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4|回复: 0

节日的风俗习惯,包含着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31 21: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岁,就是年。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即为一年,也可叫做1岁。地球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即为1天。由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是不一致的,而且总保持着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就是中午太阳正当头顶)在北纬23度半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度半时,则称为冬至。“两至”,是指已经到达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二分”(春分和秋分),是指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的白昼与黑夜一样长。这样,一年就可以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刘分为4段,称为四季。若将每段再分为6小段,每小段约15天左右,全年可分为24小段,于是就产生了二十四个节气。
   2.jpg

早在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定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楽。从二十四个节气名称的含义,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不仅包括了天文、气候,也包括了农业和物候等自然现象,尤其与农事活动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根据以上对二十四个节气由来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知道,所谓岁时,其实就是指一年中的四时八节二十四个节气。岁时习俗,实际上就是一年里四时八节二十四个节气里的“节俗”,是人们在长期的衣业生产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个中包含着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所谓“节俗”,也就是节日的风俗习惯。众所周知,所谓节日,就是指由种种传承路线形成固定的或者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属于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所以,研究岁时习俗其实就是研究一个地区一年中的节令习俗(或叫节日习俗),也就是岁时、岁事、时节、月令和时令等的事象。
   3.jpg

吴地的岁时习俗源远流长,既有地理因素,也有历史因素。各地的岁时习俗在“同”中必然存在着“异”,这恰恰说明民俗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只是传承而且是多变的,有着自己特殊的方面,即特殊的内容、特殊的形式。以苏州一带为例,据清代衰学渊的《吴郡岁华纪丽》一书所载,此地习俗就有316个之多。吴地主要的岁时习俗是:1.春节;2.立春;3.元宵节;4.清明节;5.立夏:6.端午节;7.六月六:8.七タ;9.七月三+;10.中秋节11.重阳节;12.冬至:13.送灶;14.除夕。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为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叫做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即天明、早晨也。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居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动描蔡了春节的风情。自辛亥革命后,我国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则改称为春节。春节,俗称“过年”。
   4.jpg

吴地的春节非常降重热闹,充满温馨祥和的氛围,沿袭着古代的传统。家家户户贴桃符、门神和祈求吉祥如意、赞美春光与美好未来的春联,以及大红的“福”字,在室内墙上挂年画。春联内容大都与家庭、职业等有关,寄寓着美好的向往。如一般人家为“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年丰人舞,国泰民安”。生意人家为“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水上人家(船户)为九曲三湾随风转,五湖四海顺风行”。门楣的横披上,多为“吉祥如意”、“招财进宝”、“吉星高照”、“和气生财”、“福如东海”、“鹿同寿”、“金玉满堂”之类吉庆语句。有的人家还悬挂钟馗像,以避一年灾邪。门神多为秦叔宝、尉迟敬德,以桃花坞木刻门神最普遍。晨起,开门放爆仗,将爆仗置五色纸于手中燃放之,谓“开门爆仗”(除タ夜关门时放的爆仗,叫“封门爆仗”)。一般是先放一串小爆仗(小爆仗又叫“鞭炮”或“百子爆仗”),取“消除邪恶,除旧迎新”的吉兆。然后再放三个大爆仗(大爆仗又叫“高升”),取“节节高升”的好兆。
   5.jpg

男女老幼要穿戴一新,尤其是儿童、姑娘、妇女的衣着要新、要美、要整洁。先祭拜祖先神像(杭州人叫“神子”),点燃香烛,奉上茶果、糕团等供品,然后依次向长辈、家长行跪拜礼,或作排、鞠躬拜年、道喜:“恭喜发财”、“恭贺新格”、“祝你健康长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辈则要向小辈发预先用红纸包好的“压岁钱”。压岁钱,原意“压祟”,即禳被灾殃,驱避邪恶,后来转为吉庆祝寿的意思了。年初一早餐,吴地各地人家吃的不尽相同,有的吃木耳莲子汤,有的吃炒米茶加水煮蛋(一般为3个鸡蛋)、团子、糖糕等等,寓有合家团聚、生活甜盛、节节高升之意。上海人年初一时兴喝“元宝茶”,其实只是在清茶中放两枚青橄榄。午餐,习俗一天不烧新饭,一般吃除夕做的“年菜剩饭”,取“年年有余”的兆头;也有的人家吃馄饨,美曰“裏金裹银”;武进农村,也有中午吃隔年的赤豆饭或面条的,在面条中加放糖糕,取有余、甜、长寿之意。南京人新年五天都不吃米饭,而吃年糕、馒头、面条等。
   6.jpg
年初一,照例不出门拜年。自初二起,方可外出向亲朋友拜年互贺,抱拳或顿首恭贺,互道“恭喜发财“等祝须语,主人则请拜年者吃饭。吴地城多有“拜年拜到正月半”、“拜年拜到大麦黄“的谚语。如今通讯发达,盛行电话年或用手机发短信(贺信)。春节期间,各家款待宾客,除茶水、香烟外,还用红枣、大楽(板楽)、桂圆、柿饼、长生果(花生)、桔子等干、鲜果品和糖果(旧时多为麦芽糖、寸金糖、統管糖)等,取意“大吉大利”。毛脚女婿和新女婿一般在年初三去给岳父母拜年。城乡的街头巷尾,盛行掉(舞)狮子、掉(舞)龙灯、跳财神等民间文娱活动,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年初一,各种禁忌较多。“禁扫地、乞火、汲水及用针剪”,认为不扫地泼水是为了“聚财”,酒扫、倾倒垃圾会把“财气”带走。
7.jpg
不汲井水,是因为传统认为今日是井龙王(井水神)的歇息日。不借火、不动针剪是因为这些东西倘使用不当会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怕致破、败事、不吉利。武进一带初一还忌吃汤浇饭,认为吃了出门必遭雨淋。苏南各地晚上喜早睡,忌点灯。如果有孩童贪玩不肯睡,大人就哄他们,说是睡了能看到老鼠嫁女。早晨还忌讳鸦鸣、雀叫、狗吠,认为鸦鸣是老人灾,雀叫殇小孩,狗吠强盗来。正月初五,相传是财神(路头神)生日,人们都以酒肉祭祀,商店以争先为利市,迟恐财神为他家迎去。故子夜刚过就放爆竹迎接,俗称“抢路头”。蔡云《吴歈》有诗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岡。提防别处早迎神,隔夜匆匆抢路头。”抢路头,也就是接财神。接了财神,店肆就开张营业了。在农村,许多农民则将五天积在家的垃圾倒入田中作为杂肥,称之为“撩田财”。至于财神是谁,民间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赵公明,也有的说是关羽,也有的说是比干、范蠡等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7: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