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6|回复: 0

【原创】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湖北红色民歌的题材与思想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8 19: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湖北红色民歌的题材与思想性
朱林飞   柯小杰
摘要:湖北红色民歌很有特色,其中主要反映在题材和思想性上。题材是以革命斗争为主的,思想性主要反映在阶级性、战斗性等方面。红色民歌,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这方面的文化遗产,要加强抢救和保护。
关键词:湖北红色民歌  题材  阶级性  战斗性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始,中国大地上卷起了一场特大的“风暴”,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土地革命。这场“风暴”也毫无例外地席卷了湖北,它把那个社会彻底翻了个过儿,把“世事颠倒颠”了。社会的激烈动荡、变革,为湖北民歌写下了新的一页。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湖北各地建立了党团组织,传播马列主义,组织革命斗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革命人士为新中国的建立洒下了无数鲜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鄂豫皖苏区是地位仅次于井冈山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到1937年国共全面抗战,整个十年内战期间,革命红旗始终在鄂豫皖边区高高飘扬,红色歌谣也始终响彻鄂豫皖苏区民间,并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多个第一。这里不仅成立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最早的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而且还开创了参加长征人数全国最多、参加率最高的地区,先后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参加长征。红安县走出了200多位将军,是著名的“将军县”;阳新县为中国革命牺牲了20多万烈士,为著名的“烈士县”;洪湖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李先念、伍修权等,都是湖北人士。湖北,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更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在后方,它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占有光辉的、特殊的位置。
    历史位置的特殊,赋予了湖北红色民歌的特殊性,它以一个特殊的形象展露于世了。
湖北红色民歌很有特色,其中主要反映在题材和思想性上。题材是以革命斗争为主的,思想性主要反映在阶级性、战斗性等方面。
    一、湖北红色民歌的题材
    它的第一个特点,反映在它的题材上。
   “红色歌谣万万千,一人唱过万人传”。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在数万首湖北民歌里,湖北红色民歌占上千首。数量虽然不大,但以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计之,却不是一个小小的数目了。这几千首, 几乎全部是以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为题材的。“他是人来咱也是人,为甚他富咱们穷?为甚把咱的血汉直抽尽?”——讲的是阶级剥削的道理;“官逼民众反,世事大动乱,他把咱老百姓没杀完”——号召民众起来革命;“兄弟姐妹们,听我说真情,旧婚姻不自主,坑害了多少人,男女双方不相认,脾气好歹分不清,媒妁引父母们,强迫配成婚”——反对封建礼教,宣传婚姻自主;“军队百姓团结牢,抗日救国呀心一条”——军民团结,抗日救国;“黄河浪起风云涌,大海蛟龙要腾空。中国人民要掌政权,解放军大反攻”——讲的是国家斗争形势……。许多歌子,如《十爱党》、《无产阶级真快乐》、《支前歌》、《妇女翻身歌》等,仅仅从歌名上,我们也能一眼看出它写的是什么,其它别样题材的作品,其中也不乏“今天上前线,明天打日本”之类的词句。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场革命斗争,是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矛盾斗争的集中表现,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它主导着社会的发展趋势。这场革命所涉及的生活面之广,所参于的人员之众,是一般的社会事件所不可比拟的。陕北革命历史民歌以此作为唯一的题材, 与传统民歌相比,题材的集中和重大便成了它的第一特点。
    题材的特点,又引起了它的反映形式上的变化:传统民歌,虽然它无不表达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无不深刻地揭示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但由于它基本上是以某些相对狐立的、微小的生活、事件为题材的,因而,这些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以及生活的内涵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的。从传统民歌的整体来看,它象是一篇社会生活的交响乐,但一首一首分开来看,它们又无不象是一首首“独唱”。而红色民歌的反映却是直接的、正面的,一首首象铿锵有力、气势雄壮的“大齐唱”。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但由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愿望、感情的集中体现,也由于它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是以集体斗争、集体运动的形式进行的。从社会学角度讲,从传统民歌到红色民歌,从侧面到下面,从“独唱”到“大齐唱”,是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由个体转为集体的结果。
    在封建社会,产生那些反封建礼教、买卖婚姻的“情歌”和反剥削压迫的“长工歌”,产生那些述说某人某事、个人情怀和个人遭遇的歌子,产生那种悲伤叹惜和痛苦呻吟的调子,是历史的必然,就象冬天里下雪一样自然而然;而马列主义指导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与过去历代那些自发性的农民革命斗争,已经完全不同了,湖北劳动人民从思想和行为上已经不同程度地跳出了个人命运的小圈子。在这时候,产生那些众口合一的歌子,产生那些述说集体行为的歌子,产生那种昂扬、奋发、豪放的情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就象夏季里打雷闪电一样的自然而然。
    湖北红色民歌,由于它题材的集中、单一和反映角度的正面、直接,包括它的情调的鲜朗高昂,因而较之传统民歌,它又显出一个特点:具有鲜明、强烈的却又是单纯的色彩感。它总是扣着革命斗争这个生活主旋律,直接地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湖北军民斗争生活。可以说,它是湖北革命斗争最直接的反映,是一部湖北革命斗争的最好教材。它几乎是“红一色”的了。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素有“红色革命”一称。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红色革命,所开辟的红色苏区,所产生的红色歌谣,又怎么能不以红色为第一色彩呢?
