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5|回复: 6

旧贴重温:学术不能这样无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7 00: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些日子陈凯歌抱怨搞他的胡戈说:人不能太无耻!全国人民反骂陈导:人不能太无聊。
电影肩负着教育人民娱乐人民的使命,因此既不应该无耻,也不应该无聊。
但学术也许不妨“无耻”,只要无耻得有趣。所谓无耻,也就是说研究者敢于可以把研究的触角伸展到被法律、道德、优雅趣味和政治正确视为禁忌的领域,比如说当年民俗学的前辈黄石研究月经、江绍原研究唾沫等等,只要这种研究能够增进人类的自我理解。
但学术却无论如何不应该“无聊”,无聊学术的冠冕可能很堂皇,引了很多经,据了许多典,拉了一大堆大人物、大书本、大话题来吓唬人,但腔子里确实空空如也,往往不过是把别人说过的话换个地方再说一遍而已,一个大活人,把自己当成别人的传声筒,何苦?有那时间还不如看看世界杯。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随着民俗学越来越像一门正经的学科,民俗学可能会越来越忘记自己最初是干什么的,越来越把学问变成同义反复、自言自语,变得越来越无聊。我想,这一点正在变成现实。
民俗学不应该是一门无聊的学科。
以上所说,对事不对人。
不过,生在一个无聊的时代,也许应该满足于无聊,并学会从无聊中咂出味道来,就像人家的搞笑诺贝尔。

2005年度搞笑诺贝尔奖揭晓 人造狗睾丸获医学奖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03:51 重庆晨报



10月7日,科学杂志编辑马克·亚伯拉罕担当“搞笑诺贝尔奖”的大会主持人。

  据美联社7日报道,在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纷纷出炉之际,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也于6日在美国剑桥市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中揭晓。“搞笑诺贝尔奖”于1991年在美国创立,宗旨是“表彰那些不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科学研究”,让人们“先是大笑,然后开始思考”。

  医学奖 人造狗睾丸给狗尊严

  2005年“搞笑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一个名叫格雷格·米勒的美国密苏里州男子,因为他给阉割的狗发明一种“人造狗睾丸”。

  自米勒10年前给一只名叫马克斯的洛特维勒犬装上第一对“人造狗睾丸”后,他就开办了“人造狗睾丸”邮购公司。为了适应不同的狗,米勒的“狗睾丸”还分不同的大小、形状、重量以及坚固度。该产品网站称,“人造狗睾丸”可让受阉割的宠物狗重获自然的外表以及自尊感。

  生物学奖 研究131种青蛙气味

  尽管“搞笑诺贝尔奖”远没有真正的诺贝尔奖那么有名和受人尊敬,但许多科学家仍然希望能获得这一幽默性奖项。获得本届“搞笑诺贝尔”生物学奖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科学家本杰明·史密斯就是自己向评奖委员会提名自己的研究成果的。

  史密斯的生物研究内容是分析131个种类的青蛙在压力下发出的各种不同气味,根据他的研究,一些青蛙的气味像腰果味,还有一些青蛙气味闻起来像甘草味、薄荷味以及烂鱼味。

    化学奖 在糖和水中游泳哪个快

  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爱德华·卡斯勒和布赖恩·盖蒂尔芬格两人,他们一直在研究人在糖浆中游泳是否比在水中游得快。

  他们计划向游泳池中先后倒入相当于20节车厢的玉米糖浆和水的混合物,却被明尼阿波利斯市政府制止,并被要求征收2万美元的额外清洁费用。当地政府认为,这么多糖浆一下子排入下水道,可能引发下水道堵塞。

  于是,两人只好将310公斤重的瓜尔豆树胶粉倒入游泳池中,代替糖浆进行研究。爱德华道:“我们第二天早晨去看时,游泳池中的液体看起来就像是稀释的鼻涕。”不过16名志愿游泳者仍然奋不顾身跳了下去。经爱德华测试后发现,更浓厚的液体可以增加游泳者的双手击打力,但同时也会增加身体的阻力,因此在水中和在糖浆中游泳的速度没有明显区别。

