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洪淑苓

RE:【讨论】11月的每月一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9 09: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恭贺十一月最佳讨论人刁统菊和宣炳善

恭喜刁妹妹和炳善兄!

发表于 2006-12-29 10: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恭贺十一月最佳讨论人刁统菊和宣炳善



过三、四天就可以把阅读洪老师《回娘家习俗、歌谣、故事与女性研究》的读书札记上传,这几天事情还是很多,还请洪老师谅解。
发表于 2006-12-30 19: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恭贺十一月最佳讨论人刁统菊和宣炳善

炳善兄真是用功啊
发表于 2007-1-4 17: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恭贺十一月最佳讨论人刁统菊和宣炳善

钟大侠过奖了,实在不敢当,主要是我有几句话要说,小弟读洪涉苓老师长篇论文的心得已写好,分两段传上,请批评。
发表于 2007-1-4 17: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恭贺十一月最佳讨论人刁统菊和宣炳善

    由于杂事多,这个的读书札记一直没有写,现在才写,实在不好意思。仔细读了洪淑苓老师二万多字的长篇文章,觉得十分亲切,富有人间温情,也受到很多启示。同时也看了各位老师的网上发言,总体上我觉得洪老师重在出嫁女的感情与心理适应方面的论述,是从女性心理方面思考问题,但有些问题不只是感情上的,有些是家庭、家族的利益在其中起作用。相对于人伦亲情而言,家庭、家族的利益可能更为重要。下面从六个方面作一分析,供洪老师作进一步的研究。
    第一就是在以男性为主导的从夫居的婚姻形态中,出嫁女回娘家习俗实际上是一种娘家与婆家之间维持族外亲属关系平衡的不成文社会制度,这种族外亲属关系一般在出嫁女的父母去世后才会消失。也就是说,女方父母只要还健在,那么出嫁女就要“有时归宁”,即按时归宁看望父母,这是孝道伦理的一个继续。
    家族是一个外婚制单位,一般情况下同族的人是不能结婚的,正因为女儿出嫁,嫁给了别的族,才产生了族外亲属。在传统中国,女儿出嫁以后,她就改姓她丈夫的姓,而把她原来自己的父姓放在第二的位置,如我的大师兄黄景春举了一个例子,他说的是刘姓女子嫁给了曹家,她就变成了“曹刘氏”,或者干脆被称作“老曹家”。出嫁女在死后的坟墓墓碑上,对于女方都是这样称呼的,如可能会写上“先妣曹刘氏安人之墓”,这个出嫁女变成曹家人,不再是刘家人,这也是族属属性的变化。我在浙江泰顺调查殡葬改革时发现在当地的下交洋村有一个明代嘉靖九年的坟墓,建筑十分精致,墓碑正中刻着“王母吴氏安人之墓”,据《尔雅》卷4《释亲》记载:“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而这个墓主人的儿子正好也姓王,在坟墓边后来立的新的石碑的说明中,说是“王姓族人”为这个古墓进行了重修,村民对我介绍说是一个姓吴的女人嫁到泰顺县显赫的王姓家族,后来葬在这里,那么这个墓是当地一个王姓男人的母亲的墓,我也拍了很多照片。
