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0|回复: 6

:)试论潇贺古道就是秦建“新道”及其与富川经济、文化的联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0 14: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论潇贺古道就是秦建“新道”及其与富川经济、文化的联系
            
 --唐玉文 

潇贺古道自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建成以来,曾被西汉王朝修整为楚粤通衢,明清时代又被更名为富川驿道,成为从湖南永州(零陵)抵达广东广信(封开)、贯穿冯乘、古富川的交通运输大动脉,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两广特别是桂东地区的开发,发展经济使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也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在,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潇贺古道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试图从客观的历史角度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论法的方式,对潇贺古道确是秦代修建的“新道”及其与富川经济、文化的联系作一个抛砖引玉式的探讨和论证,求教于方家,以期获得启迪和教益,望不吝赐教为盼。

一、富川的历史沿革和潇贺古道的修建

1、富川的历史沿革

据史志记载,富川地区在夏商周三代为荆州南越之域,春秋战国为楚地,三国时归吴国,两晋南北朝时属湘州,唐宋以来归岭南西道、广南西路即后来的广西省。细而折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富川地区属南海郡地,居住在这儿的西瓯族,从此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今富川瑶族自治县本属古富川、冯乘二县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分秦三郡为九郡(即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并折都庞岭南麓临贺银山地,始置富川县,以县内有富水而名之,隶苍梧郡,属交州,《汉书•地理志》记载,苍梧郡领十县,其七为冯乘,其八为富川。 疆域东与冯乘县(今湖南江华和广西富川的部分地域)为邻,西与荔浦县相接,北与谢沐县(今湖南江永)为界,南与临贺县(今贺州八步区)相靠,幅员广大,总面积约为5751平方公里,县治在今钟山县钟山镇。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分全国为十道,将冯乘县划入富川,升富川县为岭南西道桂管富州,元代之后又将富川撤州成县、隶贺州,属广西等处行中书省(即今广西省),沿垄至今。富川的县治曾在过矮石、富阳古明城和钟山镇,直到1961年7月1日富川与钟山分县之后,县政府所在地便设在富阳镇直到现在。

2、潇贺古道的修建

潇贺古道又名秦建“新道”,其雏形秦“古道”最初建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冬。富川于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为楚越之交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时秦皇朝派猛将尉屠睢帅师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南征西瓯岭南,其中一军(中军)从古九疑之塞即今萌渚岭(亦称临贺岭、姑婆山)挥戈南下,东接连州、北连道州、从永州、谢沐、冯乘、富川、临贺、封阳、广信直达海南(今佛山)、广州。此军在岭南与西瓯族人相持三年多以后,借助岭口古道(即潇贺古道)向南推进,很快击败了西瓯人的反抗,占领了整个西瓯,并将岭南化分为三郡:桂林、象(今南宁)、南海(今佛山),富川(冯乘)属南海郡,据说至今在南海、佛山还有记录这一史实的谱志和碑刻。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即其统一岭南后的第二年,赢政为了便于对岭南三郡的辖制和管理,便在岭南古道的基地上,扩修了一条自秦国都咸阳到广州的水陆相连的秦代“新道”——潇贺古道,并与其海上丝绸之路相接。据考证,秦尉屠睢督修从道州到封阳、广信的这段水陆古道,历时两年,动用湘、桂、粤三地戍民四十多万人,其中因病、饿、工伤、杀伐有二十万多人遗尸工地。由此可见修建古道的凶险和艰难。

对潇贺古道的描述,《晋书•地理下》说:“自北徂南,入城之道,必由岭峤”。宋人周去非在《岭南代答》卷一《地理门》中说:入岭南之途有五,“自道(道州)入广西之贺(临贺)四也”。说明道州至贺州的这条古道属于五道中的第四条。清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书方舆纪要》卷八十一中,说秦末尉佗如不在桂岭拒防,其后果必然是,北兵“从道州而风驰富川、临贺之郡,则西粤之藩篱尽决矣”,文中说明了这条“新道”的具体走向是“道州—富川—临贺新道”。它是在楚越岭口。“古道”的基础上扩筑而成,是一条水陆兼程,以水路为主的秦通“新道”。它由湖南道县的双屋凉亭、麦山洞入江永县的锦江、岩口塘至广西富川的麦岭、青山口、黄龙(富阳)、古城。陆程全长为170多公里,经过三十多个村寨和城镇。路宽1米至1.5米不等。多为鹅卵石和碎角石铺成,也有用青石块铺垫而成的,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蜿蜒曲迴于巍峨的西岭山脉丘陵之间,北连潇水、湘水和长江,南结临水(富江),封水(贺江)和西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紧密相连,成为海陆丝绸之路的主体,为楚越交流拓展了通途,开了湘粤桂交通的历史新纪元。另外,由于这条古道连潇水达贺州,所以人们将之命名为“潇贺古道”。