    这近乎单一的色彩,是湖北红色民歌的一个特殊的印记。是一种富有强烈时代感的色彩。
    二、湖北红色民歌鲜明的阶级性
    湖北红色民歌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所具有的鲜明的阶级性。
    文艺都带有它的阶级性。这里的意思只是说,与传统民歌相比较,它的阶级性在作品中反映更为明确、更为强烈,阶级色彩也更为浓厚。
    马列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在湖北的广泛传播,使湖北人民对那似乎十分复杂、浑沌的社会现实生活有了一个科学的、明晰的认识:“地主家坐下吃,讨租子讨得些谷。压迫穷人没吃的,实实活不成”(《人人脑筋开》),“咱们那务农人,实在太苦情,一年的杂税完也完不清。稽查衙役上了门,拷打得立不不定”(《并岳秀坏骨头》),“提起旧婚姻……,把人当牛马卖,怎教人不反对”(《反对旧婚姻》)……。
    多么严峻的现实!多么认真的思考!在今天看来,这些觉悟不过是最简单的认识,但在那个时代,几千年来还是第一次,第一却十分了不起的。思前的结果,可用两个字来概括——“革命”:
   《董必武回黄安》:“1925年,董必武回黄安,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共产党员,大别山树起红旗,领导革命来宣传。……//1928年,二次革命大发展,黄、麻、光山到罗山,商、固、潢川到六安,红旗插遍满山头,土地革命把身翻。” (田海燕、高鲁:《红军歌谣》,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9-240页)
《红军童谣》:‘雄鸡叫,红军到,红五星,八角帽,腰里挂的盒子炮,手里拿的大砍刀,洋钱钞票不要,活捉劣绅与土豪。(刘民主编《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北卷•咸宁市歌谣分册》1989年版,第426-427页)
    土地是中国农民的命根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核心任务,就是实行土地革命。在党中央提出的“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原则指导下,鄂豫皖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土地革命。获得土地的苏区农民像获得了新的生命,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山歌唱来闹连连》唱道:“山歌唱来闹连连,打倒地主要分田,工农翻身作了主,保佑共产党万万年。”
    这完全是马列主义在湖北传播的结果。在此之前,湖北劳动人民对社会不会有如此清醒的认识和觉悟,更不会有如此奋勇的反抗行为。这些认识和反抗,无不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作为文学艺术一种的民歌,感情色彩是不可没有的。这种感情色彩,正是它显明的阶级性的又一体现。
在湖北红色民歌中,阶级爱憎之强烈,阶级阵线之分明,阶级立场之坚定,是传统民歌所不可比拟的。你看:
   《当兵要去当红军》:“当兵要去当红军,红军处处受欢迎,日后日子不愁穷;官长士兵饷一样,要做工来有工做,没有人来压迫人。会种田的有田耕……”
    如流传于新县的《五更劝亲人》:“一更里劝劝奴亲人,劝亲人出门当红军,……//五更里劝劝奴情哥,劝情哥工作要紧做,莫念家中事,共产党办成功才有好日子过。” (田海燕、高鲁:《红军歌谣》,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3-254页)
    七里坪革命纪念馆收藏的《红军纪律歌》:“红军纪律最严明,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讲买卖,不相欺,保护小商人。工农如兄弟,劳苦更相亲……”
    《十恨民团》:“一恨民团真可恶,不论男女见人捉,实在可怜我,晚上困不着,不等鸡啼就要捆被窝,跑到山上受冻又挨饿,跑又跑不动,讨嫌一双脚,决定今后再不躲,配合工农把民团捉,妇女同志大联合。••••••十恨民团罪恶多,老娘越说越起火,拿起菜刀来,拿起烧火棍,把白色恐怖来冲破,与民团拼过你死我活,送统治阶级快进坟墓。万众团结革命要坚决,砸烂反动的枷锁,同声高唱革命歌。”(徐鲁 石翠环主编《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北卷•阳新县歌谣分册》1980年版,第67-69页)
    看,谁是朋友,谁是敌人,阵线多么分明。他们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毫不隐瞒观点,毫不含糊其词。在他们眼里,似乎天下仅有红白两色,你不革命吗?那么你就是反革命。
无论在传统民歌或红色民歌中,抒写男女爱情的“情歌”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感情真挚朴素,强烈感人。请看传统民歌中的几段情歌:
    “情哥情姐对门坐,情姐来唱七句歌,心中有话不好说,很早爱上小情哥,可惜无媒来说合”《心中有话不好说》(程泰主编《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北卷•黄石市歌谣集成》1994年版,第166页),“对门对户对台基,二人见面笑嘻嘻,情妹问我什么,你少丈夫我少妻”《你少丈夫我少妻》,还有《十探妹》、《十指尖尖》、《十爱姐》、《看小妹》等等。
