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75|回复: 7

【求助】巴莫老师:彝族阿细祭火中没有女性参加,这是否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 19: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莫老师:
    彝族支系阿细的祭火仪式,整个过程只有在“送旧火迎新火”的时候才由女性完成,其它过程都没有女性参加。但在观念上,女性又始终是没有缺席的。如祭祀中在树上挂猪的肩胛骨是对生育的一种崇拜,包括女性的生殖崇拜;祭火的整个过程都有男性在乔装女性陪伴在毕摩的身边;虽然祭祀过程中女性只能留在家里,餐饮也由男性自己准备,但他们都会把自己的食物带回家分给在家的妇女……整个过程没有女性参加,但似乎在观念上又离不开女性,体现出对女性的崇拜和尊敬。
    祭火始终体现着阿细对“种的繁衍”的崇拜,是不是这种祭祀仪式从一开始本来是有女性参加的,而且是非参加不可,但由于后来宗教等某种原因,女性才逐渐退出了祭祀的仪式中?
发表于 2006-11-22 18: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巴莫老师:彝族阿细祭火中没有女性参加,这是否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茶马古道:

非常抱歉,一直没有回复你的贴子。

一则年底了:忙;二则虽然我从相关资料中知道了阿细支系的祭火仪式,但我自己从未深入过阿细民间,所以不敢妄断。

不过,你所说的让我想起诺苏彝族的相关仪式禁忌。比如尼姆措毕(送灵)仪式的最后几个环节,也不让女性参加。原因是具体的仪式行为──“治着”(求育)和“博”(交媾)及其毕摩经颂的口头叙事,都涉及的是人的繁衍和物的繁衍,其间还要真实地进行家畜的交配,例如让猪和羊交配;同时,毕摩经颂的唱词也有一些内容非常的…… 以上仪式细节可以参见巴莫阿依的《彝族祖灵信仰研究》。

就措毕送灵仪式而言,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具体的仪式环节和民俗行为涉及到“性”和“交合”,这使得仪式这种诺苏传统的公共空间不能同时容纳男性和女性。

彝族是“一个害羞的民族”嘛。

仅供参考。


[ 本帖由 巴莫曲布嫫 于 2006-11-22 18:37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11-22 18: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巴莫老师:彝族阿细祭火中没有女性参加,这是否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繁殖术:繁殖术是彝族祭祖仪式上向祖灵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增殖的民俗行为,迄今为止,凉山彝族地区的送灵大典上还保留着完整的求育术和交媾繁殖术,其中仍然能够看到传统的“万物雌雄观”。

1) “治着”求育术:彝语“治着”意为靠着、依赖,因仪式要么依一棵枝叶茂盛的果树,要么靠一雄伟的大石举行而得名。树前或石前用树枝搭一象征性的小房子,将男女祖灵的竹制灵牌(亦称“祖筒”)有置于其中之后,备烧好的石板,上置母猪油和一束招魂草。仪式由毕摩主持,参加者为祖先的成年男性子孙,他们依长幼辈分秩序围小房子和树(或石)转跑九圈,每跑一圈,将毕摩所递给的蘸有化猪油的招魂草放如裤裆中一次,在此过程中在一旁毕摩诵念《求育经》,这样祖灵便能保证后代生育更多的儿女,“治着求繁衍,子孙千百万。”

2)“博”交媾繁殖术:古彝语“博”指雌雄交合,“博”也是凉山彝族送灵大典中向祖灵祈求人、物繁衍增殖的仪式行为。按一般惯例女性及未成年男子一律禁止到仪式场所旁观。1992年2月我们在美姑县城得知河古洛乡齐色村有一户人家正在进行措毕仪式,“不远万里”赶去时正好撞上女性不能看的仪式环节。后说明原委,并经主人家和毕摩们的特许,才得以目睹这一十分难遇的仪式活动──又一个“家乡民俗学”问题?! 这里,将实地田野作业中观察到的“博”仪式简述如下:

事先准备好仪式用物:已被椎死的无缺陷的白公绵羊一只,杀死的黑猪一头,白酒、红酒各一杯,白色、黑色羊毛布各一块,白色。黑色鸡蛋各一个,白线、黑线各一根,甜荞、苦荞各半木盔,两根针分别穿上白线、黑线以示针公、针母。上述物品白色示雄性,黑色示雌性,这种颜色与性别的联系与“天白父”、“地黑母”同出一源。仪式开始便将白公绵羊与黑母猪面对面地夹放在一起,装有男女祖灵位的灵牌被置于羊与猪的身体之间。此后,助祭者将一长棍从母猪腹部下插进,戳在公羊生殖器上,并晃动木棍,使羊和猪作交合状。毕惹(毕摩之生徒)不断地把针公针母、白布黑布、白酒红酒、白蛋黑蛋、甜荞苦荞掺合到一起,同时毕摩诵念《交媾繁殖经》。

