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6|回复: 0

湘中紫鹊界“傩头獅子舞”探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7 17: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新吾

  湘中山地,是号称“蚩尤故里、苗瑶祖山”的古梅山蛮峒区;古称“上梅山”的新化县南部紫鹊界30余座海拔千米以上山体中8万余亩梯田,为宋王朝开梅置县前峒民的稻作文化遗存。今山界下居民虽自称汉族移民后裔,但春节期间集体表演的《傩头狮子舞》,其装扮、情节和主题,均保留了大量的傩母崇拜、生殖崇拜的原生态文化信息,其傩面具又以“南蛮”初祖蚩尤为原型,富于原始山地稻作民族文化特征和汉文化影响之烙痕;是研究南方民族族源及其迁徙、融合、分支演变情况和民俗、宗教流变史以及地方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

一、《傩头狮子舞》的演出
  《傩头狮子舞》仅限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期间演出;演职人员共需18人,其中首事1人,师公1 人,扮雄狮2人,扮雌狮2 人,幼狮1 人,舞绣球1人,打击乐演奏手8人,唢呐吹奏手2 人。道具主要是3只傩头狮子,1个红绣球(俗称“宝”)。 傩头狮子的狮头材质为水桐木,雄狮头高565毫米,宽470毫米,厚200毫米;雌狮头为580× 450× 200毫米;幼狮头为290×250× 140毫米。狮身为白布彩绘镶红布锯齿边,称为狮被。雄狮狮被长4100毫米,宽2200毫米;雌狮为3760× 2200毫米;幼狮为1500× 1210毫米。狮面造型为单面饕餮纹吞口(见图一)。其演出,必须履行两道程序,即起首的祭傩发猖和结尾的收猖。这两道程序均由师公主持进行。祭傩发猖于初一上午在村中公共场地举行,收猖则于十五日下午或晚上在河沙坪举行。
  舞傩头狮子的目的,一是驱邪,二是求子。其表演也分为两个层次:在一般人家,只需表演开头和结尾等3、5段10来个回合;进到新建居舍或有新婚夫妇的人家,则需表演全部16段36合。所谓段,是指一个情节,合,则是指一个具体细节。各段、合内容如下:
  1、朝天三柱香。即拜见家主,共3合;2、钻被。即互从对方身下钻过,共2合;3、舔毛。即自行梳理,共2合;4、比翅。即互比高低,确认对方性别,共2合;5、捉生(方言,音先xian)。即发情,共2 合;6、洗脸。即自行梳理,共2合;7、翻被。即自舔生殖器,共2合;8、打滚。即互相显示自己性别,共2合;9、配种。即交配,共2合;10、撒娇。即互相舔舐嬉闹,共2合;11、怀孕。共3合;12、滚球。即争夺红绣球以添喜庆气氛,共3合;13、扫屋舍。即奋威驱邪,共2合;14、产子。生下一头小狮子,共3合;15、叨钱。即由雌狮将一叠点燃的纸钱叨往门外酬谢猖兵,共2合;16、辞祖。即结束,辞别家主,共2合。
  节目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唱腔或念白,只有演员的“呵荷”声代表狮子的吼叫;伴奏为小八音锣鼓和两支唢呐,曲牌为《大开门》、《得胜令》。表演全部内容,约需1个小时。

二、《傩头狮子舞》的生存环境
