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建成炎黄二帝106米巨型雕像(组图)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05:25 国际在线
炎黄二帝巨塑遥看
10月3日,一面“龙旗”矗立在“炎黄二帝”塑像前。
今年国庆节,炎黄二帝巨塑屹立在黄河岸边,巨塑前面是15万平方米广场,十几场演出喜迎八方而来的炎黄子孙。
炎黄二帝巨塑是在20年前经市民倡议建设的,在倡议者的设想中,这个雕像应高106米,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8米,比俄罗斯母亲像高2米,是“地球第一雕”。
目前,这一巨塑历经20多年风雨,已基本落成,总工程量相当于建两座12层高的大楼。有关专家指出,炎黄二帝巨塑具有巨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价值,前景看好。
现场 建一座巨塑等于建两座高楼
“二帝”眼长3米,鼻长8米,两张脸加在一起有1000多平方米
今年“十一”期间,在炎黄广场上,每天都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号角声中,百名手持印有不同姓氏旗帜的古装演员,组成方阵,拜祭炎黄始祖,祈祷平安。演出进行到最后,开始由游客代表向炎黄二帝上香、拜祭。
“修建炎黄二帝雕像的20年,对于众多炎黄子孙来说是20年的期待,而对倡议者王仁民来说,是奔波和呐喊的20年。”10月9日,站在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的炎黄二帝巨塑面前,黄河风景名胜区(原黄河游览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雒国栋说。
站在粗具规模的炎黄广场上,正在建设的“地球第一雕”炎黄二帝巨塑,静穆、安详。一个月前还高高竖起的脚手架已全部拆除,设计高度为106米的炎黄二帝巨塑主体工程也已完工。雕塑中高者为炎帝,矮者为黄帝。
作为农业神的炎帝,国字脸、卧蚕眉、蒜头鼻、长髯垂胸,表情睿智、慈祥,微笑中展示出博大仁爱的胸襟。而作为军事家的黄帝,目字脸、剑眉、悬胆鼻,眼神锐利,表情刚毅、雄健,沉思中显示出高瞻远瞩的气魄。“二帝”眼长3米,鼻长8米,两张脸加在一起有1000多平方米。
半身塑像建在50多米高的同盟山上,框架式结构,由水泥和钢筋组成内部,外部则由青灰色花岗岩砌成。塑像下部计划用植被及水泥护坡。
“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仅塑像用混凝土7000多立方米,还用掉钢材1500多吨、花岗岩6000多立方米,相当于建造两座12层高的楼房。”工程的甲方代表胡永虎说,“巨塑的面部是一种艺术造型,还要求由专门的工匠来做,不能出现丁点儿误差,加上该塑像是在50多米高的山上施工,难度很大。”
明年三月初三举行落成大典
包括炎黄二帝塑像、15万平方米炎黄广场和炎黄纪念坛
炎黄二帝巨塑工程最初由炎黄文化研究会筹建,后因资金问题在2004年移交给黄河风景名胜区筹建。工程移交后不久,炎黄巨塑就被列入郑州市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炎帝、黄帝塑像及15万平方米的炎黄广场和炎黄纪念坛。其中炎黄纪念坛是广场上的主要建筑。坛两侧、广场绿化带中设计有两座纪念馆,即华侨历史博物馆和中华姓氏博物馆。
2005年5月22日,香港豪德集团和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正式签约,项目总投资1.2亿元,香港豪德集团投资5000万元,建设炎黄广场项目。经过近两年的紧张施工,到今年10月,以山体为炎黄二帝之身的巨塑,已经竣工,巨塑共106米高。
“塑像采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和中国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创作,面部轮廓注重写实,明暗清晰,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胸部以下做虚化处理,与山体相连,给人以充分的想象艺术空间,形成简练概括、刚健凝重、雄浑质朴的风格特征。”塑像的总设计师吴树华说。
“不得不承认,巨塑是一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晶,它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远高于其经济价值。”巨塑发起人王仁民说,这尊巨塑不是河南人的巨塑,也不仅仅是中国人,而是属于世界上全体华人的。它的建成,将会大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连当时的郑州市委书记李克都说‘这样的工程即使花上三五个亿也值得,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王仁民说。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全球华人民间的捐款数额达到了1000多万元,在筹集炎黄二帝巨塑建设资金方面,全球华人表现得异常团结和积极。
“全世界华人的热情让我们这些参与者感动,也倍感责任重大,我们的全体参与建设的人都在加班加点,预计明年2月全部工程可以完工。同时我们正在筹备落成大典,初步预定在明年的三月初三。”陈思易说。
王仁民说:“炎黄二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我更希望这个工程由民间来完成,所以我们很少找政府要钱,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都没少关心此事,工程能够再次开工也全是前郑州市委书记李克的功劳。现在铁树终于要开花了!20年的民族接力完成了这尊地球第一雕塑。”
