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7|回复: 1

皮影戏以及皮影道具什么时候能够平民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7 00: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全国仅存的皮影剧团不到10家,而国外收藏家经常到中国来收集皮影,思想观念也导致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包括皮影在内的民间文化需要跟上时代,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12: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皮影戏以及皮影道具什么时候能够平民化?

请看中国皮影网创办人的行动和 心声吧:


潘铁力:一位老人与他的皮影网站


  
慧聪网   2005年7月4日8时22分   信息来源:北京娱乐信息报   




  老潘手中一宝:变脸皮影  

  为挽救徘徊在生死存亡边缘的皮影,他倾尽全力,深入异乡搜集皮影的珍贵资料。至今,潘铁力共收集各地从明末清初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样本达千余件,书籍十余册,影像、录音资料几十套,对研究我国皮影艺术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他的皮影网站建立一年来成为网民关注的新风景。  

  4月6日,清明刚过,柳色满城。  

  东城区鼓楼东大街。上午的阳光,越过高高的鼓楼,停在潘铁力家并不宽敞的小院里。这是远离喧嚣之外的胡同深处,破旧门扉上赫然入目的古老皮影画像,愈发让人恍若踏进时光的隧道。  

  年逾六十的民间皮影研究者潘铁力与老伴彭兰珍,在忙完早晨的家务事之后,安详地坐在阳光下,享受着暮春难得的闲暇时光。  

  而在此前的两天里,为了给皮影的出路寻求资金支持,夫妇远走江苏,在经过一番旅途劳顿、颠沛之苦却未果的情况下,他们只好等待着下次机会的到来。一部分人认为潘“有毛病,瞎摆弄”,而在另一些人眼里“这家一定是钱多得没处花”。  

  环顾潘铁力的家,除了四壁上挂着的一些或憨态可掬或粗犷朴实的皮影人物,吸引人的眼球外,就别无什物,冰箱、洗衣机都“老得掉了牙”。  

  其实相对于人们的不解,皮影网站本身资金的匮乏以及皮影日趋低迷的颓势更让潘劳心,“现在连维持网站正常运行的费用都捉襟见肘了,更别提还想为拯救皮影做点事了。”潘这样说。  

  童年结缘皮影戏  

  从小就喜欢看雪白幕布上的小人翻跟斗,站着看,一站就是一天  

  刚从化学教师岗位退下来的潘铁力,从小就对皮影有着近似痴迷的热爱。皮影戏《武松打虎》,是他最先接触的一部,“那时候感觉有意思极了,随着铿铿锵锵的鼓锣声,雪白的幕布上就有几个小人翻着跟头,拳来脚往地打成一团,更有趣的是武松没有把虎打死,反而被那老虎咬了一口,一堆小孩都跟着笑。”潘铁力说。自那之后,小小的皮影馆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像着魔似的,一心想着要去看,站着看,一站就是一天!”  

  潘至今对童年时看过的皮影还记忆犹新,“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封神榜》、《三英战吕布》等这些皮影戏中的情节,我都记得,有时像电影一样在大脑中闪回。”  

   后来,“光看还不过瘾,自己就捣鼓着做,牛皮是没有的,就用硬纸壳代替,像武松、孙悟空、猪八戒、哪吒等这些人物都做得出来,”潘说:“基础好,跟教美术的父亲学过画。”  

    那时候,潘不仅自己学着制作皮影、表演皮影,还开始收集所有与皮影有关的诸如火花、张贴画之类的东西。至今保存在潘家中的七枚惟妙惟肖的古典皮影画像,就是潘在这一时期收集的。  

  让潘铁力始料不及的是,从接触皮影那一刻起,自己与皮影一打竟是一辈子的交道。  

  遍寻皮影走风雨路  

  为了找一个叫廉振华的老艺人,他们坐着三轮车一找就是好几天。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以独特的人物造型、优美的唱腔、简约的舞台设计、精彩动人的表演等丰富的艺术元素,一路从远古流传到今天。  

  面对皮影日渐低迷的现实,潘铁力曾在一段时间里特别痛苦、压抑,回想童年时期皮影的繁盛,潘只好暗自心痛。更让潘铁力焦虑的是,随着民间大批老皮影艺人的相继离世,皮影艺人又后继乏人,如果任这些珍贵的皮影艺术湮没于民间,那损失的将不只是皮影本身。无奈之中,潘铁力走上了拯救皮影的“新长征之路”。  

  其实,潘铁力心中比谁都明白,仅靠个人力量无异于杯水车薪,“可这事总得有人去做呀,尽最大努力,能做啥样是啥样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潘铁力利用学校寒、暑假的机会,先后深入河北、陕西、山西、东北、江浙等地调查各个区域不同流派皮影戏的特征与风格,真实详尽地记录了各地老皮影艺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手下鲜活的皮影人物。特别是在他退休后的近两年,在老伴的支持下,潘添置了录音、摄像等高科技设备,这使他们搜集珍贵的第一手皮影资料成为可能。  

