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15|回复: 3

广西宜州洛西镇农民文化个案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7 20: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西宜州洛西镇农民文化调查个案研究
作者:王雨露
宜州洛西镇位于该市东部,距城区14公里,全镇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下辖8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84个自然屯,181村民小组,居住有壮、汉、瑶、回、么佬、水家等6个民族。总人口2。9万人。农业人口占96。5%。该镇目前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村村已经建起合作医疗社。2005年,全镇农林牧鱼总产值171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41元。通过对宜州洛西镇农民文化调查,我们发现该镇农民文化开展的富有成效,农民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广泛性非常大。宜州洛西镇在该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农民收入整体而言并不算高,但是文化活动却做的十分出色,我们认为这得益于:
一、        政策支持、政府引导
该镇文化活动取得的良好社会效果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这一点在该镇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该镇农村农民文化活动中,政府起到了国家政策宣传、搭台、引导、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的作用, 使得农民文化活动有了发展的方向,凝聚在政府周围,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综合来看,该镇镇党委、政府所起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影响农民文化活动的。
1、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活动平台硬件设施水平
这一点难能可贵!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的主导下,很多基层政府往往单纯陷入GDP的指标上,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该镇在这方面却有着自己的思路。2000年以来,洛西镇党委和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兴建了镇级文化小广场、400多平方米的宣传文化大楼、戏台以及篮球场等基础设施。其中宣传文化大楼设有阅览室、科技培训室、图书室、广播室、电脑室、闭路电视机房等。同时,洛西镇党委和政府还加强村屯两极文化阵地建设,基本实现村村有篮球场、戏台及文化室等文化阵地设施。屯级文化阵地建设,以群众自筹资金为主,镇政府补助一点、相关人士捐资一点,该镇党委以及政府积极引导、作好用地协调,党小组发挥带头作用,村民小组组织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其中该镇妙调村山背屯先后投入20万元,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建起了篮球场、文化室、戏台等。屯中还全部铺上水泥路,成为宜州市名副其实的小康文明示范屯。妙调村纳贡屯的村民先后自筹资金9万元兴建了篮球场等文化阵地;其他一些村屯也先后筹集资金修建了舞台及篮球场。这些文化阵地作为农民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该镇农民文化文艺队和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使得农民在农闲时节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空间。
2、        完善乡村图书网络,营造浓厚读书氛围
调查中发现,在该镇文化站、中小学、村委会以及妙调村山背屯、纳贡屯等村屯,均设有图书室。该镇文化站的图书馆现有藏书1.05万册,其中图书6020册,报刊410册,杂志500册,科技书3010册。年读者流量2万多人次。这说明在农村,农民对图书的需求是很大也是很迫切的。在这个方面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1、农民对图书的需求增大,反映出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也说明现代农民对发展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问题是政府怎样作好引导、搭建平台,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培养不象企业员工那么专业,也不是在学校系统学习等行为能达到的,必须结合乡村生活的实际和农民的实际要求,把学习的讲台延伸到田间地头,村前村后。2、图书等学习资源的来源和维护渠道在基层有着一定难度,一方面图书购买的资金是一个大问题。该镇的图书资料相对还是比较丰富的,但从调查情况看,这并不是普遍现象,另一方面图书的种类也是一个问题。一些书籍是接受的捐赠,但往往对农民不实用。图书由于资金的问题,好多年没有更新过,缺乏时代气息。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村屯文化体育活动,有力的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
洛西镇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杂居、民风民情资源丰富的特点,选派专业文艺人员指导各村屯成立业余文化宣传队,利用他们的歌与舞宣传先进文化,宣传科学技术 ,宣传党和国家“三农政策”。例如妙调村的山背屯和纳贡屯各有两支文艺队,这些文艺队自筹资金自购表演服、道具,自办、自建、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这些节目形式多样,贴近当地生活,很受群众欢迎。
根据访谈情况看,该村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一提到文艺队,村民们显得很骄傲和兴奋。他们很投入的描述文艺对演出的情景。比如,2004年敬老节,纳贡屯村民在新建的戏台上,演出从早上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台下的数千名观众来自周边许多屯。2005年春节,纳贡屯邀请附近村屯文艺队一起,连续举行了4个晚上的文艺演出,晚会场场爆满。这一方面说明农民对文化的强烈渴求,也同时说明农民文化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据统计2005年,全镇各村屯开展的文体活动达100多场次。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引导农民不断学习,同时也使得农村社会风气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4、        以文化为载体,引导农民群众走科技兴农之路。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镇在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以文化繁荣积极引导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利用宣传文化大楼作为科技培训活动中心,近两年来举办甘蔗-养殖等培训活动,参加群众达1。25万人次,这些科技培训和农民队相关科技书籍的阅览,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当地农民从这种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致富经”中尝到了甜头。洛富村弄村屯农民韦德高,接受科技培训后,2005年扩种甘蔗11亩,他经常到文化站查阅有关甘蔗种植的书籍。类似的情况如妙调村山背屯的潘美慈学习养蚕技术、六寨村的覃毅权的种植葡萄技术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说明了文化活动对一个地区特别是对农村而言并不是单纯的就文化论文化,上述已经提到,该镇大力发展建设一些文化设施,是有着长期考虑的。把文化活动和农民经济行为、当地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提升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改善农村的乡风,扭转一些落后的陋习。一方面也使农村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农民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形势下会更加主动的加入到文化活动中来,比如该镇妙调村山背屯先后投入20万元,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建起了篮球场、文化室、戏台等。屯中还全部铺上水泥路,成为宜州市名副其实的小康文明示范屯。妙调村纳贡屯的村民先后自筹资金9万元兴建了篮球场等文化阵地;其他一些村屯也先后筹集资金修建了舞台及篮球场。