    在以前,女性的坟墓上往往不写她的名字,只写她从娘家带来的姓,这也是一种对外来女性的身份的表示,也就是嫁给夫家后,身份上属于夫家的家族,但女性社会地位并不高。《尔雅》卷4《释亲》中说“父之党为宗族”,说的是这个以男性为主的意思。于是她就不再是原来她父亲的所在家族的成员,一般她也不再参加对自己父亲一方的祖先的祭祀。刁统菊老师举了这方面的例子,如引刘铁梁老师在浙江温岭一带出嫁女不上其父亲一系的坟的风俗。这个情况可能也有一些例外的现象,如林耀华在《义序的宗族研究》一书的第七章中说到在福建一带出嫁女归宁时,新郎新娘要双双拜谒女方的祖先牌位,然后再拜见女家的父母与亲戚。女婿在妇家行庙见礼是后来新增加的,最初社会上只要求出嫁女在夫家行庙见礼。洪老师在文章中也说到归宁的一般情况是没有丈夫陪同的,主要是出嫁女的个人行为。可能在归宁时,由于新郎在,有些内容就发生了变化。所以回娘家时,如果丈夫陪同,那么情况会有一点变化,如洪老师引用陕西的谚语“女婿上床,家破人亡”,当地不许女婿与女儿在娘家发生关系,我想可能也是防止外人欺主,新郎新娘的身份是外族人,都是外人。
    所以,出嫁女到了夫家后,就变成夫家这一族的成员。从原来一族的成员变成另一个族的成员,族属身份变了,出嫁女就由原来的主人变成了客人,也就是外人,而这里“外人”的更为确切的意思应是指“外族人”,也就是夫家一族。因此在这里个人是从属于家族的。洪老师的文章里用的是主与客这对概念,对于外族人的身份强调的不多。
    而娘家与婆家之间由于族属不同,一定程度上也是有些冲突与矛盾的。如一个歌谣中说:“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要是闺女不把娘来看,不死公公就死婆母娘。”这个歌谣是在咒骂婆家。如洪老师的文章里也说到元宵“三年不看婆家灯”与“三年不看娘家灯”的对比。在传统中国,我想存在娘家与婆家不同族属的家族竞争,因为有的娘家家族势力大,有的则是婆家家族势力大。当然是亲娘亲还是婆婆亲,这个只有出嫁女自己才能感受到。我记得以前看到一个谜语,说的是“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酒江河”,打一物。这个物就是撑船用的船篙,实际上说的也是这个出嫁女在婆家与娘家的不同遭遇。张勃老师说:“其实每年距离春节还有三四个月时间的时候,回哪里过年就会成为我们讨论的一个话题。虽然最终到哪里过年其实只有到春节来临前几天才能决定下来。”是去娘家过年,还是去婆家过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可以看出两家的关系。
     第二关于姑嫂的矛盾,洪老师在文章中认为出嫁女在娘家享有特权,所以嫂嫂有点不高兴。我想这个可能还和娘家的大家庭是否分家有关,主要是一个财产问题,而不完全是一个女性心理问题。在口头文学中,出嫁女和娘家嫂子的紧张关系的描述很多,如出嫁女对嫂子说“不吃你家饭,不喝你家酒”等,说这些话,我想可能是对方已经分了家,嫂子不和她公婆一起吃住,所以出嫁女说这话让嫂子放心,不会吃你家饭拿你家东西。而一般长子的家庭总是与父母住在一起,而出嫁女回来看父母,叙家常,由于大嫂子可能与父母还没有分家分灶,因此,家庭的财产是共用的,出嫁女回婆家时可能会拿娘家的一些东西如鸡鸭鱼肉回家。出嫁女经常回娘家,就会经常拿母亲家的东西回家,如果没有分家,那么嫂子是要不高兴的,因为出嫁女已经是外族人,而且在过去女儿是没有财产继承权的,这样就是肥水流外人田了。