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9|回复: 3

山东小记(随笔三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7 15: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小记(随笔三篇)

                       水中的青岛
                                  吗啡
    许多城市都和水有关。一个城市河道纵横便被称为水城。其实,不少滨海城市开门见水,更应算做水城。青岛就是这样的水城。
    从南方的水城厦门经过两个多小时飞到北方的水城青岛,这两个据说是中国沿海最美丽的城市,被飞机拉近了它们的空间距离。从天上往下看,它们都浸泡在碧绿的海水中。在厦门生活得久了,我总觉得自己也有了厦门人那样的不温不火的性格,缺少了几分热烈与放浪。而到了青岛,我一下子捕捉到在厦门所不具备的那种激情与浪漫。青岛的大海真叫大,横无际崖,不像厦门的海面岛礁林立,遮挡了人们观海的视线。在青岛的两日行程里,薄雾笼罩,似乎一伸手就能捏出一把水来,这在厦门是想象不到的。
     我这是第三次来到青岛。最近的一次距今也相隔了14年。但青岛那“一伸手就能捏出一把水来”的特点从未在记忆中消失。它的一面背着大陆,三面被海水相抱,高舶位轮船浸泡在它的碧波巨浪里,显示出青岛的大海的深不可测。更有趣的是从鲁迅公园沿着滨海路行至八大关,我们将看到全世界难遇的景观:数十万人穿着泳装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个大的难以极目的第一海水浴场,碧海蓝天之间没有尊卑长幼,不辨男女老少,近海处,沙滩上,两三公里内全是人,同车的旅伴笑言“这是下水饺”。原来青岛人的激情浪漫是被这咸涩的海水浸泡出来的。导游小邢说“喝啤酒,吃蛤啦,洗海澡,是我们青岛人夏日里的三大爱好。”我们一行人听了都笑将起来。
     说起啤酒,那可是让青岛人自豪的饮品。它用本地甘醇清冽的崂山之水酿造,这名盖八方的百年佳酿不知登上过多少酒桌,也不知醉倒过多少酒中豪杰。前年夏日,从台南喝到台北,一路上也都是青岛啤酒。它的销量让人近至于无法想象!更让人称奇的还有青岛人的喝酒方法,把酒盛在塑料袋里,插上一根吸管拎着一袋啤酒边走边喝,这在中国的城市景观中,实在是难得一见的一幕。
     青岛的水酿造的酒让人生津,让这个城市的绿树繁花更加妖娆。沿着信号山的石阶拾级而上,我仿佛回到了南国的热带雨林。这信号山实在矮小,坐在它的旋转信号台上,你会看到水做的清气悬浮弥漫在这个城市的上空,浩浩荡荡的红屋顶千军万马一般尽现眼底。阳光照过来却始终不能使水汲汲的雾气退去,让人想象到水对这个城市的特殊意义。
迎着水珠浮动的清气,沿东海路朝五四广场走去,满目水霰里的楼宇和街灯,不绝于耳的涛声,都在提示人们,关注这个城市的水,有水就有生命!


                                          “哈韩”的威海
                                                     吗啡
    一到威海就被它沿街门面上的中韩文字吸引住了眼球。最初有些不解,慢慢地,疑团消散了。
      威海原本是一个让人雄起兴奋的名字。探向大海的陆地从三面抱着一个刘公岛,抱着一个威镇海疆的甲午海战的一段历史。想当初邓世昌指挥“致远号”扑向日本海军“吉野号”的时候,威海土生土长的水手王国成愤怒地向敌舰发射让对方束手无策、望风而逃的炮弹的时候,我们不禁为这个城市而肃然起敬。
     今天的威海小巧玲珑,人少楼低。刀光剑影,风光不再。海滨公园像一条绿色的彩带,在它的海岸旁挥动着历史的身影。这是一个经济至上的时代,地据韩日最近的威海,已成为山东对韩经贸的桥头堡。韩国城、韩中城、韩国商品城、韩国服装城鳞次栉比。沿街走去,带“韩”字的门面占去了一多半。若是拍照下来,外方人还以为摄自韩国。在威海,用韩文做门面,就好象身价飙升,年轻人连说话的口气都变了。比如管吃快餐叫“吃便当”,歌厅改名叫“练歌厅”,只要能挣钱,只要觉着时尚,至于什么称谓以及这种称谓背后所隐含的民族感情都可以忽略。国人将其描述为“哈韩”。“哈”者点头哈腰也,今义“哈”即时尚也,应算是一个中性词。我在想,当两种文化因为经济的连接需要认同对方的时候,韩人哈美,或者国人哈韩,这互哈倒也是一种文明现象,是现代文化互渗的结果。能被哈大概出于两个原则,一是被哈者经济发达,二是文化特色鲜明。只有经济和文化都到达强势地位的时候,被哈才能成为可能。
     近些年,韩剧在中国电视屏幕上风起云涌,引发了中国影视界的一场“韩流”。一些民族主义者一定会忧虑这么“韩”下去,会发生“国将不国”的危险,并视其为外来文化入侵现象而大喊禁绝。
      我倒不以为然。我一向认为,外来文化恐惧症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你看,韩剧表现出的典型东方式美德和生活观念不正给我们许多启示吗?现代韩国人经济发达,却没有淹没它们的传统,这恰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迅速消失传统的中国人所要师法的。
    “哈韩”成为威海的一个新景观。我想只要中国文化不断流,中国人不失却文化自信,有朝一日终究会被韩人所哈,被世人所哈。