1、自然环境:《傩头狮子舞》是新化县水车镇水车、古城两村独有的民俗曲艺节目。水车镇为紫鹊界东南麓山间小镇。紫鹊界位于湘中雪峰山脉腹地的奉家山体系,新化县南部,西邻溆浦县,南接隆回县。该山系以海拔1582.2米的风车巷为基点呈扇形向东北展开,其间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达30多座,总面积约440平方公里。山体坡度在20度到50度之间,梯田成片绕山而筑,垂直高程600来米,梯级500多个;总面积8万余亩,丘数则达100多万丘,平均每亩在14丘以上,最小的一丘田只能莳4蔸稻谷。传说过去有位山民出卖一石谷田(约0.2亩),共有18丘,点数的时候却点来点去都只有17丘,最后买主生气了,弯腰拾起斗笠想走,才发现斗笠下边还盖了一丘。但就这么些田,却是湖湘弛名的“糯米之乡”,所产粳糯质纯色白味香,曾被列为“例贡”。其奥秘,在于它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农田自流灌溉体系。覆盖率达70%以上的原始次生林,孕育了丰沛的地下水资源和清泠多雾的气候条件,以至于每年冬天还有个多月冰冻封山的节候;花岗岩基岩构造的不渗水性,又构成了这里“高山有好水、山山有好泉”的独特景观,山民要做的,只是架几根竹枧,开几个水口,让汩汩而出的山泉从梯田里一级一级往下流就是。农田水利专家说,这里是古代人类“巧夺天工”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巧妙的梯田工程。
  2、人文背景:水车镇共有35个行政村,9104户,39881口人,均自承为汉族移民后裔。邹、罗、李、袁、奉、杨6大姓氏约占人口总数的80%。镇政府驻于水车村。该村共2700人,邹姓为60%,罗姓为36%,余为李、奉、袁、刘、陈等姓氏。方志所记的“苗徭”土著,现已无一户;目前认为本地最早的居民为李、袁二姓。据长石村10组村民李洪传(1935年生,小学文化程度)讲述,李、 袁二姓是唐朝以前“躲王兵的时节从江西鹅颈大丘逃命来到上梅山落担安家”的。民国32年(1943)刊《罗姓八修族谱》则记载其始祖罗一松是“宋建隆(960-962)年间从江西吉安太和”迁来。清光绪丙子(1876)年刊《奉姓九修族谱》述其“始迁祖奉朝瑞祖籍广西桂林,宋绍兴九年已未(1139)升邵州招讨使……宋庆元丁巳(1197)加封镇国将军,以世官爵,永镇南藩”,“以平徭獠扰攘”,于今与水车镇比邻的奉家镇安家落籍。1994年刊《邹氏贵权户宗谱》记载其房祖“邹贵权于明洪武元年(1368)已酉(从罗洪)迁七都水车拟户当差”。
  当代居民的宗教信仰习俗,与姓氏密切相关。时至今日,居民家庭举行最多、最重要的宗教仪式是“庆太公”(即祭祀祖先),最受尊重的宗教人士是“师公”即巫师,最重要的神祗是“家主邹公法灵”和“地主奉君三郎”。而这两位神祗又是本地历史上实有的师公,都是明代人;传说邹法灵法力高深莫测,脑袋被王兵砍下来还能吹牛角;奉三郎则武艺高强,曾聚众守寨保境安民。师公以外的道、释各教教徒,在水车举行各种法事,均需启请并恭维这两位师公祖师。

三、《傩头狮子舞》的起源及现存状况
  据水车镇水车村原党支部书记邹竹轩(73岁,小学文化,现存唯一舞雄狮头者)口述:“我们这里舞傩头狮子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据我的祖父讲,古时节我村田凼院子有个罗氏老姆屋里起祭堂,请个姓李的老木匠在屋里做了大半年工夫,一直招待的蛮好。李木匠为的报答罗氏老姆,就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剁了筒水桐树一破两开,雕了两大一小三个傩头狮子送给她,临走的时候告诉她要怎么舞,并且交待她:‘只要正月新春到屋里转三圈,保你老人家一年到头诸邪不生百无禁忌,一家老少平安人丁兴旺发崽发孙。’罗氏老姆听了他的话,按他的交待年年舞,当真的老少安康子孙发达起来;就把这种舞法传给地方上别的姓氏,慢慢的就传到了今天。传到我们这一代的时候,狮子倒是雕了3套,我村1套,隔壁的古城村有2套;但已经只有我们邹姓的人会舞了。我们邹姓会舞的人,也是集中在我村和古城村。我村也就是我会舞公狮脑壳,4组的邹立仁(70岁,小学文化)会舞母狮脑壳;古城村的邹今海、邹新远、邹葵几个人会舞尾巴。早十几年,邻近隆回县的罗洪、鸭田和新化县城、洋溪等地方正月里都请我们去舞过。如今我和邹立仁都是满了70岁的人了,舞不动了;因为冒得报酬,现在的后生家都不愿意学,这门玩艺眼看就要失传了。”

