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5|回复: 0

对"文献传统的口头性解读"话题的散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9 11: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献传统的口头性解读"
首先,文献资料的真实性问题,不管你的国学功底有多好,你也只能是接受古人的记录下来文本的解读.这个文本的真实性就是一大问题.诸位学者也经历过这样的写作过程吧.打个比喻,比如钟敬文先生给众弟子讲课,然后将众弟子的记录加以对比,会发现各人的记录是不同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一历史境像中,各位弟子在几乎相同的听课条件下,所产生的听课文本是不同.即使是钟先生自己回忆这堂课的内容,恐怕也不可能真的完全是当时的境况了.(<论语>已经给我们作了真实的注脚)

也就是我们所解读的只是历史文本的一部分,而这部分还是读书人自己记录下来的.

其实是真实性问题不光是民间文化或民俗的问题.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或历史都存在

民间文化(或民间文学)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就在于它是植根于历史的真实性,但又或多或少的超越历史真实,而呈现一种虚构之中.(鄙人认为.绝对真实的历史是不可能被流传下来.后人所知的所谓的历史真像是一种接近于历史的被后人所重新解构的图案.

再回到版主所说的"文献传统的口头性解读",说到底也是种以已之思加于历史本身的重新认知.这种认知只可能是尽量接近历史真实.

鄙人还认为即使是所谓的田野调查,也只能是以学者们的眼光透视田野生活.即使是像摩尔的<古代社会>(文中很多是作者当年的长期田野调查得来的资料与结论),但我们还是不能说摩乐的解读就是当时当地人的生活原态.它也只是一种接近式的东西.

我也不是主张虚无主义,或不可认知论.

只是想阐明一下,久被人们所忘却的现实与历史真实情况:

我们不能完全解读所谓的历史的真实,我们的解构只是一种无限的接近历史真实的重新阐释.

而对于口头性问题,更是不可能真的还原到历史.

不过对这些重新的解构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的再认识.


[ 本帖由 诗中唐 于 2004-12-9 11:48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03: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