这个问题洪老师在文章中也提到“女儿如贼”,但是论述得不多。所以,有些是经济上的原因,出嫁女回娘家其实也是一个复杂的人际社会关系的交往,出嫁女也可能要面对来自嫂子的压力。洪老师也提到,如果有很多女儿,那么不同的出嫁女之间在回娘家时也是有矛盾的,如要比孝心等,这个确实很有趣。所以这个回娘家有时也不完全是美好的,也有很多人际冲突。但这方面关于出嫁女回娘家时,娘家是否分家的背景材料在地方志民俗志里一般是没有的,可能要到古代的小说、戏剧中去找应该会有。
     第三是洪老师反复问一个问题就是把出嫁女当外人的意识形态、出嫁女不能回娘家过年的更深的禁忌在哪里。这个我大师兄黄景春作出他的解释,认为神灵祖宗所有的护佑应该加之于家族成员,而不应加之于外人。而外人的“在场”反而会打扰祖宗的安宁,也令家神不安。 过年是请祖宗回家的日子,也是祭祀各种神灵的时候,外人“在场”对祖宗家神有妨碍的,所以他们应该回避。出嫁女子此时不应回娘家,她应呆在自己的夫家,祭拜自己家里的祖宗神灵。
    在此基础上,我想作一个关于仪式外人身份禁忌的小小的补充。过年是一个民俗生活的神圣时间,民俗生活不是日常生活,而在这神圣时间内会举行许多神圣的仪式,如除夕祭天地、祭灶神、祭门神、祭祖宗、祭六畜神(我的家乡浙江诸暨一带叫“猪栏菩萨”)等这些神圣仪式有许多仪式禁忌,其中仪式禁忌之一就是不允许外人参加,这里的外人主要指家庭以外的外族人或家族以外的外族人,因为有些地方过年是整个家族的活动。外人实际上是一个陌生人身份,而陌生人在高度同质化的地方家族社会中被视为外来的不安定的危险因素,神圣仪式中陌生人是不可以在场的,否则民众信仰上认为这个仪式就是无效的,甚至会招来祸害。我在2000年前后,去贵州榕江县计划乡加去村的苗族调查鼓藏祭祖节,但是在祭祖的第七天的时候,当地的村民就不让我呆在村子里,他们说我是外地人,不是本村人,不可以呆在那里,因为接下去是一个撵鬼的仪式,要把整个村庄的鬼撵走,这个撵鬼仪式期间,每个村口都要有人把住,不让外人进来。我于是也只好离开了,因为我的外人身份在接下去的调查中不被许可。
    我记得2006年广州的《南方周末》上有一篇报道,说的就一个村子里举行祭祀保平安的仪式,也让一些村民在村口把住,不让外人进来,因为当地人认为外人的进入,会破坏当地的神圣仪式,仪式会无效的,于是守村口的村民就和外来想要进入村庄的公安人员打起来了,打伤了很多人,形成很大的一个社会事件。这是观念不同的冲突。
   至于其他时间,如元宵、端午节出嫁女娘家可否过夜,这个可能有地方差异。《红楼梦》第18回中讲贾元春回娘家省亲,就是当天回的,没有留在娘家,从这一回的小说结尾中看,说这是皇家的规矩违错不得,可见在民间在当时出嫁女在元宵节是可以在娘家过夜的。有些地方出嫁女可以在娘家住七天、八天,或者有“耍十”的,住上十天。那么平时的节日是可以住的,而过年这个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则不允许过夜。我想,可能和过年的节日特殊性有关,因为过年是辞旧迎新的一年,关系到新的一年的运程好坏。所以,并不因为是亲女儿就可以破坏这个传统的禁忌,何况女儿已是外族人。这个问题洪老师在文章中指出节日有小大之分,小节日无碍,大节日必须以夫家为重,而过夜与否是一个关键。这一点洪老师分析得相当好。在重大的年节,作为出嫁女的母亲,也面临亲情与理性的矛盾,虽是亲生女儿,但在传统的禁忌观念面前,只能让位于传统观念。只有当这个外族人的家族意识淡薄了,出嫁女不可随便夜宿的观念才会改变。