5、        挖掘民间文化,注重培育艺术精品,加强文艺队伍及其人才的建设和培养。
在洛西镇,有着众多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比如山歌、彩调、曲艺等。改革开放以来,洛西镇一直注重宏扬和发展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近几年来,该镇每年春节期间都开展一次文艺汇演,各村屯选派优秀节目参加,镇里通过文艺活动表演和技艺指导加强对农村演员特别市青年一代文艺人才的培养。在这样全镇性的文艺活动中,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显现,优秀的文艺人才得到了锻炼,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得到了继承。
目前,全镇比较固定的业余剧团有14支,山歌队40支,村屯篮球队20多支。文化名人20多。


二、        民间文化精英人物的辐射作用
在该镇调查期间,我们一直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洛西镇的村屯中,活跃着大量的农民文化精英人物,如妙调村山背屯的黎彩业老人,洛西社区的韦仕龙、韦松梅、卢文婵,三柏村的卢爱丽、卢爱玲以及福田村的韦娇金等10多人,他们多次参加广西省市的山歌、彩调大赛,并屡次获奖。其中,纳贡屯韦红梅、韦晋不但经常带领60多人的文艺队利用各种节假日宣传文明新风和党的方针政策,而且在本屯的戏台、篮球场等项目建设中做到争先捐款。外出务工的韦礼全得知家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一人捐资5160元。 16岁的韦仕龙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卢爱丽获各种比赛奖励10余次,2005年6月还被团中央授予2004年度“全国农村青年文化名人”称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妙调村山背屯的第一支业余文艺队是镇计生办退休干部黎彩业老人于2003年2月组织起来的“妈妈文艺队”,她和老伴退休后一起住在女婿女儿家,女婿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农村青年,有着一手泥塑和美术的绝活。家庭盖起了一座二层小楼,楼房周围是修整的非常漂亮的农家小院。他们自费4000多元购买表演服装、道具,成立了一支30多人的文艺队,这支文艺队成员都是普通的60余岁的农村妇女,其中黎彩业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亲手缝制了200多套演出服装,而且为壮、苗等族服饰,制作精美,极富民族特色。在她的家里调查时,她主动让我们参观了她的文艺队的成果,如器乐、服饰、照片、奖状等。作为洛西镇的文化名人,黎彩业老人以及她的文艺队在该镇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贡献。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凝聚作用。黎彩业在当地有着很高的文化威望,在她的周围凝聚了一大批文化积极分子,形成了一个以她为核心的文化活动网络,我们可以称她和她的文化活动为乡村文化中的文化核。3年来她的文艺队外出或在本地演出100多场次,观众5万多人次。 2005年8月上旬,黎彩业组织起来的这支文艺队被宜州文化部门推荐为自治区“优秀剧团”, 黎彩业一家被宜州文化部门推荐为优秀文化户,在她的花园式的小院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显目悬挂着的匾额;“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
2、引导作用。黎彩业老人退休前是镇计生办的干部。黎彩业和她的“妈妈文艺队”在演出的节目上导向性很明确。她在文艺演出中自编了许多有关计划生育方面的彩调、小戏等。这些文艺节目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对镇里的计生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较之那些单一的行政命令式的方式效果自然非常好。另外她更多的演出节目内容是关于当地民风民俗、人物风情的,唱词多围绕敬老劝孝、家庭邻里和睦、发家致富等展开。我们调查发现,村民很认同他们这种表演。她所处的妙调村山背屯民风淳朴,社会治安良好,没有赌博和信奉邪教等现象,邻里之间非常团结、和睦。村民对于自己所在的村落的认同感很高。
3、传承作用。关于传承,这里主要指的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黎彩业和她的文艺队成员是当地的长者,是当地传统文化的讲述者、表演者,他们身上浸染了几十年民俗文化。他们的文化行为对当地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使得村落社区的人文生态环境有着自己发展的历史和传统。这对构建和谐的新农村意义重大。事实上,黎彩业和她的文艺队在当下农民文化活动相对贫乏、经济发展落后的境况下,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农村文化活动的模式。那就是以乡村文化精英为“点”,来带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这个“面”。

