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1|回复: 2

【原创】《系辞》新解 — 寻找曾经失落的中国古代文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 11: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古老文化参考资料
众所周知,《易经》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主线及活水源头,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且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上古伏羲氏原创《易》是自然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它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智慧倾向。
自古及今解读《易经》的书已经无法详细统计其数量。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易经》是一本好书,而且又与迷信卜筮活动联系在一起?人们各执己见而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最终的突破呢?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缺乏出土文物方面的证据,而在于研究者以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来对待。实际上《易经》本义的内容依稀可见,已经通过《系辞》和《道德篇》等书籍的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只是人们以成见的态度来进行研究的方法阻碍了人们对于《易经》本义内容的认识,以致于人们始终还是将研究探寻的目光视野停留局限在对于《易经》经文、象数、占筮体例、大衍之数的解释上。其实读《易》并不难,关键是要找到打开《易》之大门的思想钥匙,就会从误会中摆脱出来。
十翼并不完全是后来人所为,《系辞》系属于经文之辞,即《系辞》相当于《易经》附注的解释说明,是对《易经》产生的原因等各个方面进行解释说明。但《系辞》不同于《易经》,《系辞》所包含的有关于自然内容方面的思想已经大于《易经》经文。因为《易经》经文在许多内容上是为引申义或迷信卜筮活动服务的,所以我们想要知道了解《易经》就必须得先看《系辞》。如果我们不去认真的去看或彻底理解《系辞》,那么我们对于《易经》只能是雾里看花,而看不清楚本来的面目,也就无法理解《易经》的真实意图。
我们如果想要彻底搞清《易》之内容,我们的思想则必须倒退回归到文字开始命名时期,即古人观天制《易》造字时期。我们不应该用今天现在的文字或思想去衡量比较古人的思想,而应该设身处地的用当时远古时期的那个历史情况去理解。中国的文字皆有本义与引申义之分别,我们用具有引申义的语词去理解具有本义的语词显然是无法理解或误解的。另则大可不必为《周易》中的某些内容而困扰纠缠,因为《周易》中的某些内容距离本义已经甚远。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易》之本义主题内容。

