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分忠:世界布雕第一人 柯小杰
湖北省大冶市汪仁镇的农民王分忠怎么说也算个人物。他十五岁开始学裁缝,操得一手好活,仅学了两年时间就已超过了自己的父亲,又在大队当了几年会计。而王分忠声名远播,名扬海内外,靠的是他的绝活——布雕艺术。
中国布雕,由民间工艺美术家王分忠发明。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一绝”、“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工艺”、居荆楚民间工艺十大绝技之首。布雕、温感与绘画技法与改进的刻刀、烙铁等工具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雕刻技艺。集雕刻、剪纸、图画、油画、版画等古今中外美术、书法工艺于大成,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园地。
《十美图》:改变了他的一生
初识王分忠,那是1993年春,湖北省群艺馆征集“中华一绝”的绝技绝活项目,以推荐晋京参赛,王分忠在汪仁镇文化站站长李从克的引荐下,送来一幅《十美图》和《孔雀》,乍一看象小孩画的儿童画,但又不是,仔细一看象布贴画。那《十美图》,衣服色彩搭配得当,但是“美女”的面像是用钢笔画的,画得眉毛不是眉毛,嘴巴不是嘴巴,十足的是一幅丑女图。我问王分忠,你这是什么画?他说是布烙画,是用烙铁烙上去的,你看这布的花纹都是烙铁烙的,没有用浆糊粘的哩。就是装裱,我也没用浆糊和胶水呢。我听后很惊讶,真没用浆糊和胶水?仔细观察,原来,是利用化纤布受热融化成胶体的原理而作画的,随后在交谈中进一步了解到,他是一名农民,只读过几年书。
1952年3月,王分忠出生在大冶汪仁镇王叶村,由于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裁缝,子承父业是理所当然的,于是1977年,当时只有15岁的他,便跟父亲学起了裁缝。
1981年初春,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已成家的王分忠独立门户,在王叶街办起了第一家个体缝纫店。第二年,第一个在汪仁镇盖起了二层楼房,日子眼看越来越好过,然而,一个老人一幅布贴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我至今引以为憾的是一位老人,我不知他的姓名、住址,他和所有慕名而来的人一样是信足了我的手艺。是1985年吧,有一天,那位老人到我的店来,奉若神明的将一轴布展开,说是清末时期的布贴画,叫作《十美图》,年代久了,粘贴到绢布上的美女,有的缺衣少裳,有的断胳膊短腿的,想用我的技艺修复。我一见钟情,几个时辰舍不得游移目光。
光欣赏不够,王分忠平生头遭做了“亏心事”,在连续揣摩了两个日夜后,他按相同尺寸,相同布料、图形、色彩,花七个日夜自己赶做了一幅《十美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迷恋上了布贴制作,同时突发奇想:布贴先剪纸,用浆糊粘贴在布上,再依纸样剪布,然后还要缝制,能不能改进这门民间艺术,不用浆粘贴,使布上的画能永久绽放出独有的异彩?他丢下养家糊口、发家致富的裁缝生意,“不务正业”的沉迷于“低级趣味”的民间“玩意儿”,还是妇女做的女红活儿。村里人认为他是吃牛肉发马癫。
原来靠手艺维持生计,现丢下不说,还要去捣弄、花钱买布料等,家无资金进日,哪有不穷的道理?一幅《十美图》使他陷入山穷水尽的尴尬境地。
《清明上河图》、《孔雀》:布雕登上艺术殿堂
尽管家境每况逾下,他还是在思索、研制,改进布贴艺术,到处拜师学艺,他是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的忠实观众,从中获得启迪:人家手法万千,我何不在工具上加以升华呢?试了刻刀试起子,都没有达到心中追求的一种境界。他用烙铁作工具也是必然。他选来选去选到烙铁,通上电发热在布上一试,“嘿!还真是那么回事,布料上留下的坑坑洼洼假如是一个字,是一种花鸟人物,再调上适宜颜色,不就有了艺术感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布上雕画的基础上,又试着将布和布粘贴,还真成了!欣喜若狂的他在大脑中形成了“布烙”理论:将要创作的意图用复写纸描绘在布上,然后用烙铁来烙制完成,因而叫布烙画。这时已是1990年了,其间制作了大量以农村吉祥图案为题材的布烙画:《孔雀》、《中堂画·华堂生辉》、《十美图》、《仕女图》等。1993年,如前文所讲,他送《十美图》,还有《孔雀》来我工作的单位大冶市群众文化馆,我接待了他,并请来美术辅导干部汪训梅、姜自萍等,大家肯定了他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并指出了他在人物画面部之不足,然后将《孔雀》、《十美图》推荐至省群艺馆。同时,还建议他申请专利,王分忠当时向专利部门申报,并填写了申请表格,但是苦于资金短缺,而停了下来。
1999年,王分忠的作品布烙《岳阳楼记》、《金陵十二钗》,在黄石市举办的“国际乒乓球节”期间参展,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这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绝,是当代画坛绽开的一朵奇葩啊!观众和文化界朋友,鼓励王分忠制作大幅作品,经再三斟酌,决定用布雕形式来制作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
