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失传到发掘,重见天日起它的经历就充满了传奇色彩:70年代首次进京表演就获得二等奖,34年后,在刚刚结束的夕阳秀-第四届华夏中老年艺术(舞蹈、模特)大赛中,经过不断整理完善的它,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一举夺魁取得了一等奖——
大冶“玉莲环”:鄂东南地区的一支艺术奇葩
王义根 柯小杰
大冶玉莲环是大冶民间说唱中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演员手中敲击的器具“玉莲环”而得名。
“玉莲环”是在大冶金牛地区发掘出来的,是鄂东南民间吹打器乐中的一种击奏乐器,由一类似葫芦的钢质架上,自上而下安放碰铃、铛锣、马锣组合而成。用一具有弹性的锣槌敲击,它可以发出“叮、当、咣”的声音,故它又叫作“叮当咣”,亦有人就它的形状把它叫作“三星”。
载歌载舞玉莲环
据考证,玉莲环的流传地可能不仅仅拘限于金牛地区,应为鄂东南农村婚丧嫁娶时的一种吹打形式,一般由一男一女演唱,后来演变为可由十几人参加表演。玉莲环的演出形式以唱为主,有接腔,亦有夹白,整个演出过程伴随着大量的舞蹈动作。舞蹈时,男演员用弹性锣槌敲击玉莲环发出节奏感极强的“叮当咣”声音,女演员则手舞彩扇边歌边舞,舞姿调皮诙谐,洒脱大方。
玉莲环的唱词基本上是民间歌谣中的多段体,其句式有两种:一为每段四句,每句七字;一为每段六句,为七、七、五,五、七、七字句式。由于句式与民歌歌词相似,除便于表演传统曲目外,更善于表现现代题材的创作曲目,如《顶逆风》、《站花墙》等。
就目前而言,玉莲环的曲牌有“闹场”、“对偶”、“抒怀”三个,它们都植根于大冶民间音乐之中,旋律极具大冶乡土特色。如“闹场”就取材于大冶 的《花灯调》,“对偶”、“抒怀”也取材于《花灯调》和《放风筝》。在实际演出中,这三个曲牌各有特色:“对偶”长于叙述;“抒怀”委婉、细腻、多用抒情。不论是哪个曲牌,载歌载舞中,演员们的一问一答,一唱一和,都显得协调和谐而有韵味。
玉莲环的发掘经过
现在的玉莲环得以流传,金牛人邱发强功不可没。可以说,如果没有邱发强,就没有现在的玉莲环。
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玉莲环就已经失传好久了。
邱发强1938年出生于大冶市金牛镇,他父亲是解放前的大学生,爱好民族音乐,受父亲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就会拉二胡、双鸣琴。
邱发强特别喜欢民间音乐,担任金牛文化馆文艺辅导后,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周边农村,把农民吹打哼唱的曲调记录下来,再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演奏。
1972年,他在金牛胡铁附近拜访一位民间艺人时,旁边一位70多岁的老人见他那么喜欢民间的东西,就说自己小时候见过一种东西,是在铁丝架上安三个小锣,一敲,就发出“叮当咣”的声音,显得特别的好听。本来,这个东西他家里有的,后来被小孩拿去换糖吃了。
邱发强一听老人的话,当即大喜过望,连忙让老人画出那个东西的形状,又让他模仿那东西的节奏和声音,用简谱一一记录下来。
回到家里,邱发强动手按老人画的形状制作了一个“叮当咣”,并按照记下的曲谱敲击它,经过不断的揣摩,通过不断的到民间去发掘,访问那些小时候见过、听过“叮当咣”的老人,邱发强制作的“叮当咣”得到了那些老人的认可。高兴之余,他对“叮当咣”的名字有一些不太满意,经过自己演奏并多次和当时大冶文化馆祝振善、艺友黄小华的讨论,排除了“叮当咣”、“三星”、“三连环”的名称之后,邱发强就把自己发掘的“叮当咣”定名为“玉莲环”了。
邱发强认为,挖掘整理“玉莲环”是自己一生中做的最有益的一件事。“玉莲环”作为农村婚丧嫁娶时的一种吹打形式,刚开始只是一种没有唱词的民间音乐,在自己不断的敲击揣摩中,他自己常常为这种音乐所痴迷,并随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如果把这种节奏性很强、很富于感染力的纯音乐改成说唱形式,加入故事性强的唱词,那么玉莲环就能像说书一样,起伏大,波折多,更能吸引人了。而且,如此一来,演出的人数可多可少,更加自由灵活。
实践证明,相对于普通的说唱,“玉莲环”到了紧要关头,“叮当咣”乐器一敲,渲染了气氛,让节奏变得十分激越,将一段唱词的轻重缓急处理得恰到好处,像说书一样扣人心弦。他编导的一男一女表演的“玉莲环” 《我队来了个新社员》首次演出,就在大冶引起了轰动,并连续多年在各级汇演中获奖。自从1972年他挖掘整理的“玉莲环”变成可以上台演出的曲艺形式后,他所在的金牛文化馆每次都用它作为压轴戏,并都夺得了表演最高分,自此,玉莲环就在大冶地区广为流传了。
