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2|回复: 3

版主请进:数字时代的学术“交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3-4 10: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洁宇JJ让我给她的稿子,是接续下文思路写的,我给你发MAIL了。
[ 本帖由 chinese 于 2003-3-4 14:20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3-4 10: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葛涛:网络时代的中文学术网站
  网络正在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这不仅因为具有高学历的网民的数量巨大——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网民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已近1800万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者也有近170万人,而且也因为网络已经渗透到学术研究的多数领域,不仅有“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www.chinalawinfo.com)这样的热门专业网站,而且也有“简帛研究”(http://www.bamboosilk.org.)这样较为冷门的专业研究网站。在自然科学领域,近年也出现了诸如科技之光、中国科技网等著名网站。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机构、学者、网友利用网络提供的种种优势条件创建的一批人文社科类的学术网站,在现行的学术体制之外为学术传播和学术交流创造了一个公共空间,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中文学术网站的现状
  目前学术网站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网友创建的个人网站。这类网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题式网站,如范亚峰创建的“公法评论”(http://www.gongfa.com)网站、秋风创建的“思想评论”(http://www.sinoliberal.com)网站、论迅创建的“评读鲁迅网”(http://www.eluxun.com)。这类网站多是网友中的“发烧友”创建,多侧重收集某一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资料,在耕种“自己的园地”,满足自己兴趣的同时还能丰富学术的公共空间,促进学术的传播,是网络中最多姿多彩和最有生气的网站;另一类是综合性网站,如沈中创办的“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网站,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经济论丛”、“思想观潮”、“民主政治”、“哲理社会”、“史海钩沉”、“科教文化”、“国际战略”等领域,一共收录约6000篇学术文章。个人创建的学术网站由于站长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兴趣所限,在总体上水平参差不齐,原创文章较少。加之站长的学术兴趣变化和建站所需要的巨大精力付出,这类网站的发展前景最不清晰,后续发展乏力,有相当一批此类网站已经倒闭。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新的网站也在层出不穷地创建着,继续推动学术网站的多元化发展。
  二:学者个人创建的网站。这类网站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面向大众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如杨玉圣创建的“学术批评网”(http://www.acriticism.com),在收录本人的史学研究成果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当代中国的学术问题,揭露学术腐败、批评不良学风,倡导健康、理性的学术精神,维护学术的尊严;另一类是面向“小众”的,如毛寿龙教授创建的“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http://www.wiapp.org/)网站。这类网站多是学者结合本人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而创建的,有点类似于同人刊物,主要面向志同道合的“小众”,为他们提供研究资料、研究信息和交流平台。不过,这类网站虽然小而精,但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创建的网站。这类网站又分为政府机构的和民间的两类:政府所属的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建立的网站如北大和社科院建立的网站以及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期刊网、中国研究网等,这类网站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也大小不一;民间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如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天则经济研究网”(http://www.unirule.org.cn),《文化研究》杂志主办的“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tural_studies.net)。这类网站多是这些民间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在网络上的延伸,在网站建设方面更侧重展示自身形象,突出自身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兴趣,其发展前景多依赖于这些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自身的发展。不过,网络也为这些学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的发表学术文章、出版个人研究文集的平台,从而促进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大范围的迅速传播,有利于打破现有的学术体制的束缚。但是,这些在网上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前只能局限于虚拟空间,供同行交流,还无法得到现行学术体制的认可。
  四:公司与学术机构合作建立的网站。如由中社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合作主办的“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网站、由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合办的“国学”(http://www.guoxue.com)网站。“世纪中国”网站定位于“形成当代中国文化知识库,供大众使用,由专家学者主持,鼓励市民大众参与,以求形成具有广阔视野与强大包容性的互动公共空间”。该站为了“力求维持网上最高出版水准”,还对首发在该站的学术文章支付稿酬,因而吸引了一批学者在此首发他们最新的学术研究文章。“国学”网在提供国学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还对“国学宝典检索系统”进行商业上的开发,以每套4500元人民币的价格销售,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类网站因为有较为雄厚的资本介入,实行公司化商业运作,并具有较好的学术资源和较高的学术价值,所以是目前发展势头最好的学术网站。
