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5|回复: 12

呵护我们的春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5 00: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呵护我们的春节吧.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从春节那里,我们依然辨得我们民族历史的影像.呵护我们的春节吧,我们的的民族总是借助这样的日子表达出我们自己的希望.春节,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普遍、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它是汉族第一大节,也是中国39个民族共同的第一大节,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在哲学、伦理、社会关系和心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

    从古到今,从官到民,都要郑重其事地过春节。广义的春节从腊八直到元宵节。古代春节是夏历一年的头一天,叫岁首、元旦,子时是农历除夕和春节的时间分界线,所以新年来临又叫“交子时”。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公务活动改用公历,便将农历岁首改叫春节。由于中国古代采取阴阳合历,春节在合历中刚好处于冬春两个季节的交会点上,表明中国古人对自然节律的领会,对新生、开端的无限希望。

    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非常多。贴春联、挂年画旧时有驱鬼辟邪的意思,现在纯粹表达吉祥喜庆的意愿;年夜饭表示的是团圆的幸福,象征未来的日子都和年夜饭一样丰盛的愿望;如今吃完年夜饭人们多数围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守岁表示新旧更替时刻的忧虑和对新开端的渴盼;过了子时表示新年到了,人们会生旺火象征全家兴旺发达,或者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宣告新年开始的意思;春节的标志性食品在产米为主的地方为年糕,表示“年年高”的意思,在产面为主的地方(如北方)为饺子,它谐了交子的音,子时一过开吃年糕或饺子;祭祖也是春节最为隆盛的事情,人们借此表达孝道、加强家族血缘认同和团结;当然还要祭百神来获得人新年里的精神支持;初一清晨起来晚辈给长辈拜年祝福,而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以后亲友间相互拜年,为了避免拜年的烦琐和劳顿,近年来人们改用电话、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拜年;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上街观灯或看狂欢游行。

    春节是一个不分阶层、超越政治、全民同庆的最大节日。在中国,公历元旦在老百姓看来不过是一个法定假日,至今没有形成节日特色;而春节不同,它以相对不变的一些民俗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并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成为人们进入新时代的一宗现成的文化财富,它在老百姓认可的变异中,必将继续成为我们民族的最为重要的节日。

    一起来过好春节,呵护我们的春节!
 楼主| 发表于 2005-2-5 00: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护我们的春节

此文系读陈连山先生文后所做的感想,在此向他表示谢意!
发表于 2005-2-5 09: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护我们的春节

同意文中观点,"呵护我们的春节",春运就不要加价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2-6 11: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护我们的春节

露珠春节快乐,不回老家吗?
发表于 2005-2-6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护我们的春节

回哥哥,不回呢.就在珠海过了.
发表于 2005-2-6 17: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护我们的春节

看到这样的题目不免觉得有些悲哀。呵护我们的春节,当我们连这么一个节日都无法纯然地去享受,反而需要不断为它的备受侵害感到担忧,为那些传统的逐渐消亡感到担忧,必须要去“呵护”、去振臂一呼的时候,真的是不能不感到悲哀。
很怀疑,我们还能留住些什么。如果连这些最鲜活的存在我们都留不住,那么,面对那些早已只剩文字,甚至文字都充满缺失的过往、心灵,我们又能够留住些什么?文化、传统的丧失,是根柢的丧失,连根柢都没有了,我们又该依凭着什么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05-2-6 21: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护我们的春节

高声疾呼的时候往往是传统危机来的时候,哪一个文化事象不在危机中\在我们拥抱新变中,被变异着生存,甚至消失.杞人忧天是不行的.喊两声,也许证明着草根的力量,我们也扮演一次草根吧
发表于 2005-2-8 13: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护我们的春节[ZT]

年味像固化的山年俗像流淌的河

http://news.qq.com 2005年02月08日08:25 新京报     
  春节一轮轮地来,年味一茬茬地淡,这种“九斤、八斤、七斤……”式的声音,近年仿佛越叫越响、越说越像。区别在于,有的人认为极正常,有的人觉得无所谓,有的人感到很忧虑。

  这是不是事实呢?年味淡了,就是不在乎了,至少不看重了。也许,有人的确如此,但绝大多数人不是。亲情的期许、路途的拥挤、商场的人流、饭店的忙碌……分明给“不在乎、不看重”以否定的答案。朝家赶、买年货、张灯结彩、安排团圆、计划出游……不是年味是什么?