《系辞上》新解
1、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坤只是一种类比象征,定乾坤而不言天地是为了满足以天地为样式和包罗万象所有的相互作用关系,既有本义又有比喻的引申义。即不只是表示天地,而且还引申类似天地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和实体。
天尊地卑是排列位置的关系,并无褒贬意义,如“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尊地卑来自于盖天说。从宇宙的整体上讲,天与地进行普遍性的相互联系,地顺承天而动,天也受地的影响,天与地只在局部存在主次关系,在整体上是互为作用的关系。天文历法是《易经》的重要内容,而气则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天地万物变化是通过气来完成的,所以中国古人是特别崇尚天,首先将天排列在第一位。天地生出万物是按照各自的形态从低到高的位置排列的,天在上有气体,地在下有物体。地球和大气都分为很多层,不同形态的物质各自形成不同的位置,同时,位置的不同也说明物质形态的不同。
天地存在上下的位置关系而不存在什么尊卑关系,天尊地卑的说法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统治需要而提出来的。反过来又称天为“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岂不是差矣?恐怕引起误会又重新提醒一下要认识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这是中国古人耐人寻味的语言游戏活动。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不管是以天或地其中的哪一个为动或为静,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存在有不变的秩序的,物体与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天地万物各种变化运动。刚是指物体,柔是指气体,或反过来说天为刚地为柔,其实质关系也还是一样的,就是它们之间存在有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相互作用导致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变化。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是指一年四季所对应的四方,既指地方又指天方,而每一方区域又都产生或存在有不同形态的物质。物以群分是指万物与天时季节的不同有关,主要是指农作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关系。吉凶的本义是指跟天有关的与时变化的得失关系,本来并不是具有迷信之意,并非指现在人为性活动的结果,是指按照遵循自然的变化去做,凡是顺者得之为吉逆者失之为凶。因为当时人们农耕稼穑性的活动与天时是紧密相关的,即按照天时去做,该种地时种地,顺时为吉逆时为凶。吉凶是指用人的思想价值观念来看才存在的,如果用自然整体性的思想则就不存在什么吉凶,只存在相互联系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关系。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天成象其中还包括日月星辰的作用关系。天中的气体因为是存在无形无味无声和透明性的特征,所以用象来表示它们,地上万物则是可看可触摸有形状的物体。通过观察气体的气象和物体的形状,就可以知道它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天为气体状态成象,无形为道;在地为物体成形,有形为理。道是气体变化之能,生成物之道,气之道生物在天,理是物体形态物成之理,物之理成物在地。
在地也可以称为道,道者即气与性,也亦成物之理也。道可以称为理,而理却不可以称为道,即在天却无法称为理,若是称为理,那这个理就是具有引申义之理。即气化过程中具有引申之道又叫做理,各具其理。天道为一是气象,地理万物物体是殊相。气性实则同一,物体形态各异,万物万理一一对应,道主统,理主分,因为万物的气性道理共有共通共同。先有气性后有道理,气之体和气之性才是所有万物转化的真正本质真相,道理亦即物性使然,这个道理一般是很容易区分清楚的。理的本义是指一种物体形成时的结构,如木、石等纹理和肌理、腠理等。气之道是看不见的相互作用,物之理是看得见的形态结构,由先看不见逐渐聚变长大以后能看见,见文理变化则内容章显。
道理是成物之因,然后循环不止,宇宙万物皆由气之转化统一,即气变万物和万物气化。道是隐藏理是显现的,理为变为快为来为聚变成物体,理变显明我们容易发现,往往是通过宏观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道为化为慢为往为散化为气体,道化幽隐不容易被发现,因为是通过气体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物体看似不动而化,于是新变旧,旧变朽,朽变烂,烂化为无,无又变为生,生又变为成有。变是直接接触,化是通过气的间接作用接触。变化的实质就是物质形态的转化更替,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化更替。一般人们只注重物变而忽视了物化,由于物化不容易观察,所以有人认为只有物质实在是真实可靠的,也就容易引起误会。
中国古人的道理又引申具有普遍意义,万物创生转化之道和形成之理,常常是指因果关系的来龙去脉,《易经》用类比阴阳的相互作用变化的道理来说明和诠释一切事物。目前人们只知道引申意义的道理却忽视了原来的意义,并非是理念,而是指实际事实。引申之理是强加之理,不是物质自身所具有的。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所以说是物体与气体之间和地方与天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雷霆风雨,然后滋润产生万物,日月万物此消彼长。八卦的本义是定方位八方和计时间八季,将每个卦再一分为三于是就又成为二十四节气。随着日月星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大地一寒一暑,万物各从其类阴阳感应变化而动。把天地比喻成男女来试图说明天地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性的关系。天设地造,乾坤运行造化人物,天对人或物的作用是任何人也回避逃脱不掉的。自然中的天地才是我们真正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父母的祖先,最初也是在天地的作用中产生的。如现在结婚: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的形式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古老风俗。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之天道我们虽然看不见却可以认识到,在广大无边的天空中有细微柔弱的透明性的气体在发生相互作用,它是物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产生的源头;坤之大地万物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我们看不见,但是通过各种不同有形体的物质形态变化转化,我们还是可以能够看得见和认识到的。如果我们理解了乾道就会体悟到原来认识宇宙是多么容易,一切都一目了然;如果我们理解了坤道,就会发现不同形态物质变化的背后原因是那么简单,掌握了容易简单就能够做很多事情。乾既指天之形象又指天之作用,天中包括日月星气,而更重要的是又指它们的功能属性作用。
有人说读《易经》难,其实并不难,易的本意就是容易,关键在于没有弄懂原来的本义,所以才感觉倍加艰难。易字是象形加会意字,本义是指气体的变化,易的古文有云开雾散清楚透明和太阳使其变化形成之意。《易纬•乾凿度》:“上古变文为字,变气为易。”“易起无,从无入有,有理若形,形及于变而象,象而后数。易各有四义:本日月相冲,又易者,又易,易定。”“变易也者,具气也。”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正是因为容易所以容易掌握,正是因为简单所以容易顺从去做,因为容易掌握所以按照天道去做事,因为喜欢这样顺着去做所以会取得成功。用八卦把一年的天地万物时节都描写清楚,农业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统治者只要公布历法,人民各安其事就可以无为而治了。取得人民信任得到民心则可以长久,有了成功则可以继续努力逐渐发展壮大。长治久安天下太平了则是贤人之德,国家强大则是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个容易简单的道理要是明白了,也就能够成位于天地之间的人了,也就是能够成为天子。这个理字也是引申义之理,即将气的转化变化之道引申为宇宙的永恒之理,道理常常是本义与引申义的混合使用而引起许多的误解。

