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0|回复: 0

佛经中好玩的事情:和尚求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5 17: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典《大藏经》中有《大云经祈雨坛法》一篇,讲浮屠求雨仪式的立坛仪轨,文不长,抄在下面:

    若天亢旱时。欲祈请雨者。于露地作坛。除去瓦砾及诸秽物。张设青幕。悬青幡。香泥涂拭作一方坛。于坛中画七宝水池。池中画海龙王宫。于龙宫中有释迦牟尼如来经说法相。佛右画观自在菩萨。佛左画金刚手菩萨等侍卫。于佛前右画三千大千世界主轮盖龙王。佛前左画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于坛四方。用瞿摩夷汁各画一龙王。于东方画一龙王。一身三头。量长三肘。并眷属围绕。又于南方画一龙王。一身五头。量长五肘。并诸眷属。又于西方画一龙王。一身七头。量长七肘。并眷属围绕。于北方又画一龙王。一身九头。量长九肘。并眷属围绕。皆在叆叇青黑云中。半身已下如蛇形。尾在池中。半身已上如菩萨形。皆合掌从池涌出。于坛四角。置四清水瓶。随其力分。饮食果子等皆染作青色。以殷净心布列供养。烧香散青色华。道场中所用皆作青色。祈雨之人若是出家苾刍(比丘?)。应具律仪。若俗士应受八戒。作法之时。吃三白食。每日香汤沐浴。着新净青衣。于坛西面。以青物为座。即以香涂手。先应三密加持自身。及护坛场。案上置此大云经。于一切有情起大慈悲心。至诚请一切佛菩萨加持。昼夜虔诚。读此大云经。或二人三人乃至七人更替读诵。经声不应间断。亢旱之时。如是依法读此大云经。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定降注甘雨。若灾重不雨。更作必降甘雨。假使大海或有过限越潮。依此经作法转读。无不应效。应发愿读经所生功德回向诸龙。愿皆离诸苦难。发无上菩提心。为一切有情降注甘雨。

    其大意谓,若遇亢旱求雨,在空旷处设求雨坛,坛四方,坛中画水池、龙王和菩萨像,坛的四面也各画龙王像,请比丘诵经,即能求得甘霖踵至。
    凡读过《春秋繁露》的人,都不难发现这里所述的求雨坛法在整体结构上和董仲舒所述的坛法好像是一个模子扣出来的:董氏之坛四方,释氏之坛亦四方;董氏之坛置坎(水坑)蓄水,释氏之坛则画水池置净水瓶;董氏之坛塑土龙,释氏之坛则画龙王;董氏之坛中央塑大土龙一,坛之四面所塑土龙随方而不同;释氏之坛中央画大龙王一,坛之四面所画龙王头数也随方而异;董氏之坛随方色植缯旗,释氏之坛亦设幡旗,……种种相同,毋庸一一列举。
    董仲舒是西汉人,而浮屠入东来则是东汉以后的事情,这求雨坛法,显然是浮屠从《春秋繁露》中拿来的,尽管改头换面,把中国土生土长的土龙换成了天竺活灵活现的海龙王,把坎坛换成了七宝水池,把徜徉起舞的童男子换成了念念有词的比丘,但剿袭之迹,还是一目了然。借水行舟,落地开花,借中土本有的民俗仪式改装成浮屠的头面,这也正是佛教能够大行其道的方便法门之一。
    《大藏经》所收《大云经祈雨坛法》未著译者,但藏经中又有《大云轮请雨经》,比丘求雨时所念《大云经》当即指此,而所谓《大云经祈雨坛法》当即与《大云轮请雨经》配套的坛法仪轨。阅《大云轮请雨经》,其中也载此坛法,文字基本相同,可知《大云经祈雨坛法》盖即从《大云轮请雨经》析出而单独成篇者。
    对比释氏请雨仪轨和董氏请雨仪轨,有两事的差别,颇耐人寻味。
    其一,董氏祈雨,要在社坛的水池中养蛤蟆,并在相应的城门置公鸡和豭猪,豭猪即公猪,社坛置蛤蟆,大概皆取其阴阳感应之义。浮屠好生恶杀,自然不可能在祈雨之际伤生,但他也自有其感应之法,《大云经祈雨坛法》云请雨龙王皆用用“瞿摩夷汁”画成,“瞿摩夷汁”何物?坛法未明言,但《大云轮请雨经》则明言之,所谓“瞿摩夷汁”,牛粪汁而已。然则祈雨之龙何以必须用稀牛粪涂抹?牛粪臭气熏天,岂非冒犯龙王亵渎菩萨。经文未言用牛粪画龙之用意,但唐代和尚释道全编纂的佛学类书《法苑珠林》中却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解释,彼书《祈雨篇》即全引《大云轮经》此文,并特意于“牛粪”下注云:“《耶舍法师传》云:西国土俗以牛能耕地出生万物,故以牛粪为净梵王,帝释及牛并立神庙以祠之,佛随俗情故同为净。”可能天竺果真有用牛粪画龙王的习俗,但不知原本果为祈雨否。
    其二,董氏祈雨法之最有意思的地方,乃是规定于祈雨之时,“令吏民夫妇皆偶处,”说白了,就是求雨之时,人家夫妇要形影不离,起居同处,因为在董仲舒这样的阴阳家看来,人间男女的巫山云雨是和天上的云雨息息相通的,吏民夫妇皆偶处而交媾云雨,不过是为了激发苍天悠然作云、沛然作雨而已。但阴阳家的这种歪门邪道到了浮屠那里就行不通了,因为浮屠是倡导禁欲的,而且比丘都是光棍,如何云雨得来,因此,释氏求雨就只好省去了这一关键性的关目,根据《大云轮请雨经》,请雨之际众比丘众比丘尼非但不能想入非非,而且还必须禁绝情欲,“受八关斋戒”。嘻,指望这样一群干柴烈火般的旷夫怨妇来求云求雨,可谓势若水火,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4 16: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