二、潇贺古道确是秦建“新道”

关于潇贺古道的修建年代,说它是秦建“新道”,不少专家、学者都已认可,只是缺乏令人信服的史证。其实这些史证、新证如明珠般闪烁、散落于浩瀚的史志及现代专家的文、著之中,尚未被人找到和发现。今年以来,笔者为了响应上级部门宣传、研究潇贺古道的号召,查阅了大量的史志和今人著作,亦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下面我就潇贺古道确是秦建“新道”论证如下;

(一)、潇贺古道确是秦建“新道”的佐证

1、宋人范之晔编《秦史拾遗》(商务印刷馆民国二十八年版26页)说秦有“道于潇永临封,为秦蔚屠睢督帅征骆越所辟也。”这里的“潇”即潇水,“永”即永州,就是现在的湖南零陵,“临”即临水,就是现在的富江,“封”即封水,就是现在的贺江。范之晔的这句话,不但指明了潇贺古道的走向,而且还说明了它为谁所辟(修建),因何而辟等问题。,后人将该道称为“潇贺古道”,会不会有其中的原因呢?

2、宋人周去非在《岭南代答》卷一《地理门》中说:入岭南之途有五,“自道(道州)入广西之贺(临贺)四也”。它不但说明了道州至贺州的这条“潇贺古道”属于五道中的第四条,而且还可以与同朝人范之晔的话相印证。

3、《富川瑶族自治县概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166页)的《秦通“道州—富川—临贺”新道》一节,更是对潇贺古道的修建、走向、名称的来源及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及意义作了详细的论证和说明,笔者在这儿就不再详加引用和评述了。

4、广东著名学者陈乃良先生在《潇贺沟通越五岭——漫话“封中”之二》(见《羊城晚报》1998年2月25日报)一文中写道:“广西富川县有心人王国政,花了廿年时间,用两条腿跑遍湘南与粤桂边界,历尽艰险,弄清秦修‘新道’的位置,澄清过去的误载,写成论文发表,于是《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志》采纳了他的论点,记载如下:‘新道’起于湖南道县双屋凉亭,经江永县进入富川境内,经麦岭、青山口、黄龙至古城止。陆路全程为170公里,境内约65公里。路宽1—1.5米,多为鹅卵石铺面,也有青石块铺成的。道路蜿蜒于萌渚岭、都庞岭山脉丘陵间,并联潇水、湘江,南结富江、贺江和西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紧密相连,为楚粤交往打开通道。”

5、富川著名学者、专家王国政先生为了证明潇贺古道是秦建“新道”,他除写文在报刊上发表、论证之外,还专门跑到秦朝都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管理处找专家要来秦朝“商鞅尺”,对潇贺古道与西安秦古道的路形、路宽、用石、车辙、设桥过水等方面进行测量、对比和考证,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终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潇贺古道就是秦建“新道”。


三、潇贺古道促进了富川经济的发展

  潇贺古道及后来的楚粤通衢修通以前,冯乘、古富川地区交通闭塞,人烟稀少,房屋破陋,物产缺乏,加之山主、头人、官吏们惨无人道的盘剥和压榨,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中。自从古道修通以后,中原的先进耕种、养殖工具、技术及优良的禽、畜、鱼、谷禾薯果类优良品种引进古富川地区,车舆、房屋、桥梁、道路等修建工艺也跟之传入,并与当地的民族建筑工艺相融汇,不但增加了农作物及禽畜鱼类的品种和产量,便利了集镇商贸交易,增加了当地民众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当地与中原的经济交流,将古富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潇贺古道改善了当地民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古今图书集成》引用明万历《富川县志》称:瑶人的“居址屋舍,如鸟巢兽穴,其俗,啖血肉”。但到了明朝中叶,他们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局面已经形成,特别是在清至民国时,平地瑶的“村落八九栉比而居,四面皆山”、“枕山面水”、“凿井而耕”,房舍比较集中,以砖墙瓦顶、三开间式为主,两开间的次之,三开间式住房一般有楼,以放粮谷物为主。楼下中间为正厅(正堂),都设有神龛。西侧分内外两层,里层为住房,外层为厨房,猪、牛栏、厕所一般在屋后园地里,这种住房格局沿袭至今。至于饮食,则从“啖血肉”转为以谷黍薯芋等淀粉粮食为主食,椒茄瓜豆及茎叶根果类蔬菜为主菜,并佐以羹汤茶酒为饮料的熟食餐饮习惯。

