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52|回复: 14

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9 0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各位大侠,民俗学会正在编写第十五期会刊,本期会刊开设关注专题,主题是韩国端午祭申遗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希望各位大侠有时间的话就这一话题写写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由于会刊编辑期限,约稿期限为一星期,字数500字到2000字,祈望各位大侠踊跃投稿,将不胜感谢!我的邮箱是seawly1979@163.com.

[ 本帖由 阳关故人 于 2005-12-9 09:15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12-11 13: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吾曾于学校一餐馆就餐时,(日韩菜为主)发现墙上赫然写着个大大的祭字,不知其有何深意?莫非韩国或日本的餐馆也有这样的现象吗?
发表于 2006-1-29 21: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其实这一并非是一件坏事.韩国的做法正好说明中华文化对之影响之深.在今天这个许多国人都在崇尚"洋文化"的时候,韩国的做法是否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其实也无妨,韩国确实有端午,我们只要知道我们是有端午的,而且我们将正视这些传统节日,足够了.借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发表于 2006-3-3 11: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外国抢报端午节是真是假 记者追访披露来龙去脉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记者 谢孝国 实习生 江微

  这几天,有关源于我国的端午节可能会被亚洲某国申报为该国文化遗产的新闻,引起不少网民和读者的热议,然而由于原发消息中只称某教授、某国而致使有人质疑,记者几经周折,终于独家采访了这一事件的当事人———“某教授”……

  外国抢报端午节是真是假

  5月6日,国内一家权威报纸的一则有关亚洲某国将端午节列入该国国家遗产名录并将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引起了大大小小网站、报纸竞相转载,而各大网站的数千名网民对此也热评如潮。但众多网民在对端午节被外人欲抢先申报表示遗憾的同时,也对这则消息因一些地方“语焉不详”产生疑问。   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是:近日东北一位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了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有网民称:为什么这个秘密首先知道的是一个教授而不是政府官员?亚洲某国为何能申请中国人的节日?某国具体是哪一国?这种含糊的报道令人怀疑其真实性。



图:端午粽,扒龙舟,延绵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真的那么容易被他国“端”走吗?本报记者 叶健强/摄

         记者追访乌教授细说事件

  前日,也曾有成都记者连线上了采写“亚洲某国拟将端午节申报为该国文化遗产”一文的作者,该作者当时透露:前不久,东北某大学研究文化的学者乌教授接到亚洲某国发来的邀请函,邀请他参加即将在该国举行的文化研讨会,邀请函上有拟将端午节申报为该国文化遗产的内容。此事引起乌教授高度重视,遂将此紧急传真给了文化部,经过文化部核实,发现果有其事。   昨日下午,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现任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教授乌丙安。当记者将电话打到乌教授家里,乌教授坦承是其本人向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反映了此事。随后,76岁高龄的乌教授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详尽披露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只是聊天知风声防范勿懈

  乌教授首先告诉记者,此前的报道有些出入。他说,其实,前不久他只是收到了亚洲某国的一封邀请函,让他在某月某日到该国参观他们的端午节活动并在研讨会上发言,研讨会的主题就是宣扬该国在保护端午节上的先进之处。   “邀请函里根本就没有提及要申请‘端午节’为该国文化遗产之事。”乌教授表示,他只是在与该国的学者电话聊天时听他们说“以我们现在过端午节的规模和气派,申报文化遗产完全没问题”略知一二。乌教授说,该国暂时并没有正式声明要申报,他之所以给文化部发急件,是出于一种未雨绸缪的心理。“我国文化遗产被他国成功申报的并不少,像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如果又被别人抢先注册了我们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别国为何抢着申报源于我国的端午节?

  乌教授告诉记者,我国从去年才启动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而韩国在1961年已公布了无形财产保护法。端午节作为一个节日,1967年通过了韩国的国家级保护,每年在端午节期间去韩国看龙舟的游客都有上百万。“其实很多国家都过端午节,端午节并不是我国的专利,我国如果不及早申报,被他国申报是迟早的事。”

          文化遗产被抢报屡见先例

  我国有很多文化遗产被他国申报?乌教授说,像端午节类似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比如说,我国的传统节目皮影戏就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了文化遗产,“那些来参展的皮影戏显得粗制滥造,哪比得上我们的!”而新疆维吾尔族的套曲《十二木卡姆》就被伊拉克和阿塞拜疆抢先申报。“我听过那些曲子,是多么的美妙啊,但因为中亚都有木卡姆,我们不申报别人就报了。”还有,新疆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和内蒙古的《马头琴》同样都被吉尔吉斯坦和蒙古国申报……   乌教授说,我们并不能怪别人抢了自己的东西,只能怪自己不够重视。他说,去年10月,联合国通过了28个文化遗产,我国的古琴被列入其中,在报刊上也只是一块小豆腐,毫不起眼。但在国外,那些自己的文化遗产被列入进去的国家则举国欢腾,热热闹闹。



图:当事人乌丙安教授成了媒体的追访对象(资料图片)