《交媾繁殖经》中描绘了马、鸡、狗等动物交配时的情状,以诱导男女祖灵注意对方的生殖器,并“马驹的四肢”喻男器的粗壮,以“石磨的磨口”比女器的宽深,目的在于诱导男女祖灵交合,进而达到影响和决定后代生殖繁衍的目的。经诗是这样结尾的:
阿普阿妈交,
白羊黑猪交,
白酒红酒交,
白蛋黑蛋交,
白布黑布交,
甜荞苦荞交,
针公针母交,
哦──嘿嘿 (拟绵羊交配时发出的声音)。

从繁殖术及其经诗可以看到,诺苏彝人对两性交媾可以达到生育繁殖的目的有着一定的认识,性交是生育的直接原因,但生殖未必是一切性交活动的必然结果。由于人们的大多数性交行为与生育的愿望和实际结果不相符合,生育的偶然性、不可预测性,使彝人把决定生育的终极原因归之于祖灵而崇拜祖先的繁殖力,因而仪式上所采用的雌雄两性的各种物类相交,便是企图以物的交合来影响男女祖灵的交媾,从而影响后代的繁殖生育。“博”仪式不仅只取向与人类自身的繁衍,同时也指向于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的增加、丰产,因而仪式上的“博”不仅是男女祖灵的交合,也有牲畜、庄稼、物品的交合,因而它是与人类的“两种生产”都有密切关联的巫术。

以上仪式描写和阐释,详见巴莫阿依著:《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132页。
发表于 2006-11-22 19: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巴莫老师:彝族阿细祭火中没有女性参加,这是否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茶马古道 于 2006-11-2 19:16 写道:
巴莫老师:
    彝族支系阿细的祭火仪式,整个过程只有在“送旧火迎新火”的时候才由女性完成,其它过程都没有女性参加。但在观念上,女性又始终是没有缺席的。如祭祀中在树上挂猪的肩胛骨是对生育的一种崇拜,包括女性的生殖崇拜;祭火的整个过程都有男性在乔装女性陪伴在毕摩的身边;虽然祭祀过程中女性只能留在家里,餐饮也由男性自己准备,但他们都会把自己的食物带回家分给在家的妇女……整个过程没有女性参加,但似乎在观念上又离不开女性,体现出对女性的崇拜和尊敬。
    祭火始终体现着阿细对“种的繁衍”的崇拜,是不是这种祭祀仪式从一开始本来是有女性参加的,而且是非参加不可,但由于后来宗教等某种原因,女性才逐渐退出了祭祀的仪式中? ......


说了半天,好像还是没有回答你的问题。但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贴子的提问是:“彝族阿细祭火中没有女性参加,这是否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问题的叙述中又写着:“整个过程没有女性参加,但似乎在观念上又离不开女性,体现出对女性的崇拜和尊敬。”

我想,从措毕送灵仪式的相关环节看,就是传统社会对“性”的一种避讳:诺苏男女同时在一个公共空间时不能涉及这种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不能在异性面前讲荤笑话。这种民间禁忌可能与女性地位的高下并无直接关系。建议不要“过度诠释”。

还有:“一开始”……“后来”……这样的“推论”同样不可靠。一则很难去回溯什么是“原初的”仪式,二是仪式的变迁,历经时间的汰洗,这个漫长的过程也很难去重构了。除非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何不就当下的祭火仪式进行全面的“在场”记录和多重描写,结合民族志访谈,深入了解民间的仪式观念和话语系统,然后选择新的角度进行叙事阐释。因此,在时间和空间上先对这种民俗事件进行限定,然后做好自己的田野研究。


发表于 2006-11-22 19: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巴莫老师:彝族阿细祭火中没有女性参加,这是否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彝族阿细人的祭火盛典
记者:王长山  编辑:王 研  制作:赵 勇  2003年3月19日

神秘的阿细祭火节


  3月5日下午,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几名装扮成原始人摸样的彝家汉子在模仿先民钻木取火。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在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彝族阿细人奔放的歌舞精彩迷人,神秘的祭火活动撼人心魄,这是火的圣典,这是阿细“部落”原始激情的豪迈释放——神秘的阿细祭火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居住在弥勒县百里彝山环抱中的西一镇红万村的阿细人,都要举行隆重而精彩的祭火活动,其回归自然,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堪称“东方狂欢节”。
  彝族阿细人崇尚火,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与火离不开的各种活动,一生都与火结缘。他们认为,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熟食,驱走了凶猛的野兽,因此把火尊为神。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的祖先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不仅吃的是生肉,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钻又磨,渐渐地,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自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五色土地上的庄稼才得以熟食,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
  祭火节这天清早,红万村穿戴一新的阿细妇女们把煮好的红糖鸡蛋和糖水粑粑丝端给客人品尝,吃饱喝足。接着,各家准备好了祭火的酒肉,将家中的一切旧火熄灭,并把灶塘、火塘的火灰仔细清扫送出户外,这在当地叫送旧火送新火。每年如此,世代传承。