将成全球华人“文化标志”
“炎黄二帝巨塑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反过来也是一种财富”
雒国栋说,通常我们一说是炎黄子孙,都太主观。巨塑的建成将成为炎黄子孙的一种标志,打个通俗的比方:世界上所有的华人都可以指着巨塑说“我祖先就这个样子”。可以预见,无论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塑的前景都是诱人的。
河南省旅游协会秘书长温民中说,巨塑是世界上最大的炎黄二帝雕像,确实可以称为全球华人的一个“文化标志”,其号召力无与伦比,是全世界华人心中的一座丰碑。因此和异地的祭祖大典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而并非竞争,很有潜力。旅游是注意力经济,游客不仅是看巨塑,更重要的是感受文化的气息,想通过旅游活动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展览一定要跟上。此外,还要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在重大节日和旅游旺季时举办大型的祭祖文艺演出,既反映古代的风俗文化,又有时代气息。这样,巨塑前景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民也认为,黄帝出生在距离郑州70多公里远的新郑市,炎帝和黄帝的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中游,黄河又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把炎黄二帝巨塑建在同盟山上,可以南祭二帝,北祭黄河。所以巨塑有着很恰当的位置,前景肯定不错。
“炎黄二帝巨塑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反过来也是一种财富。”王仁民说。
他还举例子说,建造炎黄二帝巨塑倡议时,他62岁,今年他整整82岁。20年的时间成本。试问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20年,而王仁民在这20年中所付出的心血和前期做的大量工作包括失败的教训,都已积淀为该项工程的财富。
前景 可助推河南“寻根经济”
与全国的祭祖活动构成一种合作关系
对于即将建成的炎黄二帝巨塑,也有些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网上,一位叫“中华在我心”的网友发帖认为:“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祭拜炎黄二帝的活动,炎黄二帝巨塑出来得有些‘晚’,已经失去先机了。”对此,雒国栋认为,炎黄二帝巨塑与全国的祭祖活动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特别是新郑的拜祖大典,与景区的祭祖活动是一种相互补充和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壮大河南乃至中国的“寻根经济”。
河南省战略经济学会党委书记王金成对雒国栋的看法表示赞同,他说,地区之间的人为割裂是炎黄文化产业力量分散、无法成拳的一个体制性障碍,今后,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引导,实现层次分明、彼此联合的格局,才能最终打造出寻根文化产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炎黄二帝巨塑的出现恰恰起到一种助推作用。
“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单一的人文景观很难让大批海内外华人回归。”雒国栋认为,关键是后期的运作和资源整合能否跟上。
据悉,炎黄二帝巨塑的前景也已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2005年5月,国务院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专家李学勤、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张岂之、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朱伯昆等人联名向河南省主要领导上书,建议河南省依托黄河景区,建设一座能反映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华文化园”。在建议书的最后,他们特别提出:“建议采取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方式进行。”
有媒体报道称,河南省有关领导已经作出批示,并由郑州市政府研究实施。河南省旅游协会秘书长温民中说:“不管是中华文化园或者中华寻根园,还是其他项目,如果项目做好了,巨塑就不是单一的人文景观了,而是以一个集群的形式出现,这也是市场运作的一种有效模式。”
回溯 初衷:“要让华人回来有事干”
10月9日,在河南省图书馆,已82岁的现任河南省炎黄研究会会长的王仁民讲起了他与巨塑的故事。
1986年,作为黄河游览区负责人的王仁民,经常有机会出国考察。在国外,他发现很多华人更多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王仁民还参加了一位美籍华人的家宴,这位华人与台湾某要员是儿女亲家,面对王仁民这个老共产党员,他起初有些不大自然。王仁民就从“炎黄子孙”这个词入手谈了起来,老华人一下就来了兴致,陌生感没有了,相互之间的交谈变得自然和放松。王仁民还发现,很多一家几代人都居住于外国的华人很少回家,其实他们也很想回家乡看看,但是苦于“老家没人了,回去没事干”,一直没能成行。“要让这些华人回去有事干。”一个创意在王仁民的心中产生了:在自己的景区里塑炎黄二帝巨塑,让华人回来有个“家”。