  某国抢报下快手难以成功   

  昨晚,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有关某国要将端午节申请为本国文化遗产,这在文化圈内已是公开的秘密,我们根本没必要大惊小怪。“申请是它们的权利,但批不批准是联合国的权利”。叶教授认为,某国要联合国批准必须在申报中体现其过端午节的原创性和单一性,但端午节发源于中国,中国以端午节来纪念屈原,有它特定的意义,而且在屈原出生以前,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中国就有划龙舟的习俗,并把端午节这一天定为龙的节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在1953年定下了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中之一就是屈原,我们有这么多的历史积淀,端午节在我国有这么多的意义,其它国家是抢不去的。

发表于 2006-3-3 11: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韩证实已申报端午世界遗产 2005年可见分晓   




2004年05月11日 10:18 东方网-上海青年报

  昨日,记者采访到了韩国有关“端午节申遗”的相关部门,韩方对把端午祭申报为世界遗产一事予以证实,并表示,端午祭能否成为韩国的世界遗产在2005年就可以见分晓。韩方称,这是他们首次就该问题接受中国媒体采访。

  韩国文化节厅负责人刘根实(音译)向记者表示,韩国文化节厅已经收到了江原道江陵市的申请,把江陵市的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目前,韩国文化节厅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提交了申请材料,江陵市的端午祭是否能成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必须通过2005年的世界性文化遗产选定委员会决议,才能见分晓。

  对于中国的端午节,刘根实称,因为他是政府官员,而不是民间学者,所以他不能对此发表看法。

  对于江陵市的端午祭,刘根实表示,这是把端午节庆典和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一种地区性庆典。

  而文化节厅另一位未透露姓名的官员则称,江陵市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是有区别的,中国的端午节是全国性庆典,祭拜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而韩国端午祭则是地区性庆典,祭拜对象是韩国的山神。

  “申遗”的发起者又是怎样的看法呢?江原道江陵市文化体育课负责人崔善福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崔善福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前,他看到了中国媒体对韩国端午祭申遗一事作的报道,但他称,中国的端午节和江陵的端午祭在内容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的端午节祭拜的是屈原,而端午祭祭拜的是韩国的山神,而“山神”之一就是新罗时期在江陵打退异族侵略的金庾信将军,为纪念这位将军,韩国民众在江陵山上修建了山神阁,每到农历4月5日,韩国民众就以米酒来供奉“山神”,而中国端午节是用粽子来供奉的;江陵市端午祭的时间从农历4月5日开始一直要持续到农历5月7日,而中国的端午节是农历的5月5日。端午祭上的主要活动是荡秋千、上演戴面具的无言剧等,而中国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划龙舟。

  记者问崔善福,韩国为什么也叫“端午”?崔回答,韩国的端午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端午”取自于农历上的节气———端午。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无形文化遗产国际调查委员会,并于2001年5月首次召开选定无形文化遗产大会,隔两年选定一次。

  由18名审查委员会构成的国际审查委员会的选定标准是,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及深远的传统,对社会、文化有重大的影响,有独特的技术应用其中,同时存在着消亡的危险。此次韩国“端午申遗”将在2005年第三届无形遗产大会上审定。

  (《成都商报》供稿)

  昨日,江陵市文化体育课发来关于“端午祭”的介绍资料,资料中指出,“端午祭”就是端午节,并由于朝鲜时代的文献记载,而将端午祭祀的历史上推了一千年。介绍内容如下:

  江陵端午祭又被称为端午节、端阳节、端阳游戏或端阳祭,是源自古代部落的祭天仪式和农耕礼仪的历史悠久的乡村祭,它作为完美展现本来活动场面的传统民间祝祭,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第13号。

  其内容在朝鲜时代南孝温的《秋江集》、光海君时代许筠的文集《惺所覆瓿稿》以及朝鲜后期江陵邑志《临瀛志》中均有表述,因此江陵端午祭的由来也被上推了一千年。

  在江陵端午祭上祭拜的神是喻为新罗名将金庾信的“大关岭山神”、创建了新罗末期九山神门之一堀山门的凡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城隍神”和据说是命令老虎劫持江陵郑氏姑娘娶为妻子的“大关岭国师女城隍神”等三个神,举行祭礼时,将依次拜祭。

  具有如此复杂由来的江陵端午祭从阴历4月5日举行的“酿造神酒”活动开始,一直到端午祭结束的阴历5月7日,共举行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增添了一层节日的气氛。
发表于 2006-3-3 11: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亚洲某国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引起我专家注意   



2004年05月06日09:5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刘玉琴

  近日东北一位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周和平焦虑地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周和平向媒体透露,目前中国正加紧考虑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他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他希望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界代表在会议期间提议,中国应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所有的传统节日应有相应的假期,将其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不少代表说,现在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比如情人节和圣诞节。有的人不知道圣诞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照样跟着别人过。情人节这一天,大街上的玫瑰花几乎全卖光了,并且价格不菲。然而,中国自己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却受到了冷落,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受到严重威胁。

  为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文化部、财政部自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一年之后,日前再次加大保护力度: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财政部正式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列入预算项目,2003年投入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2004年又投入2000万元,用于支持试点工作的开展;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继公布的第一批10个试点之后,又确定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第二批29个试点。

  周和平强调: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和联系世界的桥梁。保护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对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人民日报》(2004年05月06日第四版)

发表于 2006-3-3 11: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某国欲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 专家称可能成功   