  3月5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村民在跳舞狂欢。

  村里的青壮男人集中到一避静处,用代表五色土的颜色纹身纹面,绘上与火有关的奇异图案,腰部用棕叶、棕片、地板藤、麻布等编织的“裙服”围住下身,头上则用不同的野草、庄稼、野果装饰一番,也有的摹仿原始人类用树皮、树叶遮体,用粗狂跳动和呐喊,挥洒心灵的欲望,释放原始的激情。
  中午时分,身挂大三弦的小伙子和打扮得象山茶花似的姑娘们在寨门和村中跳起了彝族文化的精萃“阿细跳月”,用热烈奔放的旋律迎接乡亲们和远方的客人。数百米的长龙宴顺着村中的石板路摆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就着青松毛铺就的长龙宴,吃起韵味独特的彝家饭。长龙宴上摆满大碗的包谷酒,大碗的腊肉和疏菜,人们虽素不相识,但一坐在这长龙宴中,即刻融进了彝族人热情、豁达的暖流里。这时,寨子中有威望的“毕摩”引领一群阿细姑娘,沿长街唱起了敬酒歌,如醇醪一样醉人的酒歌,表达着彝家人的深深祝福。让每一位宾朋与寨中阿细人心灵相交,情感相融。


  3月5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祭火仪式上送火队伍在村寨中穿行。

  下午三时左右,祭“火神”的时辰到了。毕摩一声令下,前后两个年轻力壮的纹身男子将精心扎制的“火神”抬起,在毕摩和祭火师的导引下,由众多的大三弦队和裸身绘彩人手持木刀等“兵器”簇拥着癫狂着走向密枝林祭龙,就地用原始方法钻木取火,瞧!村里的“毕摩”带领几位长者在高大苍老的“神树”前,摆上拱桌,桌子上放两碗酒,倚着树干敬上四柱香,用一只大公鸡绕了几圈,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在制好的火神旁,将一根木头插进另一根朽木,猛烈钻动。一阵青烟后,星星之火燃起来了。“毕摩”将取得的火种移至“火神”座下的火盆之内。随着火种和“火神”被抬起,鞭炮声、锣鼓声、牛角号声轰然响起,人们欢呼着,祝贺着,以捆绑着许多木刀的树枝为“火神”开道。“火神”威风凛凛、神灵活现地穿小巷、走大街周游全村,迎接新火的村民顶礼膜拜迎接“火神”驾临,虔诚地洒酒于火上,供肉于盆中。游走的队伍喊着“木邓赛鲁来哟喝——哟……”的变调彝语,手舞足蹈,一会走,一会跑,改变模样的丈夫逗引着认不出他来的妻子,做出夸张的鬼脸,小伙子逗着羞怯的姑娘作乐,人群到哪里,笑声就到那里。到了村旁的一块土地上,人们全都赤足俯身,叩拜生长万物的大地,与土地亲吻,感谢大地母亲的赐予,直到与土地混为一体,仿佛回归远古时代的阿细部落……
  待每家每户取完火种,人们将“火种”送到村中最大的场院上,点燃篝火,纹身遮面的男人们仗着谁也认不出他来,摹仿各种动物的神态即兴表演,狂舞纵欢,有的用小筛子做月琴,短棍做笛子,长棍当二胡,不管手里拿着什么物件都成了“乐器”,而乐声都是从人们嘴里发出来的;有的男扮女妆为夫妇,怀抱假娃娃,嘴里哼着即兴自编的土著歌谣;有的呼叫着踩火堆、跨火栏、射火箭、转火磨、闯火阵,就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人们恋恋不舍地将“火神”和自己手中的“兵器”、“乐器”投入篝火。意味着污秽邪魔已被火烧尽,“火神”会保佑来年收成有余、人寿年丰。就在这时,随着粗犷奔放的大三弦声响起,不分男女老少,村民们全都跳起了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阿细跳月”,尽情宣泄一年中最大的渴望与快乐…… (弥勒人在线)


-------------------------------------------- 彝族祭火 --------------------------------------------


   3月5日中午,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摆起了长街宴。

  火对人类的发展进化有着特殊的意义。火,不仅改善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光明和希望。于是,火便在许多民族的心目中占据了神圣的地位,种种别开生面的祭火仪式已经在不同民族中沿袭了千年。流传在红河州弥勒县一带的彝族“祭火节”,向我们展示了古老的原始祭火崇拜的精彩场面。
  节日前夕,要举办长街宴,村里的年轻小伙和身着节日盛装的彝族姑娘,便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村子中央,把清晨从山上采来的鲜松毛叶铺在路上,清早已等候在路旁的宾主依次席地而坐。一条近百米长的独特的长街宴席就这样诞生了。宾主间相互寒暄问候入座完毕,数十名彝族姑娘,从厨房里端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碗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风味菜肴,以表示对长辈的祝福、敬意和感激之情。随后,大家便争先恐后地推选出本村善唱又善跳的一名英俊小伙,首先由他沿着长街宴席向大家劝酒,并带领大伙一起举杯唱起祝酒歌。大家边食边谈边唱,整个山村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夜幕降临,人们便以火塘为中心,五人一伙,十人一群地围坐在火塘边。热情好客的主人又端出自家的瓜子、花生和美酒来招待客人和亲人。借助一堆堆燃烧的篝火,大人畅叙友情或促膝谈心,儿童们追逐嬉戏,未婚的彝族小伙和姑娘则悄悄地说着情话……祭火节就在这种欢快喜悦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3月5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祭火仪式上,村民抬着自己塑造的手执火把的“火神”在人群中穿行。