                                蓬莱 ,想象的城池
                                          吗啡
    这是我第二次到蓬莱。十几年前的印象已荡然无存。蓬莱像是我做过的一场梦,虚无缥缈,如影随风。此番游蓬莱,好象重圆旧梦。海面上氤氲飘荡的清气弥漫在它那美丽的岸旁。往来游人出没在这清气里,登阁咏海,他们在步八仙踏海东行的足踵。好象到了蓬莱,真的如履仙境了。建阁九百多年以来,往来各色人等不计其数,他们似乎都在构建一个共同的想象:像神仙那样摆脱凡尘,像神仙那样与世无争。于是,一个表达人们挣脱现实的束缚,纯粹按照人的想象而不断修葺扩建的城市,在渤海和东海交汇的多雾地带,如同它的海市蜃楼一样被建造起来。所以我说,蓬莱是一个极具想象意味的地方,蓬莱是一个群体想象的成果,蓬莱是一个永不消逝的海市蜃楼。在它身上,累积着历代先民的人生期许与向往。
   齐鲁出神道,蓬莱和青岛的崂山、泰山的道阁一样,把一个由中国人自制的宗教进行一番轰轰烈烈的“炒作”。丹崖山上的三清殿,可以在任何一个道教场所出现,但在蓬莱,它却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这里的道教已彻底成为蓝色的海洋文化的典范。传说道教中的八仙由此出海,蓬莱遂成为仙化的地方;文人墨客登临留墨,蓬莱又成了一个诗化的地方。仙化和诗化,共同构成蓬莱独具特色的所在。
  中国自古以来,海禁不止,国人钟情的是厚实的黄土。冰心女士因此感慨“中国没有海化的诗人”,可是看了蓬莱阁上的崇碑巨碣,我发现蓬莱是国人咏海的特例 。骆宾王咏蓬莱诗“野楼疑海气,白鹭似江涛”点明了蓬莱阁面海独尊的妙境;宋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知登州军州事,虽匆匆五日任,却两次登临蓬莱阁,走笔写出了《望海》、《海市诗》、《北海十二要记》等诗文,留下“宾出于丽谯,山川炳焕”的千秋绝响。
      现实中从来没有一个叫做蓬莱的人间仙境。但是在诗化的想象中,人们却不断构筑一个心灵的蓬莱,一个精神的道场,一个情感的乌托邦。于是乎,一个跟海市蜃楼一样子虚乌有的想象,被人们用双手捏造出来,捏造出一个可感可触的蓬莱仙阁,一个想象力十足的城池。

 楼主| 发表于 2004-8-7 15: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东小记(随笔三篇)

吗啡是我的笔名,一失误,也贴铁上来了,呵呵
发表于 2004-8-7 17: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东小记(随笔三篇)

夏兄来青岛,咋没来寒舍一叙啊。
其实偶在第一海水浴场偷拍了你的照片,各位找找看:
qingdao.jpg
 楼主| 发表于 2004-8-9 23: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东小记(随笔三篇)

老李兄,我到山东前找你和叶涛兄的电话,都没有找到。因为是跟旅行社,匆匆一天就跑了。煞是遗憾,期待下次与兄谋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3 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