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9|回复: 4

中国将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6 00: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将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2006年05月25日 12:40:3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吴晶 喻菲)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25日宣布,中国将于6月10日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孙家正说,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专门成立了由15个部委部门组成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由国务委员陈至立任组长。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的6月10日是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孙家正表示,从5月26日开始,全国各地将开展一系列活动,迎接“文化遗产日”的到来。北京将举办“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文化遗产特展,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仪式,大型文化遗产展演文艺晚会,以及传统医药和民族服饰工艺的展示等;文物局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执法检查;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将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的讲座和论坛,有关单位还将开展面向公众的咨询活动。

    孙家正强调,随着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社会各界也对这一工作提高了意识。他号召具备开放条件的全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等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在6月10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有2351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共518项。中国大陆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近40万处,馆藏各类可移动文物约2000万件(套)。中国拥有4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文物保护法》的指导下,中国制订了30余项规范性文件和管理规定并加入4个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十五”(2001—2005)期间,全国共投入78.89亿元用于文物保护。(完)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0: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将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孙家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居世界前列  
2006年05月25日 19:28:3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周玮、周婷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来全世界十分关注的新课题,文化部部长孙家正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作为最早倡议和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进展走在世界前列。

    孙家正介绍说,我国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在立法工作方面,2004年8月,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目前已经列入2007年立法计划,由全国人大、中宣部、文化部等多部门组成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对法律草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各地也颁布了一些地方性的保护法规,截至目前,云南、贵州、福建、广西以及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江苏苏州市等地已相继颁布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在工作机制方面,我国从2003年起至今,先后建立了由文化部、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参加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从2005年6月底开始,文化部组织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公示、审核工作。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第一批国家名录518项。

    2006年2月12日至3月16日,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联合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同时举行了专场文艺晚会,广泛宣传了我国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政策,全面展示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参观展览的人数超过35万人次。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文化部要求各地在原有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展普查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我国正在筹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网站;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文化部多次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启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后,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入选。(完)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0: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将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文化部长坦陈传统节日遭淡化和遗忘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14:3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白瀛 吴晶) 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25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坦陈,中国的传统节日存在被淡化和遗忘的现象,同时表示这些节日应该受到保护。

  5月底,中国人将迎来端午节。近日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内的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呼吁要将清明、端午、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列入公共假日。这些言论在网络上获得广泛回应和关注。

  面对记者类似的提问,孙家正说:传统节日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中国应很好地保护自己的传统节日,发挥传统节日在传承民族文化当中的作用。中国一系列传统节日当中比较著名的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此外少数民族也有许多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这些节日构成了中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

  然而,孙家正说,传统节日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确实遭到了淡化和遗忘。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历纪年联系在一起,改成公元纪年以后,人们一般只记得今天是公历几月几日,而很少记得是农历几月几日。

  他认为,春节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是保护或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节日。现在很多国家在中国春节的时候都会有领导人发表讲话,并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因此,春节已成为对外推介中国文化的一个著名品牌。

  孙家正指出,目前少数民族一些传统节日保存得比汉族要好。为了加强传统节日的保护,2005年6月,中国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见》。在近日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有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单。(完)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0: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将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全新阶段 取得五大成效  
2006年05月25日 20:35:38  来源:新华网综合  
     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五方面成效。

    一是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基本形成。1982年我国颁布了《文物保护法》,2002年重新修订。国务院还颁布实施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2007年立法计划,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也颁布了一些行业性和地方性的保护法规。此外,我国还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

    二是各级各地政府关心、重视文物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各地各级政府将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文物保护经费大幅增长。中央财政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从1994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34亿元。

    三是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国文物资源的核查、建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文物普查方面,开展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建档备案等重点工作和项目,初步摸清了全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掌握了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保护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工作也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四是文物保护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推进,文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271处,第六批已确定1081处,已经国务院批准。

    五是博物馆建设不断推进,博物馆事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博物馆2300余座,每年推出近万个陈列展览,接待国内外观众约l.5亿人次。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一批博物馆在基础设施、研究展示、管理运行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快速提升,已经赶上或接近国际博物馆的先进水平。 【更多】

【文化遗产保护在行动】

    孙家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居世界前列

    孙家正介绍说,我国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我国已批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1处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六大类共1081处。据了解,此前国务院已先后公布了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271处。

    我国将迎来首个“文化遗产日”

    我国将于6月10日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首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我国大陆已登记近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

    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目前我国大陆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近40万处,馆藏各类可移动文物约2000万件(套)。

    单霁翔介绍,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国家预计投入10亿元   

    今后几年,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抢救保护将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国家文物局已组织全国的专业队伍提前进行文物普查和保护。

    据了解,目前已启动的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经过7个省、直辖市,其中一期工程共涉及文物点710处,经与水利部门反复协调,在规划设计中尽量避开了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对难以避开的地面文物采取迁移等保护措施。对地下文物将在全面勘探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进行考古发掘,计划发掘面积近170万平方米,文物保护经费预计10亿元左右。

