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40|回复: 5

李学勤: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 17: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有一件新出现的青铜器,由于其铭文记载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事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这件器物,就是现为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遂公盨。

    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遂公盨呈圆角的长方形,失盖,器口沿下饰鸟纹,腹饰瓦纹,小耳上有兽首,原来应有垂环,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这种形制,在盨的序列中是较早的。再看鸟纹的特点,可确定这件盨属于西周中期后段,即周孝王、夷王前后。

    遂公盨不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传闻得自河南窖藏,未必可信。但由未去锈前状态观察,肯定出土不久。土锈上有明显席痕,且包到口边上,看来在地下时已经与盖分离了。

    铭文在盨的内底,共有10行,98字。前9行都是每行10字,末一行只有8字,故将字距适当拉开。或以为在第一字下还有一字,细看原器,实系铸造时的凹痕。全铭书法秀美,整齐匀称,保存情况也很好,只在第四、五行下端,范铸时有一些问题,造成缺损扭曲,以致第五行末一字难于辨识。

    下面铭文的释读,尽量用通用的文字: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

        差地设征,降民监德,迺自

        作配乡(享)民,成父毋。生我王

        作臣,厥沫(贵)唯德,民好明德,

        寡(顾)在天下。用厥邵(绍)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

        经齐,好祀无[贝鬼](废)。心好德,婚

        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

        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

        民唯克用兹德,亡诲(悔)。

    铭中有几个字,研究的学者有不同意见,如“差”、“地”、“寡”、“御”等。对于这样古奥的铭文来说,看法有异是正常的。

    关系较大的,是“遂公”的“遂”字。这个字原作从“●”从“火”,我认为当依吴大澂等人之说,是“燧”的异文,读为遂国的“遂”。遂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传为虞舜之后,春秋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被齐所灭。作盨者是西周时的遂君。

    遂公盨的铭文和常见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很不一样,既没有开头的历日,也没有末尾的套话,因此乍看起来似乎不是全篇。其实盨铭首尾一贯,别成一格,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最突出的一点是与《诗》、《书》等传世文献有密切的联系,铭文前面讲禹的一段,尤其是如此。

    盟铭“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可以对照《尚书》中的《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还有《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大家知道,《禹贡》这篇文字,近世学者多以为很晚,《书序》更是被人怀疑。现在证明,其文句与铭文符同,特别是“随山浚川”全同于《书序》,实在是令人惊异。

    这些文字还应参看《尚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还有《诗·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所用词语,都互相类似。

    “随山”的“随”,意思是“行”,见《广雅·释诂》;“浚川”就是疏导河流;“差地设征”,“征”即贡赋,同于“任土作贡”。铭文禹的传说,与《诗》、《书》是一致的。

    过去著录的古文字材料,有关禹的很少,只有秦公簋提到“禹迹”,叔夷镈、钟述及成汤伐夏,“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至于治水的事迹,乃是第一次发现。秦公簋等都属春秋,遂公盨则早到西周,成为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这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月23日)
发表于 2005-8-1 18: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学勤: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

这件铸于2900年前,名为遂公盨的青铜器内,有一篇98字的铭文,文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记录大禹的文字。
这件遂公盨是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当时盨盖已失,只存器身,且大半为上锈所掩,显露出的部分铭文文辞古奥,难以释读,现在经过清理保护,并由我国著名的文物专家进行的仔细而周详的鉴定和研究后认为:这件盨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作的青铜礼器。著名青铜器学者古文字学专家李学勤说:“铭文内部最主要的特点是有好多德字,关于德,举出大禹治水作为范例,说明为正以德的中心思想。”
据介绍,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在我国妇儒皆知,但过去提到禹的只有春秋时代的两个铜器,现在在西周的文物中找到了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充分表明了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在广泛传颂着大禹的功绩。

这件从海外回归的青铜礼器曾在北京保利博物馆对外展出(铭文见图)。

[ 本帖由 nanwan 于 2005-8-1 18:08 最后编辑 ]
sgx.gif
 楼主| 发表于 2005-8-1 22: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学勤: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

戈兰 于 2005-8-1 17:39 写道:
最近有一件新出现的青铜器,由于其铭文记载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事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这件器物,就是现为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遂公盨。

    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 ......

      盟铭“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可以对照《尚书》中的《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还有《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大家知道,《禹贡》这篇文字,近世学者多以为很晚,《书序》更是被人怀疑。现在证明,其文句与铭文符同,特别是“随山浚川”全同于《书序》,实在是令人惊异。


     李学勤的暗箭其实还是射向顾颉刚这个已经不会说话的靶子。可是仅仅因为与《禹贡》相关或者相似的文字出现于西周器铭中,就能够证明《禹贡》是西周出品而不是晚出了吗?李公未免忒也天真,或者糊涂。如果这个歪理居然成立的话,那么,既然李学勤的这篇文章中出现了西周铜器铭文中的文字,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断定李学勤的这篇文章早在西周时期就写出来了呢?道理很简单,李学勤既然可以引用西周的文字,难道战国时期的《禹贡》就不能引用西周的文字呢?因为一篇文章中出现或引用了古人的文章,就武断这篇文章出自古人之手,天底下岂有这样便宜的道理。

[ 本帖由 戈兰 于 2005-8-2 00:0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9-2 17: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学勤: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

过去的疑古派怀疑《禹贡》里面的贡赋制度在西周根本没有,而是战国以后制度的反映。因此推定《禹贡》是战国以后儒家伪造的。现在既然西周发现了这样的话,可见不是偷战国人的话,这段话的西周真实性就可靠了
发表于 2005-9-2 19: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学勤: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

陈老师不是又去东方女儿国了吗?还有闲心上网来逛。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5-9-2 19:41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5-9-2 19: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李学勤: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

“差地設征”(遂公盨)和“任土作贡”(禹贡)的字面意思当然差不多,大概都是根据土地的肥瘠远近情况确定不同地块的贡赋的多少,只要存在土地赋税制度,土地的赋税就必然要跟土地的肥瘠挂钩,49年之前的地主收地租是这样,直到现在土地承包责任制中的“提留”数额的规定仍是如此,这么简单的道理,疑古学派是不会不明白的。疑古学派怀疑《禹贡》不是怀疑这句话所反映的朴素含义的真实性,而是怀疑在西周甚至传说的禹的时代,根本不可能产生像《禹贡》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全国一盘棋的整齐划一的赋贡制度,非但是交通条件不允许,西周时代还根本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怎么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贡赋制度?因此他们怀疑这其实是战国时代知识分子为将来的天下统一制定的政治和地理蓝图。
因此,陈老师所援引的当代“信古”学者的意见根本没有驳倒疑古学派的观点,换句话说,他们根本就没有对准靶子,他们自己以为驳倒了疑古学派,其实,根本就没有触及疑古学派,而只是他們誤解的疑古学派。说穿了,仍是先射箭再画靶子的伎俩。
现代信古者对付疑古学派的手段,基本上是先把疑古学派漫画化、简单化,然后走上去,把他们描绘的疑古学派的卡通漫画一脚踹翻在地,然后山呼万岁,就地分赃,庆祝胜利,以为自己真的打倒了疑古学派了。
其实,顾颉刚不散的阴魂正在不远处看者这好玩的场面发笑呢。

[ 本帖由 戈兰 于 2005-9-2 22:00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10: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