2、促进了当地的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古今图书集成》引用明万历年的《富川县志》称,秦古道修建之前,瑶人“出入常佩短刀,负劲弩,淬药箭”。大抵至元代时,瑶族先民过着极其贫困艰苦的游耕生活。他们吃山过山,不蓄禽畜,狩猎捕鱼,不入编籍,不服瑶役,居无定所。秦古道建成之后,在南谪南迁的戍民的影响下,他们立村落,居家室,植谷黍,蓄禽畜,从明代初叶开始从山区逐渐走向平地,与其他民族比邻而居,联姻互助,加强交流。他们和汉族兄弟一起用辛勤的双手,披荆斩棘,刀耕火种,开辟富川的山区坡岭和平地荒野,将一片蛮荒之地创建成谷香果甜、牛羊成群、鱼虾肥而鸡鸭欢的米粮川。据清光绪版《富川县志》载:在“石山叠嶂,多伏流涌泉”的东山,瑶人“随地制宜”,修筑“井田”,“以利民瑶”;瑶人“所据丘林麓”,“多种棉花、豆麦、苧麻及烧灰炭以利市”,“通县屋宁、薪爨之资”皆由过山瑶的山区供给。足见当时瑶族对富川社会经济生活的贡献之大,古道的修建对当地农林牧渔业发展推动作用之重要。

3、提高了当地房屋、道路、桥梁等建筑工艺的技术水平。据明、清版《富川县志》载,元代之前,当地的住房简陋,形如鸟巢,当地的道路多为“兽踏畜蹄之径”,“崎岖险峻”,行人极难行走。桥梁多为“原木架设,或铺有杉松糙板或无”,颠簸晃动,陋桥下“浊流咆啸”,“险极”,人畜经过十分危险,“常有失足坠落者”。元代之后,当地居民在自己建筑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中原先进的建筑工艺,“建楼宇”,“通坦途”,“架亭桥”,完善并提高了自己的居住、交通环境。如秀水、福溪、风溪等古寨,一些房屋、街道、亭台楼阁的布局及建筑工艺,与杭州、桂林、西安的一些古民居的布局、建筑工艺同一;如回澜、青龙风雨桥,“皆为石砌、劵孔,砖墙、木结构,以石劵桥、桥亭和阁楼三者组合而成,并配以彩墨绘画艺术造型,乃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劵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以及本地的廊桥四者造型的特点于一物的组合体。这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种——石劵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于独特的”(见《古建园林技术》32期49页)。而这些北方建筑工艺及技术,也是以各种形式和途径从潇贺古道,楚粤通衢、富川驿道传入我县的。

4、促进了当地集市贸易的兴盛,便利了南北经济交流,发展了富川的经济建设。古道修通之前,富川只有一些“棉麻、谷黍、灰炭之利市”,“以物易物”“聚散匆匆”的简易集市,交易的货物十分粗陋缺乏,交易的范围也十分有限,潇贺古道及后来的楚粤道衢,富川驿道修成之后,富川“集市兴盛”,“交易物者增多”,圩日“人头攒动”,“叫卖不绝”、“金银钱币易之”。据谢沐关遗存的两块刻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修路碑中载:“此(指秦古道)是诚邃三湘,通西粤之要径。高车驷马之往来不知几许,山珍海错之经过何止千般”。“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能得其所欲”(见《史记•货值列传》)。从中原运往富川乃至岭南交易的货物有:“金、铁、田器、马、牛、羊(见《史记•南越列传》),从富川乃至岭南运往北方交易的有:“犀、象、玳瑁、珠玑、铜、银、果、布之类”(见《汉书•地理志》),富川“物茂人丰,市面繁华,税银得讫”(见清《富川县志》)。朝东秀水村还曾有人于明清时在美国人开办的公司中当过买办,建了“吉嘉孚”门楼(当地人称之为“吉美孚”门楼),做洋务促进中外交流,在瑶乡外贸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潇贺古道对富川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及所产生的积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了。


