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3|回复: 4

zt:传统婚礼重现京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8 10: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婚礼重现京城

   2005年1月9日,“老北京”崔万涛、李娟在民俗专家常人春的主持下按照老北京民俗婚礼样式拜天地入洞房,成为夫妻。而北海公园自新中国建国以来首次为婚礼仪仗队敞开大门,让他们穿园而过。

  燃香熏洞房

  8时30分,北海公园东侧恭俭胡同内鼓声震天,24名身着绿袍的执事和乐手把古朴的胡同装扮得热闹喜庆,8名蓝袍轿夫守在大红花轿旁,蓄力待发。胡同里的崔家四合院里张灯结彩,香炉高焚,71岁的民俗专家常人春老先生清嗓高念赞词“青铜神耳响一声,洞房喜冲冲!青铜神耳响两声,新人福禄增!青铜神耳响三声,家道指日升1一名作为“娶亲太太”的喜妇手捧燃香、伴着乐手敲响的3声铜锣,穿行洞房和正房。

  常人春的弟子高巍是婚礼仪式的总提调,据他介绍,刚才进行的仪式叫“响房”,在古代做驱除新房内邪魔之用。

  9时15分,“娶亲太太”燃香、捧镜,在胡同里的花轿前绕行一周。高巍介绍说,这是“照轿”。

  婚仗队开道

  9时30分,“娶亲太太”手捧“宝瓶”和苹果坐进花轿。随着高巍一声拖长的“起轿”声,右前轿夫拍击轿梁3下,8名轿夫将花轿抬起。“娶亲太太”坐在敞着门帘的花轿里,一路被抬至胡同南口的北海公园东门陟山门门口。

  花轿在一辆轿车旁落下,“娶亲太太”下轿,新娘被哥哥从轿车上抱下,送上花轿。顿时,彩弹凌空放起,锣鼓声大作。婚仗队以开道旗打头,鼓笙和鸣连接、伞扇点缀、花轿压阵,穿过陟山门一路沿北海东沿北行。见轿夫有意颤动花轿,伴娘赶紧派发他们红包。

  10时,婚仗队行至先蚕坛,由于离11时拜堂吉时尚早,高巍临时决定停轿15分钟。轿夫将轿子高抬,乐队换曲继续高歌。据高巍介绍,迎亲途中花轿是不允许落下的。

  许多在北海公园游玩的游客好奇地紧跟花轿围观,见婚仗队原地演奏,立刻凑上前拍照。北海公园副园长刘伯郎也赶到现场,边维持秩序边向新人表示祝贺。

  10时20分,婚仗队重新启程,行至北海北门处,两只舞狮迎面扑向婚仗队,绕花轿狂舞不止,吸引了北门正对面平安大道上许多路人的目光。




  三拜成夫妻

  10时50分,轿梁卸下,4名轿夫空手将花轿抬进崔家。花轿从炭火盆上方一晃而过,落在正房台阶上。高巍点评说,电视剧中新娘踩着炭火盆而过,其实是对传统民俗的误读,真正的民俗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

  11时,新郎拉弓朝花轿轿门射出3支红箭,“这是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高巍解释道。新娘终于迈下花轿,进入正房礼堂。“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1随着常人春先生高唱赞词,新娘蒙着盖头左拜右拜,显得有些慌乱,幸亏新郎小声提醒,她才没有出错。

  三拜之后,新郎依照常人春指点,用一条红布包着的秤杆,将新娘的红盖头挑下。随着一声“礼成”,众亲友将新人拥入洞房。“娶亲太太”在洞房的婚床上撒下红枣和花生,几个大人又抱着1名3岁左右的孩童在床上滚了几下,新人才得以安坐在床沿上。

  5分钟后,有人将一碗子孙饽饽和一碗长寿面端进洞房。“筷子筷子,快生贵子1新娘刚动两下筷子,滚床的小孩就在外面大喊:“生不生?”新娘笑着回答:“生1

  11时30分,新人走出洞房进行最后一道仪式———“送神”。两人从正房供桌上取下一套纸钱,放进庭院里的炭火盆焚烧。之后,婚礼仪式结束。




  经过长达3小时的折腾,新郎崔万涛和新娘李娟有些疲惫,但仍满面春风。李娟说:“相对西式婚礼,更喜欢中式传统婚礼,因为更隆重喜庆。”

  据高巍介绍,崔万涛的父亲是个民俗迷,想把儿子的婚礼办得有传统味道,因此,这次特意邀请民俗专家常人春前来主持。
发表于 2005-5-7 23: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传统婚礼重现京城

万众翘首以待牛亚慧,张礼敏两位民俗人的民俗婚礼,到时候一定有地道的民俗可看。从现在开始,我就开始擦眼睛了,你们的婚礼可快点啊。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10: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传统婚礼重现京城

晕!!!我晕!!!蔷薇剑侠是哪位高人??怎知我后院之事??(微软输入法又有漏洞??)民俗婚礼尚不敢说,还请诸位老师策划,请诸位师兄师姐献计献策。。。。
发表于 2005-6-13 09: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传统婚礼重现京城

建议张礼敏和牛亚慧回老家办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婚礼!
大家都在等着吃喜糖!
 楼主| 发表于 2005-6-13 09: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传统婚礼重现京城

啊!又来一位隐士,谁啊。。。。怎么也知道我们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 11: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