2、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个圣人原来是指伏羲。圣人观察天象设立八卦是为了说明天中无形无体的气象。辞有时没有象重要,象更能帮助理解和记忆意义。辞由象生,用系辞来阐述气象中的变化。了解了天地变化也就会明白了吉凶,而指导农耕与时变化的活动才不会耽误农时,这些都是因为物体与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天地万物的各种变化。刚柔是指象征阴阳作用的爻象,相推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因此,吉凶说的是将要有失得之象,悔吝说的是将要有犹豫之象,变化说的是将要有进退之象,刚柔说的是将要有昼夜阴阳变化之象。昼夜象征相互交替的宇宙循环变化作用,导致万物也随之变化。六爻的变动象征着天地人三极的道理。爻者是具有象形象意的符号,是圣人赋予于其阴性与阳性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刻意义。
悔并不是指事后的后悔,而是指事先决定的选择,悔吝处于吉凶之间可供选择的中间阶段,要是觉得避免后悔还可以重新选择决定,要是继续坚持错误决定,那么就有可能变成凶的。《易》的主要作用就是根据卦象的吉凶的提示而进行指导悔吝性的行为选择,如果只有卦象吉凶而没有悔吝性的选择,那么《易》也就失去更大的意义了。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君子或是指比天子和侯王范围更大的有修养品德的人。因此君子所居而安者,安其卦者时位也,是因为掌握了卦序所揭示的与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君子喜欢而玩味的是爻位爻辞变化,通其爻者适时之变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因此君子安居时观其卦象而玩味其系辞,行动时观其万物的变化而玩味其占卜,因为来自天地变化内容的启发帮助,并遵循按照变化去做事,所以吉,无不利。

3、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彖辞即卦辞,卦名由卦象而生,卦象取象自然,看似平静但不是平静,言卦象是在爻象不变情况下的静态。爻者就是仿效乾坤阴阳,是指爻位爻象或爻辞,爻辞言爻位是动态变化,用爻象表示卦象其中的变化。自然并不是完全稳定性的存在,物质形态或各种事物而是不断的在运动变化中存在着的,卦象却不动,以示形容,卦讲静止爻讲变化。也就是在两卦象之间存在一个变化过程,是由于一个卦象的爻变而形成另一个卦象。即卦象不变卦位变,卦位变化的实质是爻位变化而引起发生的。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卦象没有变,而是它们之间的爻在变,爻象变化的实质是指爻位上的爻象变化。《易》本身的内容是不变化的,《易》所表示的内容是变化着的,这才能够应了那句话:以不变应万变。由于两卦象之间存在两个方向的变化,人们可以选择是否按照卦象指示的天道去做,所以顺天得者吉逆天失者凶也。
为什么“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呢?疵者,小毛病咎也。因为处在两卦象中间阶段,既没有达到凶又没有达到吉,所以在这个时候错的改正对的坚持,即如果是采取悔吝行为的善补过者,就会成为无咎者。自古人生谁无错,任何人也无法保证自己一生不犯错误,犯点小毛病对于每个人是没有多的伤害的,但如果是致命性的错误那将是很危险的。从小毛病开始防微杜渐知错便改,所以后面再次重复“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前面已经说过贵贱并非今天所具有的意思。自然万物从最小的气到最大的天地进行整体性考虑都用卦象来表示,人本来就是在自然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人类只有顺应自然天地才会吉,逆之则凶,用系辞来说明得失。为什么忧悔吝者存乎介呢?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如雷是容易伤害人的,如果加小心以躲避,就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了,所以“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因此卦将事无巨细包罗万象的从小到大的天地万物及所有事物联系成一个整体,用言辞来说明其中的困难和容易。分别解释万物因为其得失的不同情况,各得失其所也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结果。

4、《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与天地准”是一句至理明言,因为《易》是以观察实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即以天地真实原形为准,将自然整体天地万物都概括纳入《易》中,所以能全面涵盖天地之道。仰观天文其中上有包括日月星辰的作用关系,俯察地理下有地球大地万物的五行作用关系。天中气体与地上物体也发生相互转化互相影响,所以知道幽明之故。幽明是指那些潜伏隐蔽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情况,即道之气体的各种变化内容。气为万物之宗,形上发散清虚成为天中之气,形下聚合成为浊实地上物体,复又成为物之终,既是原始又是终止。《易》又有周期的循环过程等之意,天地日往月来寒往暑来阴阳交替而兴,认识到万物的原始原因返回源头,所以知道死生之说。用爻变表示游魂,死者为鬼生者为神,地上万物的来源是气,气聚为物物散为气。气中有细微的精气,精气也是属于物质的一种基本形态,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转化成有生命的生物,有生命的生物死亡后的灵魂反又转变为原来的气体形态。物中有游离之气像灵魂一样,相互作用而使物质发生变化转化,这样也就知道幽明中所潜伏隐蔽的鬼神作用的各种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由于道的作用与天地的作用性相似,故《易》不违天地之道,认识把握本义之道的作用性普遍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所以就不会犯错误。按照遵循天地自然之道的作用去做的引申之义道,引申之义道与本义道是没有脱离关系的,所以不违背自然或即与自然同行。命是指一个局部事物过程,人只不过是自然整体相互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命也是在道的作用所支配决定的,法天行健只管按照道去做,所以不存在犹豫或忧愁。安土即能厚积德,象天道一样以周济天下万物,珍惜人生热爱生命,所以天下能互爱而不互害,即生生不息。知道把握整体没有遗漏而能作用生成万物变化之道。人在人间吸纳交流天地万物之精神,心在天地万物之间弄通了阴阳相互作用之道而作为指导认识,为天地万物鬼神做诠释。天地万物的精神固定不变,没有局限在某处所地方,是所有物质的功能属性,所以神无方是普遍存在着的,《易》中气体没有固定形体是在不断转化变化着的,是人类对于真实自然进行真正的理解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1: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系辞》新解 — 寻找曾经失落的中国古代文明