  节日当天,天刚蒙蒙亮,村里的少女已经梳洗打扮完毕并穿上了自己平时精心缝制的服装,其他人则忙着为客人煮糖水鸡蛋和制作红糖粑粑。吃罢午饭,每家每户都要先把各自家中的旧火熄灭,同时备好盛新火的灶具,然后在家里耐心等候火神的到来。与此同时,由村里精选出来的祭火人员,也在老毕摩的率领下,先抬着供品祭器来到村头祭祀龙树。随着老毕摩庄严神秘仪式的结束,身着一身粗麻布衣裤、头戴铁制面具的壮士,装扮成火神模样开始取火。先取出一根松木,交给站立于两旁的人,这两人双手各执一端蹲在地下,火神双手合拢夹住一根木棍慢慢在松木下转动,大约过了十多分钟后,只见一股清烟从火神的手下升起,紧接着一团火慢慢地燃烧起来……这时,旁边的人们都禁不住一起跳着、笑着、吆喝着高呼:“新火种诞生了!新火种诞生了……”一直站立于火神两旁的男子便也恭恭敬敬接过火神赐给的新火种放进盆里。此时,祭火队伍也在敲锣声、牛角声的护送下,开始顺着村头挨家挨户传送火种。到达村口第一家,早已等候在门口的主人,便迅速迎上前来。接火之前,主人先把酒洒在火上,把准备好的供肉放置于火盆中,取出灶具把取到的新火种放到自家的火塘里,接火仪式即告一段落。此后,主人又拿出瓜子、花生等食品分发给大家,祭火队伍便又依次向其他人家送去火种……


  3月5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一位彝家汉子在跃过篝火。

  大约到了下午三点左右,在村里等候的壮年男子和未成年的男童,分成两组,悄悄地集中到村外事先选定的隐蔽处进行化装和文面文身。他们用于化装的颜料大多以本地土制的红、黄、白、黑、褐五色为主要颜色,其代表图案以象征动植物图案和五色连环图案为主,动物图案表现了村民们的动物崇拜,五色连环图案则象征着对土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崇拜,他们把这些五颜六色的颜料,按照各种图案涂抹在全身上下后,又用棕叶和松果树叶编织成各种近似野兽图形戴在头上,有的头上还插着飞禽羽毛和兽皮等装饰品,有的还用树皮、树叶、葫芦等裹在身上或挂在腰间,通过这身穿戴,用近乎虔诚的传统方式,来表现古代先民生产生活过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随后,他们便一个个手持木棍削成的木刀、木叉等兵器,到村中央与祭火的队伍会合,之后由一个人牵头,一路沿街敲碗击盆,口里不停地喊着:“木邓赛碌(火神)木邓赛碌都来罗……”他们一边叫一边跑,一边手舞足蹈地蹦着跳着,同时用各种千奇百怪的不同姿式和体态语言来表达祭火的含意。
  随着夜晚的来临,祭祀活动变得更为热烈。村里的大街小巷,涌满人群,随着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祭火狂欢的场面一浪高过一浪。跳火堆、过火栏、转火磨、射火弓、闯火阵等精彩的场面令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而那些文身遮面的男人们在夜幕的掩护下,更显得无拘无束,表演的节目更是独特离奇,四周围观的群众,此时此刻,也都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之情,不由自主地加入到狂舞纵欢的人海里载歌载舞,有的还把手中的物件当做乐器,以口技哼唱各自的绝活。更有甚者,有的男扮女装、怀抱假娃娃,嘴里哼唱着即兴编唱的催眠曲,更是憨态可掬,令人捧腹不止,特别是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在铿锵有力的大三弦的伴奏下,一群群男女,里三层,外三层围着篝火,纵情地歌唱弹跳,将祭火活动推向高潮。


-------------------------------------------- 阿细祭火:男子汉的阳刚之舞 --------------------------------------------


  3月5日上午,云南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彝家汉子弹起大三弦,跳起起舞,在村口迎接参加祭火的客人。

  彝族崇拜火是贯穿于生产生活之方方面面的。神圣的火神在远古时自天而降保佑了先辈的生命,吓走了猛兽,驱走了寒冷和邪恶,彝族阿细人懂得感恩,世世代代人对火的功能和威力感到惊奇和神秘,对火自然生出一种敬畏的感情。然而,没有哪个地方的祭火仪式像弥勒红万村那么原始粗犷。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整个祭火过程中阿细男人们的装扮,我的镜头始终跟踪着他们。在村边一些僻静的地方,化妆师为青年男子和小孩描面绘身,绘身的涂料有红、黄、黑、白、泥巴色5种,图形有五色圆环、三角形,各色斑纹,让人想到虎豹的毛皮图案。前胸、后背、头脸、脚趾、臀部都要精心描绘,当地人告诉我五色连环代表五色土,代表丰饶的大地,大地长出粮食喂养人畜,各色斑点象征日月星辰和火苗,绘过身的男子汉用树叶裹头,棕叶和麻片包裹下身,男孩全裸,成年男人有的为显阳刚之气夸张地装饰自己的阳具,传说这样子的男子汉才能威武地成为火神的忠实卫士。为了显示自己的阳刚之气,红万村的汉子们想出了各种绝招,有人用一只猫的标本装饰了自己的强健体魄,有的用芭蕉花的箭苞暗喻自己的雄壮,也有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全身抹了泥巴,还有的人披挂上树叶衣,故意不露“声色”,众人皆露,唯我独藏的架式。
  红万村阿细人的祭火盛典给我们现代人强调了一个亘古不变的朴素道理:体格的强健是万物在繁衍生息中立于不败的根本,人类得以生生不已是自身的优胜劣汰,我们记录一个原始的祭火仪式,不必对人性的自然讳莫如深。面对这些图片任何淫邪的念头都是对人类自身的亵渎。在红万村我看到的男人都懂得感激火的恩典懂得享受大地的赐予,他们知晓张扬生命的活力。抛开一切伪饰他们是得了自然之神秘传的汉子,他们光明磊落,他们有火的炽热与阳光般的灿烂!(云南日报)