    这是感情的真实宣泄。而红色民歌中的情歌,不但不失其真挚强烈之特点,而且反映出一种坚强的革命斗志和为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如:至今仍然在湖北英山蔡家畈流传的篇幅壮观、长达八十行的《送郎投红军》:“此去投红军,夫妻俩离分,叫声我郎听分明,妹有话叮咛……公婆虽年迈,耕田有人代,家里生活我安排,不要挂心怀……”,“革命成功了再结婚”,“只要革命成了功,牺牲我那男人不要紧”,“有心回家看婆娘,打日本鬼子顾不上”,“不走东来不走西,死要当红军妻”等等。真是牺牲了她的男人“不要紧”?真是这么感情“冷酷”?不,这“冷酷”的语言,包容着多少辛酸之情、思念之情啊,她(他)们牺牲了比自己生命还贵重的爱情,而献身于伟大的革命斗争之中。“勇敢上前杀敌人,不要留念我一人”,“不是不想你,你革命工作忙着呢”――通过人性,反映出的是鲜明的阶级性。
    阶级性三个字,听起来似乎很抽象,但生活中的阶级性的反映却是具体的。湖北红色民歌的阶级性是通过艺术形式加以反映的,因而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毫无疑问,这强烈的阶级性是马列主义对湖北民众生活影响的结果,它也赋予了湖北红色民歌一个明显的时代色彩。
    三、湖北红色民歌的战斗性
    强烈、高昂的战斗性,是湖北红色民歌最突出的特点。
    湖北地处华中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革命活动,或发生在湖北,或以湖北为主战场。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刘备借荆州、关羽走麦城这些发生在湖北的历史文化故事不胜枚举。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昌首先打响,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黄麻起义、大冶兵暴等都是发生在湖北。
   “共产党,好党员,四面八方来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穷人当家做主人。打江西,过龙港,朱毛领导把权掌。” (程泰主编《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北卷•黄石市歌谣集成》1994年版,第20页)这首《朱毛把权掌》,说明人民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坚定了革命的信心。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小小黄安》,反映了苏区人民参加革命的蓬勃热情和踊跃状态。
    鄂豫皖苏区、鄂东南苏区红色歌谣有着峥嵘峭拔的逼人气势。
    我们从麻城西张店老红军王政柱回忆的《童子团歌》中就能体会这种气势:“冲!冲!冲!大家向前冲!怕什么三教徒,洋走狗。我们是劳动童子团做先锋。//来!来!来!大家来拼杀,对准那吃人的反动派。我们是劳动童子团作先锋。//!冲冲!冲!大家来猛攻,打垮那黑暗的旧世界。我们是铜子团做先锋。//来!来!来!大家来路开,建设那美好的新世界。我们是童子团做先锋。” 这种气势我们从黄麻起义的《暴动歌》中也能深刻感受到。1927年11月13日爆发的黄麻起义,正是这一历史规律的真实写照。当时,两万多起义工农军在七里坪高唱《暴动歌》,声势浩大,震撼人心:“暴动,暴动!工农打先锋,拿起刀和枪,一同去进攻!暴动,暴动!哪怕白匪凶,拼出一条命,勇敢向前冲!暴动,暴动!天下归工农,再不当牛马,要做主人翁!暴动,暴动!共产党来指引,前仆又后继,革命定成功!”(许世友:《我在红军十年》,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第37、57页)这类鼓励暴动的红色歌谣在鄂豫皖苏区可谓俯拾皆是。1931年1月30日,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七团攻打沿埠头,全歼侵入阳新区之国民党二十六师郭汝栋部刘公骂族第五团,粉碎了国民党对鄂东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军民欢庆。山歌《红军攻占埠头歌》:“听!听!红军枪子响,看!看!白匪没穿衣裳,进!进!敌人作了慌,看!看!敌人缴了枪。”(徐鲁 石翠环主编《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北卷•阳新县歌谣分册》1980年版,第78页)就是叙述这次战斗的。
    当时中央军委就有个报告说:“从麻城革命斗争的发动情况来看,‘革命文件不如革命口号,革命口号不如革命歌谣’。”(此段录于鄂豫皖苏区红军山歌队队员徐光友、徐兴华回忆录《歌声显威力》,见《艰苦的历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革命军回忆录选辑》上册,第306-313页)由此可见,湖北红色民歌的战斗性之特征了。

    湖北红色歌谣在中国歌谣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但是,有过如此重要影响的革命文化种类,到目前为止竟然少有深入研究。而且情况还不仅如此,随着老红军的一个个逝去,红色歌谣传承人正越来越少,因此,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深入展开过程中,对红色歌谣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研究探讨,就显得更为迫切。


[ 本帖由 kxj2005 于 2006-9-8 20:12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03: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