5、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句话说得最准确到位,天下万物莫不及之。阴阳是象意,皆可以用卦气的相互作用一言所蔽之,试图用最少的语言来说明最多的内容,阴阳象征天地万物之间也都具有类似为男女雌雄功能属性的相互作用性关系之意。因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才会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物质形态变化的本身又是指在两性的作用下引起的,即两仪阴阳之象还具有属性功能。凡说阴阳者皆说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支配决定相互转化性的相互作用。一阴并非是一种阴性的气体,而是多种阴性气体混合归之称为一体,阳性亦如此。二又生一,单一不能生,不是数字一之意义,而是指相互作用关系。阴阳二气消息变易,阴阳贯穿整个《易经》,没有阴阳那么一切都没有了。只是因为这种形态的气体目前我们还没有技术或能力来把它们完全彻底地搞清楚。阴阳还有转化消长之义。
道的本义实际上是指透明性气体物质在没有发生变化之前或即将变化时的一种状态,道既有气之体又有气之性,道亦是气与性使然。道既是指阴阳二气的混合统一体的未经相互作用之气,又是指即将经过相互作用而形成为器的气,即成为物体之气。老子的“冲气以为和”是指不停运动和变化着的阴阳之气,冲气和合万物化生。阴阳交感而和,合而能生,生能成物。“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即阴阳之气交感相互作用转化成为万物。阴阳之气冲合为道为一,和合指即将成还未成,聚合为理成为物体。地上阴阳气上升为天,天上阴阳气下降为地。道性者,天地万物之所能也,即天地万物之间在相互作用下的相互转化关系,是“坤作成物”的原因。由此可见这句话在当时也是存在很大的争议,不同的人彼此理解得也不一样。偏偏是这个人人耳熟能详知道的道,却是很少有人知道,只知道引申义的道路之道,百姓日用道而不知道,因此君子的天道内容很少有人能知晓,所知道的只是表面的那些人为性的东西。人们普遍都认为自己知道,然而知道的却是道的引申义,本义的道却是不知道的。道仅一阴一阳而已,广大悉备,真是太容易了!阴阳,天之性、地之性、人之性、万物之性也。
天中的气体物质自身所固有的功能属性,始终有人把这种属性看作是非常神秘或妙不可言的东西,这种属性说明凡是不同形态的物质在相互作用条件下都能产生变化。凡是物俱有变化之性,道的功能属性不是抽象而是与象同时共在的,物性与物质是自身不可或无法分割同在着的,所以又称为性质。凡言性者是离不开质的,这种性能或功能性是与物质同时存在着的,我们只是分而言之。没有物质哪来的物性,即性能或功能性,没有物性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谈性并非谈质,但是性却是离不开质的,离开质无法谈性,而质也是有质必有性,性是质的属性是指属于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质可以是一种物质,而性则是所有物质所共有的。物质性是指物质而不是性,物性与物质性完全是两回事。性不具有时空性,质却具有时空性,或者可以说质也没有变,而是物质的形态在变。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感是性的表现,性是感的载体,感就是指相互作用。民咸用之而不知谓之神,穷神知化心领神会,神指物性无法测量,性才是真正本质,尤其是透明性气体物质的物性,更是令人很难觉察。道之性本义为物变化之功效或相互作用,目前许多人所用性一词皆以引申义为主,偏离本义故不知性。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自然中各种不同形态的物质就在人们的面前明摆着的,天中透明性气体物质的作用初看起来不容易观察发现,然而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相互作用不管被认识与否,却是自然普遍存在着的。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生生不息之谓大业,每日更新与天时变化是在道的作用下发生的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易有变而通之即转换变化之义,易的本义就是变化之气,“生生之谓易,”道的本义也是变化的,我们知道了变化的真正意义一切将不难理解,万变不离其宗。宇宙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即生之又生循环不止的(既济又未济)之谓《易》;“在天成象”之谓乾;“在地成形”顺承效法天道之谓坤;知道天地万物怎样在无限广大和循环的宇宙中产生之谓占;下面的“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为之做解释;究竟哪些属于阴阳和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看不见闻不着搞不清楚是怎么来的原因之谓神。
神是指相互作用的气与气之性是无法或不能测量的,阴阳二气在当时只是无法严格区分很容易被迷惑,现在阴阳二气并非不可觉察,即现在所谓的正粒子与反粒子即反物质或暗物质。现在的技术已证明气不再是不可觉察,可以进行比重和进行相互作用实验。由古代的思辨式转向可以精确定量的定性可验证式的实验。有人认为惟有在我们的感官感知中可获得到的才是真实的,气是什么呢?曾经给予人们多少误会误解,以往人们就是忽视了气的作用关系,它是一切万物的根基来源。