-------------------------------------------- 火神的盛典 --------------------------------------------


  3月5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中的“神树”前,参加钻木取火的村民在取火成功后,正模仿原始社会的样子,在刚取的新火上烧烤肉食。

  彝族尚火,对火的崇拜贯穿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死时举行的火葬,每个彝人的一生都与火结下不解之缘。因而,他们自称火的民族。对火的崇拜,派生出许多节祭礼仪,彝族支系阿细人的祭火神节可称为火神的盛典。本专题所表述的就是阿细人通过钻木取火、纹身祭火、赤足跳火等情节活动祭祀火神,为山寨祈福的过程。
  我常会给我的朋友们讲起我参加彝族祭火神节的事,因为在我的记忆里,那才是一次真正解放人性的纵情狂欢。那天天刚放晓,我踏上了从昆明开往弥勒的班车,应当地朋友之邀,去参加红万村祭祀火神的盛会。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心情如四周的景物一样明朗。坐了3个多小时的车,浑然不觉得累。换乘吉普后,花3个多小时颠行20多公里山路,就到了位于弥勒县西一乡的红万彝村。
  虽然距离祭火神节还有一天,这个约有八九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已到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举目四望,掩映在桃花、杏花、李花丛中的红土小屋充满田园情趣,家家户户的门楣上贴红挂彩,门庭院落干干净净,小孩们都穿上了红红绿绿的盛装,那些花簇般的姑娘格外引人注目。
  祭火神节在当地的阿细语中称为“木邓赛鲁比”,含有为祭祀火神而举行狂欢活动的意思。它是阿细人一年之中众多节日里较为精彩和隆重的一个,其祭祀日期和庆祝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夏历二月初三,正式节期为一天,之前的一天为祭龙日,也是祭火的准备日。


  3月5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祭火仪式上抬着“火神”送火队伍在村寨中穿行。

  红万村阿细人的祭火神节是祖辈留传下来的古老传统,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节日的形成,与信仰万物有灵的阿细人对火的崇拜有密切的关系。阿细人的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记载了阿细人与火的渊源:相传远古时候,阿细先民与兽同处,生命经常受到威胁。一天,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一样红彤彤的东西自天而降,落入树洞。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就用树枝撬树洞,结果撬出了火。火吓跑了野兽,驱走了寒冷,在大火中难以逃生的动物成为美味的熟食品。人们渐渐认识到火的种种好处,想办法把火种保留下来。但由于不能对火加以很好地控制和利用,不是火种被雨淋熄,就是山火肆虐。人们开始对火的功能和威力感到惊奇和神秘,对火又敬又怕,想象有一种神灵在主宰着火。一年冬天,天寒地冻,一个叫木邓的年轻人受先人用树枝撬出火的启发,用两根坚硬的栗木相钻,钻了3天3夜,钻出火来。他把钻火的技术传给人们,并教大家保护火种。于是,人们把他视为主宰火的神灵,于每年二月初三,也就是他钻出火的那天,举行盛大的祭火仪式祭奠他。
  我和老葛进村的日子是二月初二,按当地的说法,这一天是祭火节前的“准备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全村的长辈及青壮年男子要聚在村中的长街上吃一顿长龙宴。时近午后,各户都准备一桌美食佳肴,按顺序一字摆开,接成长约1里的长龙。就要开席了,只见一位精神抖擞的老者举杯向天,口中念念有词,那肃穆和悲怆的神情,仿佛在追述阿细民族的血泪历史。我向村民们打听,才知老人是村中享有盛望的毕摩,因他所具有的渊博学识,对村中一切重大事情都有决策、组织和领导的权力。毕摩念颂的是开席经,大意是讲述远古时候先民们在黑暗中摸索,被野兽追咬、被野火焚烧的悲壮和在火神保佑下生活安定、丰衣足食的喜悦,召唤火神和大家共进盛宴。颂经毕,村民们举杯互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人和睦、四季安康。开席了,人们饮同心酒,比烟锅赛,跳民族舞,为祭火节的狂欢活动拉开序幕。这顿饭吃得热热闹闹,天黑方散。席间,村中的一个老者告诉我,长龙宴可算是祭火节的“开幕式”,以男子为主角的祭火盛典的各种仪式及人员的安排,均在席间商量就绪。
  祭火节当天,是个极其晴朗的日子。大清早,堂屋、院落被重新收拾得干净利落,穿戴一新的妇女们如彩蝶般来回穿梭。好客的主人为我们端上大碗的红糖鸡蛋和糖煮粑粑丝,嘱我们要全部吃完,这样便能在来年得到火神的保佑。在所有人吃完早饭后,主妇将灶塘中的火用灰闷熄,将火塘仔细清扫并将火灰送出户外,这在当地叫送旧火。送旧火的目的是为了迎接新火。打扫停当后,主妇们又忙着准备迎接新火种的各种祭品去了。