玉莲环真正让人瞩目是1974年的事。那年,黄石歌舞团龙凤英、龙长江进京参加全国曲艺比赛,他们表演的是由查代文、王全豫等作词 、黄小华谱曲的“玉莲环”《顶逆风》。“玉莲环”独特的表演方式、二龙两人绘声绘色的表演,使《顶逆风》一下子成了那次比赛的亮点,比赛结束,江青还专门接见了他们并了解了“玉莲环”的一些情况。
1985年,邱发强调到鄂州工作后,将 “玉莲环”带到了鄂州,
经过他进一步的潜心研究发扬光大,“玉莲环”迅速成为鄂州及其周边地区颇具特色的曲艺品牌,目前已列入鄂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玉莲环的发扬光大
谈起玉莲环的发扬光大,不得不提到陈宗善。出生于1940年12月的陈宗善是大冶陈贵人,一级编剧,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省舞蹈家协会理事,黄石舞蹈家协会主席。
为了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玉莲环”得以广泛流传,陈宗善独具匠心地对大冶玉莲环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服饰、道具、表演行当的体态动律特点、基本动作、基本动作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用“口诀”使之简单化。“口诀”是中国民族传统中极富群众性的一种记录或记载动作方法、窍门、特点、要领的口头教材,往往是言简意深,是学舞蹈掌握民间舞风格特点的最好提示。
陈宗善先生运用“口诀”这种方法,把大冶玉莲环的风格特点及掌握舞蹈的要领概括得非常浅显,使不会表演玉莲环的人读了他的口诀后,也对玉莲环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下面将他总结的口诀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大冶玉莲环表演形式
马锣一抛歌声扬,一人启齿众人帮,姑娘胸前挂花鼓,击鼓传情站中场。小伙手执玉莲环,轻敲快点叮当咣,大冶花鼓人人爱,演完东村赶西乡。
表演服饰
女青年:头上扎独辫,辫上缠红绢,红底大襟衣,白花起点点,绿色中式裤,短兜缀花边,粉红绣花鞋,姿色赛天仙。
男青年:金黄彩服颜色鲜,对襟上衣缀黑边,中式松紧褶腰裤,红色绸带系腰间,头戴抓巾手握环,足蹬云鞋轻如燕。
表演道具
花鼓:花鼓架,竹篾扎,长约二十五,直径不超八,蒙棉布,缀朵花,长绸穿鼓环,系腰颈上挂。
玉莲环:玉莲环架铁丝编,编成三个圆圈圈,圈内安上定音锣(三个小锣音高为:上5,左3,右1),上下左右支架连。(亦有玉莲环为上、中、下结构)
二、表演行当的体态动律特点
女:含胸拎肘勾脚尖,夹膝辗跟踝外旋,腰活肘活手腕活,击鼓咏歌舞翩翩。
男:姿似雄鹰腾空起,轮臂犹如虎添翼,耳闻鼓声眼盯环(玉莲环),伴随花鼓步不离。
三、玉莲环表演时的基本动作
辗转步:脚从踏步起,踝骨相擦提,脚跟找脚尖,辗转胯不移。
扭摆步:含胸夹膝正步蹲,塌腰架肘气下沉,脚跟离地脚掌辗,屁股扭摆顺边跟。
梭腰:下身如钉之木,上身如织之梭,要想梭得活,下田撒种找感觉。
点环:晴蜓点水瞬间飞,扣腕点环手臂挥,点环好似弹单音,一板一眼莫离位。
串环:环棒交叉靠后背,移动重心弓步变,串环犹如三连音,甩臂连击有回味。
四、玉莲环基本动作的特点
1、相反运动:欲后先向前,逢开合必先,一切反做起,牢牢记心间,起步脚先翘,落地脚跟旋,吸气腰上提,莫忘下沉肩,上身向左移,双肩右伸延,胸肩舒展开,先要双缩肩。
2、顺边运动:左脚辗转左脚旋,左手向左划平圆,击鼓反弹带上身,向左梭腰左肩颠。
3、韧中脆:击鼓一瞬间,感觉似触电,肩肘反拎弹,犹如拉弓箭。
4、协调配合:步伐轻盈脚腕活,击鼓轻巧手腕活,梭动自如腰间活,动作协调全身活,全身活,靠什么,肩、肘、腰、腕相配合。
陈宗善先生用“口诀”这种形式运用于记载和概括于民间舞蹈的特征及要领,无疑是经过了长期的研究和积累,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匠心的艺术成果,对后来玉莲环在鄂东南地区的广泛流传发扬广大,无疑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的。
陈宗善是搞舞蹈编导出身的,之后才转为歌剧导演。近些年来,感觉到黄石地区民俗民族舞蹈的处境越来越衰微,大有自生自灭的状况后,他心急不已,为了挽救黄石地区的民俗民间舞蹈,他毅然带着自己的学生深入到大冶农村,去寻找、学习和记录流传于大冶地区的民俗民间舞蹈。目前,他主编的《民舞集成黄石卷》受到文化部、国家民委的表彰;《大冶花鼓》、《双推车》、《板凳龙》、《架菩萨》已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编导并获省级奖的舞蹈作品有《母子怨》、《篾条情长》、《竹风》、《铜斧熔炉》等。其中,录有多首玉莲环曲谱的《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获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铜鼎奖。