6、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虽然说《易》之象意很简单,可是所涵盖的内容却广大无边,以象意说远处则超出人所能及的范围,以象意说近处则清静而正常,以象意说包罗天地万物万象之间的内容广大悉备。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天在没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浑然一体,在发生相互作用时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所以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大地万物都是在天与其日月星辰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坤其静翕是指大地在静止时状态的闭合或收敛,并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像人呼吸那样在一开一合其中的一种情况,与日月星辰进行相互作用,因此广生万物。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广指地大指天,还可以合称为宇宙。配是指相对或配对结合,还可以引申相互作用或相对关系。广大配天地是指取象整个宇宙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正因为是相互作用而导致变化通行取象而对应四时,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循环不止。日月合明,即知道日月相互作用为明白,阴阳之义取象日月相互作用的两性功能关系,男女雌雄的两性相互作用关系导致生产新的生命。阴阳爻又指月象和朔望日。《易》简单象意的好处是取象大地万物顺承天道而行之的本义之德和引申义之德。
天地万物之间的变化是通过阴阳性的气体作用来完成的,中国古人由阴阳日月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又继续推广到五行五星及其它星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产生地球的气象和万物变化。《史记?天官书》:“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史记?历书》:“黄帝考订星历,建立五行。”因为天上有五星,所以地下才有五行,五行是指对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作用。阴阳五行只是一个象意象征性的说法,而实际远不止是这些,而是还有许多数不清的星星和太阳月亮在与地球进行相互作用,其实质也还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其称名也,其取类也大。”五行只不过是对阴阳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再次比较详细具体的补充解释。金木水火土只是一种比喻,但它不必非得是实体的金木水火土,并不是专门指这五种材料之气。有人把五行解释为五种元素,这就使得关于五行的所有学说都无法解释得通了。五行象征性揭示万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生又相克,又互不影响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关系。打比方比喻不是很简单吗?也不尽然,阴阳五行八卦只是类似比喻而已,但不是。实际上古汉语的行是指五星之气具有流动传播转化的意思,即通过气体的道来完成的,因为它包含着很广泛的内容,只好给个代表属性的命名。
古人的天气不是现代含义的天气,指的是天有五天各有其气与地的五行相对应,又与时间上的干支纪年相关,从而产生了与地球气候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运气。阳历只孤立地考虑了地球与太阳的运行周期关系,阴历只孤立地考虑了地球与月亮的运行周期关系,而中国古人的星历则是从二十八宿及各个星体大范围的天体所在位置考虑对人、对地球、对生物的影响。阴阳主要是指月亮与太阳或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今人只知太阳光对地球万物施加作用影响,殊不知其它各种星光也对万物产生作用影响,而且完全是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屈原《楚辞?九歌》:“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

7、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这个子曰并不是孔子所说,自司马迁以来皆误以为是孔子,实属误会。老子曰:“因为《易》之内容包罗万象广大悉备,所以圣人尊崇仿效《易》之道德而成就远古中华民族统一大业,成为开辟中华民族文化的宗主;知道尊崇仿效上面的天道,谦恭依法下面的地德;天地定位,因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而《易》在其中运行发挥作用;知道把握住‘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才算是稍微懂得一点道的意义和才算是进入道的意义的大门。”

8、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圣人观察宇宙所有纷乱复杂幽深的事物和那些不易观察潜伏隐蔽之气的相互作用,而拟其象征其形状之状态内容叫做象。如乾坤象征阴阳日月男女雌雄相互作用等许多关系之意,总之以卦象包罗万象来形容各种事物。圣人用心观察体悟万物之动,而遵循按照仿效其万物之动拟其卦象卦序变化,用系辞的语意以说明爻位变化而引起卦位变化的道理,来判断吉凶,阴阳之象又可叫做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要想说尽宇宙所有纷乱复杂幽深的事物和那些不易观察潜伏隐蔽之气的相互作用,那是不可能说得尽的。要想说尽天下所有事物的变化,变化是有序的,那也是不可能说得尽的。圣人用拟其象征的卦象爻象和语意形容的系辞语言《易》来说明对自然包罗万象变化的诠释,然后再仿效遵循自然变化而进行各种活动,以适应不同的各种变化。

9、“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讲君子言行要慎重,机密容易通过语言而泄露。以这些卦中的内容为实例进行解释《易》实际内容之重要。