华商晨报

  本报记者何骞

  您过了多半辈子的端午节,可能就要成为别国的“文化遗产”了。

  日前,东北亚某国欲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一事一经披露,立即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国内各界纷纷表示:我国保持了两多年的文化习俗被别国抢先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民族感情所不能接受的。昨天,本报记者就此事来龙去脉进行了调查。

  一位老人的急电外国要“抢申”端午节

  昨天下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某大学教授冰庵(化名)向记者讲述了“端午节遭抢申事件”的大致情况。

  前不久,东北亚某国向冰教授发出邀请函,希望他能参加该国即将举行的文化研讨会。邀请函上有拟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此事引起冰教授高度重视,他立即将此紧急传真给了中国文化部。

  经过文化部核实,发现果有其事。

  冰教授告诉记者,该国早在1967年就已将端午节庆典列为他们的国家级“第13号重要文化遗产”予以保护。近年来他们更是年年举行隆重的盛大庆典艺术活动,吸引了上百万人次参与。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中,该国本土文化也确实与中国的端午节发生了一定的融合,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

  一个愤怒的声音如此申遗实为文化掠夺

  辽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名誉会长张一波教授在听闻此事后,万分愤慨地表示,一旦外国将端午节申报世界遗产成功,那么就将成为国耻,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端午节,竟要成为他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在感情上所不能够接受的。

  著名“保钓”人士、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联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的王锦思表示:“韩国、日本、越南等许多国家都有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而我们却正在渐渐忘却自己的历史根源,当我们陶醉在一个又一个‘洋节’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谁抛弃了中国传统节日?”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高凯征教授认为,端午节是我国古已有之的多民族民俗大节,两千多年来,不仅海内外汉族或华人家家户户都要隆重庆祝,并在许多城镇和村寨举行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同时,南北方还有满、蒙古、藏、苗、彝、畲、锡伯、朝鲜、土家、达斡尔等约28个少数民族也都各具特色地庆祝这个节日。

  他表示,外国欲将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一种“合法”的文化掠夺,事实上这种掠夺远不仅限于此,中国有着诸多的名胜古迹———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它们都正面临着这样的危机,现在我们应尽快从各方面对他们进行保护。

  一种可怕的忧虑外国“抢申”可能成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管中国非物质遗产“申遗”的老教授告诉记者,如果东北亚某国真的准备用端午节申报文化遗产,那么他们将有成功的可能。

  这位教授介绍说,一个项目要成为非物质类的世界遗产,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即历史价值性、完整性、真实性。现实的情况是,该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即将此项目列入国家级重要遗产,并且在长期的历史进化中,它已与该国的文化内涵相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真实、完整的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因此该国端午节“申遗”是有成功的可能。

  一个酝酿的“设想”所有传统节日“打包”申遗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焦虑地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周和平向媒体透露,目前中国正加紧考虑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遗产。

  周和平还痛心地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我们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他希望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

  短评:反思应多于愤怒

  文/李子平

  端午节虽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已经逐渐地融入各个邻近国家的文化中,已经具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和特点———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早就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还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

  端午节的流传,背后是我们国家的强势文化。而对于“某国”的做法,我们更多应当是反思和借鉴。

  我国传统的节日中,蕴含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亲情、团聚,以及文化的传承。但是现在过节,通常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节日的意义正日渐沦为只存在于经济上。显然,我们该向人家学学了———用心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

  与其临渊“怒渔”,不如退而结网。

发表于 2006-3-3 11: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端午节列入别国文化遗产岳阳坚决捍卫“主权”   





2004年05月08日01:24 时代商报

  近闻端午节列入别国文化遗产岳阳坚决捍卫“主权”

  近日有报道称亚洲某国目前已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端午节若真的被他人申请为文化遗产那将是国人的失职和耻辱。”作为端午节由来地的岳阳市对此更为震惊,岳阳市文化局局长沈继安闻讯后坚定地表示:“岳阳人民对端午节感情很深,人们应该要好好保护它,岳阳市将迅速采取行动,坚决捍卫属于我们的端午节!”

  岳阳市文化局局长沈继安表示,今年端午节即将来临,希望社会各部门对此事高度重视,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为捍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用实际行动‘捍卫’属于中华民族的端午节。汨罗市委副书记霍东华得知端午节被别国列为文化遗产后显得异常吃惊,他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一定不能丢。汨罗的传统文化大部分受着汨罗江屈原文化的影响,与端午节息息相关,每年端午,汨罗江边都会人山人海,许多人不远千里赶来观看龙舟赛,同时还会在国内纪念屈原现存的惟一古建筑屈子祠举行大型的祭龙仪式。今年端午节期间,汨罗市政府部门将会举行一些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活动,也要进一步加大宣传保护工作,联合文化、宣传等多家部门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加强措施,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据《东方新报》

发表于 2006-3-3 11: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韩国准备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给国人敲响警钟   




2004年05月09日 15:33 新闻晚报

  5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的报道,说东北一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急件,称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时间,该报道引起了我国舆论的很大反响。另据《光明日报》4月14日发表的一篇文章透露,“某国”是韩国。1967年,韩国江陵市“端午祭”被批准为国家级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予以保护,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目前韩国文化部门正准备把江陵端午节列入遗产申报名录。