  在自然物理角度,每个昼夜并无区别。一切节日,均系人为创造、设定,人们借以表达特殊愿望、寄托特定理想,节味内涵纯粹是人文的。春节也不例外,民俗专家冯骥才说得好:“年味不是物质的丰盛,而是文化的丰美”,“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涵义:团圆,欢庆,祥和,平安。”这就是说,春节之重,重在它作为独特人文符号,从根本上承载我们对生命之旅美满幸福的安享、祈祷、向往、追求。但细看,年味淡论者,基本不是谈这期间人们的平安、喜庆、吉祥、团圆、丰收、富足等美好情结的弱化,而是谈一些传统年俗的式微,错把年俗当年味、过年的样子当过年的内核,混同了春节符号的诠释形式与春节符号的人文内涵。


  比如,在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乌丙安教授眼里,便明显是视过年的传统形式之失为年味之淡(新华社2月3日电),指形为魂了。甚至,冯骥才先生对“我们传统的、本土的、主体的精神情感和光荣感”若不清醒、自觉、有力保护,“便会无所依傍,渐渐淡化,经裂纬断”的担忧表达,也不无年味、年俗相混倾向。


  或许,这样的理解更接近事实:作为春节人文内涵的年味,像座固化的山,不为沧桑之改而移;作为春节装点的年俗,像条流淌的河,随斗转星移吐故纳新;它们的内在关系则是,河绕山流。以此观之,形容时下的春节,更准确的说法应为:不是年味在淡,而是年俗在变。


  年俗在变,就是过年的样子在跳出传统的模式。比如,只要合意,年夜饭,不一定比平常丰盛,精心准备或随意做就、自己动手或到饭店定做均可;衣着,未必特意添置,新的旧的、时装老套、华丽点朴素些都行;合家团圆可是选择,也可不是选择,所合之家可为几世同堂的,也可为核心或丁克甚至友情组合的;拜年、走访外,借助电话、网络、短信无不可行……


  当然,如同一切新陈代谢,年俗变脸必存传统与现代之冲突。个体选择性增强,自由度提高,整体走出大一统,走向多样化,直接源于人们的观念分化。简单看,怀旧恋旧是一种声音、力量,求新求变是另一种声音、力量,这与社会的代际、阶层甚至区域分别等相关,任何时点上的静态面貌和动态趋势都不单独取决于哪一方,而是彼此碰撞、合力作用的结果。


  □祝俊初(四川大学教师)

 楼主| 发表于 2005-2-8 13: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护我们的春节

谢谢老李兄送来的好贴
发表于 2006-1-21 15: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护我们的春节

呵护我们的春节,回家过年吧!呵呵,这是再好不过的集体疗伤集体回归的仪式。
发表于 2006-1-28 12: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护我们的春节

哥,新春愉快!
baskettop1b.jpg
发表于 2006-1-28 12: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护我们的春节

20045253165539804h.jpg
发表于 2006-2-1 21: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护我们的春节

    年味好像是谈了,其实未必。全国各地,各有其风俗不同……
   最重要的是亲情没有淡。拜年没有变,过去在北方初一必须走家串巷,给长辈,、领导、亲人、同事、朋友都要拜到,后来电话,现在又多了,邮箱、qq拜年。
   最好的还是回家团圆,今年没回家,在网上和亲朋好友见面,也是高高兴兴过年!
   
距离.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4 16: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