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8|回复: 2

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30 15: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6年12月16日至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召开。
    此次会议具有民俗学与相关多学科进行对话的特点。刘铁梁、庄孔韶、郭于华、王建民、高丙中、朝戈金、金光亿、吕微、刘宗迪、陈泳超、施爱东、户晓辉、赵世瑜、万建中、岳永逸、色音、陈岗龙、张海洋、潘蛟、张小军、巴莫曲布嫫、邢莉、尹虎彬、杨念群、叶涛、黄涛、赵丙祥、刘晓春、张士闪、朱霞、王杰文、刁统菊、陆晓芹等30余名民俗学界、人类学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韩国首尔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金光亿教授也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宣读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文学院分党委书记李国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辞,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董晓萍到会祝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刘铁梁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此外,与会的还有7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作为经典研究范式和重要研究成果的民族志与民俗志,在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领域中占有核心位置。与会学者围绕“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这一议题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对“民族志”与“民俗志”的区别的探讨成为本次大会的一个焦点。高丙中认为,民族志与民俗志不一定分别对应人类学学科和民俗学学科,民族志与民俗志只是一个知识生产者跟他所表述对象的关系的一种方式的界定和约定,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我对他群的参与观察和文化书写,一个是我对我群的参与观察和文化书写。郭于华对此表示质疑,提出“我”与“他”是一组相对性的概念,民族志是流变的,今天的民族志没有办法在我群与他群之间做一个绝然的划分。刘宗迪则从学术发生背景的角度阐述了二者的差异,认为民俗志是我群的,本土的,往往在本土性、皇权、移风易俗、教化这样一种背景下展开。人类学是西方学科,它展开的背景是殖民主义,全球化,现代性。
    民俗志的表述和书写是本次研讨的一个中心话题。刘铁梁以北京三个区的民俗调查为例,为“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内涵和意义做了形象而深入的解读。巴莫谈到民俗志书写的主体性表述,并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阐述了民俗志书
写主体由“我”到“我们”的转变。潘蛟强调了民俗阐释者与被阐释者的对话。田野问题依然是争鸣的热点。张小军认为田野作业不是简单地收集资料,而应贯穿理论和方法。朝戈金谈到当代史诗田野作业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叶涛指出中国村落民俗研究的不足,赵丙祥则倡导多村落的民俗学调查。邢莉、刁统菊、陆晓芹为大会贡献了生动的田野调查个案。此外,大会发言的内容还涉及到民俗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基础,“在地化”研究的得失,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历史在田野中的重构等问题。
    值此研讨会召开之际,适逢刘铁梁教授主持的《中国民俗文化志》(区县卷)首批成果的出版,与会学者纷纷表示祝贺,高度评价了刘铁梁教授提出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写作模式的创新意义,对其所带领的学术团队在民俗志理论与实践上作出的努力表示钦佩和赞扬。
此次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众多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是一场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盛宴,对于民族志、民俗志在未来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发表于 2006-12-30 15: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会议开幕式
20061227133234818.jpg
发表于 2006-12-30 15: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

会议时间:2006年12月16-17日
会议地点: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

--------------------------------------------------------------------------------

会议议程  
12月16日
开幕式(08:30-09:10) :主持人:刘铁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领导讲话
来宾致词
会议专题讨论
(会议代表发言时间为每人15分钟,每场评议兼讨论25分钟)

第一场(09:10-10:35)  
主持人: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评议人:郭于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09:10-09:25
高丙中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教授
“民俗志”与“民族志”的使用对于民俗学的当下意义
09:25-09:40
王建民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授
论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在人类学学科建设中的地位
09:40-09:55
张小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三足鼎立:民族志的田野、理论和方法
09:55-10:10
金光亿 韩国首尔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教授
韩国民俗学研究中的民族志方法  
10:10-10:35   
评议


第二场(10:50-12:30)  
主持人: 吕微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评议人: 赵世瑜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10:50-11:05
郭于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民族志与问题意识  
11:05-11:20
刘铁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教授
北京三个区的民俗调查
11:20-11:35
张海洋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授
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有神的社区:田野工作的精神关照  
11:35-11:50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再谈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
11:50-12:30
评议

第三场(14:00-15:25)
  
主持人: 尹虎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评议人: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教授
14:00-14:15
庄孔韶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教授
从人类学的田野关注谈起
14:15-14:30
赵世瑜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历史在田野中重构
14:30-14:45
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间文学所 研究员
田野研究的时空选择与民族志书写的主体性表述
14:45-15:00
赵丙祥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多村落的民俗学调查
15:00-15:25
评议

第四场(15:40-17:10)
主持人:叶涛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教授
评议人: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15:40-15:55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教授
“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
15:55-16:10
潘蛟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授
火把节:民俗的描述和阐释
16:10-16:25
邢莉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教授
东山瑶族的婚姻形态探析
16:25-16:40
刘宗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民俗志与时空观的地方性
16:40-17:10
评议

第五场(17:25-19:05)
主持人:万建中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 教授
评议人:潘蛟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授
17:25-17:40
叶涛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教授
中国村落民俗志的现状及其反思
17:40-17:55
尹虎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
17:55-18:10
黄涛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关于民俗志深入描写的一些初步设想
18:10-18:25
刘晓春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教授
从浪漫的民族主义到生活世界——民俗志如何能
18:25-18:40
赵旭东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从认知到认同:华北乡村民间庙会民俗志的文化解释
18:40-19:05
评议

12月17日会议
会议地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励耘讲堂
第六场(08:30-12:00)
主持人:刘铁梁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教授
08:30-08:50
万建中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教授
民俗志写作的缺陷与应有的追求
08:50-09:10
张士闪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教授
民俗志书写:从凝固幻像到流动的文本
09:10-09:30
王杰文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副教授
民俗志对于民俗学意味着什么
09:30-09:50
刁统菊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庙宇、神灵与村落生活
09:50-10:10
陆晓芹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文学院 讲师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田野实践:以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吟诗”传统的田野研究为例
10:10-10:30
康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传统的重构与发明:以京东高碑店村的田野研究为个案
10:30-10:40
岳永逸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从《歌谣周刊》和《民俗周刊》看早期民俗资料的收集与书写
10:40-12:00
评议及讨论

(说明:现场发言顺序有调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3 23: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