  中国正加紧考虑对策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焦虑地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周和平向媒体透露,目前中国正加紧考虑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他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他希望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界代表在会议期间提议,中国应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所有的传统节日应有相应的假期,将其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周和平强调:保护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韩国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市市民祈求丰收和安康,举行摔跤、荡秋千等游戏的大型民俗活动。据韩国学者考证,端午祭的内容在“朝鲜时代”南孝温的《秋江集》就有表述,因此江陵端午祭的由来被追溯到一千年前。   据韩国学者介绍,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韩国人向往现代化,到60年代经济开始起飞,在这期间,西方文化受到重视,却忽视了本土文化。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感到,文化上的全盘西化,将使民族文化逐渐枯萎失传,使民族精神受到抑制。从60年代开始,民俗文化的搜集研究受到了重视,民族文化的遗产作为“无形文化财产”被保护起来。

  1960年,韩国中央大学的任东权教授发现江陵市搞的端午祭活动规模最大,很有特色,于是写了调查报告,向文化观光部申请确认其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由于评委们对民俗文化缺乏了解,任教授一个个找评委谈,直到1967年,江陵端午祭才正式获得通过,成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从此以后,江陵端午祭的盛大活动得以恢复,并呈发展趋势。

  

  专家观点:应恢复端午节的文化原义

  冰庵

  长期以来,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例如端午节就被片面割裂,并淡化成支离破碎的节日,或多或少失去了原貌。其实,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为了继承端午节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传统,使古老的全民健身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入现代生活,很有必要尽快抢救和保护其原文化形态。   端午节又俗称端阳节、端五节、天中节,除汉族外,还有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等约28个少数民族庆祝这个节日。我国的端午节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这些国家至今还在欢度端午佳节。韩国的文化部门目前正准备把江陵端午节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实际上,这个节日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从时令上看,“端午”为“阳极之日”,故《风土记》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种种物辟邪恶。”   在端午节的活动中,自古以来就有了赛龙舟,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人身上及屋内各处悬挂香包等等,都和上述节日主题息息相关。以后才渐渐加入了纪念地方性名人的内容,例如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楚地纪念屈原,长江下游江浙吴地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或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

  多年来报纸书刊上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时,总是只讲它是一个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未免过分片面地强调特定地方的纪念性内容,夸大地利用其政治性目的。结果,在相当长的年月里,使几代人不了解端午节的真实内容和全民防疫健身的内涵,逐渐失去了美好的传统文化记忆,从整体上冲淡并损害了一个全民共享的祝福祝寿、企盼吉祥的美好节日。对于像端午节这样的多民族全民节日,应当恢复它两千多年来的防灾祛病、祈求健康长寿的本来含义,抢救并保护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   (作者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摘自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间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及其他文化艺术。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19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我国昆曲位列其中。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各界反应

  端午节起源于我国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亚洲国家是绝对不可能申请成功的。因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需要具备惟一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这三个特点。某国的端午节就不满足前两个条件。———上海交大林源祥教授

  两千多年前,屈原就是在岳阳地区的汨罗江投江殉国的。岳阳人民对端午节感情很深,岳阳市将迅速采取行动,坚决捍卫属于我们的端午节———岳阳市文化局局长沈继安

  [编者手记]

  也是一种激励

  看了某国申请端午节为该国文化遗产的报道后,虽说心里不是滋味,但所谓“福祸相倚”,如果它能在激起“保卫端午节”呼声的同时,引起有关部门的反思,提升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那么该事件就有了积极的意义。

  很巧,《人民日报》的这篇报道发表在“黄金周”里,这让人不由地去思考,当我们日益关注节假日期间的购物消费,即节日的经济功能时,又该如何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回溯历史,建国以来,法定节日中的传统佳节只剩下春节,与他国相比,我国节日体系的文化特色显得不足。很长一段时间里,政治压倒一切,我们甚至有过“革命化的春节”。而今,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传统文化又有被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遮蔽的危险。

  好在不少国人意识到了这个危险,两会期间,纪宝成等人大代表提交了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我国法定假日的议案。而此次韩国的申报,则从外部刺激了我们的神经。有些人为此“义愤填膺”,但笔者以为不必,因为韩国保护江陵端午祭的经过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对本土文化态度的转变有多么可贵。因此,这也是一种激励,激励国人去保卫祖宗的“遗产”,去体悟它们的弥足珍贵。(然尔)

发表于 2006-3-13 17: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多数日本青年认为中国人性情偏激思想观念陈旧

--------------------------------------------------------------------------------
http://news.tom.com  2006年03月13日 11时33分?来源:新华网  
http://news.tom.com/2006-03-13/0021/12820422.html




在中日青年交流50周年的今天,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在日本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调查显示,日本青年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对历史更是不耐烦。可见,仅仅告诉日本青年历史真相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更应该在对日文化输出方面有所作为。

日前公布的以中日美韩四国高中生为对象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日本高中生对当代中国人有着令人吃惊的解读


国际先驱导报驻东京记者孙巍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日前公布了以中日美韩四国高中生为对象的调查报告。在首次加入的“他国印象”栏目中,日本高中生对当代中国人有着令人吃惊的解读。专家指出,高中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摆脱了稚嫩的年代,开始追求个性和独立,但又由于涉世未深,思想行动显得极不成熟。日本高中生的答案固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至少如实反映了日本青年对当代中国观感的一个侧面。

“性情偏激,待人冷漠”

