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8|回复: 0

[转贴]挂枣牌牌打醋炭 正月十五献"锥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6 16: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挂枣牌牌打醋炭 正月十五献"锥巴"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算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日子了。这天,各乡镇的秧歌队都要进城闹社火。入夜,皓月当空,彩灯齐明,鼓乐喧天,鞭炮声声,万家空巷,人流如潮。"转九曲"是陕北春节期间独有的群众娱乐活动。"转九曲"又叫"转灯"。人们用高粱秆栽成一个四方形图阵,上面再放上用泥做的小油灯。"九曲"像个大的城廓,九曲回廊没有重复路径。有人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认为这是一种古代战争军事斗阵图。入夜,转九曲开始了,几百盏油灯同时点亮,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打头进入九曲连环阵。俗话说:"转九曲,活到九十九",人们随后从入口而进,顺利地通过连环阵,再从出口而出,这意味着这一年将消灾祛病平平安安。因此,在这里转九曲男女老少不限,为官为民都参加,成千上万的人前呼后拥,迂回于九曲回廊之中。
  在这里,转九曲还有一种"偷灯"的特殊习俗,当然这种"偷灯"行为是默许的,甚至带有某种鼓励色彩。小小的油灯对年轻的媳妇另有一种吸引力,传说,偷个绿灯生女子,偷个红灯生儿子。守灯人不时高喊:"偷灯养小子哩!"故意挑逗年轻媳妇偷灯。
  "打花"是这里灯节晚上一项重要的活动,这是一种古老的烟火。人们用风箱烧火,把铁和铜熔化,再把熔化的铁水、铜水倒在放有湿沙的木板上,迅速向空中抛撒,此时光芒四射,极为壮观。火塔塔边的唢呐演奏是这里元宵之夜一大景观(见题图)。花灯之下,十字街头,人们用大煤块垒成宝塔状的火塔,引火点燃,唢呐班子围坐在火塔前,听众或立,或蹲,或席地而坐,或靠于墙下、崖畔,聆听唢呐演奏。火熊熊,曲声声,两支唢呐、一面小鼓,一对小镲、一个乳锣,开始了那传统曲牌的演奏,高昂铿锵的唢呐曲、清脆明晰的锣鼓点在黄土高原峡谷上萦绕。
  说起火塔塔,在陕北最好的要算神木县的火塔塔了(见左下图)。神木盛产精煤,这里的煤易燃、少灰,油光明亮,放在手上像能攥出油。过年时,家家户户都用煤块堆成塔状的火塔,中间放些木柴刨花,除夕点燃彻夜不息,人们在火塔塔边祭祖迎神,孩子们围着火塔塔嬉戏玩耍。正月十五街道上各家商号都要搭起丈余高的大火塔,人们围着火塔塔闹秧歌。
  在拍摄陕北年俗中,我深深体会到,一幅好的民俗摄影作品,不仅是作者自身情感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对人民群众内心情感的刻画,这就要求摄影家的情感和人民群众的情感融为一体,达到完美的统一。

正月十五献"锥巴"
秦岭文

  陕西关中的民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有一种用小麦面蒸制的锥巴馍,用来祭祀祖先和供献给家宅诸神,也是可供吃用的食物。
  锥巴馍,其形状像旧时妇女纳鞋底的锥子,关中西部叫做"锥巴"。不同地域的人们还根据它的不同形状,给它起不同的名字。在关中从西到东,做这种馍所使用的原料和制作的方法以及做成的形状是一个样儿,都是用小麦面蒸制,其形状长圆有尾,前边粘两个黑豆做眼睛。为了好吃起见,生活殷实之家,在馍内包些用肉末和葱花做成的馅儿,一般家庭不包馅儿蒸成锥巴馍就成。锥巴馍每年只蒸一次,可用处却甚为广泛。
  锥巴用于祭祀神灵。正月十五清晨,全家人就在院中燃放鞭炮,给自家的土地、灶君等家宅六神看香燃烛,供献锥巴。或献三个或献六个,形式是下边平放两个,上边再摞一个。供到第二天清晨取下来由全家食用。如果村中有神庙,还要到庙中供献锥巴,进行祭祀,以祈祝四季平安,吉祥如意。
  锥巴用于祈儿求女。村中缺儿少女的妇女,专选人丁兴旺的家庭,偷一个锥巴,揣在怀中匆匆回家,将锥巴吃掉,目的是为了怀胎生子。千阳一带每年十五前要给未过门的媳妇送两只花灯,每只灯内放置两个尾巴相连的锥巴馍,这种尾巴相连的锥巴显然有着生殖的内涵。新媳妇过门后,头一年正月十五以前要去亲戚家住几天,叫做"躲灯"。正月十六大清早由亲戚送回婆家,亲戚除了送衣物和两只灯笼外,必须送十二个锥巴。有趣的是送入院内后,本家的姑嫂取一个锥巴从洞房的窗户格里扔到新媳妇的炕上,大家一齐涌进房内看,锥巴底若是朝上就说新媳妇头胎会生女子,若是底朝下,就说新媳妇头胎保准生儿子。这种古老的预卜习俗反映出民间的生殖崇拜观念。
锥巴用于对新生儿的祝吉和护生。正月十五蒸制的锥巴有一种专门挂在新婚夫妻的炕墙上,这是一种下边两个上边一个三个摞在一起,尾巴相连的一组锥巴,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三口之家。宝鸡县一带把这叫作"看灯娃"。"灯"谐音"等"就是"看等娃",其文化内涵不言自明。待小两口有了孩子,就把挂在婴儿炕墙上的锥巴做成鱼和龙的形状,用这些民间的吉祥物祝福孩子长大后能成人成才。挂在炕墙上的锥巴,到了二月二,放在铁锅中爆炒后食用。据说男人家吃了做农活力气大,妇女小孩吃了凡事都顺劲儿。
  锥巴用来祭祀祖先。这是沿袭古时卜茧的遗风。清代关中一些地方志就有正月十五做锥巴的记述。如《华阴县志》记载:"十五日祀先,以麦面蒸作各色食品,有茧儿、眼儿等物陈于神几,亦祝蚕祈禾之意"。这里说的"茧儿"就是锥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18: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