  3月4日,在祭火盛典的前一天,红万村的描绘和装扮成怪异的原始人摸样的男子在“祭龙”仪式中从森林中急跑而出。

  约中午时分,从外村赶来参加祭火的人越来越多,整个村庄喧闹起来。此时,离祭火神尚有一段时间,各种准备活动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毕摩家中,几个老到的中年人正在为纸糊的火神描身画眼:在脖颈处围上松果作装饰,并在手中插上一把锋利的木刀,使其看起来更加威风凛凛。而在村边一些僻静的地方,另一些化妆师在为青年男子和小孩描面绘身。绘身的涂料有红、黑、黄、白、褐五种颜色。图形有由几个五色连环组成的倒三角形,各色斑点和虎、豹等动物的图案。化妆讲究前胸和后背相对称,头上、脚趾上和小孩的双腚都精心绘饰。据熟谙当地民风的老葛介绍,五色连环代表着五种颜色的土壤,喻意人们希望由五色土构成的丰饶大地能为人们提供累累硕果;五色圈内的各色斑点象征日、月、星辰和光艳四射的火苗,而各种动物图案则反映础阿细人的崇拜。绘过身的男子用树叶、纸片做成各种动物的图案戴在头上,用棕叶和麻片包裹下身,仿佛原始人一般。小男孩则一丝不挂地全裸着,只用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待全部化妆完毕,绘身人鱼贯进入毕摩家中,在那里静静等待着祭火时辰的来临。
  与此同时,在毕摩家中,祭火神活动中的主要角色——祭火师已将传袭几十代人的祭火服取出,赤裸着上身穿上,并戴上一顶大檐帽。衣服和帽子均已十分破旧,好像出土文物一般,然而,相传木邓当年就是这身装扮钻出火来的。祭火师穿上祭火服后便不再随意大声笑闹,那严肃的表情似乎已在默默酝酿钻火的步骤。
  约下午4时左右,祭火神的时辰到了。只听毕摩一声令下,两个年轻力壮的男子将“火神”抬起,稳步跟在毕摩和祭火师后,由众多的绘身人簇拥着走向密枝林。密枝林是村中最大最茂密的一片树林,也是最为神圣和神秘的地方。凡遇重大的节日庆典、祭祀活动,都要首先在密枝林中祭祀神灵。祭火神时,毕摩在象征祖灵的树下放好贡品,边摇法铃,边颂经文,大意是告知火神,全村人要举行祭祀他的盛大活动,请求他保佑活动成功等。此时,大家全都屏住呼吸,在一旁肃立着,仿佛一丝响动都会惊扰林中四处游走的神灵。颂经毕,钻火师、毕摩和一老者围成一小圆圈,
祭火师在黄栗树杆上凿一小孔,加少许火药,以另一根黄栗木秆做杵钻木取火。待钻出火星,老者忙用火草引燃,并加上干木片,然后将火移至火神座下的火盆之内,一年的新火种便产生了。
  随着新火种和“火神”被人抬起,鞭炮声、铓锣声、牛角号声轰然响起。在古朴雄壮的乐曲中,人们以捆绑着许多木刀的树枝为“火神”开道,“火神”昂然前行,周游村寨,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将事先准备好的美酒洒向“火神”,并将贡品恭恭敬敬地献于“火神”座下,对着“火神”焚香叩头,然后用松明在新火上引燃,把新火种小心翼翼地迎入家中火塘,备加呵护,使之常年不熄。与此同时,护送“火神”的绘身人也被当作火神的使者迎入家中,在屋内喊喊打打,挥刀舞枪,意思是把家中的邪魔驱赶出门。绘身人吹打得越激烈,说明被驱走的污秽越多,主人也就越高兴。


  3月5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祭火仪式上送火队伍在村寨中穿行路过村中水塘时,一些彝家汉子跳入水中宣泄激情。