这份名为《高中生朋友关系和生活意识调查——日美中韩四国比较》的报告以问卷形式对日本12个不同地区的高等学校进行了调查,其中可以看出日本高中生对中国人性格特点的看法。

调查“对中日美韩四国人的印象”中,列举了23个小项供学生选择。结果显示,在认可率较高的几个选项中,有47.8%的日本学生认为中国人勤奋好学,40%认为中国人非常冷漠,52%认为中国人观念陈旧,53.4%认为中国人性情偏激容易激动,45%认为中国人富有集体主义精神,59.8%认为中国人有爱国主义思想,还有51%的学生回答对中国不甚了解。

与之相反,认为中国人生活悠闲的只有9.8%,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的不到10%,认为中国人充满活力的不足11%,认为中国人容易亲近的不到12%,认为中国人亲切的只有13%,认为中国人重视人情的有16.2%,认为中国人具有正义感不到18%。

报告在总结中日之间相互印象时说,此次调查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日两国学生都高比率选择了“情绪激烈”和“冷漠”两个选项。其中有49.1%的中国学生认同前者,有46.1%赞同后者。而这两个选项在各自对本国的印象选择中又都排在最后一位。也就是说,中国学生不认为中国人性情激烈、待人冷漠,日本学生也不认为日本人具有这样的性格特点。

只识中国产品,不识中国文化

除关注中日美韩四国学生对其他国家的印象外,调查还了解了各国学生对其他国家的关注度。结果显示,日本、美国和韩国学生对中国的关注度相差无几,均在40%前后。而有36.4%的日本学生对中国不太关注,有19.6%的学生毫不关注。总体来讲,“非常关注中国”和“毫不关注中国”的男生比率都要超过女生。

报告在分析日美韩三国对中国关注度并不很高的原因时说,或许是学生本身不愿关注,或许是他们对中国缺乏了解。

调查在“他国印象”大项的最后部分设置了“与他国接触”环节,从其设定的9个小项的选择结果看,日本学生与中国的接触机会和渠道相当有限。其中回答父母喜欢中国的只有6.1%,回答本人喜欢中国或有中国朋友的只有10.2%,回答想去中国留学的仅有约5%,回答去过中国的不足7%,回答看过中国电影或听过中国音乐的有11.2%,回答看过中国电视或读过中国报纸、杂志和图书的有11.0%,而回答看过中国动画或漫画更是不到3%,但回答拥有中国产品的日本学生比率竟然达到近65%。

报告对此总结说,日美韩三国回答拥有中国产品的比率都很高,除此以外日本与韩国的高中生与中国接触的机会非常少。

此次“高中生友人关系和生活意识调查——四国比较”充分说明,在中日两国青少年缺乏相互交流和了解的情况下,容易主观臆断曲解对方形象,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对于面向未来发展双边关系极为不利。#

链接:日本青少年研究所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亚洲各国学生教育的比较研究。虽是民间机构,但其每年的调查报告均要送交日本文部省,供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参考,可以说由其汇总的调查结果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和严谨性。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于 2006-3-13 17: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呼吁摆脱“弱国心态”http://news.QQ.com   2006年03月09日03:24   新京报    
  沈国放主持“世界知识系列讲座”谈中国机遇

  本报讯(记者司徒北辰)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局长吴建民前日表示,中国在当前发展过程当中,应该继续保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路线,国人还应该保持清醒头脑,摒弃“弱国心态”。他是在世界知识出版社举办的“世界知识系列讲座”上讲这番话的。


  “弱国心态”本质是缺乏信心


  在该系列讲座第一讲“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见证和感受”中,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沈国放主持讲座,并邀请吴建民和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主讲,参加活动的还有学者、记者、学生、公司员工以及私营企业老板等。


  吴建民指出,刚刚过去的2005年被世界称为“中国崛起年”,但中国以前是穷国,刚刚发展起来一点,就有些人开始浮躁。


  在分析什么是“弱国心态”时,吴建民说,第一是喜欢夸大自己的成就和优点;第二是不喜欢提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第三,则是很介意人家的批评,不能冷静进行反思。吴建民指出,“弱国心态”本质是缺乏信心,摆脱这种心态是需要时间的。


  吴建民提醒公众,中国在发展道路上“将走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国民要以冷静、正常的心态对待复杂局面,青年一代尤其要了解传统文化,要有大志。我们也要特别警惕一些“捧杀”中国的行为。

  谈判中姿态强硬容易妥协难

  龙永图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怎样做一个大国公民”。他告诫公众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是外交部长,每个公民也都有责任维护国家形象。他举例说有次在飞机的头等舱上,有人大声打了半个多小时电话,就像在自家客厅一样大声喧哗,由于飞机上还有外国人,这件事让他感到“无地自容”。


  历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和联合国大使职位的沈国放谈及外交谈判时表示,强硬并不一定意味着爱国。他说必须懂得哪些应该坚持原则,哪些应该灵活,哪些应该妥协。龙永图插话说,在谈判中姿态强硬最容易,而妥协意味着要准备很多方案,就很困难了。


  在讲座的最后,沈国放跟两位嘉宾还就如何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等问题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沈国放指出,中国企业一定要学会借助外交资源,外交部门也要将企业的困难纳入外交交涉的层面。
发表于 2006-3-22 19: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消息传出,所谓中韩端午申遗之争再次成为热点———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有哪些不同?此次申遗成功,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中国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第1部分