玉莲环京城夺冠
在刚刚落幕的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北京夕阳秀文化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夕阳秀-第四届华夏中老年艺术大赛中,由大冶群众文化馆组织参赛、反映大冶地区婚嫁民俗的玉莲环获得了比赛组委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并一举夺魁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这次参赛的玉莲环作品是由大冶民间艺术爱好者黄小华谱曲、编导的。今年58岁的黄小华在大冶算得上是个人物。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由查代文、李相淦编写的八集电视连续剧《寡妇堤》中,他谱曲、编排的玉莲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2004年,在央视组织的群众激情广场节目中,获得国家金奖的大冶采莲船节目,也是他谱的曲;2005年春节期间,他率领大冶还地桥镇龙凤呈祥舞蹈团参加省春节晚会,表演的歌舞节目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小华于1965年至1966年在武汉音乐学院学习二胡,1986年至1989年在中国音乐学院接受函授音乐教育,一生追求艺术。他还倾其所学传授他人,他的学生刘磊、汪琪和张曼璐在湖北省的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汪琪和张曼璐还在全国青少年才艺汇演比赛中获得十优奖,其中张曼璐还应首都老艺术家协会的邀请,赴泰国参加了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
黄小华是个闲不住的人,在搞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他不仅每天坚持拉琴、作曲,而且只要天气晴好,他每天下午都要去公园教老太太们打鼓。自今年年初六以来,他组织40多个老太太成立了威风锣鼓队,其中年龄最大的有72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由于特别认真,老太太们的表演大受大冶市民欢迎。
在这次进京参赛的节目中,黄小华通过玉莲环的表现形式,分说媒、迎亲、撒帐、繁衍四个部分反映了大冶古老的民间婚嫁风俗。
说媒。大冶古老婚嫁风俗中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在大冶,无媒不成婚已成规矩,表演过程中,老人们诙谐搞笑的表演,伴着玉莲环节奏性很强的叮当咣声音,给人以美妙的视觉、听觉感受。
迎亲。有了媒妁之言后,就是热闹的迎亲场面了。编导时,黄小华采用了玉莲环中的“闹场”曲牌,并引入了南山头的排子锣。演员们表演的欢快、活泼,把大冶民间迎亲时的热闹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撒帐。撒帐是表现大冶百姓闹洞房时的情景,表演时,演员们一边敲打着玉莲环,一边唱着“撒帐文”:“一撒荣华富贵,二撒金玉满堂,三撒三元及第,四撒四世同堂,五撒五子登科,六撒六畜兴旺,七撒七子团圆,八撒八仙护佑,九撒地久天长,十撒万事顺畅。”吉祥的话语,真诚的祝福,使人仿佛到了婚庆现场。
繁衍。繁衍是作品的高潮,通篇运用最为原生态的音乐,伴随着新生婴儿刚出世时的啼哭声,讴歌了生命的伟大和母爱的慈祥,在悦耳和谐的“叮当咣”声中,演员们满含喜悦徐徐退场……
玉莲环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种失传而有被发掘出来的民间文艺形式,玉莲环现在流传的区域已远远不止拘限于大冶了,经发掘、整理者邱发强先生的指导推广,“玉莲环”以灵活多变的表演方式迅速为人们所接受。目前,玉莲环已广泛流传于鄂东南地区。
据了解,不论是大冶,还是鄂东南其它地区,玉莲环都将纯音乐版本改成了说唱形式,并都加入故事性很强的唱词。相对于普通的说唱,“玉莲环”每当“叮当咣”一敲,节奏就变得十分激越,使人听了久久难忘……
如今,随着玉莲环在北京的夺魁,作为鄂东南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艺样式,作为独具特色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玉莲环定会取得更大的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