四、潇贺古道加快了富川文化发展的步伐

在发展富川民族经济的同时,作为连接中原与岭南的交通大动脉的潇贺古道,对富川乃至岭南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秦古道修建之前,人们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文盲。没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以绳结、豆粒记事记数;没有正统的曲艺戏剧,以劳动号子和山歌自娱;没有象样的乐器,巫婆师公以舞木剑、燃香作驱鬼跳神的道具骗钱害人,人们过着孤寂单调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蒙昧生活。秦古道修起来之后,中原文化随着经济的交流和人员的往来传入富川地区,《诗经》、楚韶音乐、咸宁戏剧、长安狮鼓、琴瑟、二胡等文化要件纷纷相继被引进至富川乃至岭南地区,在官府的倡导之下,人们读“关关睢鸠”,哼唱“宫商角徵羽”,弹琴鼓瑟,演奔月的嫦娥,射日的后羿,创办书院开学授教,调龙舞狮庆贺喜庆佳节,将原先单调枯躁的生活变得色彩纷呈,幸福快乐。随着书籍刊印社、书院私塾、玩字馆戏园、龙狮队及乐坊的创办和设立,富川地区的文化事业也随着古道交通的发达繁忙、经济商贸的兴盛而日趋发展与繁荣,形成了一种百业俱兴的欣欣向荣景象。

1、书院、书屋的创办是古道教育兴盛的标志。秦古道修建之前,富川没有学校,识字的人少之又少。秦始皇收服六国,统一江山,称帝华夏之后,实行“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治同论”的专制体制,修通了潇贺古道,统一了文字,广开教育之门。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当地官府倡导,有识之士创办,好学之人入学,古道两旁一时兴起办学热,一些村镇纷纷创办书屋、书房和书院,使得全县书院林立,教师众多,学子成群,人才济济,涌现了各类书院、书房、书屋二十多个。其中成就较大且较有名气的有书房山书房、江东书院、富江书院、五源书院、恕堂书屋等几个。较有名的办学之人是:宋代毛基、清代朱德鉠、叶承立、蒋登云,较有名的教师是:阳朔举人莫炳贤、灌阳廩贡生蒋文檀,较有名的学子有:毛商之、毛彦章、唐谟、沈儒、林毓峰、萧晋荣、蒋选山、蒋世培、蒋体元等。从唐宋至明清,富川共有状元1人,进士27人,举人140人。

2、诗人、画家及他们著作的流传,使古道文坛奇葩绽放。古道修通以前,富川没有自己的诗人、画家及诗画作品。人们唱山歌,讲故事,以口头文学来交流思想、感情。潇贺古道修起之后,随着书院、书屋的创办,中原文化的传入,一大批诗人、画家、艺术家纷纷涌现,一大批诗、书、画作品也得以在县内外流传。比较有影响的诗人是:毛衷、林通、张祜、朱盛浓、林毓峰、孔亚青、延益齐;比较有名的诗作是:林毓峰的《螺峰诗集》、《孔亚青诗选》、朱盛浓的《知米石刻四题》、汪呈淑的《乙卯丙辰纪变》;比较有名的书画艺术家及作品是:宋御史周英纠的套铜刻子母印、清代周臣的人物画卷、蒋世昌的兰花、欧阳汉华的书法、周京画竹、何谓平的木刻浮雕;发行图书较有名的是广和堂、康文雅刻字印刷文具店;藏书最多的是县图书馆,它设在古明城的东门城楼上,藏书二万多册,较有名的藏书是《康熙字典》、《四库全书》、明清版《富川县志》、《广西通志》、《古今图书集成》等。

3、舞蹈、戏剧艺术的发展,使古道艺坛春色满园。古富川属蛮荒之地,潇贺古道修建之前,本地以师公舞、傩舞、《木头狮子》、《芦笙长鼓舞》、《土地唱本》自娱共乐。古道修建之后,一些戏剧、舞蹈艺人纷纷从湖南、江西、广东,本省的桂林、南宁一带来到富川,或办班或设馆收徒授艺,发展、繁荣了富川的舞蹈戏剧艺术。比较有名的艺人是:广东的胡师父、湖南的李师父教舞龙舞狮,平乐的李志荣教桂剧,本县的翟苟二、翟燕堂教祁剧,桂林的杨兴艺教彩调和渔鼓;比较有名的戏班、戏园、玩字馆是:老古城共乐轩、富阳镇天皇班的桂剧班,麦岭高桥、葛坡深坡街的调子班,城北金瑞园、老古城赛舞台的祁剧班,比较有名的剧目是:桂剧《杏元和番》、《珍珠塔》,彩调《三看亲》、《王三打鸟》、《假报喜》,祁剧《专诸刺僚》、《孟丽君》等。