想法出来了,但是谁都没见过炎黄二帝,该雕成什么样子呢?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仁民在河南省群众艺术宫看到了一件炎黄二帝的站立雕像。
“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内容吗?”于是这个原本要用于“仰韶古城”的稿子,被选中了。
筹资:常香玉曾带病义演5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资金。
1987年10月15日,王仁民在黄河游览区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向全球华人发出雕塑炎黄二帝巨像的倡议。当时,月工资只有100多元的王仁民,带头捐出了500元。从那一天开始,王仁民就拄着一根手杖四处游说求援。
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王仁民的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当时的常香玉因身体原因已离开舞台多年。“当时她说:‘你能为中华民族铸造精神丰碑,我就该出点力。我拿不出多少钱来资助炎黄二帝项目,但我还能唱。’”时隔多年,王仁民还记得常香玉当年所说的话。
短短5天,常香玉的义演门票收入和各种社会捐助加在一起,王仁民筹集了35万元。但是,这些钱对这个庞大的工程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声音:“我就是一个和尚,到哪都想化点缘”
为争取更多人对于炎黄二帝巨塑的支持,王仁民借着去全国旅游干部学习班讲学的机会,经常阐述建炎黄二帝巨塑的想法。后来,又扩大范围,把一些国家领导人和专家学者也当成重点宣传对象。这期间,周谷城、姚雪垠、臧克家等成了王仁民的支持者。
1988年12月21日,炎黄二帝巨塑筹委会在北京成立,推举周谷城为会长,肖克为第一副会长,程思远、魏巍、刘源、王仁民等为副会长。聘请薄一波、李政道和美籍华人潘毓刚等为名誉会长。
1991年5月10日,在众多国家领导人和学者的支持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人民大会堂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薄一波、肖克等到会祝贺,各界知名人士有500多人参加。
与此同时,数万份倡议书被寄送到部分海内外华人手中。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把刚刚拿到的70元稿费邮寄来了;美籍华人王素津从大洋彼岸寄来捐款的同时,还献诗祝贺;深圳市政协主席周溪舞组织捐款100万元……
为募集资金,只要碰到合适的人,王仁民都要去问一问:“还记得炎黄二帝吗?”他自嘲说:“我就是一个和尚,到哪儿都想化点儿缘……截至2003年,募捐的资金,有1000多万元。”
波折:停停干干中蹒跚前行
1991年9月12日,郑州黄河游览区同盟山下,炎黄二帝巨塑工程举行了奠基仪式。王仁民说:“在同盟山上,竖起56面五星红旗,象征我国56个民族团结奋进;在山的上空,飘扬着5个大气球,象征五大洲的炎黄子孙同庆共贺;鸣炮50响,象征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放飞了1200只和平鸽,象征12亿炎黄子孙永远奋发向上。”
“百鸟朝凤的唢呐声在黄河岸边回响,很多老百姓和全国主要媒体记者都来参观。”王仁民说,在各界人士注目中,76根直径1.2米的巨型桩基扎根于同盟山,新华社等全国各大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重点报道。
炎黄二帝的形象,经过全国600多位专家学者5年论证10次修改而定型。从原来的站姿改成依山而建,容貌也经过多次修改。
其实从工程一开工,王仁民就知道“钱”会困扰工程的全过程,王仁民只好像个和尚一样,拄着一根手杖四处“化缘”。但由于资金不足,炎黄二帝巨塑建建停停,有钱就干,没钱就停。
出路:放弃募集资金转为市场运作
面对炎黄二帝巨塑停停建建的窘状,王仁民和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作出决定,将炎黄二帝巨塑的兴建任务移交给黄河风景名胜区。王仁民说,炎黄文化研究会是社团,黄河风景名胜区是经济实体,炎黄二帝巨塑工程应该由后者来干,景区主任雒国栋还是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成果。王仁民还说,这么大的工程,仅靠捐资行不通,必须推向市场,无论是引资、合资或者独资都可以;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今天就是要落实“铁树开花”的问题,谁来建设是次要问题。
2004年3月13日,炎黄二帝巨塑工程手续正式签字移交。移交前,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已经基本完成了106米高的炎黄二帝巨塑主体工程和巨塑广场7000平方米的土方工程,并安放了一个重20吨的青铜主鼎。移交时,价值1200万元工程资产、6000万元的无形资产以及注册的38个商标的知识产权全部移交给了黄河风景名胜区方面,而这一切都是无偿的。2004年6月28日,炎黄二帝巨塑工程正式复工,今年10月主体工程完工。
-本报记者陈松 来源 大河网-河南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