  人们一看到老两口全副武装地出门了,就会在私下说“瞧,这两口多快活,又出去旅游了”。这些说不清是嘲讽还是羡慕的话语,总令老两口哭笑不得。  

  事实上,潘家夫妇为搜集皮影的材料吃尽了苦头。皮影艺人大多在偏远的乡下,寻找他们颇费周折,风餐露宿不说,还要冒着被部分保守艺人驱赶的境遇。“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寻找民间艺人的艰难,地方那么大,人又那么多,你到哪找去呀?”潘这样说,“然而还是要找呀,四处打听,碰运气,有时一找一串,有时一无所获。”  

  潘曾记得,那年为寻找山西侯马的一位叫廉振华的老艺人,夫妇冒雨在乡镇上找了好几天,好不容易找到了个叫廉振华的人,一问却不是,继续找,乘坐的破三轮车,一路上把他们颠簸的浑身差点散了架,等找到要找的廉振华后,却被告知廉不在家,失望、疲劳一下子像潮水般将他们淹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至今,潘铁力共搜集各地早到明末清初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样本达千余件,书籍十余册,影像、录音资料几十套,对研究皮影艺术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建皮影网全家上阵  

  潘专职文字整理,儿子负责网页的制作传输,爱人则供应后勤并打下手  

  中国皮影网的出现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  

  潘铁力认为,皮影之所以走到今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对皮影戏的不了解,有的人根本就不知皮影为何物,而自己千辛万苦搜集皮影资料的目的,也正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从而走近皮影。  

  2001年6月,潘铁力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想到网络传播的快速与便捷,并具有图文并茂的可视性,而且儿子又是搞软件开发的,于是就决定建立皮影网站。”潘介绍说,事情办得出奇的顺利,2001年6月决定,8月就注册,2002年开通。  

  在这个域名为http?//www.chineseshadow.com的网站上,共设有中国皮影艺术、皮影博物馆、皮影窗、皮影戏园、玩皮影、交流中心等八个网页,具体介绍了中国皮影的发展现状及历史渊源,展示了皮影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魅力。在玩皮影的网页中,潘铁力详细给网友们介绍了皮影的表演、制作方式,并定期开设皮影装饰及收藏的系列讲座;网友点击皮影戏园,就可以看到诸如民间爱情故事《两山情》、童话寓言故事《龟与鹤》、历史传说《五峰会》以及古典名著《昭君出塞》、《白蛇传》此类的皮影戏;正在建设中的皮影游戏,则设计了皮影接拼、人物打斗等游戏。  

  此外,为大专院校的民间艺术课程举办皮影艺术讲座并示范表演;承接室内皮影艺术装饰、皮影艺术题材的大型建筑装饰等项目的设计。  

  潘铁力说,为建好这个网站,他们真是“全家皆兵”。潘专职皮影文字材料的整理、分类,儿子负责网页的制作、传输,爱人则供应后勤并打下手。“常常开夜车,有时凌晨三点才上床,看儿子操作电脑时间一长,我都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网页我都会做。”老伴彭兰珍说。  

  “中国皮影网?”有的网友知道这一消息后禁不住问。“毕竟是个新鲜事物,开通不多久就有人来访,现在人越来越多了,最多时一个月有两三千人次的点击率。”潘铁力说。  

  与此同时,反馈的信息也多起来了,有一些网友给网站建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中央财经大学还在去年10月邀请潘前去开设讲座;而一位老大爷在来信中说:看到网上的皮影戏,让我一下子回想起了我快乐的童年。  

  给皮影“涂”上绿色  

  把学校作为推广皮影的窗口,教会同学们玩皮影、做皮影  

  在潘铁力看来,包括皮影在内的一些民间艺术,要想让它们走出目前的窘境,除了艺术本身急需创新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商业运行机制,将它们彻底推向市场。“民间艺术不能在让它们再民间了,面对大众才是出路。”潘铁力说。  

  发明过几项专利的潘铁力有自己的想法,“仅靠网站传播并达不到拯救皮影的目的,重要的是要让皮影以更多更好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除了打算组织各地优秀的皮影剧团进京商业演出外,自己还想成立一个皮影剧团,深入到学校、工厂、机关去表演。  

  不仅如此,潘结合皮影戏总结出了玩皮影的十大乐趣,并首次给其下了个绿色娱乐的定义。他想把学校作为推广皮影的窗口,不光是到学校演出,还要教会同学们玩皮影游戏、做皮影,从而在全民中普及。他还想围绕皮影开发出一些附属公益产品,与皮影制作商合作,设计套装皮影礼品,开设皮影在线订购服务,出版皮影书籍等。  

  “只是想摸索着这么做,能不能成功就很难说。这就像解剖一只麻雀,解决了皮影的难题,事关其他民间艺术的出路就有了。”潘铁力说。  

  然而,这事说起来的确精彩,可实际操作起来就难坏了潘老。“关键是资金的失缺造成的瓶颈,这几年外出搜集资料,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现在仅靠我们的退休金,连维持网站的正常运行都很难,更不用说各项项目上马所需要的启动资金了。”  

  “但我们不会放弃,总会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与我们形成合力,到那时,中国皮影戏的春天就不远了!”潘铁力话锋一转。



  
作者:卜昌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21: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