   认识韩国端午祭

   新京报:韩国江陵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王焱:从宏观上说,东亚共处于一个文化圈内,东亚国家的文化既有其统一性,也有其分疏性。



具体到这个事情,韩国江陵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都在农历五月初,体现出东亚文化在时间上的统一性;但两者的具体内容上又有一定差别,如中国端午节包含了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韩国江陵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又体现出东亚文化的分疏性。东亚统一的地缘特色与其分疏差异同时得到了展现。

   王学泰: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本身是一种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地方的保护神和英雄等,还有一些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直到1926年,因为其时间是从每年的阴历四月十五持续到五月初七,与中国的端午节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中国很少有如此规模群众性的祭祀活动。

   刘魁立:有一点可以说明,包括我们自己国内,对于一个民俗节日的诠释,也不尽然相同。南方过节和北方过节都不一样。南方很少像北方这样吃饺子,过年的整个方式,甚至在时间长短上,都有些差异。北方过年时间很长,南方很快就要耕作,气候的原因,所以比较短。过去在南方有这样一个说法:“冬至大于年”,在某一个历史时期,过冬至的隆重程度有时不亚于过年。这就是说每一个地方,在自己的民俗活动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一普遍性和特异性的结合,是民俗事项的一个非常重要特点。

   所以,就算韩国从我们这里,作为一种人类文化财富而共享了的话,他们自己也会有很多的变异,何况我们和他们又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另外又经过了相当长的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而且,现在他们的端午祭还有其他一些活动,包括大型的演出,把各国的舞蹈(艺术团体)请来,这些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异。

   第2部分

   直面不自信心态

   新京报:怎么看待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

   刘魁立:我想这不是坏事。从整个人类角度来看,文化是多样性发展的,每一个民族都要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应该受到赞赏,是人类文化互相交流的情况之一。

   新京报:这件事发生以后,有国人感觉到自己的文化遗产、文化创作被别人“占有”了,似乎流露出不自信心态。

   刘魁立:我们也应看到,文化遗产的共享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荣耀。我们的文化产品被别人因袭、模仿甚至再创造,体现了我们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在这个问题上,这两种看法如果结合起来,就容易想得通。我们最近和蒙古国共同申报一个文化遗产———长调。

   这是彼此有所尊重又所有借鉴,道理是一样的。

   比如说韩国,首先他们承认这一岁时庆典起源当然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端午的时间框架的选择。在这个时候,我们心里默默地感觉到,我们所创造的文化,对于我们中国人认识事物、认识自然、认识人事很有意义。韩国接受了这些并作为自己文化符号体系中的一部分,难道我们觉得我们丢了什么东西吗?我们并没有丢呀。

   新京报:一些人的不自信是否与近代的不幸历史有关?

   王学泰:我们不要把什么事情都与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联系起来。非洲联盟的秘书长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我们已经独立很久了,所以应该向前看,促进一个民族的觉醒不能靠回忆过去,而是要摆脱过去的影响。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是民族自尊的表现。我们习惯于把精神的支撑点放在过去,不是归过于不幸,就是托庇于祖荫。好在我们有近三千年没有中断的历史,历史上足以引起今人自豪的东西确实不少,近代使我们不能前进的因素更多。但是一个自强的人、一个自强的民族更多还是需要自省和自信,这才是前进的动力。把一切都推到外部因素上是不成熟的表现。

   刘魁立:实际上,从某种意义来说一些人已经把端午节民族化了。反过来说,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一些是借鉴外来民族的,比如说,佛教、以及藏传佛教,都是我们借鉴过来以后又做出自己民族的重要贡献,并不是说因袭过来,就没有自己新的创造。

   这已经是我们自己的了,现在再不能说是外来宗教。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说,文化从一个民族传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历史环境转到另一个历史环境,从一个群体传到另一个群体,变异是必然的。

   所以在谈异同的时候,仍然牵扯到我们是从人类文化发展这样一个总的宏观的角度来看,还是孤立地从我们自己一个民族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心态表面看起来似乎出发点不同,差别很大,但实际上这两种心态的根源是一个:不是以那种特别宽容的、更加长远的态度和眼光来认识这件事情。我们认识事物的立场,一是全人类的立场,一是民族的立场。民族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当然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假如我们只是很狭隘地看到了我们一个民族而没有看到我们也是全人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话,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我们民族的东西不能被别的民族“占有”,一旦被“占有”,就意味着我们的东西被“盗窃”了。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视角和立场的变化就使得我们想得更宏阔一些、更明白一些。马上要过圣诞节了,圣诞老人在我们的很多商店门口“站岗”,但并没有因为这个,芬兰人或者美国人就会表达他们的不满。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宏阔的、更加长远的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3部分

  反思中国文保现状

   新京报:在这场所谓的争论背后,我们感觉到的是民族与文化之间的纠缠关系似乎并不简单。

  王焱:是的。民族、文化、政治分属于三个不同层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并非一种文化只能归一个民族所有,一个民族垄断一种文化。文化是人类公器,如果这种文化具有普遍意义,那它就会超越各种畛域广泛传播,而现代民族国家的疆域则是后来形成的。端午节是一个例子。再比如说古希腊文化在本土亡佚之后,却保存在阿拉伯文化中,后来西方人从中找回来并发展到现在,才使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们得以发扬光大。

  新京报:有人说,韩国江陵端午祭给中国人的思考就是如何保护好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保护的总体现状如何?