【面临的挑战】

    文化遗产日:我国文物保护面临两大挑战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增多给文物保护带来巨大挑战和压力。

    在大型基本建设中,如何既保证国家重点项目顺利进行、又保护好文物是我国文物保护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关报道】

    全球已有47个国家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截至2006年4月底,共有47个国家批准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我国于2004年8月28日决定批准《公约》,成为第六个加入该《公约》的国家。

【新闻背景】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发表于 2006-5-30 17: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将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中国记忆——关注首个“文化遗产日”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5月26日 19:11 来源:CCTV.com
《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电视直播行动专辑

    已经过去的,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是宝贵的经历。

    曾经拥有的,哪怕早已沧海桑田也是温馨的记忆。

    长城、故宫、兵马俑、避暑山庄;

    古琴、昆曲、木卡姆、蒙古长调。

    这一个个人类的奇迹,这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化遗产!它们是祖先留下的无价瑰宝,它们是属于中国的珍贵记忆!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就是今年的6月10日。国家设立这样一个节日是非常不容易的。在5 月25 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长孙家正说到,为什么要设立“文化遗产日”?我看设立“文化遗产日”很不容易,因为我们设立的传统的节日或者政治的节日以外,包括“爱护牙齿日”、“保护眼睛日”,算起来365天都不够排了,因此中国领导人在议论这个事情的时候,觉得设立这个“日”,作为专题日,要十分慎重,基本上处于控制阶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专家、学者认为其他的东西可以放一放,但是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带有紧迫性的。

    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的设立,同时向社会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了大型特别节目《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电视直播节目。这次节目将在6月10日上午九点开始,连续进行四个小时现场直播。CCTV.com也将在网上同步直播,并开设互动平台。直播采取多点传送方式,在第一时间,全景展现四川成都金沙古蜀国文化考古发现的盛况;同时十五路记者,奔赴内蒙古、西藏、贵州、河南、上海、天津、北京、海南、澳门等地区,报道那里的文物保护情况,深度探询文化遗产瑰丽宝藏;这次直播将在北京设立主演播室,著名的人文学者冯骥才、田青、易中天将做客现场,与观众一起欣赏我国多彩多姿的文化遗产,探讨遗产保护的相关话题。节目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设立直播点,对那里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现场直播。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中国21世纪初第一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到目前为止,金沙遗址已经发掘出各类珍贵文物数千件,但同时也留下许多的谜团。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什么关系?金沙出土的玉器为什么和良渚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难道两地人们在几千年前就有来往?为什么有着如此精湛手艺的人们却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为什么古蜀文明会神秘消失而成为了一段段神话?也许考古学家可以在6月10日新一轮的挖掘工作中找到一点线索,这也让我们对此次直播节目有了更多的期待。

    为了展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古琴音韵,节目组还邀请了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莅临现场。同时我们还将向大家介绍昆曲,蒙古长调。木卡姆等艺术形式的魅力和申遗的过程。

    中国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文化遗产,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或失传的窘境。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的诞生,全国各地的相关部门在那一天都要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电视直播节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中国记忆》的制片人兼总导演阎东谈到节目的整体架构:这次节目我们力求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身。四川成都金沙的考古发掘是一大块。我们派出了十多个小分队前往祖国各地报道那里的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这其中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西藏布达拉宫、内蒙古的航空考古、西沙的水下考古等等。在主演播室,国家有关部委的新闻发言人还要进行四次新闻发布,向全社会公布文化遗产日的相关信息。此外,早在今年的四月份我们就向全社会发布了公告,向广大热心观众征集与文化遗产有关的DV作品,摄影作品和文字作品。我们非常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热情。毕竟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文化记忆,我们有责任把过去梳理清楚,把今天告诉未来。

    节目总撰稿吴玉仑表示:虽然我们的节目有四个小时,但是大家在收看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冗长,因为节目安排了大量丰富的知识信息,相信不会让观众们失望。

    作为科教频道的大型特别节目,《中国记忆》的主持人阵容也可谓强大,科教频道十四位主持人,如白桦、张越、李潘、撒贝宁、陆一鸣、焦建成、阿果、陈志峰、张腾跃等都将参加,足见此次直播节目的分量之重。目前,节目的宣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观众可以登陆央视国际网站了解相关的信息。

    遗产,不仅是家庭留给我们的物质,也是自然进化赋予我们的精神。是自然界的神奇造化和历史长河中绚丽多彩的生活飘过的痕迹。

    今天,当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重新检视大自然和先民留下的一切 ,不能不让我们感慨万千。我们为曾经拥有的一切辉煌感到欣慰。同时也为传承未来的重任在肩而惴惴不安。

    2006年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们把这一天看成是回眸往日憧憬未来的契机。我们希望大型直播节目《中国记忆》能呼唤全民的保护意识,把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绵绵不息。

    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您的参与和支持!

    关注文化遗产,关注《中国记忆》,就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责编:陈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 03: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