  送火神时,祭火活动中最为精彩的跳火神也同时开始了。只见绘身人纷纷舞起木刀、木杈和棍棒,击碗敲盆,高喊“木邓来啦”,簇拥着“火神”冲向四面八方。有的绘身人扮作小丑的模样,对围观的人群做着夸张的鬼脸,极力地扭腰摆胯,把热闹的气氛推向高潮。我身旁的一个中年男人,男扮女装,围头巾、穿花衣、怀抱假娃娃,做出宽衣解带,要给娃娃喂奶的样子,突然又将娃娃扔在地上,喜不自禁地狂奔着冲向池塘,引得围观的人群哈哈大笑。
  待到各家各户的火种都已取完,人们抬着“火神”来到村边的地中。在这里,要举行第二轮的祈祷。只见人们全都赤足俯身,叩拜生长万物的大地,感谢大地母亲赐予的一切,并祈求火神保佑来年收成有余,人寿年丰。
  祭火神仪式进行到此,祭祀活动已全部结束。人们将“火神”送至村中最大的院坝上,点燃篝火。熊熊燃烧的火堆旁,显示力与美的摔跌活动拉开序幕,人们纷纷席地而坐,观看一场场龙争虎斗。天色渐暗,飞霞满天,整个活动进入高潮。围绕着火堆,手舞足蹈的绘身人在此起彼伏的钅芒锣声、号角声、呼叫声中点燃火把,有的踩火堆,有的射火箭,有的转火磨,有的闯火阵……就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人们恋恋不舍地将“火神”和自己手中的“兵器”投入篝火。再度高高燃起的火苗映红了半边天空,同时也将人们的激情掀得更高。随着排山倒海般的大三弦声响起,不分男女,不管老少,村民们全都跳起了最能体现阿细人活力和技巧的阿细跳月,我也按捺不住激情,加入了这纵舞欢歌的行列。皓月之下,篝火熊熊,弦声铮铮,姑娘小伙跳得如颠如狂,老人孩子跳得如痴如醉。直到凌晨,狂欢活动才渐入尾声。
  随着跳火神的结束,狂欢一天的人们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祭过火神,意味着污秽邪魔已被火烧尽,人们可以在火神的保佑之下,安排一年的生产生活了。


-------------------------------------------- 彝族模特奇特时装表演猫步 --------------------------------------------


  3月5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几名装扮完毕的几名小男在等候参加祭火仪式。

  每年的彝族“祭火节”简直像一个盛大的化装舞会。在天籁般醺醺的气氛中,幽幽火光从朽木中钻出,彝族同胞脱去外衣外裤,蒙着脸,围着火堆,载歌载舞,以示烧尽过去的晦气。这里面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些男女青年别出心裁的装扮,他们穿着各种古怪离奇的服装,在迷幻的声响中摇曳着时装步,直到串完最后一个村寨。
  如今,在云南弥勒县的大额依村和大平地村,村民已自发组织起一支农村模特队。每逢阿细人的节日,他们便采集杜鹃、芭蕉叶等野花及野草编织成一件件奇特的服装,用来装扮自己。有的人把象征火神的辣椒挂在身上,代表火的生命繁衍不息;有的“火神卫士”是用竹篾扎成的两匹神马,用纸裱并绘成彩绘,马身中空,由一壮汉挂在腰间;有的还要用面具、麻布把自己的脸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就是自己的妻子也无法认出。
  由于农村模特队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的服装越来越时装化,并且都是环保时装,形成一种独特的乡村文化。他们除参加每年的阿细人的节日外,还走村串寨为村民们表演。(大洋网)


-------------------------------------------- 迷人的红万村 --------------------------------------------


  春光明媚的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

  迎火童、祭火神、在火堆中舞蹈、身绘五彩图案的裸身男子、长街宴,龙山旁、龙树下,是自然的歌者,是欢乐的海洋……
  说实在的,弥勒西一镇红万村一年一度的阿细祭火神节确实很吸引我,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火崇拜的祭祀活动,为有这次机会,我兴奋了好几天。
  2002年3月16日,我们来到了红万村。这一天是农历2月初三,相传这一天是彝族支系阿细人摆脱黑暗和寒冷的日子。很久很久以前,阿细祖先中一个名叫木邓的人花了3天3夜的时间,终于在这一天钻木取火成功,带领阿细人走进光明世界,于是,阿细人把木邓尊为火神,为了纪念他,每年农历2月初3,阿细男子会赤身裸体,在身上绘上各种与火有关的图案,簇拥着火神像,由年长的毕摩完成钻木取火的过程,并带领队伍沿街游祭火神。因此,阿细人也把这一天称为“木邓赛禄”,这种祭祀活动从隋朝开始就延续至今,是全村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
  为了这一天,全村老少一大早就忙活开了:姑娘们身着五彩节日盛装,头戴美丽的花冠,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三五成群,边相互嬉戏,边烧菜做饭,像一朵朵鲜花,盛开在村子四处;小伙子们把青松毛从村口沿主街道一直铺到龙树下,足足铺了一里长,然后在松毛上摆上碗筷,于是出现了一席长街宴。等宾客和村里人沿松毛一字坐好,酒菜便上席了。在欢声笑语中,人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以储备力量,完成下午神圣的祭火神仪式。