    物理学奖 用78年来观察沥青水滴

    “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沥青水滴”实验。这是一个从1927年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研究。为了证明沥青是液体,1927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专家托马斯·帕奈尔将一些沥青融化到了一个漏斗里,然后冷却。帕奈尔开始等待,等了8年,第一滴沥青水滴终于淌了下来。他又等了9年,终于等到了第二滴。

  当帕奈尔去世后,约翰·梅恩斯顿继续了这一实验,第8滴“沥青液体”在2000年滴了下来,如今梅恩斯顿正在望穿秋水地等待第9滴“沥青液体”掉下来。

  和平奖 让蝗虫看《星球大战》

  本届“和平奖”奖给了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克莱尔·里德和彼得·西蒙斯,他们在一些蝗虫面前播放电影《星球大战》的片断,并通过仪器监控这些蝗虫的大脑活动情况。

  西蒙斯称,他们的研究有着严肃的目的:理解蝗虫逃避捕掠者或避免碰撞时的大脑运动机制,可能会对未来汽车安全系统的设计非常有用。

    文学奖 竟奖给电子邮件诈骗犯

  本届文学奖颁给了以骗财为目的的“尼日利亚邮件”炮制者。这些诈骗电子邮件都编造了一系列令人心动的宝藏故事:“宝藏主人”要求收信者提供一笔微薄的金钱援助,好资助他去获取另一笔钱财,而作为报酬,寄钱者将获得一笔慷慨的财宝分成。

    真诺贝尔获奖者来颁奖

  据悉,给“搞笑诺贝尔奖”得主颁奖的嘉宾都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今年出席“搞笑诺贝尔奖”颁奖现场的还有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本周,他获得了真实版的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沈志珍编译)
[ 本帖由 戈兰 于 2006-7-7 00:5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7-7 11: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贴重温:学术不能这样无聊

近日,闻一位别学科的老师笑谈民俗学:民俗学就是跟政府唱反调,逆潮流而动。当年政府说禁放鞭炮,民俗学说那是传统不能禁;政府说要发展旅游,民俗学说那会破坏古迹商化民风;政府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俗学说要保护各地的特色民居;政府说要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民俗学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政府说要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说又要搞全民运动;政府说要改造旧街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民俗学说那会破坏传统民居;政府说要修路,民俗学说要珍惜传统的运输方式否则后人就看不到了。
晕倒。。。。。一位同学说,民俗学不是要复古,不是不让修路;韩国、日本经济都挺发达,而且各自都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所以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缺少了应用民俗学的一环吧。据说田野已经做的够多了,又据说研究也做到一定高度了,但太少听到民俗应用赚钱了,也很少听说民俗应用阻止了某破坏性开发。如何让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该不该让民俗学向生产力转化?
[ 本帖由 张礼敏 于 2006-7-7 11:52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7-7 11: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贴重温:学术不能这样无聊

民俗学能够跟政府唱反调并且敢于唱反调,就对了,说明它还保留着独立的学术品格,说明学者门保留着独立思考的能力,什么时候民俗学丧失了唱反调的能力和欲望,民俗学也就死掉了,民俗学者也就跟文化公务员差不多了。
民俗学要专化为生产力吗?办法很多,我教你一个,创办一个全国帅哥大赛,然后就等着收票子吧。说不定比超女还猛:)
赚钱的路子多得很,但就是别搞什么学问呀。
发表于 2006-7-7 12: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贴重温:学术不能这样无聊

嗯,有道理。
那么,偶再冒昧地进一步。我们学科的专家、学者、教授们,责任就在于敢唱“反调”、能唱“反调”吗?唱了之后能不能起到真的科学保护历史遗产、传统文化的效用?如何起作用?这一部分的工作,是不是不属于学科内部的问题,即,是不是要依靠学术外的人员&力量来促成?
不得其解,敬请赐教。。。。
发表于 2006-7-7 17: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贴重温:学术不能这样无聊

