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1|回复: 0

[转贴]民俗之"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6 15: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俗之"殇"

  逍遥津

  民俗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象征。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着急速变革,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日益尖锐,民俗文化既不能抛弃传统的,又必须面对现实。

  [策划人语]

  刚刚过去的农历七月十五,尽管有很多谴责,很多人还是买来了草纸,在公园或沿街的路边烧。八月十五还有很多天,月饼已开始走俏,尽管很少有人吃,但还是会买。这就是民俗!

  如今,一提到民俗,仿佛是久封于书箱的古籍,随手翻开潮气霉气扑鼻而来。但民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象征、精神的灵魂,它不该被人们遗忘。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也必然会随之变化,这是历史的必然。提了很长时间的移风易俗,回头再看看很多传统的民俗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不仅仅是形式的没落,更可怕的是民俗中很多美好的东西也被我们遗弃了。中堂文化中"孝悌"和"家和万事兴",茶馆文化中的"邻里和睦",婚俗文化中的"白头偕老"......当然,我们策划这组报道不是希望人们还去遵循这些"道道",只是提醒人们民俗中很多宝贵的东西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

  合肥的"传袋"

  "传袋"亦称"传代",一种古老的婚礼仪式,它完全是由古代娶亲铺褥席演化而来的。时至今日,合肥地区农村不少地方仍能见到这种习俗。

  吹吹打打,新娘到家,当花轿临门之际,以红袋铺地,新娘脚踩在红袋上,缓步走进婆家门,二三个红袋,随着新娘的脚步轮流向前传,所以称为"传袋"。"传袋"中的"袋"和"代"谐音,意喻"传宗接代"。有很多地方,一边传袋,一边唱着顺口溜:一代传一代,十代传十代,百代传百代,千代传千代。众人喊:好。还有的地方由伴娘领唱,众人合唱。领:要新娘,传口袋。众人:一代胜一代。领:传口袋,入洞房。众人:一代要比一代强。

  不久闹洞房便开始了,闹洞房时还唱闹洞房的歌:"看新娘,敬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手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新房内充满了欢乐与诙谐。

 合肥当地很多老年人大概都会对这样的习俗记忆犹新,因为它蕴涵着一段美好的记忆,与很多民俗一样,传袋习俗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它在增加婚礼热闹气氛的同时,还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也寄托了亲友对新人互爱互敬的期望。

  独特的安徽民俗

  2004年5月份,《中国民俗大系·安徽民俗》出版了,这是我省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主编欧阳发说:"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根,经过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着人的行为规范,不管民俗的外在表现形式怎么变,但民俗中的精神不能丢,精华不能丢,这需要人去宣扬民俗中积极的一面。"

  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居华东腹地,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和学派诞生在这里,因此安徽也是中华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因为地形复杂,受风土人情影响,民俗也是南北迥异。

  西周以后,崛起于江汉平原的楚国向东推进,最终占领了安徽全境。随着楚人的东进,楚文化从汉水传播到淮水,从长江中游传播到长江下游。楚国在安徽长达300年的统治,使得安徽民俗文化也深深地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例如,楚人迷信鬼神,巫风傩俗盛行。时至今日,在皖南池州地区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稀有的剧种--傩系。演出分三段体,即傩仪、傩舞-正戏-傩舞、吉祥词,演员带着面具表演,具有浓厚的巫风色彩,演出只限于祭祀活动。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因此民俗学界有人将安徽的民俗按照这三个流域进行了分类,这三类地方民俗各自有着鲜明的特点。淮河流域,地接中原,历史上战争和灾害频繁,民风普遍倔强尚武。正如《寿州志》记载:"民俗淳朴......习朴实而负气,性劲忌而轻生"。长江两岸,鱼米之乡,男耕女织,俗尚勤作崇文。据《安庆府志》记载沿江丘陵山区时说:"男耕女织,质朴无文。黄发老人,有不识城市者。安土重迁,不善商贾,鲜厚藏而少巨富。"《和州志》在记载沿江圩区时说:"女工尚完坚,一经一纬,无文章交错之奇。男女尚垦辟,功苦恋本,无即山近盐之逸,市无嗤眩,工无雕彤,无游入异物以迁其志。"徽州地区,地狭人稠,重贾而好儒。民谣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明人王世贞说:"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祭奠逝去民俗

  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模式,具有世代世袭的稳定性,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民俗文化的约定俗成,具有很强的遵从要求和价值规定性,同时又外化为一种行为规范,从思想上给人以某种制约和塑造,被人称为"不成文的习惯法"。从这一意义上看,民俗文化对社会具有一种整合、凝聚与规范功能,可以是社会有效排除干扰,保护文化特色,产生重要的社会控制作用。据有关民俗专家调查,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村民们能和睦相处,就是因为有村民们仍默认和遵守的习惯法、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这些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小至村寨、大至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的加强,起着积极的整合与促进作用。

  据有关专家说,优良的民俗事象和民俗传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礼俗和道德规范,对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整合和促进的作用。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对过去时代中形成的一些礼俗和道德规范,如忠、孝、义、信、和,敬、恩、序、别,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投桃报李,或否定得过多,或宣传得不够,出现了或多或少地流失的现象,因而导致群体、国家、民族的凝聚力严重消解,离心力和分散力抬头,历史上形成的一些道德规范滑坡、失效乃至跨塌,大量恶性案件的发生,包括骇人听闻的弑母弑父事件、父奸女之类乱伦事件、拒绝赡养和遗弃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事件等不绝于耳,不能不令人深长思之。旧日的礼俗,如果真的属于恶俗或失去了活力的民俗,一旦被革除了,那么,就要有新的、成熟的礼俗来代替,而不能留下空白。留下的空白越多、时间越长,则社会秩序的混乱必然乘虚而入,造成无法挽回的全民族的遗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 07: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