  王焱: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谈到文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保存、传承和发展创新。保存就是首先让一些文化载体存在,比如说古建筑一旦损毁就不可复制了。传承是什么涵义?还是以古建筑为例,维护修缮需要有专门的工人和工艺,这样才能做到“修旧如旧”。

  第三才是发展创造。比如说借鉴古典建筑设计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我们现在第一层次也就是最基本的保存层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在传承和发展创新方面就更差一些。比如说很多优秀的古建筑现在都没有了,懂得古代建筑技术工艺的工人也很少了,有些技术恐怕也失传了。这样下去就会导致失去在文化方面创新发展的基础。

  新京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王学泰:我们有多少精彩的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十年的风云变幻被淘汰了!你想想我们的端午节不就剩下吃粽子了吗?小时候北京端午节给我留的印象最深的是“青杏红樱桃”和桑葚,那时家门上还要插艾草、喝雄黄酒、小孩用五色丝缠手腕等。赛龙舟还要有水的条件,只有在南方少数地方能够举行。文革时代好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认为是“四旧”,被扫荡一空,实际上这种风气的形成始自五十年代。人们普遍认为我们从事的是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要与一切的旧事物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这种认识和教育使我们抛弃了许多不应该抛弃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文化的断裂。因此许多物质上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消失就不奇怪了。

  这二十多年似乎对各种文化遗产比较关注了,实际上眼睛盯着的无非是钱,说好听点就是“功利”,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者也。并非对“文化遗产”重视了,我想我们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短浅的、功利的态度,就不会对自己文化传统有个正确的认识。这两年来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些错误做法都与这种态度有关。

  第4部分

  重视文化“软实力”

  新京报:世界各国都将文化视为其自身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并名之为“软实力”。

  王焱:的确如此。在晚近国际上的发展研究中,世界各国已经不再将文化视为可有可无的剩余变量,而是高度重视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一种以文化为中心的发展范式正在兴起。有外国学者甚至认为,“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大多数研究文化的人都知道,创新必须在一个活泼的有生机的传统之上才能进行,没有传统也就无所谓创新;传统过于僵死也不行。但是我感觉中国离这个目标还比较远。现在我们讲和谐社会,其实就意味着从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转向追求一种文化价值的落实。这其中就包含了重视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如果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来看现代化,可能会认为文化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研究英国工业革命的人就发现,工业革命曾经一度出现过停滞,后来是依赖某种文化内涵的注入,才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所以,正如写作以《国富国穷》一书知名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兰德斯所说:“文化乃是决定经济取胜的支配因素”。另一方面,终极而言,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现更高文化目标的手段而已。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任何政治都不可能主观打造出一种文化,但“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

  新京报: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发展创新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物质文化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关系?

  王焱:现代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更是惊人。韩国近年确立了“文化立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在韩国旅行,会看到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都标有“国家文化财”的标志。而包括《大长今》等等大量韩剧在东亚的流行,不仅为韩国带来了大量经济效益,也扩展了韩国文化的影响。这给我们以启示,中国要发展,也不能满足于只是做世界的加工厂,永远只是生产裤子、衬衫,而应当大力发展资源投入低而附加价值高的文化产业,大力提升出口产品中的文化含量,多出口文化产品。不然的话,将来很多源于中国的文化会成为别人的东西。我们的后代要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可能要出国留学才能学到,这也并不是不可想象的。

  新京报: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项事业主要的力量来自哪里?

  王焱: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社会与个人都有责任。政府的责任除了必要的拨款外,主要是制定相关法律,出台相应的政策,改革现行的文化体制等等,但在具体实施方面,我们不能对政府期望过高。政府组织、企业组织都有自身的特定目标,并不是以文化为目标。在这方面,也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问题,所以保存这些文化遗产,实现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需要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机制,主要是靠公民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即第三部门来运作完成的。

  第5部分

  申遗成功的启示

  新京报:总的来看,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王焱:从更高或者更宏观的角度说,这件事情也给当代中国人提了一个醒:文化没有国界。古代的东亚传统文化为现在的不同民族国家所承继,这样一种共同的“文化财”,如果我们自己不能主动继承发展,别人就会承继发展。应当承认,不但在现代化方面,日本与韩国走在我们前面,而且在发扬东亚共同的“文化财”方面,也已经着了先鞭。

  王学泰:韩国申报成功给我们的启示,第一就是对过去文化遗存应该有所尊重,不管它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利益;第二,应该清点一下,还有什么文化遗存亟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像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根据其重要程度,分级保护。保护遗产是件花钱的事,不要老想借此赚钱。赚钱应该是副产品。

