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4|回复: 0

zt:任何外来的都能变成中国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8 10: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任何外来的都能变成中国的

--------------------------------------------------------------------------------



● 杜平

  数年前,法国人安德鲁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因毫无中国特色,而在中国建筑界、科学界和民间引起激烈争论。2000年4月,该项目在一片质疑声中悄悄动工,但两个月之后,一批著名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南海最高层,要求重新审视既定方案,导致建设工程一度中断。

  六年后的今天,在北京、上海以及中国其他都市,各种先锋派、实验派和超现代派建筑触目皆是,依然毫无“中国特色”,但科学家“公车上书”的事情却再也没有听说过。当然,反对和指责的声音依然存在,可是都已变得无力和无奈。

以最快的速度和世界接轨

  在一个庞大的社会里,当某个外来的新鲜事物和思潮被主体大众所接受的时候,那就是名副其实的不可抗拒。中国城市建设的现状,是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现状的最生动缩影。就如同经济改革之初的争论一样,很多人曾经誓言要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但是,由于一些主张和实践流于肤浅和表面,更因为“中国特色”一直没有挣脱自身的局限,结果便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和号召力。

  中国很多旧有的传统建筑正在迅速消失,足以令几代人为之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肌体却不会真正萎缩。就像过去几千年从外部流入的宗教、文化、科技、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一样,今天几乎所有的外来事物,都终将变成中国自己的东西,而且还将反过来使“中国特色”得到更新和充实。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两边,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都是典型的苏联式建筑,但若不故意提醒,很多人大概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式建筑本来就是如此。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十分重要的哲学课题。如果你偏要认为某个事物是别人的,那它永远就不可能成为你自己的。

  针对中国大陆现代化进程与历史传统之间的关系,台湾《中国时报》的徐淑卿前天发表一篇很有见地的文章。她认为北京在全心拥抱西方的建筑设计时,“虽然背对了过去的历史和传统,但却同时呈现一个面对世界的姿势和视野,渴望以最快的速度和世界接轨,而这样的好奇心与企图心,在台湾却是逐渐式微的”。

  “渴望以最快的速度和世界接轨”,这一观察十分准确地概括了整个中国大陆当前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以此解释和分析中国社会所有层面的各种现象,包括政治和经济的,包括正面和负面的。

  然而,很多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所谓的“好奇心与企图心”,恰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质部分。没有集体的好奇心、企图心或进取心,中国大陆今天就不可能有与世界接轨的愿望和迫切感;而在同一文化根源上的台湾,也就不可能拥有今天所看到的那些成就。至于目前台湾的“逐渐式微”,并非是中华文化背景下的常态,只能说是暂时误入歧途。

把资本主义变成自己的支持者

  今年较早时,经常为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民意调查的GlobeScan民调公司,在20个国家里就“自由市场经济”进行了一次意见调查。结果发现,中国74%的民众认为“市场经济是最好的体制”,这一比例超过了所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71%)、英国(66%)和德国(65%),更是遥遥领先于所有拉美国家。

  对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调查结果,西方的分析者认为,中国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最大支持者”。这是一厢情愿心理下的误读。中国普通民众对资本主义并非完全了解,所以就谈不上毫无保留地支持资本主义。

  事实上,中国只是因为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某些好处而加以利用,真正的结果反而是把资本主义变成了自己的支持者。就如同聘请欧洲人设计中央电视台大楼、“水立方”和“鸟巢”等奥运设施,中国只是把西方现成的经验和智慧,变成了强化自我的手段和途径而已,所有的果实最终都属于中国。

  现在回过来再看中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许还能作出进一步的观察。

  苏联刚刚解体之时,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家立即断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的天性”,所以苏联共产党垮台之后,俄罗斯将自动建立起自由市场经济的体制。可是,若干年后,当看到俄罗斯经济持续崩溃的情形时,格林斯潘恍然大悟地得出了新的结论,他说,“文化才是人类的天性,市场经济却不是”。

  中国采纳和运行市场经济已经有多年,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同样一种模式在中国取得了成功,而在拉美、俄罗斯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却并不成功,这与文化的特性是有根本的关联的。

  长期以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直是中国面对世界文明的基本态度和对策。所以,尽管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但中国都能巧妙地把这些外来的东西捏来捏去,将其塑造成适合自身文化、并且为自身文化服务的工具。

  至少到目前为止,西方文化虽然在中国大行其道,但还没有走到反客为主的地步;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消失了很多,但还没有失去本身的精髓。未来的历史应该还会证明,今天中国所有的外来的东西,最终都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05: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