  中文学术网站的问题与前瞻
  一:著作权问题。网络是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这一空间又是虚拟的,容易导致无序状态。中文学术网站现存的最大问题就是著作权问题。多数网站尤其是网友创建的个人网站在这方面注意得不够,只通过声明无意侵犯作者著作权的方式转载文章,至于稿酬就更不提了。随着《著作权法》保护网络著作权条款的制定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著作权问题已经成为决定中文学术网站命运的最大问题。只有认真地对待著作权问题才能促进中文学术网站在整体上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原创性问题。目前网上的原创性学术文章相对而言较少,多数文章都是转自书籍报刊等传统出版物。仅有的一些原创性学术文章还被不同的网站反复转载,这些数量的原创性学术文章与上网主要目的在于学术研究的近59万网民相比显得很不成比例。网络虽然对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影响巨大,但从本质上来说,目前还处于表层,还局限于器物的层面,对大多数上网的学者和普通网友而言网络仅仅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手段,还没有融入到研究主体的精神层面。此外,网络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把传统出版物搬到网上,它的价值更在于为广大思想者、研究者和网友提供一个较为自由的思想交流空间,这就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原创性的学术文章,也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网友介入网络文化、学术空间之中,为建设中文思想空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三:生存空间的问题。毛寿龙在评论国内学术网站时指出,在国外,因为科研机构和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较为发达,能较好地提供学术研究资源,所以,个人学术网站较为罕见。但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因为国内科研机构和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较为滞后,无法满足读者对学术资源的需求,因而产生了大量的个人学术网站。随着科研机构和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的发展,个人学术网站可能会越来越少。笔者认为,国内科研机构和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不仅会对当下学术网站的发展提供新的挑战,还会提供新的机遇,促使个人网站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改变转载、复制的建站模式,转向注重发表原创性文章和侧重互动论坛、讨论区建设的建站模式(如现在的“悼红轩”红学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从而提高中文学术网站的整体学术水平,更好地、更充分地发挥网络的各种优势,促进学术研究的整体发展。这也将是中文学术网站的大势所趋。此外,在国内的报刊、出版社等发表学术成果毕竟不太容易,学术成果发表的周期较长,出版个人文集的几率较少等因素也为中文学术网站提供了较大的生存空间。
  四:身份认同问题或与现行学术机制兼容的问题。有学者认为,网络在中国的普及,极有可能打破凝定的以北京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学术、文化格局。的确,网络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对学术研究的束缚,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北京所具有的学术、文化中心的地位并不仅仅在于它所具有的学术研究资料之丰富,在当代中国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下,北京不仅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报纸和出版社,还拥有一大批制定学术游戏规则、掌握学术话语权的国家级学术权力机构。这些才是决定北京具有学术文化中心地位的关键因素,学术网站的崛起仍然改变不了现行的学术机制。目前的学术论文所遵循的学术规范尚不承认来自网络中的学术引文,这就使得学术网站的身份认同问题凸现出来。学术网站所刊发的学术论文仍然要取得现实社会中的学术权力机构的认可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取得合法性地位,否则,便只能局限于网络空间,无法进入传统的出版物。网络空间的自由度使得学术网站的身份认同问题在目前的学术评价机制不改变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确立其合法性地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术网站的发展。
  五:经费问题。鉴于目前大多数的学术网站都是网友个人创建的或是由学者创建的非赢利性的、公益性的网站(事实上那些由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学术网站也很难赢利),建站者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维护、更新网站。此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公司不再提供免费的主页空间(这意味着站长在网费之外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购买网络空间),这些因素都对学术网站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杨玉圣也认为“尽管大多数学术网站的主持人对此无怨无悔,但长此以往,能否苦撑下去,仍不免让人担忧”。此前,中文网络中最知名的“思想的境界”网站就是因为站长的精力不够而关闭的。
  总之,中文学术网站经过近五六年的发展,已经“痛并快乐着”度过初创期或草创期,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高素质网民的逐渐增多,相信那些与时俱进,逐步完善自身建设,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有思想、有特色,注重原创性的中文学术网站会获得健康发展,从而推动中文学术网站的整体水平。正如毛寿龙所指出的那样:“不管如何,中文世界学术网站既然浮出水面,就再也不会沉下去了。”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02-19(本文的撰写曾参考陈平原、毛寿龙、杨玉圣、天马馨空等人的文章,特此致谢)

发表于 2003-3-4 20: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版主请进:数字时代的学术“交往”

葛涛兄的大作早已拜读,您的大作刚读完,已经回E了。
发表于 2003-3-6 00: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版主请进:数字时代的学术“交往”

置之死地而后生,况且现在中文学术网站的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蔡哥哥,怎么不把你的大作也贴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04: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