[ 本帖由 xuanbingshan 于 2007-1-4 21:50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7-1-4 17: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恭贺十一月最佳讨论人刁统菊和宣炳善

     接前面的第三点,以下是第四点、第五点、第六点:

    第四是戏谑新郎的傻女婿故事的分析,洪老师认为这是代表女方的权力,因为有的地方还有打郎的习俗。我想,可不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分析,就是现实生活中男尊女卑,但在一些特殊的民俗仪式中会把这个日常生活中的性别秩序颠覆,这是性别秩序的仪式化平衡现象。因为在这个出嫁女回娘家的时刻,在一些民俗活动中对新郎的戏谑也是一种性别权力的平衡。也只有在这个民俗仪式情境中,男性才是戏弄的对象,有点像是难新郎仪式的继续,男女的性别平等在许多时候,只有在民俗仪式中才有可能,所以,这个时候的民俗仪式就是协调性别力量的失衡的。
   第五是出嫁女回娘家其实也有两种形态,一个是节庆形态的归宁,一个是事故型的归宁。洪老师讨论的是前一种,即在节庆期间,如正月十五、清明、中秋、端午等节日,这是一种常态,但也有非常态的,就是刁统菊老师说的“女儿有时候会把回娘家当作一种手段。当她与丈夫或公婆闹了极大矛盾的时候,她会冷不丁扔下一切回娘家。这个时候,婆家通常会很着急,先是让儿子去接儿媳妇。若是接不来(有时候儿媳妇也会放话让公婆去接),公婆只得亲自出面去接。”这方面的材料可能不太容易搜集,因为的有点像社会学的调查。
   第六是出嫁女在一段时期内双重外人身份的心理状态的分析。刁统菊老师说:“从家族范围来看,娘家父母认为她是人家的人了,是“出姓的人”;而在婆家,她却被视为“外人”。鲁南的习俗,人们一般认为“新娶的媳妇妨三年” ,这实际上反映出丈夫家族的人对新娶进门的新娘抱有防范的态度,并没有在心理上完全接受她,认为她还没有完全成为自己家的人,是有危险性的外人。这种两边都不被认同的处境,往往使女性在婚后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尤其容易导致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这种紧张和压力需要等到她生育以后才能有所释放和缓解。”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女儿就是替人家养的,女儿在父母家其实是暂住的,迟早要嫁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条扁担,担起就走。而且说得更重一点,传统观念里,女儿在没有出嫁之前,在民众的潜意识里就是迟早要走的外人了。当然,这并不否定母亲对女儿真挚的亲情,但亲情在现实的社会制度面前,还是要让位给社会。夫家对新妇的接纳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没有生下儿子之前的这段时间。出嫁女的双重外人身份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对此并不了解,洪老师肯定会有更多的研究。
   总的说来,洪老师文章对我的启发很大,我因为在全校讲授一门民俗学的通识课程〈〈婚姻与文化〉〉,也曾谈及回娘家的事,这次由于洪老师的大文,让我收获很多,在此再次表示谢意。
不过洪老师对于婆家与娘家的冲突的分析比较少,这可能因为洪老师认为出嫁女归宁是母性文化体现,因而更关注其人间的人伦温情的一面,母女共话家常,是很感人的生活场景。
   洪老师的文章如此让我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民俗主体的身份转变导致的民俗变异与民俗适应这个话题。出嫁女身份变了,所以对她的禁忌也就产生了。就好像现在的农民离开农村,到了城市,其身份也变了,或者变成农民工,或者变成正式的市民,所以,其民俗也在变,这个才是最吸引我的。现在城市里对民工其实也有很多禁忌,或者叫身份歧视,比出嫁女的遭遇还要差。因为出嫁女至少可以在一定节庆时候,在公公婆婆的允许下回娘家,而失地民工几乎没什么路可退。再如知识分子许多以前是农民或市民的身份,后来身份也变了,其民俗也就相应变了,于是对知识分子的身份禁忌也就产生了。知识分子是谁啊?这里面,实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出嫁女身份的变化是由于家族文化传统的存在,而我们现在的身份变化更多是因为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变化。
  这个读论文的札记大约五六千字,只是个人意见,供洪淑苓老师参考,有不当处请多包涵。

[ 本帖由 xuanbingshan 于 2007-1-4 22:5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7-1-4 21: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恭贺十一月最佳讨论人刁统菊和宣炳善

我在浙江泰顺调查殡葬改革时发现在当地的下交洋村有一个明代嘉靖九年的坟墓,建筑十分精致,墓碑正中刻着“王母吴氏安人墓”,下面传上三张当时拍的图片,也可看出嫁女在出嫁后就随夫姓,成为夫族的成员,也就成为原来父亲一族的外族人。
[ 本帖由 xuanbingshan 于 2007-1-4 21:44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7-1-4 21: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恭贺十一月最佳讨论人刁统菊和宣炳善

浙江泰顺王母吴氏安人之墓:

75632.jpg
发表于 2007-1-4 21: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恭贺十一月最佳讨论人刁统菊和宣炳善

浙江泰顺王姓族人重修吴氏墓
76210.jpg
发表于 2007-1-4 21: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恭贺十一月最佳讨论人刁统菊和宣炳善

王母吴氏安人之墓形状
9090.jpg
发表于 2007-1-15 21: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恭贺十一月最佳讨论人刁统菊和宣炳善

洪淑苓老师的《民间文学的女性研究》一书今天收到,非常感谢洪老师。我对于书中梁祝中的英台形象与七夕的分析很感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4 01: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