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94|回复: 10

《山海经》天文学 之 日月出入之山与节气制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 13: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处首发,敬请批评。

    日月出入之山与节气制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农历在依据月亮的晦望圆阙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的同时,又依据太阳的视运行(实际上是地球环绕太阳的公转),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月份制度便于民众知时日,节气制度则便于农民趋农时,月序系乎月亮的晦望圆缺,节气则依据太阳的暑来寒往,前者为阴历,后者为阳历,阴历与阳历合二为一,中国传统历法因此成其为典型的阴阳合历。
    节气的名称,如雨水、惊蛰、清明、芒种、小满等等,大多是根据每个节气的物候和气候特点命名的,这表明二十四节气制度最初源于先民们观察物候以纪时令的习俗,但是,物候的早晚,在不同的年份和不同的地域,原本参差不齐,此外,先后相继用来确定不同时令的物候自然也不会按相同的次第间隔出现,但是,现在通行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却排列的非常整齐有序,一般每个月两个节气(闰月除外),每个节气十五天,特定的节气在每年阳历时序中出现的日期也相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气的这种有序的等间隔排列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就已经定型了:

    (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臧,蛰虫北向,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

    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虽然大多与物候有关,但二十四节气的间隔已固定为十五天,只要知道了某一个节气的日期,如冬至,其他的节气的日期就可以顺推而知,《天文训》中还给出了一种依据天象确定节气的直观方法,即观测北斗的指向确定节气,《史记•天文训》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古代,明亮的北斗星所在位置靠近天球北极,随天球的周年视运动每年绕北极旋转一圈,根据北斗的指向就可以方便的了解季节时令,因此,北斗是古人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天文训》用斗柄所指定节气,就体现了这种习俗,它表明,至迟在汉代,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天文学化”了。
    二十四节气源于物候记时而归于天文历数,自然不会是一蹴而就,而必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上文指出,《大荒经》中,兼载物候历和天文历,将两者完美的结合了起来,那么,我们也许可以从《大荒经》的记载中发见二十四节气发生演变的契机。
    如上所述,大荒世界中七对日月出入之山之最直接的作用是观察太阳暑来寒往的方位移易以确定季节,实际上,七对山峰恰好标志了太阳在一年的十二个中气时所处的方位,可谓二十四节气制度的滥觞。
    根据《大荒经》的叙述顺序,我们可以将这七对日月出入之山按照自南到北的顺序排列如下:


    图:《大荒经》七对日月出入之山排列顺序示意图

    如上所述,由于太阳在一年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游移往返,这在大地上的人看来,就仿佛是太阳往返于最南和最北的两对山峰之间。
    每年冬至之日,太阳达到南回归线(即黄道的最南点),这在“大荒”世界中的人看来,就是在这一天,太阳早晨从东南隅的“大言”之山升起,黄昏在西南隅的大荒之山降落,因此,东南隅的“大言”和西南隅的“大荒之山”两座山就是冬至太阳的出入点,也就是说,这两座山实际上就是冬至节气的标志。
    同样,每年夏至之日,太阳达到北回归线(即黄道的最北点),这在“大荒”世界的人看来,就是在这一天,太阳早晨从东北隅的“壑明俊疾”山升起,黄昏在西北隅的“方山”降落,因此,东北隅的“壑明俊疾”和西北隅的“方山”就是夏至太阳的出入点,也就是说,这两座山实际上是夏至节气的标志。
    上面的山峰系统中除了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的标志点之外,还有春分和秋分这两个重要节气的标志点,即东方的东极之山“鞠陵于天”和西方的西极之山“日月山”,也就是说,在“大荒”世界的人们看来,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太阳早晨是从地面的“鞠陵于天”升起,黄昏是在西方的“日月山”降落。
    春、秋分和冬、夏至是历法上两个最重要的节气,分别是作为春、秋和冬、夏的标志,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等分,故称为“日夜分”,冬至这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故称为“日短至”,夏至这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故称为“日长至”。这四个节气在天文学上也是四个重要的节点,春、秋分实际上就是太阳视运行轨道黄道(实际上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天赤道(地球赤道平面和天球相交形成的大圆)在东、西方的两个交点,因此,天文学上习惯上称这两个点为春分点和秋分点,而冬至则对应于黄道的最南点,夏至则对应于黄道的最北点。正因为这四个节气在历法和天文上的重要性,也因为它们易于观察,因此,先民们很早就认识到这四个节气,并根据它们的特征掌握了观察它们的方法,《尚书•尧典》称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其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对太阳出入和昼夜变化的观察确定二分二至这四个重要的节气,《大荒经》中这几座位于四维和正东、正西的山峰就在这个群山环抱的“大荒”世界中直观地标明了这四个重要的节气。
    传统农历的节气制度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其中每月两个节气,在前者称“节”,在后者称“中”,又称中气,十二个中气中,除了二月中气春分、五月中气夏至、八月中气秋分、十一月中气冬至,还有一、三、四、六、七、九、十、十二月的八个中气,《大荒经》中的日月出入之山共有七对,其中的三对山峰既然分别对应于二分、二至四个中气,那么,人们就不禁会推想,其他四对山峰也正好对应于另外八个中气。
    这种推想有充分的理由,因为七对山峰既然是同一系统,它们在历法上就应对应于同一系列的历日,否则,古人就不会平白无故的将这些山峰一视同仁地加以罗列记载。
    而且,一年中共有十二个中气,由于太阳的暑来寒往的周年视运动,七对日月出入之山中,除最 南和最北的两对之外,每一对都对应与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两个时令,如中间的一对对应于春分和秋分两个中气,至于南北两端的山峰,则每一对只对应于一个节气,也就是说,和南端的一对只分别对应于夏至,北端的一对只对应于冬至,除去这两个中气及其对应的两对山峰,还剩十个中气和五对山峰,恰好每对山峰对应于两个中气,一个上半年,一个下半年。山峰之数和节气之数如此般配,肯定不是巧合。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根据《大荒经》对这七对山峰的叙述顺序,复原出《大荒经》图中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月份的排列顺序。
    《大荒经》是按明确的方位顺序罗列这些山峰的,《大荒东经》的开头说:“大荒东南隅有,名皮母地丘。”最后又说:“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清楚地表明它是以从南到北的次第叙述的,也就是说其中的七座日月所出之山是由南到北排列的,其排列顺序是:

    1.大言,2.合虚,3.明星,4.鞠陵于天,5.孽摇頵羝,6.猗天苏门,7.壑明俊疾

    《大荒西经》开头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末尾说:“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可见其叙述顺序与《大荒东经》正好相反,是从北到南,其七座日月所入之山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1.方山,2. 丰沮玉门,3. 龙山,4.日月山,5.鏊鏖钜,6.常阳之山,7.大荒之山

    为什么《大荒西经》和《大荒东经》的叙述不按相同的叙述顺序而要背道而驰呢?后人将这视为《大荒经》其书凌乱无序、漫无章法的表现,实则,由此正可见《大荒经》作者的匠意安排,他将两经如此排列,恰恰是为了表明《大荒经》的时序或岁时结构,在从南到北罗列完了东方的七座日月所出之山后,接着从北到南罗列西方的七座日月所入之山,正是为了表明太阳暑来寒往的周年运动,上半年,冬去夏来,太阳从南到北,从最南面的“大言”之山逐渐移到最北面“壑明俊疾”之山,夏至时,太阳达到最北面的一座山之后,下半年,又开始调头南移,从最北面的“方山”逐渐移到最南面的“大荒之山”,于是,暑消寒长。也就是说,《大荒经》的作者恰恰是按照太阳暑来寒往的周年视运行轨迹排列这七对山峰顺序的,即用东方的七对山峰表示太阳上半年的自南到北的“暑来”历程,用西方的七座山峰表示太阳下半年自北到南的“寒往”历程,这样,恰好用七对山峰把一年十二个中气的顺序和太阳暑来寒往的方位变化关联起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大荒世界中七对日月出入之山与十二个中气的对应关系图示如下:


    图:七对日月出入之山与十二中气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七对天然造就的山峰逶迤并峙于“大荒”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地平线,日月出没辉映于期间,向“大荒”世界的居民们肇示着时令的到来、岁月的流逝,这七对山峰,就是书写在大地上的太阳历法和农时节气。
    传统农历节气制度的完整记载最初见于《逸周书》、《周髀算经》、《淮南子》等典籍,由于这些文献有的是汉代的作品,有的虽标明周书,但其中夹杂着很多汉代的内容,因此,以前人们普遍将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年代定得较晚,现在,拂去覆盖在《大荒经》中七对日月出入之山上面的尘埃,我们发现,二十四节气有着远为古老的历史。这七对日月出入之山,鲜明地标志着了十二个中气,虽无节气之名,却已具节气之实了。

帖子无法插图。插图版请见附件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5-9-2 13:1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9-2 21: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海经》天文学 之 日月出入之山与节气制度

真没想到刘先生能如此迅速的将《山海经》中日月出入之山与节气完整对应起来,真让人佩服!
发表于 2005-11-7 15: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海经》天文学 之 日月出入之山与节气制度

好贴,转彝族人论坛!
发表于 2005-12-22 15: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海经》天文学 之 日月出入之山与节气制度

可能与日月出入之山相关的岩画
照片 030.jpg
发表于 2005-12-28 12: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海经》天文学 之 日月出入之山与节气制度

刘宗迪 于 2005-9-2 13:15 写道:
此处首发,敬请批评。

    日月出入之山与节气制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农历在依据月亮的晦望圆阙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的同时,又依据太阳的视运行(实际上是地球环绕太阳的公转),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分为 ......



好文. 佩服
发表于 2005-12-29 10: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海经》天文学 之 日月出入之山与节气制度

不知此文是否是班主自己研究所得,因为我看到一篇类似内容的研究文章发表在武当2005.6<八卦爻象起源之谜>作者;李国兴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15: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海经》天文学 之 日月出入之山与节气制度

把《大荒经》的日月出入之山与历法联系起来,大概始于清人陈逢衡,今人吕子方、郑文光、陈久金、王红旗等都有涉及,但诸家所论皆颇疏略,且皆漏看了一座山,因此仅注意到六对山峰,这样其实就无法把节气与山峰一一对应起来。至于把七对山峰与节气制度相关联者,之前尚未见。

楼上贴的那幅岩画,确实耐人寻味。谢谢分享。但不知出自何书,尚请赐教。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15: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海经》天文学 之 日月出入之山与节气制度

那幅岩画中恰有七个太阳,正与荒经相合。且图中特意把中间和两端的太阳画的很大,也意味深长,因为中间对于与二分,两端对应于二至,正是四个最重要的历法节点。
发表于 2005-12-29 23: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海经》天文学 之 日月出入之山与节气制度

贴图出自盖山林先生《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6月 第355页
原文中没有解说,将其归入符号研究章节。

刘教授的分析非常正确。本来,我看了此图仅仅只有些感觉而已,看了刘教授的分析,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另外,岩画的上部中间的图案也颇耐人寻味,恰好与一幅彩陶图案类似。彩陶附下:



仰韶白衣陶钵.jpg
发表于 2005-12-29 23: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海经》天文学 之 日月出入之山与节气制度

上图:仰韶文化大河村白衣陶钵 约公元前3790~前3070年(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8226;考古卷》)  
图中展示了太阳与卓尔金星云演变的四种状态:星云核绕到太阳之后,在太阳前面,在太阳上面,在下面四种:

太阳与卓尔金星云四种状态.jpg
发表于 2012-4-19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厉害,仅仅读就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6: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