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1|回复: 0

放个资料上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4 13: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朋友的日记,关于扶乩的,我觉得是不可多得田野资料,放上来给大家看看。已征得作者同意,如果哪位仁兄仁姐仁弟仁妹研究是要用可以随便用。若要知道作者的个人资料,请与我联系。

主题:日记摘抄(亲历扶乩)

(前面略去一千余字,除删除文字外,其他一字未改,乃本人回乡下老家亲身经历,昨日与碗、口口、拉姆和赵MM聊天,谈及,特摘抄日记,以为佐证。)

让我觉得不虚此行的事情发生之后,我仍在怀疑它的可能性。这样一件事真真实实地发生在奶奶身上,发生在我们这一家人身上,可是在妈妈爸爸看来,只不过平平常常罢了。

事情发生在初四晚上。年前,奶奶一直觉得身体不舒服,老是说自己就要死了,在七月十四这一天会被外公(即爸爸的外公,这话是面对妈妈说的)接去成仙。我听了一直觉得有趣,想不到她还能预知未来,只是不信居多,然后姑且看之;又听说奶奶是中了邪。

初四晚上,全家三代人几乎都到齐了,尤其是爸爸那一辈的,除了姑姑都在。于是他们架起一块门板,点着一盏旧式的煤油灯(把所有电灯和电视都关了),兄弟几个在如豆的灯光下念着一本手抄的经书,或者说是咒语,说是请“老人家”给奶奶看病,大叔二叔四叔用平江南江桥的方言拖长声调,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光听,什么也听不出来,同和尚念经相若。期间,我上去长沙话和普通话也念了一些,担心这位“老人家”是新近到本乡的,听不懂,后又想起“老人家”仍神仙也,预知天上人间过去未来一切事,怎会受区区语言的隔阂,加上喉咙发干,便坐到一边烤火、聊天去了。

正和同辈的来性子,狗尾子说这方面的事,只听见“笃笃”的声音响起,又有人道:“请来了。”便赶忙冲了过去,只见三叔和大叔各拿一个叉子的两个边,在门板上打得真响,又有人叫“拿碎米来”,四婶拿个葫芦瓢舀了一满瓢碎糠,铺在门板上。这时,两个叔叔以叉头为笔,洋洋洒洒,圆转如意地写起字来,全是狂草,好在有人是请惯了“老人家”的,熟悉了套路,认得字。刚写了几个字,三叔突然清醒,四叔连连可惜道:“老人家了,老人家去了。”我以为万事大吉,又回转扯谈去了。心里连觉可惜,妈妈怎么就去睡了,不看这场好戏。其间,又有人陆续睡觉去了。

约摸一刻钟后,“笃笃”声又起,我赶快去占据有利地形,好充分、全面地认出字来。这一次,是把“老人家”真正地请来了,我也弄清楚了,“老人家”是附在三叔的身上,因为四叔中途换了大叔下来,大叔力气不够,持不稳叉子,便在一边认字,爸爸拿支笔在边上抄字。

由于“老人家”写字太快,太草,许多字不易辩认,四叔就央求:“老人家,慢一点罗,字不认得。”于是“老人家”用叉子打了两下门板,便又重新写过,然后闲杂人等就夸道“咯个老人家真正耐心,字得真好”云云,然后“老人家”又急急地写了下去。

就这样,过了一个多小时,才把“老人家”送走,仔细看抄来的东西,前面叙说得病原因乃是中邪,已上身二月之久,后面叙说破解之法,还开了一附单方,最扣讲的是诸般禁忌,有模有样,不但句意清楚,而且层次分明,几疑是一老中医在诊断后开方。

我平素不信这个,心里十分奇怪,不禁胆怯起来。于是到奶奶的卧室云和她攀谈一番,不料,奶奶刚刚神智清明起来,又糊涂了,说起有关方术和禁忌之类的事情,激动不已,又开始胡言乱语。我从奶奶口中得知三叔原来 学过这方面的东西,心中怀疑,这个“药方”可能是他在痴迷状态下,潜意识的一种发挥而已。古来方士多通医巫卦算之道,既然四叔曾为入室弟子,又十分虔诚地相信,那么很可能是潜意识在人不自主的情况下的表现。

解释是通了,而奶奶在初五、初六都表现如常人,又怎么说呢?是一种巧合吗?

当时爸爸抄录的单方如下:
吾乃何爷也,影川场长,手陈氏人居办一事,有血统死于非命,原许信妇年月不利,已上身二月之久,外加本人有风湿,心脏脾胃火热所引病魔缠身,备桃木三道,一尺三寸三分长,白布三寸三分宽,一道,再吃雄鸡血,下方吊线阳尘半两,绿豆汁一两,鸡蛋白三个,燕子泥一两,烧酒饼三个,三尺深黄泥,韭菜末敷胸脯
白薇三钱 九胆心三钱 青蒙石三钱 僵虫三钱 郁金三钱 麦冬二钱半 柏子仁三钱 枇杷三钱 银胡三钱 别甲二钱半 尔香三钱 赤芍三钱 破帮芷三钱 香附三钱 甘草一钱
三付,注竹油作引,信妇禁走西南三月,但防秋冬交加,跌步。下符:桃符窗前一道,门前一道床前,一道雄鸡血祭。

当是时,人多手杂,要求雄鸡血时,赶忙云捉公鸡,要白布,又找尺量布,找剪刀裁布,至于砍桃枝做桃符,钉桃符,又忙个人仰马翻,不亦乐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03: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