10、“《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提醒要慎行。先小人后君子或不要斤斤计较才能合作,少说多做为佳,所以才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说法。

11、“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讲君子谨慎,谋定而后动,就不会犯错误了。

12、“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讲君子要谦虚,有功劳不居功自傲,反而更加有益。

13、“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讲君子不要骄傲,才能得到人才辅助。

14、“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告诫君子讲话不要将机密泄露,机密不被人所知则没有毛病。

15、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比喻讲君子不贪名誉不露财物,才不会招惹灾祸或引致麻烦,那些贼和强盗都是因为显摆而招至的。告诫天子或侯王《易》之内容很重要,不要将国之利器《易》之真正的本义内容轻易示人。正是因为如此,才致使许多人被作者故意所设的圈套埋伏所蒙蔽糊弄。从古到今有许多人一口咬定《易》为卜筮之书不放,将《易》本义之内容而误会误解至今。实际上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再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取得天下了,应该让天下整个人类全都知道这个秘密,人类才会昌明。“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这个贞字具有多种意思,恕在此不做详细解释。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1: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系辞》新解 — 寻找曾经失落的中国古代文明

16、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由于上一章作者的意图昭然,所以本章的真实意图只有作者知道,所有的读者都被弄得一塌糊涂。众所周知过去《易》学历来有义理或象数两派之争,义理派不占而知吉凶,可是《易经》作者却也为象数派设计了符合占筮要求的数术,以故意来进行迷惑蒙蔽别人的作用,即模仿日月天地的历法变化而进行卜筮活动。尤其是最后一句,彻底把《易》神化了,以至于引起种种误会误解。大衍之数的本义是指测量计算历法,有关历法内容在此我们不必多谈,因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不是历法,而是现在人们还不太知道的有关气性方面的内容。《易》显示给我们天道地德的简单运行的神奇性质,因此就可以祭祀祐神了。这个神的本义就是“阴阳不测之谓神”。衍表示为由于天地相互作用而衍生演变万物。
此处讲太阴历法与太阳历法置闰的相互调节关系,即阴阳合历。三年一闰有余,五年两闰则有不足,所以再扐而后挂。“十有八变而成卦”,再加上不用之“一”卦,为十九年闰法;“五岁再闰”,二十年八闰,今不足二十年,去一为七闰即可。365天一年还存在余约1/4天。大衍之数本义是指通过测量的天象然后再计算历法,以表示形容地上的万物都是与天进行相互作用而产生形成的结果,并不是完全指进行迷信活动占筮的数术,至于迷信活动,那是后来之事。其迷信内容是用来迷惑蒙骗别人的。古人本义与引申义常混合使用,我们应该追究本源义,其中蕴含有丰富深刻的内容。

17、《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讲《易》内容蕴含思想之丰富。这个道为引申义之道。《易》有圣人之道四个方面:说话崇尚通晓而象意,行动崇尚与时变化而象宜,制器崇尚天地万物而象形,卜筮崇尚数术后而进行占卜。卜筮并不是指后来具有迷信的意义,至于迷信意义的占筮则是后来所赋予的。远古占卜是指通过观察测量日影来决定爻位爻象的变化。卜者本义是指太阳光照在木杆上的影子,又指要看建木日影的变化;占者本义是指建木上的日影落在土台的变化,此口字本义是指地方,形不同源,占的本义为看;筮者本义是指巫者用蓍草或竹子做成用来进行计算的小棍,是与天文历法数学相联系的运算筹码,筮法即大衍之数术也,作为算子来计时记数,又指计算也,指要根据占卜观察所得到的日历数据进行顺逆推算所想需要的日期。正是由于天文占筮活动与迷信占筮活动的混杂才掩饰了八卦的本来面目。确切地说:我们不知道哪些是属于天文占筮活动还是迷信占筮活动?
《易》由观察天地变化而揲蓍为数,因数设卦,卦以象告以数成。伏羲通过测量日影变化计时立卦,由卦观象,依象系辞,而又可以反过来逆推而知吉凶,“极数知来之谓占”知去者顺知来者逆,筮的作用是“授民以时”进行农耕性活动,这才是《易》之真正之用处。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讲君子掌握《易》后,不管君子将要干什么或到哪里去,去问《易》,《易》会满足你所要问的,无论远近幽深等各种事物,都能给你满意的答复,要不是天中的精气之作用,怎么会能这样。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由于太阳月亮地球之间与水金火土木等星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星际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就是天文,错综其数,即计算万年历法。这些天文变化就是我们所看见的天文之象和天下万物之象,要不是天文星际之间的精气作用所导致的变化,怎么会能这样。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因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又是指性,《易》中的性不是人为性所制定的,虽然《易》是不声不响的文字典籍,所以如果按照《易》去行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要不是经过伏羲《易》所揭示的天地万物精神之性所导致,怎么会能这样。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说《易》,圣人之所以能够揭示天地万物奥秘的幽深无限,因为是从研究宇宙最精微的气体的变化之机的道性开始的。因为揭示深远玄之又玄的天中之气,所以能够造就形成产生天下所有的万物;因为精微无声无形的气的变化之机,所以能够成就天地万物之务,能理解原来所理解不了的事情,成就天下的事业;因为气体神秘的性质导致的相互感应作用,所以能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远距离相互作用而人不知。机者,遇也,遇则才会进行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才会变化才会成功。此章与上下两章各版本不一样,但并不影响主题内容。