4、宗教、寺庙文化的传入,使富川的古道文化百花盛开。据老人言,秦汉的潇贺古道、楚粤通衢修建之前,富川没什么有名的寺庙和神楼,唐宋之后,盘王庙、关公庙、文庙、观音庙及各姓始祖庙、各姓宗词纷纷建立,把中原的宗教文化传入富川,一些得道高僧、和尚到富川来诵经念佛、收徒度人。比较有名的寺庙是:福溪的百柱庙,富阳镇的文庙、慈云寺和三界庙、新华的盘古庙、富阳巩塘的钟师殿等,比较有名的高僧、和尚是:慈云寺的衍和僧、盘古庙的嘉德道人、文庙的智高和尚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潇贺古道确实是秦代修建的岭南“新道”,它以详实的史料和物证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来历,这是不容置疑的。它的修建,对发展、繁荣富川地区的经济、文化,曾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对今天秦古道及海陆丝绸之路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如果把富川地区比喻成人的肢体,那潇贺古道便是与富川血肉相连的大动脉,它所注入的新鲜血液和青春活力使富川生机勃勃,百业俱兴。如果把富川比作是一片冬后的原野,那潇贺古道便是初春如约而至的一条送风送雨、滋润万物的河流,它使富川百花盛开,千芽齐吐,万叶竞绿,成为鸟语花香硕果累累的圣境。如果把潇贺古道比喻成一条闪光的红线,那富川的古寨古城、古桥古亭、古塔古寺、书院书屋、戏园戏馆,便是它串起的一只只珍珠,使富川成为古西瓯、岭南的璀灿瑰宝。潇贺古道,给了古富川(冯乘)新的生命,开创了富川文明、进化的新天地,翻开了古富川经济、文化发展史的新篇章!

古富川、冯乘的立县,为潇贺古道的修建创造了前提条件;而潇贺古道及后来的楚粤通衢、富川驿道的修建,又为富川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便利和保障。从经济、文化上来讲,潇贺古道对它们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促进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富川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名村名镇、名桥名寺,之所以出了那么多的商贾贤达、状元、进士和举人,与潇贺古道这条贯穿中原和岭南的交通大动脉有极大的联系。古道不仅加强了商贾贸易,货物流通,而且也便利了人才来往,信息交流。一些外地客商到此做生意,搞活了集市贸易,财物流通,将富川的经济发展推上新的台阶。一些外地的秀才、举人沿古道到此任教,传授知识,开阔了当地人的视野,增长了当地人的见识。而县内的有识之士也沿古道外出求学、应试、入仕、经商,拓宽了他们成才、创业的途径,也加大了他们成功、取胜的概率和机会。潇贺古道促进富川乃至桂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兴盛,人才成长,社会进步,由此可以得到详实可信的例证和具体可考的史料。



参考书目:

《富川瑶族自治县概况》第二、第九章
《古今图书集成》
《富川县志》明万历、清乾隆、光绪版
《富川文史》第四、第五辑


地址:广西富川文联
邮编:542700
电话:0774-7886460
E-mail :tangyuwen57@163.com
 楼主| 发表于 2004-9-20 15: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试论潇贺古道就是秦建“新道”及其与富川经济、文化的联系

本文发表在广西《贺州日报》2004年4月27日报、9月7日报第3版。

广西贺州市古道文化研究室编辑出版的《贺州古道文化论》第55——62页。

请各位行家多多指教——谢谢!
发表于 2004-9-23 17: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试论潇贺古道就是秦建“新道”及其与富川经济、文化的联系

http://www.fangwen.net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11: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试论潇贺古道就是秦建“新道”及其与富川经济、文化的联系

侠义豪情地址:

http://www.cmfu.com/blog/blog.asp?blog=189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11: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试论潇贺古道就是秦建“新道”及其与富川经济、文化的联系

腾龙刀客的文学主页——

http://tangyuwen.blogms.com/blog/BlogView.aspx?BlogCode=tangyuwen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11: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试论潇贺古道就是秦建“新道”及其与富川经济、文化的联系

我的长篇新作——

http://hjsm.tom.com/html/book/18/516/index.htm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11: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试论潇贺古道就是秦建“新道”及其与富川经济、文化的联系

神探钟仆的网址——

http://hjsm.tom.com/html/book/16/804/index.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21: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