四、《傩头狮子舞》的傩头原型
  水车和古城两村现存的三套木雕彩绘傩头狮子均为古代型制的复制品。令人玩味的是,这些傩狮的造型只是像狮子却并非狮子,而是红面鼓眼阔口獠牙的饕餮纹吞口。这种吞口,当地俗称“吞口菩萨”,主要悬挂在大门上方镇宅避邪。古城村4组村民王本益居住的老宅门上原就挂有一个,毁于1966年的“破四旧运动”,现仅存门当上雕刻的两颗篆刻吞口帅印(图2)。此外,民间供奉的邹公法灵、奉君三郎两位地方神祗雕像,其头饰也是吞口(图3)。与此相应的是,主持《傩头狮子舞》首尾发猖、收猖仪式的师公邹升云(36岁,法名邹法运,古城村1组村民,高中文化),做法事时头戴的头扎上5幅纹饰,其第1与第5幅拼拢来,也是个吞口菩萨(图4)。
  值得探究的是,所谓“神不祚非类,民不祀非宗”,傩狮的原型既然是吞口,那么吞口的原型又是何方神圣?山民为什么生存繁衍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这个问题,学界前辈已探究了上千年,历来众说纷纭;其中较为重要的为人类学家孙作云先生于1941年多方考证得出的结论“吞口即饕餮,饕餮即蚩尤”说。近10年间,在我的恩师、北师大著名民俗学家陈子艾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深入古梅山峒区域各个村落展开田野作业,所收获的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料,都印证了孙先生的这一说法。我们曾就此公开发表了5万字篇幅的调查报告(详见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出版的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一辑刊发的陈子艾暨笔者专文《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一)》)。报告中,我们全文推出了与水车镇相邻的同县金凤乡阳雀村90岁的老师公戴康哉的口述资料,他明确指称:傩面和吞口都是南方民族的初祖蚩尤。此外,近年采集到的两种民间文字资料,也支持了他的指称。
  这两种民间文字资料,均与梅山信仰民俗有关。其一是新化县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秦国荣家藏的《混祖源流·头扎根因》,其原文是:
  “当初张赵二郎拜法之时,从泰寒迳(经)过,撞着一个太王,将他引入硐中,难以脱身。后来圣主三娘寻夫不见,寻至此山,见一妖怪,赶入硐中,大战几阵,战妖不胜。三娘出硐作法,安定九宫八卦,披发仗剑,走入硐内,将妖引出硐来,走进阵内。此妖昏迷不出。拿将孽畜,同夫带回。老君封他为蚩尤大将,可安头扎上,十方门下,治病驱邪,遍游天下,自古流派到如今。”
  其二是本县上梅镇兼职歌郎袁长生(男,87岁,汉族,职业纸马先生)家藏挽歌本经《根因》 ,其中第九节为《唱吞口》,歌词原文有60句,摘要如下:
  ……大门门上有吞口,吞口原来有根因…… 轩辕皇帝传天下,百姓安康享太平…… 前有蚩尤来做乱,兴兵扰乱在边庭……即将蚩尤来斩了,号令斩首卦(挂)五(午)门……将头卦在午门外,邪魔鬼怪不敢侵…… 此乃吞口根因事,内中有错恕愚人……
这节挽歌,我们在新化县东部的冷水江市金竹山乡也曾采集到,可见它流传较广,并非孤立现象。这就充分说明,傩头狮子的原型,其实确是蚩尤。

五、《傩头狮子舞》的本质意义