一、        关于洛西镇农民文化调查的思考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新农村的建设决不是单纯的楼房加水泥路模式。新农村的“新”更多的应来自新的理念,不是一切都推倒重建,特别是文化方面,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传统和历史,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生活场景,忽视或抛弃这些原生态的东西,新农村的建设会导致村落文化的流失,会使得农村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时代位置,甚至会丧失自我身份的认同,离心原来村落的凝聚力和和睦的文化空间,那将不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关于政府行为在农村农民文化活动中的作用问题。我们上述从五个方面介绍了该镇政府的文化行为。应当说洛西镇在这方面做的是比较好的。我们知道,农民的文化活动地域空间大、时间空间上不固定,参与群众多,文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艺节目质量有高有低,也不排除一些节目掺杂封建迷信、地方陋习等内容,基于这样一些特点, 政府在制订文化政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明确的意识: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应成为农民文化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这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在基层政府中,轻视文化特别是农民文化建设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应当考虑把文化建设切实纳入日常工作中,与之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2、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首先,政府在农民文化活动中应当明确定位自己,该管的一定要管好,导向不能出错,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评什么,政府要宣传到位。该放手让群众做的也应充分信任群众,积极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其次,要处理好文化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必须先温饱才能后道德,这对广大农村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文化活动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和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增产增收、致富脱贫紧密结合。政府完全可以做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利用文化发展经济。再者,要把业余文化活动和专业文化表演相结合,业余文化活动重在参与的人数,专业文化表演则重在文化的质量和档次上。政府应当在中间搭桥引线,实现优势互补。
3、尊重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文化是群体行为,同时有有着鲜明的个性。在做好引导的基础上,应当尊重农民意愿,不做泡沫文化,不搞虚假繁荣。    比如,洛西镇结合本地实际,力图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山歌比赛、彩调剧、知识竞赛、篮球赛、游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良好道德风尚,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农民文化活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缺少资金,公共文化设施很少,很简陋,出现有心办文化,无力搞活动的无奈。由于我们的国情和国家实际财力,加上农村文化建设涉及面太大,解决这一问题,当然不能单靠政府财政投入,但是政府应当学会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的意识,特别是比较大的文化项目更应多方融资,善于搭桥引线。同时应发动农民自发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5、农民文化是一个广义的系统概念,不等于几场电影、几台戏。它应当含盖科教文卫等诸多方面。因此,政府要做的工作很多,特别是在一些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匮乏的地区,工作的思路应当放的宽些。
6、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政府应当建立激励机制,挖掘人才,打造文化品牌和产业,努力做大做强,比如,有名的广西阳朔借助导演张艺谋的才艺打造印象刘三姐这一品牌节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发表于 2006-4-17 21: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广西宜州洛西镇农民文化个案研究

政府不能以比老百姓高明的姿态管理老百姓的文化,那样常常会使民间文化变得不像自己
发表于 2006-6-14 23: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广西宜州洛西镇农民文化个案研究

写了不错,值得借鉴哦,哈哈
发表于 2008-11-1 17: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很赞成,很欣赏这样的做法。我是受益者,但是如果能有始有终会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7: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