  刘魁立:实际上,在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打交道的问题上,我们有许多应该检讨的地方。我们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很关爱,有的时候我们就做得很不关爱。而韩国和日本,在这些地方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还不止是他们,甚至于欧洲的若干国家,他们的所作所为,对我们来说,也有启发意义。人家从我们这里学到的,或者从我们这里接受的,他们对此有所发展,甚至发扬光大,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会想到自己:哦,我们还做得不够!所以我想在这一点上他们给我们的启示甚至不止是就事论事,而是我们如何去举一反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同时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不仅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还承担着或者完成着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无论是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立场出发努力建设我们的新文化,还是从人类文化发展来考虑要走多样性发展道路,每一个民族都要吸取别人的一些长处和优秀成果,做出世界贡献。无论是从人类的立场,还是从民族的立场,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来关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只有把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好,才能为我们的文化建设获得多一份参考,多一份资源。

发表于 2006-3-22 21: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王学泰:我们不要把什么事情都与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联系起来。非洲联盟的秘书长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我们已经独立很久了,所以应该向前看,促进一个民族的觉醒不能靠回忆过去,而是要摆脱过去的影响。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是民族自尊的表现。我们习惯于把精神的支撑点放在过去,不是归过于不幸,就是托庇于祖荫。好在我们有近三千年没有中断的历史,历史上足以引起今人自豪的东西确实不少,近代使我们不能前进的因素更多。但是一个自强的人、一个自强的民族更多还是需要自省和自信,这才是前进的动力。把一切都推到外部因素上是不成熟的表现。

严重同意!!!

发表于 2006-3-22 21: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部官员称
中韩没有"端午节"之争 "打包申遗"仍在酝酿
  中新网5月11日电 中国文化部有关官员日前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表示,有关媒体对“韩国将申请端午节为其文化遗产”的报道与事实有较大出入,将“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一事亦未实际操办,望媒体不要对此事进行炒作,使事件复杂化。记者又从其它渠道了解到,韩国方面并未有打算正式声明要将“端午节”申报为其文化遗产。但文化部有关官员对媒体的轮番炒作表示非常担忧,“有关媒体爆出抢报端午节的亚洲某国是韩国,对此文化部目前仍不确定。”

  “打包申遗”仍在酝酿中

  该官员表示,开始时报道就有失公允,诸多媒体的炒作更使事实与报道出现相当大的差异。由于“端午节”事件不但关乎中国民众的民族情结,更关系到中国与他国的外交关系,所以媒体的轮番炒作给文化部实际解决问题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这名官员说,希望媒体不要再炒作“端午节”事件,使问题复杂化,更希望公众给文化部时间,文化部一定会解决问题,保护好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有媒体报道文化部考虑“将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一事,文化部有关官员则表示,虽然文化部已有此想法,但“打包申遗”仍在酝酿中,还没有实际动作操办此事。由于向联合国“申遗”手续相当繁琐,所以需要长时间的运作才能确保成功。

  教授发警告为未雨绸缪

  曾向文化部进言的东北某大学教授乌丙安表示,事实与此前媒体报道的有出入。他说,不久前他曾收到亚洲某国邀请函,请他去该国参观其端午节活动并在研讨会上发言,研讨会的主题就是宣扬该国在保护端午节上的先进之处。

  “邀请函里根本就没有提及要申请‘端午节’为该国文化遗产之事。”乌教授表示,他只是在与该国的学者聊天时听他们说“以我们现在过端午节的规模和气派,申报文化遗产完全没问题”时,对其心态略知一二。

  乌教授说,该国暂时并没有正式声明要申报,他之所以给文化部发急件,是出于一种未雨绸缪的心理。
发表于 2006-3-25 09: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紧急约稿:关于韩国端午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专家称“端午保卫战”无知透顶

  南方网讯  昨日(6月20日),来自中国民俗领域的知名专家齐聚北京民俗博物馆,对刚刚引起轩然大波的“端午节事件”进行了研讨,刚从韩国考察完“江陵端午祭”的“端午节保护”上书第一人乌丙安教授首次全面披露事件来龙去脉。与会专家表示,保护民俗文化应从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事件做起。

  乌教授告诉记者,那个函是4月4日发的特急件,发给了文化部的领导。“4月2日我还在北京参加文化保护培训,当时我们28个专家投票讨论39个文化保护项目试点,我提议将端午节等节日保护作为一个贴近民情的大项目申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也同意了,也一次性通过,可文化部在云南宣布批准的试点时,这个项目被拿掉了”。

  乌教授表示,密切联系老百姓生活的一些文化遗产,应该优先保护起来。“在东北,一百块钱一张票的二人转有人去看,但你白送他昆曲票,他也不去看。”“我们这些年报民族文化遗产,还没有眼睛向下,因为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就是这些节日。一些即将失传的或者要离开的老艺人也要优先。”

  对于某省掀起的“端午节保卫战”,乌教授认为这个说法无知透顶。“非物质遗产和物质遗产是有区别的,非物质遗产有源有流,有共赏性,共享性,能本土化——你这里有,但不禁止别人有。站起来拍胸脯跟别人打架是‘无知’,人家没有说你不能纪念屈原呀”。

  乌教授表示,媒体以“韩国叫端午祭,我们叫端午节”建议“不要误会”。“这是遁词,韩国的祭是一个仪式,但也是节日。另外在日本,节日就是祭,祭就是节,这个不用回避。”

  据悉,中国民俗学会将正式安家北京民俗博物馆,朝阳区文委和北京民俗博物馆将加大民俗保护,力争在2008年前推出民俗基本陈列展。目前已有人生礼俗展、端午民俗展等。

(编辑:曾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5 04: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