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10-16 23: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教各位大侠:彝族女性中现在还实行“换裙礼”吗?
据我所知,情况基本是这样,虽然报道过于简略。89年我就写过一篇不算太短的文章发在Nexus (《桥》)上,后来在义诺彝区的女性社会中做过相关的调查,采录过仪式歌,又写过一些文字。
在大小凉山和滇西北彝族山地社会的民俗生活传统中,“沙拉洛”仪式可谓把人的生理成熟纳入了社会的范畴,赋予女性成年以丰富的文化意义,传达着彝族山民生活的规范和对人生的理解,在我国至今流存不多的成年礼中还算是一个典型的。
“沙拉”即童裙,“洛”即换;“沙拉洛”(又作“沙拉勒”)更严格地说是“换童裙仪式”。不过这个仪式本身的社会功能远比这则新闻报道要复杂且深厚,尤其是有的地方还同时伴有“假婚”。这个仪式不仅对女孩本人重要,对她的家庭、她的兄弟们也重要,对其他男子的社会行为及其相关规约也是非常有意味的。巴莫阿依在其《凉山彝族山民的仪式生活》一文中也有过较全面的论述,好像发在《民族艺术》上,刊期记不住了。
另外,换裙的岁数当为13、15、17岁,要看女孩初潮的情况来定,但必须是单岁(婚礼也必须在女方单岁时进行,凉山彝族多虚1岁)。
还有不要一概而论:不是每一位彝家女孩子都要经历这个成年仪式,如大多数城里的女孩包括我;也不是凉山的每一个地方都还保持着这种“换裙礼”,如我的老家越西。传统毕竟处在急剧的变迁中……不过,这些年也出现了一种“复兴”:比如假借这个仪式作所谓的民俗表演来招揽游客,而不管扮演者的实际身份和年龄。这个情况我在凉山也见过,手上有“证据”。
我非常喜欢这个仪式上姑娘们以“对歌”方式演唱的“沙拉布曲拔佐”(换裙歌)。“沙拉”即短裙,“布曲”即长裙,“拔”即换,“佐”即对歌之意,直译为“换裙歌”。凉山研究彝族文化的朱叶老先生早年做过整理,也非常不错的。
如果您要用于“授课”,我想应尽量查阅相关的民族志资料和学术研究,而不要仅仅依据“新闻报道”。比如说这则报道就有不确切的地方:“一般由母亲或长辈妇女主持,并只请女亲戚、女友和老年妇女参加。”实际上,主持仪式的一定是一位儿女双全、长相端正有福、家庭和睦、能干利落的中年妇女,母亲不能做主持人;仪式只容许女性和儿童参加,也就是说小男孩可以参加的。再如,“换童裙之后,就意味着女孩已进入少女时代。”这恰恰错了,应当是“告别”少女时代进入成年。
仪式中最主要的程序是服饰装束的改变:一要为姑娘改变发式,将童年时期垂于脑后的一根独辫子分开梳成双辫,盘在长方形头帕上;二要将姑娘耳垂上红色的耳珠、耳贝串或耳线换成银光闪闪的耳环(未成年的女孩是绝对不能戴耳环的);最后,将两节的“沙拉”童裙换成三节的“布曲”成年百褶长裙。发式服装的改变象征着姑娘完成了从童年到成年这一人生的转折,标志着姑娘生理的成熟和社会的成年。仪式本身就是这种人生未成年与成年的分界。
见您引述的文章后还有“摄影”二字,不知“现场”是不是真实的民俗生活事件?
[ 本帖由 巴莫曲布嫫 于 2004-10-17 00:34 最后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