王分忠的创作灵感进入亢奋时期,花了一年多时间,经过多次研制,终于创作出了长卷布雕仿画——《清明上河图》,为此,他瘦了10多斤。
1998年2月,王分忠的布烙画《孔雀》一组入选湖北省农民书画工艺优秀作品展,在省美院展出,并荣获三等奖。这无疑给王分忠的创作以肯定,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布烙画的信心,同时,进一步调动了他的创作热情。
1999年春,为了迎澳门回归、庆祝建国50周年,举办全国农民画展,向省推荐、选调参展作品,我与王分忠一起,把他的布雕烙画《清明上河图》送到省群艺馆,时任副馆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方湘侠,看到这幅长8米、宽0.4米的画卷赞不绝口:“这是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开辟了雕刻艺术的新园地!”当即决定将此作品选调晋京参加10月份的全国农民书画展。也就是在回来的车上,我和王分忠商量,布烙画作为一种艺术名称,缺乏艺术性,定为“布雕”更为贴切,此后就一直以布雕而命名。10月,王分忠的布雕《清明上河图》在北京全国农民画展展出,让国人知道了这个农民发明的这种前所未有、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布雕艺术。
于是,王分忠声名鹊起。其作品在东南亚、美国、日本等国都有人收藏,也得到国内许多艺术界知名人士的赞赏,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看到他的布雕作品后,欣然题词:“大道无术。”寄至黄石文联转交王分忠,并邀请他到天津作客。
《汉宫春晓图》、《五百罗汉图》:布雕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2003年,王分忠的布雕作品《汉宫春晓图》,在孝感市举行的“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农民画展”中获创作金奖,我获辅导金奖;另一幅布雕《白梅图》获铜奖。
2004年,王分忠的布雕《五百罗汉图》,在大冶市举行的“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成果展”中获创作金奖;布雕《大江东去》四条屏,获铜奖。《五百罗汉图》,长22米,宽0.35米,根据清代许从龙所绘的《五百罗汉图》仿制,画中,每位罗汉都个性鲜明,神态生动,他们或慈眉善目,妙相庄严,或坐在树下,闭目凝思,或位于岩畔,窃窃私语,搔背抓痒,或驭兽跨禽,怡然自得,或乘风踏浪,拄杖出游,整个画面构图严谨,虚实得当,人物形象生动自然,匠心独运,体现出王分忠深厚的布雕艺术功力。这幅画卷的雕制,王分忠耗时两年零三个月。同年,其作品还参加了2004年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
2005年4月,王分忠应韩国亚洲文化艺术研究会的邀请,携带他精心制作的《五百罗汉图》、《白梅图》等参加亚细亚美术展。其作品得到韩国、马来西亚等国艺术家的赞赏。
《清明上河图》、《汉宫春晓图》、《五百罗汉图》的完成,及其在社会、艺术界的影响,说明王分忠和他的布雕艺术逐渐的走向成熟。
正是布雕艺术的逐渐成熟,王分忠就考虑到传承问题,认为这是一门新的艺术,要继续发扬光大,就必须要有传人,后来他有心寻找传承人,收徒授艺。2002年3月,他先后收了慕名而来求教的两个徒弟,一个是湖北的黄龙泉,另一个是河南的郑振淮,全心倾其所有,传授布雕技艺,三个月后,他们先后学成外出,以此谋生。离开后,他们或来家,或通过电话咨询学习师傅新的技艺及品种。令王分忠心痛和遗憾的是,这两位徒弟都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教熟了徒弟打师傅”,他们分别在武汉、河南宣称是自己发明了布雕艺术。尽管如此,王分忠还是不愿将他们告上法庭,只要他们公开承认是自己的徒弟也就行了,毕竟自己发明了布雕艺术,这是不争的事实!不得不于2004年12月再次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了布雕艺术发明专利申请。
《青铜远古图》:布雕艺术将走向新的高峰
自布雕艺术发明以来,王分忠制作的布雕书法、绘画作品,大都是临摹、仿制,尽管可与原件艺术相媲美,甚至有的效果还是原创作品所无法达到的。再者王分忠在发明制作布雕作品时,不断地学习、实践书法、美术知识,素质不断地得到提高。感觉仅用布雕艺术仿制他人的艺术品,不能代表自己的艺术水平,更难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愿,因而只有自己创作作品,才能把布雕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大冶,素以古铜矿开采、冶炼著称于世,世界上开采历史最早、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铜绿山古铜矿造址就在此,何不以此为题材,创作一幅布雕的《青铜远古图》呢?王分忠已为此苦苦思索了几年,正在千方百计的收集、积累创作素材。我们衷心祝愿王分忠的《青铜远古图》早日孕育问世!
[ 本帖由 kxj2005 于 2005-7-26 21:36 最后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