  3月5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彝家汉子在篝火上模仿原始社会烧烤肉食。

  酒足饭饱,小伙子们便躲进各自的家里“文身”作祭火的准备去了,在同伴的帮助下,小伙从头到脚全身上下很快就绘上了红黄蓝白黑五色图案。据说“文了身”的男子连自己的亲人都难得认出来。
  下午3:30许,祭火仪式正式开始。村里的龙树下,已经放好了一颗粗壮的圆木,圆木中间有个小孔,村里的一位长老把一种生长在野地里,被称为火草的植物放进树孔里,接着,村里的毕摩开始用一截削尖了一头的木棍在洞里和着火草一起不停地搓,越搓越快,树孔里冒出烟来,火苗突然跳了出来,点燃了火草,这时,欢快的大三弦拨响了,10多个“文”了身的迎火童手举木刀、木叉围着新取到的火种跳了起来。下午4点,新火种点燃了,被盛到一个铁盆里,吊在祭火坛下面,雄浑的牛角号随即吹响,传遍了整个村子,火神的塑像也被抬到了龙树旁,由迎火童和一群身绘五彩图案的裸身男子组成的祭火队伍很快从村子各处汇集到火神像四周,高高举起木叉、木刀和棍棒,手舞足蹈起来,少时,在毕摩的带领下,祭火队伍开始朝村里进发。村里的小广场上,早已架起了一大堆干柴,祭火队伍把火神抬到广场,然后点燃干柴,开始围着火堆欢跳。队伍中的裸身男子们迅速在自己身上涂满了烂泥巴,冲进火堆跳来跳去,祈求火神替村子驱走鬼神,保佑全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除了祭火,红万村还有祭龙日,村里有龙树,村子旁边有一座祭龙山,每逢祭龙的前一天,村里的毕摩就会带领大家用黑公猪、白公鸡祭龙,祈求全村人的平安、吉祥。        


  3月4日,是祭火盛典的前一天,红万村的描绘和装扮成怪异的原始人摸样的男子在“祭龙”仪式上宰杀肥猪。

  红万村是个长寿村,村里有300多户人家,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还有些已活过百岁,在村里生活了47年、曾任过一届村长的石荣宗告诉我这是因为红万村是块宝地,是个会出人才的好地方。石荣宗踏遍了红万村的每一寸土地,他对村里的大事小事了如指掌,他告诉我,红万村有许多值得游览的景点,有岩洞、瀑布,还有一座海拔2200多米的巨龙山,站在山头上可以览7县,宜良、石林、丘北、泸西、建水等地的美景尽收眼底,而且整个村子里流淌的都是泉水,打上来就可以喝。村子里古老神奇的传说更是妙不可言。
  走在村子的土路上,我看见许多树上挂着一串串的红辣椒,很是奇怪,于是问了许多人,有的说是祖上就传下来的规矩;有的则说是怕辣椒霉了,挂在通风的地方好保存;也有的说是今年才开始挂的,各说不一,究竟是什么原因谁也说不清。我想,辣椒意味着火辣,红辣椒应该是象征生活过得红红火火的意思吧。
  红万村是个有山有水有瀑布的好地方,村里难得一见的风俗民情,恰似一块“活化石”,可惜的是,至今为止,红万村还没有一部记载这些宝贵资料的系统书籍,这不仅让石荣宗失望,也是全村祖祖辈辈最遗憾的事。目前,石荣宗正在多方联系,收集资料,准备邀请一些前辈来完成这件事情。(春城晚报)


http://www.yunnan.xinhua.org/ynnews/zt/2003/yzjh/index.htm


[ 本帖由 巴莫曲布嫫 于 2006-11-22 19:58 最后编辑 ]

彝族阿细人的祭火盛典.htm

141.51 KB

发表于 2006-11-22 20: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巴莫老师:彝族阿细祭火中没有女性参加,这是否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3月5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几名装扮完毕的几名小男在等候参加祭火仪式。参加祭火仪式的主角是彝家汉子和一群小男孩,在钻木取火前,他们要躲在村中的僻静处、山林中,脱光衣服,化装和彩绘,用红、黄、白、黑、褐五色为主要颜料(以前颜料为土制),代表图案以象征动植物图案和五色环图案为主,动植物图案表达了村民的动植物崇拜,五色环图案象征对土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崇拜,头上戴着用用棕树皮和树叶装成野兽摸样的面具,有的还插着羽毛,腰间饰树皮、树叶、葫芦等,小男孩则赤身裸体,手持一些木制的刀、矛,用这身打扮来表现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过程。
pic15.jpg
发表于 2006-11-22 20: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巴莫老师:彝族阿细祭火中没有女性参加,这是否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3月5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彝家汉子在篝火上模仿原始社会烧烤肉食。送火队伍待每家每户取完火种后,人们将"火种"送到村中最大的场院上,点燃篝火,纹身遮面的男人们摹仿各种动物的神态即兴表演,狂舞纵欢,随着粗犷奔放的大三弦声响起,不分男女老少,村民们全都跳起了舞蹈,尽情宣泄激情、快乐,全村进入狂欢的气氛中。

从图片看,这里的祭火仪式已经被“过度开发”了──旅游观光式的大型文化展演──选择这个“当下”角度进行跟踪研究就挺好的。
[ 本帖由 巴莫曲布嫫 于 2006-11-22 20:05 最后编辑 ]
pic14.jpg
发表于 2006-11-23 21: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巴莫老师:彝族阿细祭火中没有女性参加,这是否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巴莫姐姐真是好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1: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