  如前所述,按其存现形态和驱邪求子的祈福主旨,《傩头狮子舞》应是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原始而完整的傩舞。接下来的问题在于:水车山民为什么要尊蚩尤为赐福于己的傩神?在近千年的正统观念中,蚩尤不仅是个战败者,而且还是个反面形象、“子不语”的“怪力乱神”呀!究其本原,所谓“怪力乱神”,实源于宋朝以降部分御用文人为维护儒家伦理之需而泯灭良知的误导;按《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三曰兵主,祠蚩尤。”这是经典国史记述蚩尤之始,以下直至《明史》,均有将蚩尤作为“兵主”列入国家祀典的记载。“兵主”译成现代汉语,即“主管军事的神祗”。此外,许慎的《五经异义·公羊》说:“甲午祠兵。祠者,祠五兵:矛、戟、剑、盾、弓矢,及祠蚩尤之造兵者。”管仲的《管子·地数》说:“葛卢之山发而水出,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这是指称蚩尤为冶炼技术和金属兵器的发明人。管仲在《管子·五行》中又说:“昔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这是说黄帝曾向蚩尤学习天地四时运行规律即历法的知识;而历法,则是农耕先民的创造发明。《路史·蚩尤传》说:“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茶陵补志》说:“炎帝榆罔受封于茶陵之露颠,亦神农之末一帝也。”这两条也说明蚩尤曾当过“神农之一”即炎帝,是南方稻作文化的缔造者之一。刘法增校《书经·五刑》说:“苗民承蚩尤之暴,不用善而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名之曰法。”这是说蚩尤还是后世《刑法》的创始人。
  上述材料充分说明,作为与炎、黄齐名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蚩尤也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并非是后人所诋毁的“怪力乱神”。但《史记·封禅书》又说:“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东平在今山东境内,世人均认为这是蚩尤的老家。他又因何种机缘跑到湘中紫鹊界来做傩神了呢?其实不然,“蚩尤老家山东”说也是误传。据早于《史记》几百年的《逸周书·尝麦》记述:“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少昊所居即今山东之地,这里明确指出是赤帝(即炎帝)要蚩尤住到少昊的山东去的,可见蚩尤的籍贯并非山东。《国语·楚语下》说:“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韦昭注:三苗,九黎之后)。”《韩非子》指称说:“三苗之不服者,衡山在其南,泯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蚩尤是九黎的首领,也是三苗的祖先;韩非所述的地方,即今长江中游的湖南岳阳一带。炎帝受封的“茶陵”也正在此地。湖南本为农耕稻作的发源地,九黎、三苗均为稻作先民。可见要说湖南是蚩尤部族的祖籍所在,恐怕比“山东说”更具周延性一些。
  此外,九黎、三苗是大西南诸多兄弟民族的祖源之一,现湘西乃至云、贵、川等地不少的苗胞,仍认为自己是蚩尤的后代,已是学界不争的事实。而傩神,起源于部落图腾。史籍记述中最先把蚩尤部族的图腾绘成图象的,则又正是中华民族的又一位人文初祖——黄帝。据《鱼龙河图》说:“蚩尤殁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一个画像居然能令“八方万邦皆为殄伏”,雕成吞口傩面来驱邪镇鬼,当然更是顺理成章。
  但这些远因仍无法解释水车当代山民以蚩尤为傩神的源由。因为他们虽为纯种的稻作民族,但现在的族属,不论官方民间,均记述为汉族,且均记述为中原移民后裔(甚至连奉姓也自称江西来的),与蚩尤没有血缘关系。要想弄清《傩头狮子舞》的本质意义,首先还得弄清这些山民的族源。