18、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段文字表示或解释大衍之数的来历,即表示《河图》《洛书》中的天地关系。天象是仰观,地象是俯察,其反映效果是不一样的。以天为奇数为阳爻,以地为偶数为阴爻。在古人那里九是为大数,言其多意,再多即又为十归一。表示一开始时是以十进位制进行测量日影变化的,可以表示天干的一旬。可联系上文“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是不是应该将这段放在大衍之数前面?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老子说:“《易》揭示天地万物从开始到形成或乃至整个循环过程的相互转化,都是因为道性作用而引起的,仅此而已。”中国古人认为:如果将气搞清楚了,那么天地万物一切的运动变化也就全都知道了。所以圣人能够会通天下的公道,以定天下人需要渴望的大业,明断天下人解决不了的疑难,即为了知道准确的季节,测量天时以利指导农耕稼穑活动。
《易经》与认识之间的关系。老子:“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庄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缺乏正确认识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或者是危险的,认识的作用是大于一切实用作用的,因为实用作用是在认识作用下的作用。人们一般重视有用而容易忽视无用的东西,其实那些曾被忽视无用的东西往往比有用更为有用,即为大用。“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我们并不是反对有用,而是更加重视大用,而且更加具有实用。
中国古人是特别注重体用关系的,体用之体是指载体,没有载体无法谈用,体之用为大用,比任何应用更加具有实用。本义体用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体,引申之义的体用是可以分割成为两体的,这个用是指相互作用的对象。气一体而万用,气为万物之本末,前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其实无所谓本末,互为本末。许多人皆知有形之用,却不知无形之用的天之用为大用,故“法天行健”。形态为体,性质为功,变化为用。用的本义是指相互作用,没有相互作用也就谈不上变化,没有变化也就谈不上有用,用本义是为物之用,然后才有人之用。体是用的对象,没有体无法谈用,本体和主体或用体。用体是相互作用的和有选择的,体用不可或无法分割,只是分而言之。道为体化为用,体也是变化之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如果说中国古人是从愚昧时开始的,那简直是对中国古人的极大污蔑,中国古人是何等的聪明与智慧啊!中国古人《易经》的气之说早已将认识的问题解决,只是被有些人误解歪曲了。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因此以蓍草象征天道圆满无所不能而来体现其神奇,以八卦方位取象地德使人们能够知道理解对应以天的作用,以六爻变化之义贡献告诉给人们《易》之简单的内容。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圣人用《易》之思想清洗心中世俗的想法,退其身而深藏其思想利器,保持清静安宁,与民同得失共患难,不自私而成其大私。《易》既将天地万物相互转化来历的神奇秘密以极简单的方式告诉人们,《易》又将天地万物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过程保留其中,还有什么比《易》更简单吗!
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古之聪明有远见之人,神武而不好杀不乱战。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以明白天道体察民情,以百姓之心为心,把老百姓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提倡《易》用而先于为民用,即先解决认识问题,然后再以认识来指导应用。圣人为什么斋戒?因为山珍海味美酒佳酿使人胡吃海塞狂饮暴食,很容易将人都整迷糊了,所以提出斋戒使心脑清净与通神明其德。圣人用无私不争这点来去除杂念,告诫自己来保持其德永远神明。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比喻天地乾坤之间的物质如同在门户之间来回相互作用下发生相互转化叫做变,由于物质变化天地乾坤之间的物质不断的进行转化交换周而复始循环不止叫做通。如物换星移或日月年等。“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成象之谓乾。”这个象为本义之象,除了我们所能看见地上有形体的物体以外的天都可以叫做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地成形的物体叫做器。凡是人工制造的东西都是人为性的效法自然,人们在生活或生产中不知不觉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自然时就已经利用了自然,遵从天道而使用叫做法。人们都是这样做而又不知道其为什么,利用无形的气和有形的器等天地万物相互作用发生变化转化,却认为自然很神奇,就是平常人所无法认识的自然物质当中所存在的这种功能叫做神。也就是物质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相互作用,导致物质变化。

