎合市场,其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不失传统手工特色的技艺改造下去创新突破,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材质、技艺、品种、功能、图案等多方面寻求突破,以主动的姿态迎接市场的挑战。  
  
5.版权问题  
    正如其他传统工艺品如桃花坞木刻年画、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等,苏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面临着版权保护问题。绣娘在绣制过程中都应用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属于民间艺人的知识产权,是艺人们实践的经验结晶,可贵的文化创造,理应得到保护。而民间工艺领域普遍存在权利归属不明、创作原始记录保存不善以及侵权和被侵权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刺绣行业的发展。  
[ 本帖由 nlxed 于 2003-10-24 17:0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10-26 16: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繁华背后——对镇湖刺绣发展现状考察的一些思考(章节)

多年以前,京派作家凌叔华曾以一对《绣枕》,写尽高门望族中没落的精魂。某种程度上,苏绣是以其闺阁绣和文人气为旨归,完全放逐民间,倒是不符合她的律动命脉了。
现在,即使在苏州城内的绣坊,也充斥着针法粗平的劣质产品,且又漫天要价,欺负游客外行。纯是一锤子买卖的架式。没有前途、没有未来。
nlxed君提到的绣娘的修养与艺术的创新等问题,细分也是十分麻烦。比如近年绣品之追求油画、摄影的光影效果,是不是主要针对外贸出口发展起来?之于公众视野中对于“苏绣”这江南一水乡品牌的“传统想象”,其利弊如何?
阁下有志于此,何不针对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如何被接受做一考量?市场销售是一路径指标,却又不唯一。象这种“继往圣,续绝学”的玩意儿,都得有闲、有钱、再有点甘于寂寞的清冷劲儿。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8 23: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繁华背后——对镇湖刺绣发展现状考察的一些思考(章节)

诚如庵主所言,苏绣“以其闺阁绣和文人气为旨归”
如今她已走入民间,被当作商品贩卖
如果大学不开设专门课程强制传承(无功利的)
苏绣真是前路茫茫了。。。
发表于 2003-10-28 23: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繁华背后——对镇湖刺绣发展现状考察的一些思考(章节)

nlxed 于 2003-10-28 23:04 写道:
如今她已走入民间,被当作商品贩卖
如果大学不开设专门课程强制传承(无功利的)
苏绣真是前路茫茫了。。。

别那么低落嘛。民间、商品、功利,这些词汇未必这么水火不容的吧?
小庵可是夜夜为我们美丽的苏绣祈祷啊:主啊再出现一次张謇爱沈寿吧!英雄救美。 :sh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00: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