民俗学者需要一种尊严,这样就可以克服无聊。
民俗学是关于生活之雅的研究,他的对象不是庸俗的部分,是生活中雅的部分,不能把民俗研究的对象定义为民间生活,或者民众生活。民俗学研究生活中闪光的东西。如日常口语并不是主要对象,而谚语,故事则是;普通声音不是,但歌谣是;普通生活不是,但庄严的仪式是。所有这些,都是雅的。所以,我们觉得班尼的定义是合适的。民俗学的对象是通俗的但不是庸俗的。
研究更有价值的对象,时时想着提供一点新的东西,而不要媚世或者骗人,是这个行当的人们的起码规则。
无聊来自自身。
我们感到无聊可以无所事事,但是,就不要说在搞研究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7-7 19: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贴重温:学术不能这样无聊

田兆元 于 2006-7-7 17:27 写道:
民俗学是关于生活之雅的研究,他的对象不是庸俗的部分,是生活中雅的部分,不能把民俗研究的对象定义为民间生活,或者民众生活。民俗学研究生活中闪光的东西。如日常口语并不是主要对象,而谚语,故事则是;普通声音不是,但歌谣是;普通生活不是,但庄严的仪式是。所有这些,都是雅的。所以,我们觉得班尼的定义是合适的。民俗学的对象是通俗的但不是庸俗的。


田老大的这个观点俺喜欢。
民俗学确实不是什么都能研究的,而且现实生活中也确实不是什么东东都是值得作为学术对象的。民俗学从来就是研究的那些在民族生活中自古相传、自成一体、独具意蕴的东西,即历史和现实中具有恒常模式和意义的东西,只有这些东西才称得上“俗”,也才值得“学”(值得研究、理解和传承)。
有人听了一句“民俗学是当代学,民俗学是当下的学问”,就以为现实生活中什么鸡毛蒜皮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了,结果把民俗学变成了无所不收的“垃圾箱”。
又有人不喜欢“遗留物”这个说法,担心民俗学关心遗留物会把民俗学变成古董馆。
其实,遗留物的说法着重的是民俗的历史性,换个角度讲,遗留物一定也是当下的,因为只有从过去流传到现在的,才称得上遗留,因此,所谓遗留物,讲到底就是传统,就是那些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忧患并依然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感情和生活的知识、叙事、习俗和制度等等。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实、文献与田野、过去与当下之间一刀两断的做法,只是望文生义的皮毛之见。
因为对于历史的无知,因为对于祖先的智慧的菲薄,我们的民俗学从业者对于我们厚重的文献传统越来越生疏(我们甚至迄今还没有你一部正经的中国民俗学史),读了几本西方人类学的书,就来“格义”中国的田野和生活,结果,中国的田野和生活成了西方学问的试验田(这里试验田的说法明显不是针对施大侠的)。诸如此类的研究,美其名曰关心现实、关注当下,其实早已丧失了理解现实和当下的能力,因为它的屁股就根本不在当下,不在田野,而在书本上,在西方人的教科书上,在西方的书斋里。
套用西方人的书无助于理解中国的现实(注意:我从来没有主张不读西方的书),但另一方面,要理解中国的现实,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不读中国的人的书,我指的当然是古书。因为所谓现实,它的一端伸向未来,它的另一端则来自以前,而要了解这个以前,只有回到以前留下的文字。
离开历史,你无法进入、更无法理解现实。所以民俗学不要用什么“当下的学问”为自己的不学无术辩护,更不要用懒惰和无知替自己的无聊与贫乏辩护。
我一直期待着真正的从我们的历史和现实出发的、如期本然地理解我们传统和生活的田野研究。
[ 本帖由 戈兰 于 2006-7-7 19:03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7-7 20: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贴重温:学术不能这样无聊

“历史和现实中具有恒常模式和意义的东西,只有这些东西才称得上“俗”,也才值得“学”(值得研究、理解和传承)。”很有方针性、原则性。为我们在学科意识上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戈兰老师说得一点不错,现在的民俗学真的有变成“垃圾箱”的危险,如此的热度有点不正常,其中就有那么一部分是抱着弄潮的心理,准备从中分一杯羹的,这也正是非民俗学学科的“垃圾”部分。
“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实、文献与田野、过去与当下”确实不能一刀两断,决然的分述显然是不科学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关照的;缺少了二者之一,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09: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