19、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大极或太极都是指无极无限的宇宙。极,徼也,是指边界。变化中的太极是指变化中的广大无边的宇宙和天空,在没有发生变化时未分阴阳的无法分辨的混合之气和即将发生相互作用时开始产生变化的全过程。因为“《易》与天地准”,所以《易》有大极或太极或大一。无限无极的宇宙又可以分为两仪,两仪表示阴阳乾坤日月男女雌雄或阴阳爻等许多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因为天地万物等两仪相互作用,所以产生出四时的春夏秋冬或八个节气和四方的东南西北或八方的八卦象意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就可以判断万物的兴衰得失,所以古人有“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说法,知道了万物的变化关系就可以成就大业了。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因此应该效法最大的大象就是天地;最大的往来变化不穷的是四时;天文对于地球万物的作用显著而又光明,能让我们看见的没有能够比得过日月,本义明为日月之功,没有日月自然将是不可想象;崇高没有能够比得过天地的物产丰富,意思是不管是什么东西都是有其用处的,如泥土可以做成陶瓷器皿;效法天道建立天下王道乐土以利天下所有的人,没有能够比得过圣人的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研究探索,因为圣人“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以决定应该怎么做;能够成为具有表示年景好坏者,没有能够比得过蓍龟的。
古人揲蓍灼龟者,并非完全虚妄迷信,因为通过观察它们在不同的年头的不同的长势,其中有信可示帮助参考,不一定有效。蓍草据说是一种爬蔓形植物,每年生长速度很慢,反映当年年景的好坏,将它的藤茎用来计时,后来又弄成一段一段的作为算子来进行记数或计算活动,所以蓍草被赋予神明。如同现在有些人观察树木的年轮,即相当于现在的天气预报,与人事无关,如果年头不好,容易引起人祸,应该提前防范。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因此天生神物,圣人效法它们,指蓍占;天地变化,圣人仿效着去做;天显示出吉凶得失之象,圣人用卦象表示,帮助人们发展生产躲避灾难等;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山川河流中蕴含着道理,圣人效仿它们。先见画其图,后见写其书,是指受河图的启发发明了以画为字为书的过程。见前面有关四象的解释。

20、《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讲君子得到天道内容方面的启发启示帮助而决定应该怎么样从事活动,要顺天而行则得到天助,取信于民则得到民助,任用贤能则民心所向。因此“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老子说“书籍不可能将所有的语言都记录下来,语言不可能将所有的意思都说出来。”然而圣人的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就没有办法了吗?不!老子说:“圣人观察气象无形象,用卦象来表达意义,设卦象来表示其性质,系辞其言以尽其卦象具有普遍广泛性的意义的进一步说明,以达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目的。在爻位变化卦象转移而又通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知道吉凶以尽其利,进一步利用其神秘的性质。”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讲天地乾坤为《易》的核心内容,天地并建共存,而《易》就存在于乾坤两个卦象之中了。如果要是没有乾坤这两个卦象,那么也就没有《易》或一切了。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地上物体转化形成气体上升而形成天,天上的气体是具有相互作用功能属性叫做道,天上气体转化形成有形的物体下降而形成地,地为大器。形而上者散之为气,意谓无形,即有形之上,形而下者聚之为形。“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地上的物质由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态发生转化,上升形成为气体或者是叫做天,即成为气体时有形有体我们却看不见,并不是真正的无形无体,因为它们是透明性的气体物质。“形而下者谓之器”即物体,是指天上的气体由于相互作用关系下降聚合形成为有形有体的万物或者叫做地。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对于有形的物体来说,由于在与气体等物质相互作用下会一点点的化作气体而没有了,气体又凝聚成为物体叫做变。然后又不断的与其它物质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叫做通。按照遵循这些自然的变通作为指导思想而进行各种活动叫做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这段话前面已经讲过,或是出于某种原因又重复一遍,还是准备作为另外版本?从此以下好象又重新做了解释,而属于又一个版本。从内容上来看《系辞下》明显的不如《系辞上》,比较杂且零乱,但也流露出与《系辞上》不同的内容,主要是以引申义和实际事实为举例说明。《系辞上》以解释《易》来源为主,《系辞下》以《易》之实用为主。《易经》存在多种版本也是与不同版本《道德经》的原因一样,是下发给比较亲密的侯王以满足需要,但是重要内容仍然保留在自己手里。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易》概括穷尽天下所有的奥妙都蕴含在卦象中,使天下万物相互作用运动变化的原因都蕴含在爻辞中;对于有形的物体来说由于在与气体等物质相互作用下会一点点的化作气体而不是真正没有了,然后又不断的与其它物质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再进行不断的无限循环而无所不及;这些自然的奥妙只有人类能够知道理解;其实自然已经通过无声的语言真实可靠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就存在天地相互作用和大地万物相互转化的过程之中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3 18: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