  据1997年版的《邵阳市志·姓氏》记载:“至唐代以前,境内见诸典籍的姓氏有……杨、苏、张、李、姜……23姓”。新化县自宋熙宁五(1072)年至1979年,一直隶属邵阳市(原宝庆府)管辖,这则记述当然包含新化。清新化人邓湘皋等于道光二十九(1849)年编篡刊行的《宝庆府志》《卷三·大政纪三》记述:“明孝宗宏治十四(1501)年,武冈大地茶园寨苗李再万叛”;这个李再万即水车李氏族人,他与其弟李再昊、其侄李廷禄祭旗起义的地点,即今水车镇长石村,小地名至今仍叫“扯旗寨”。可见至少有李姓历史上曾被视为土著“苗、瑶”;当代李姓注籍汉族,应是北宋开梅建县以来历代封建王朝“设苗防”、“禁苗俗”等“化蛮”政策推行的结果。水车地处古梅山峒中心。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述:“梅山蛮峒,旧不与中国通”。自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客省使翟守素”“分兵讨之”以后,朝廷与峒民的战事历代不断;特别是明宏治至隆庆、万历(1568-1574)年间的征讨李再万、李廷禄叔侄之战,历时70多年,苗瑶峒民几遭灭族;今天尚在的“杀人场”、“来尸坳”、“纸钱界(紫鹊界的原名)”等小地名,仍在述说当年战事的惨烈。幸存峒民不归化汉族,恐怕很难保住脑袋。而归化汉族,则能够享受到与汉人平等的包括入仕做官等诸多政治待遇。清湖广学政潘家洛于康熙四十三(1704)年上奏的《请准苗童以民籍应试疏》曾有描述:“臣查湖南之新化、安化两县,在宋时名为梅山,尚系生苗巢穴。一入版图,人文渐盛,中进士举人者,每不乏人。人不知其为苗,彼亦忘乎其为苗矣。”此后再过百多年,清道光十七(1837)年的《直隶靖州志·苗瑶》便有了这样的记述:“衣冠服采与中土编氓无异,甚至于以苗号耻,盖不徒革面,而且洗心矣!”再对照前述李洪传自述其祖是“躲王兵的时节从江西鹅颈大丘逃命来到上梅山落担安家”的说法,与当代瑶传《评皇牒券》记述的瑶人祖源来历惊人的相似,我们应可推知,水车李姓即为唐宋以前的土著“苗瑶”。
  推定了李姓族属,《傩头狮子舞》的本质意义便水落石出了。如前所述:现邹姓舞的《傩头狮子》,是“700年前的李姓木匠告诉罗氏老姆”、再由“罗姓传给其他姓氏”的,其源头是以蚩尤为始祖的苗裔李姓。舞《傩头狮子》必须发猖,据主持发猖仪式的师公邹升云说:发猖的目的是要猖兵附体,支撑舞狮的演职人员能经久不疲。因为猖兵之主为蚩尤,有他发兵助威,舞《傩头狮子》才能有求必应。这一点也是水车山民尊重师公的原因之一,与史志所记“苗人畏鬼信巫”的古俗切合。舞《傩头狮子》的目的一为避邪,二为求子,但通观全部16段,首尾叩祖辞祖共2段,化钱谢猖1段,奋威镇邪也仅1段,从发情到交配产子却达12段,可见其主要目的是求子。而求子的原因,恐怕正是由于从宋开梅到明李再万造反的长年征战,土著族丁损失过多。从现存的《傩头狮子舞》16段36合分析,叩祖辞祖占了2段共5合,说明此舞创作之初,作者就认为自己与傩头狮子是同祖同宗的。编创并表演傩狮的发情、交配和产子的情节,本意应是想通过模仿祖先的造人动作,来求得祖神保佑,获得其神力,增强其后代的生殖能力,以便迅速壮大族群,弥补损失,增加种族的生存机会。与此相应的,是本地师公在“抛牌过度”、“和娘娘”中表演的《搬开山》傩戏节目中,也保存了“开山小鬼”用一个灌水的猪尿泡从胯下向围观妇女模拟射精以祈福的细节。这些傩戏节目,今天仍能见到。
  由此可见,《傩头狮子舞》起源于祖神和生殖崇拜,其本质为古老的模拟巫术,是南方稻作民族从史前承传至今的信仰文化的活化石。

  (本文承恩师陈子艾教授耳提面命,曾迪、邹升云、罗中山、戴德才、段志东等同志大力协助,谨借机致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 03: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